试析古代巴族青铜釜的造型艺术特征

2022-03-18 00:25
天工 2022年2期
关键词:双鱼肩部青铜

马 健 王 茜

重庆师范大学

一、古代巴族青铜釜造型的演化

目前共收集到二十二件战国至汉代巴式铜釜的实物图片资料。战国时期出土了两件铜釜。《巴式青铜器的发现与研究》一书中提到了涪陵小田溪巴王墓在1972—2002年发现了九件铜釜,造型风格相同,尺寸差异较小。于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拍摄到的实物图片资料就为其中一件,侈口,鼓腹,釜身无装饰,肩部有两耳,耳上有辫索纹。通高14厘米,口径21.5厘米。万州古坟包墓群出土铜釜为斜侈口,颈部较涪陵小田溪巴王墓铜釜长,折肩,腹部位置较下,肩部有对大小不一的环耳,高为13.6厘米。

两汉时期的铜釜,分为西汉与东汉,因资料匮乏无法确定具体年代的铜釜都统称为汉代。

西汉时期的铜釜大多数收藏在忠州博物馆。仅一件万州金狮湾西汉墓群出土的青铜双耳釜为斜沿,侈口,口沿内饰一道弦纹,两侧各有一耳,釜身无装饰,口径29厘米。忠州博物馆收藏了八件西汉时期的铜釜,其中忠县涂井蜀汉崖墓有两件铜釜,其中一件浅盘口,短颈,斜肩,鼓腹,圜底,肩部有对壁形耳,前后饰有兽面铺首,腹有凸弦纹,通高29.4厘米。另一件腹饰三道凸弦纹,无耳,外底中部有凸棱,通高10.1厘米。龙滩墓群的立耳青铜釜,造型较为独特,大盘口,圜底,腹略鼓,耳部较大,为立耳,耳上有三钮,饰在釜口两侧,素面,无装饰。新田湾墓群出土了一件双耳青铜釜,器型较为常见,敞口,圜底,鼓腹,口径与腹部直径相等,腹部上端有大小相同的扁圆环状耳,耳两侧为辫索纹,下腹部有凸弦纹装饰。剩余四件忠州博物馆馆藏的西汉铜釜,由于资料不够完善,暂未确定其出土地点和尺寸,一件为大敛口,圜底较平,腹部有三道凸弦纹,肩部有一对尺寸较小的半环形耳。第二、三件与第一件形制相似。腹饰凸弦纹,两侧饰有对称铺首衔环。最后一件铜釜较为特别,造型为釜类器具中少见的圈足,敞口,宽沿,口径略大于腹径,腹饰三道凸弦纹,无耳。

东汉时期的铜釜共四件,分别摄于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博物馆和忠州博物馆。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博物馆占三件,三件铜釜器型颇为相似,皆为敞口,溜肩,鼓腹,平底,且都在恩施境内出土。利川箭竹溪出土的铜釜颈部与釜身连接处饰有两个大小相当的半环耳,腹部有凸弦纹,通高25厘米、口径30.4厘米。恩施大集出土的铜釜通高19.2厘米、口径21.7厘米。最后一件铜釜肩部置对称双耳,腹部饰有三道凸弦纹。忠县老鸹冲遗址出土了一件鱼纹立耳青铜釜,口径略大于腹径,口上有对称辫索纹立耳,耳上有一钮,釜底饰有双鱼纹。

剩余七件汉代铜釜分别来自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和夔州博物馆,无详细的断代分期,且无详细资料考证具体出土地点,第一件凸弦纹双耳釜为浅盘口,短颈,斜肩,鼓腹,圜底,肩部附有对称壁形耳,前后加饰有兽面铺首,腹部饰有凸弦纹。第二件“宜王侯”双鱼纹铜釜敞口,宽沿,直腹,平底。腹饰凸弦纹,釜底铸有双鱼图案,刻有铭文“宜侯王”。第三件名为鱼纹铜釜,与前面的立耳鱼纹铜釜器型相似,但耳上的钮数量不同,釜为盘口,圜底,直腹略鼓,耳部较大,为立耳,饰在釜口两侧,釜身素面,无装饰,釜底有双鱼纹装饰。第四件铜釜名为“大吉羊”铜釜,肩部有一对对称大小的环形耳,颈部刻有“大吉羊”铭文,腹部饰有一周凸弦纹。接下来两件藏品皆藏于夔州博物馆,都为带柄铜釜,釜体较小。龙首柄釜颈部较长,口比腹大,右侧有单耳,左侧饰有一弯曲的柄,柄末端饰有下弯的龙首。带柄铜釜为双耳釜,右侧肩部有一直柄,右侧耳部在柄上,左肩处有一环形耳。最后一件铜釜为浅盘口,肩部附有对称壁形耳,腹部饰有凸弦纹。

二、古代巴族青铜釜的艺术造型特征

(一)形式特征

目前收集的实物资料中,已知确切数据的釜中最高的是忠县涂井蜀汉崖墓出土的西汉铜釜为29.4厘米,最低的是忠县涂井蜀汉崖墓出土的西汉铜釜,釜高为10.1厘米。在此笔者参考了朱世学先生的著作《巴式青铜器的发现与研究》,从收录的川、渝、鄂、湘、黔等地的大量铜釜的具体数据中得出,完整釜高最高为湖北恩施白果窖藏的汉代铜釜,通高32厘米,最低的是巫山麦沱墓葬中出土西汉晚期的铜釜,通高仅有9.8厘米。现今发现的铜釜完整高度基本介于10~30厘米之间。

古代巴族青铜釜是巴族“釜文化”的延续和发展,造型方面沿袭了陶釜,又在此基础上改进出新的造型。

古代巴族铜釜的局部造型中口部的变化不大,都为敞口或盘口。腹部多为鼓腹,直腹较少,底部大都为圜底。变化最大的部分在耳部,常见的耳部为双环耳,纹饰多为辫索纹,常饰在肩腹部。除此之外,也会出现较大的立耳,饰于釜口沿处,耳上通常会有立体简化兽钮,一个到多个不等。汉代青铜器常见的铺首衔环也会出现在古代巴族的铜釜上,铺首是由多个动物形象组合而成,它代替了双耳的作用。两汉时期出现了带柄的铜釜,单侧有耳,另一侧为柄,柄的形状各异。

古代巴族青铜釜中,多数釜的釜身无任何纹样装饰,到了汉代,纹样开始出现在铜釜上,最常见的纹样为凸弦纹,多装饰在铜釜腹部。汉代铜釜上还出现了铭文,以三峡博物馆的“大吉羊”铜釜和夔州博物馆的“宜侯王”双鱼纹铜釜为例,釜上的铭文都属于吉祥文字,“羊”和“祥”同义,“大吉羊”意为“大吉祥”,在汉代青铜器上也常饰有与羊有关的文字图案;“宜侯王”是汉代常见的吉祥话,意思是应做侯称王,因此被广泛用在汉代的青铜器上。双鱼纹也是古代巴族青铜器中最重要的纹饰符号之一,笔者收集到三件带双鱼纹的铜釜,双鱼纹一般在釜内底对称出现,制作者对双鱼纹的刻画也足够详细,可以看出完整的鱼的形象,鱼鳞清晰可辨,线条流畅柔美,形态生动。

两汉时期铜釜比战国时期铜釜的造型更为精致繁复,器型大小也相当,纹样装饰随着时代发展由单一变得更具多样性,这也体现了两汉时期的青铜文明发展水平的提高。但总的来说,古代巴族青铜釜的外形变化并不大,对称的外形稳定且厚重,装饰呈现一种简洁和谐的状态。

(二)风格特征

早期具有代表性的铜釜是在战国时期出土的,这类铜釜沿袭了原始时期陶釜的造型和风格,这时候的青铜釜造型和风格都较为单一,但这种造型简单的铜釜却是质朴与直接的艺术表达。

两汉时期的青铜釜既有中原地区与楚蜀地区青铜器的影子,也有巴族青铜器的地区特色。从整体上看,这个时期的铜釜品相完整,装饰增多。器身部分虽有焊接的痕迹,但在做工上尽量精细,尽显简洁大方之美。两汉时期的铜釜风格更加多样化,出现了不对称的铜釜,与大多数厚重简洁的对称铜釜不同,这类不对称的铜釜风格更显精巧别致。

(三)审美特征

古代巴人在制造生活容器时更加注重实用功能。同时巴人深受渔猎文化影响,文化中缺少了雅致的成分,更注重自然、朴素的文化。所以,古代巴族的青铜釜造型线条简单,装饰较少,更凸显原生的单纯朴拙之美和生活本意之实。

虽然巴人铸造青铜釜时更注重功能性,但思想中还保持着对巫术和自然的崇敬,这种心理逐渐形成了巴人一种独特的审美形态,主要表现在青铜釜的纹样上。

青铜釜的审美特征反映在造型中,尽管巴族铜釜仍显朴实,但其实用功能与形式美感兼具的造型,以及简洁庄重的纹样,仍旧凸显了其鲜明的地域审美特征。

三、结语

古代巴族青铜釜与古代巴人的生活息息相关。研究古代巴族青铜釜的美术造型特征,不仅反映出古代巴人生活的部分风貌,同时也为巴文化的研究提供了重要佐证。

猜你喜欢
双鱼肩部青铜
星座邻居
双鱼“游”上天
青铜之光
崛起·一场青铜资源掠夺战
福建省德化县 双鱼幼儿园优秀美术作品展(一)
四个小窍门轻松缓解肩部疲劳
四个小窍门轻松缓解肩部疲劳
探索青铜爵的秘密“柱”
唐代酒器“双鱼榼”
儿童乒乓球启蒙训练中肩部损伤与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