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继兵 大连艺术学院
城市雕塑是现代城市在建设规划当中用来展现城市风貌或呈现城市文化精神的一种艺术载体,现代城市以大中型雕塑作为城市地标性建筑,从具象艺术层面带领人们基于视觉感官完成对城市形象的认知。目前国内城市雕塑主要以人物雕塑和场景式雕塑为主,其所展现的主要是城市历史名人、城市自然风光等要素,这些雕塑虽然会受到自然条件的侵蚀而逐渐腐蚀,但是其本身的艺术特性却能够长久存续在人们心中,形成另一种维度的生命存在。
这里所提到的雕塑寿命是对雕塑价值的一种延续性的认知,城市雕塑在当前城市建筑规划中的地位逐渐突出,相应的城市雕塑承载着客观实体和艺术影响两个方面的实质性功能,因此在现代艺术研究领域,会采用双重寿命的观念对城市雕塑的真实价值进行审视,一方面,城市雕塑本身有其物质层面的寿命,在现实世界当中,物理、化学性质决定了雕塑材质的使用年限,而在城市规划中,不同的城市规划需求也会对雕塑物质寿命产生影响,常见影响如空气对流、热胀冷缩或者迁移拆除等;另一方面,城市雕塑承载了城市记忆,是人们精神世界的重要寄托,有着更为恒远绵长的艺术寿命,与物质寿命不同,艺术寿命是非具体化形态,更多来源于社会公众作为接受者的心理特征以及创作者的身份地位,思想、思维方面的因素最终成为决定城市雕塑艺术寿命的关键。
城市雕塑的双重寿命来源于城市雕塑自身的初始环境,一方面,雕塑所处的特定空间以及所选择的特定物质,以及在雕塑过程中所采用的特殊雕塑工艺等,决定了其物质层面的实体寿命。在雕塑的存续过程中,若雕塑本身的视觉形态已经无法承担起视觉预期且设计意图滞后,那么其雕塑本身便丧失了可辨识的艺术特征,其物质寿命便也到了中期;另一方面,雕塑本身所拥有的艺术形式以及隐含的文化属性,造就了雕塑的社会审美的公共功能,同时能够保证其在较长的时间内传播文化,这种寿命被称为城市雕塑的艺术寿命。而当雕塑无法实现其内在文化艺术价值的传播或者社会思潮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时,那么城市雕塑便最终丧失了艺术寿命。
物质寿命和艺术寿命二者共同存在于城市雕塑当中,最终构成了城市雕塑的双重寿命,二者彼此之间相互依存,没有哪个可以孤立存在。但是在实际的发展和演化过程中,受到社会价值观和技术升级两个方面的共同作用,城市雕塑在物质寿命和艺术寿命的实际表现中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城市雕塑的研究者会更多地将雕塑艺术放置到历史长河当中,结合历史背景来综合评定其寿命特征,因此,艺术寿命的形成往往与物质寿命的呈现和其最终长度有所不同。从价值判断层面来看,物质寿命和艺术寿命构成了双向补充,实现了对城市建筑的诠释。
城市雕塑实际上是城市规划的从属性建筑,在城市规划的进程中,城市雕塑更多呈现意识形态层面形而上的价值,与其他城市建筑所承担的功能性特征有所不同。因此在城市规划当中,城市雕塑往往会成为首先规划设计的对象和城市转变、城市转型的对象,因此这部分城市雕塑会出现艺术寿命低于物质寿命的情况。这些城市雕塑最终因城市规划调整拆除后,其原本所构建的艺术环境和艺术风貌也将随城市雕塑而消亡。为了实现对艺术生命的弥补和延长,通常会通过雕塑物质实体转移的方式,将这类具有较高文化艺术魅力的雕塑转移出来,重新进行规划搭建。
城市雕塑的艺术寿命构成中还包含着创作者本身的生命赋予,设计者充当了艺术生命“造物主”的角色,成为城市雕塑灵魂的表达主体。而当城市雕塑因实际功能在外部环境中发生根本性改变时,城市雕塑本体将无法继续承载其原本的艺术生命,此时需要依赖于城市雕塑的物质生命来对艺术生命进行延续,通过物质呈现的方式,将城市雕塑最终的艺术形象和艺术风貌展现在社会公众面前。
城市雕塑的物质寿命本身从属于雕塑自身的物质属性,这种物质属性是城市雕塑精神呈现的重要载体,但是物质寿命并不能承担起所有的艺术价值特性,因此多数时候,相比之下物质寿命更为短暂,需要借助艺术寿命来构筑一个物质基础之上的形而上的世界,使以物质为主体特征的城市雕塑能够拥有更为丰满绵长的精神世界,即便其物理寿命最终终结,但是其所隐含的精神艺术仍然能够长久存在。
艺术作品的一大特征便是能够基于实体信息来引发观赏者的思考和联想,从而带领观赏者真正走进由创造者所营造的艺术氛围当中。不同的受众主体在不同的文化背景和艺术感召下,能够形成多元的艺术畅想,并最终感受到艺术寿命流淌中所拥有的动态魅力,进而产生思想和灵魂层面的共鸣。而在城市雕塑当中,这种多维联想下的情感共鸣,使得雕塑艺术的呈现不再拘泥于物质实体,而是能够在雕塑风貌与城市文化的彼此交融当中,将这种情感共鸣延续下来,最终实现艺术生命的存续和绵延。
虽然城市雕塑从艺术文化层面来看,拥有双重寿命周期,但是在实际的研究中,单一寿命周期仍然长期作为研究体系,在城市规划和雕塑设计当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从历史发展和现代艺术审美、公共艺术创新视角出发,单一寿命周期研究系统已经十分落后,无法真正将城市雕塑的物质生命和艺术生命进行融合,存在一定的认知偏差。因此,在后续的城市规划中,应当拓宽视野,从双重寿命周期视角出发,将如何进行雕塑生命的延续作为重点,使城市雕塑能够在实际应用当中做到双重寿命的双向补充,发挥城市雕塑的作用和价值。
近年来,伴随国内大中型城市雕塑数量的快速增长,城市雕塑在城市规划和城市公众艺术审美当中的作用逐渐突出。城市规划与投资管理部门需要充分认识到城市雕塑本身的寿命特点,采用双重寿命周期理论视角,对城市雕塑的实际应用方式进行重构。例如天津市经济技术开发区著名建筑“垦荒犁”代表了天津人民在经济建设和产业发展当中勤恳耕耘、不畏艰难的高尚品质,这种文化精神在人们心中长久存在,并且影响深久。但是“垦荒犁”纪念碑本身的物质生命较为短暂,需要借助艺术生命的精神世界的延续方式对其进行补充。天津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政府在城区规划当中,采用原尺寸异地复原的方式,对“垦荒犁”进行了成功复制,使得“垦荒犁”雕塑所代表的劳动精神得以恒久延续,持续在人们心中产生影响。从天津市的经验出发,城市规划中可以制订精品雕塑的长期发展战略,使物质寿命和艺术寿命能够在文化气质和社会影响层面形成高度协同,带动城市环境在城市雕塑的文化渲染当中不断提升质量,最终发挥出城市雕塑在城市建设与发展中的生命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