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羲,张 强,侯稼晓
(1.西北大学 国际教育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9;2.西安财经大学 商学院,陕西 西安 710100)
制造业直接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生产力水平,是区别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重要因素。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中国制造业的自主创新程度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诸如缺乏核心技术、高能耗、高污染、高耗费、工业附加值低等问题,中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仍然很稀缺,特别是“卡脖子”现象尤其突出。
技术创新理论(Technical Innovation Theory)由熊彼特(Joseph A.Schumpeter)在《经济发展理论》中系统提出。熊彼特指出,创新并不仅仅是某项单纯的技术或工艺发明,而是一种不停运转的机制,只有引入生产实际中的发现与发明,并对原有生产体系产生震荡效应,才是创新。“十四五”规划提出,经济要实现高质量发展,要统筹国内与国际市场,企业创新能力要实现显著提升。围绕“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的目标,中国企业正在加大完善治理结构,加快国有企业改革,利用数字技术加快转型升级,寻求市场竞争的优势位置。因此,为了尽快从“中国制造”转变为“中国创造”,解决卡脖子问题,持续加大对企业研发的支持力度和研发投入力度就显得十分必要。但是,企业研发投入与企业创新绩效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企业增加研发投入能否提高企业创新绩效;政府根据企业研发投入情况提供政府补贴能否对企业研发持续投入起到推动作用;以及政府补贴对企业研发投入和企业创新绩效增长之间是什么关系,这些疑问都迫切需要研究透彻,从而为政府补助准确支出提供必要依据。本文选取692家A股市场制造业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借助面板数据模型,研究了政府补助、制造业上市公司研发投入和创新绩效之间的内在关系。
国外对于政府补助的讨论最早起源于学者Pigou《福利经济学理论》中的有关论述。Pigou指出,虽然在完全竞争市场中,社会资源可以自发地达到最优配置,但完全竞争市场现实中并不存在,由于各种因素,社会资源并不会自发地实现资源最优配置,此时就需要政府介入,通过对生产者进行补贴来使得社会资源配置最优化[1]。但是,这种论述的前提是政府对于生产者的补贴对企业研发投入是呈正相关的。如果政府补助对于企业创新投入呈负相关,那么政府对生产者的补贴反而使得资源配置更加不均衡。
国内学者对政府补助与企业绩效的研究分为两类。一是理论研究。中国学者对政府补助的讨论最早是从理论方面的研究开始的。学者早期研究关注政府补助的核算和基础效应方面,后期开始关注政府补贴对于企业是否有激励效应。刘浩以1993年为时间节点,分别对其之前和之后中国关于政府补助的会计制度进行了对比分析,得出结论:随着中国法律法规体系的构建和完善,中国关于政府补助的会计准则正在逐步完善[2]。随后,学者开始研究如果政府能够提供一定的补助,那么企业发展会表现出一种什么样的变化。申香华研究指出政府补助作为一种积极信号,能显著提高银行资金对企业的信贷规模,而且民营企业效应比国有企业效应更明显[3]。二是实证研究。于潇宇等分析指出中国的政府补助还处于较低水平,对企业创新绩效的促进作用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且政府补助对于规模较大的企业创新绩效的促进作用明显高于规模较小的企业[4]。高玉强等以中国制造业民营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采用实证研究方法得出政府补助与企业绩效关系问题存在着典型的门槛效应[5]。胡志勇等发现沪深两市农业类上市公司获得政府环保资金补助后,企业绩效明显得到提升[6]。张恩众等实证分析了2012—2017年中国1 198家上市公司相关数据,发现政府补助借助技术创新为部分媒介,可以显著提升企业绩效[7]。
政府补贴对企业创新的效果如何,国内外学者研究结论并不一致。一是认为政府补助可以推动企业研发投入,提高企业绩效。熊彼特尽管是技术创新领域的开拓者,但他只是把技术创新作为一个整体要素来研究其对经济发展的贡献,没有对技术创新与市场结构的关系等具体问题作进一步的分析与阐述。Hu研究认为北京市高科技企业获得政府补助后,企业的创新能力不仅得到明显提升,而且对企业的创新产出也有明显促进作用[8]。Guellec等在对17个世界经合组织成员国的政府补贴相关数据进行分析之后得出结论:政府对于企业的资金补助不仅可以使得企业进行研发的成本得到降低,更为重要的是,这些补助还可以使企业进行研发活动的积极性得到提高[9]。Hewitt-Dundas等研究得出爱尔兰实施的政府补助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企业创新产出[10]。Arqué-Castells研究认为政府补助对企业研发投入有正向推动作用[11]。二是认为政府补助对于企业创新可能存在抑制作用。Busom选取西班牙企业的截面数据作为分析对象,在进行数据分析之后得出结论:有三成的西班牙企业在得到政府补助之后,反而减少了对企业创新的投入,从而使得创新水平降低[12]。Clausen的研究指出,企业在获得政府补助之后,对于创新的需求产生了变化,在创新价格不变的情况下,企业反而会减少对于创新的投入[13]。
中国对于政府补助和企业创新关系的研究开始较晚,陈晓等人是中国较早对政府补助和企业创新之间关系进行研究的学者[14]。之后十几年间,中国众多学者对于政府补助和企业创新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其中就产生了很多重要的研究成果,但研究结论也存在着差异性。一是政府补助提升了企业创新活力。刘楠等分别探讨了政府补助对企业创新在事前补助和事后补助两种情况下的影响,在对相关情况进行研究后得出结论:在企业研发产出外部性问题得以解决的条件下,政府补助对企业创新产生积极作用[15]。宋砚秋等通过研究2007—2019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的数据,得出创新补贴可以通过提高企业创新活力来提升企业的创新绩效[16]。二是认为政府补助对象不同,效果不同。王一卉研究指出如果企业位于经济发展较为落后地区,对该企业的政府补助可能并不会对企业创新产出起到正向作用;与此相反,若一个企业处于经济较为发达地区,政府对企业提供补助则会起到正向作用,且政府补助对于非国有制企业的影响大于国有制企业[17]。邵兴娟等专门探讨了相关政府补助对中国涉农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作用情况,指出如果提供的是技术创新专项政府补助资金,那么对涉农企业的技术创新推动效果比较明显[18]。顾杨指出政府补助不仅对于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新具有推动作用,而且对一线城市高新技术企业的推动作用显著强于二三线城市的高新技术企业[19]。施建军等研究分析了2010—2018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得出政府补助规模与企业创新能力呈浅U型关系,即当政府补助超过适度值后,才能真正提高企业创新能力[20]。杨兴全等研究指出,政府补助会促进国有企业创新,高质量的政府补助对于国有企业创新效果更好[21]。
通过文献的梳理,发现在政府补助对企业研发投入的关系上,国内外学者结论不一,主要得到了两种结论。第一种研究观点认为政府补助可以促进企业研发投入;第二种研究观点则认为政府补助会降低企业的研发投入。中国各级政府为符合条件的企业提供补助对于企业创新的影响与中国经济发展程度有关,对于当前中国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政府补助对于中国中小企业的研发投入没有明显的影响作用。综上所述,创新对当前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十分重要。在党中央的领导下,中国政府越发重视对企业创新的扶植力度,不仅进行大量的投资和政府补助,还从政策层面上对企业创新进行了扶持。与此同时,企业也越来越重视创新,并通过制定各种企业层面的政策鼓励企业员工积极开展创新活动。无论是政府补助,还是企业自身激励措施,都促进了企业创新,但是需要明确政府补助影响企业创新的机制,以及政府补助应该选择哪些企业,从而使有限的补助资金起到更好创新效果。因此,分析影响制造业企业创新绩效的具体因素,可以为中国制造业成功转型提供一定的政策建议。
中国的经济实力虽然一直在快速提升,但相对于中东部地区来说,西部地区经济实力并不高,作为西部制造业支柱产业的煤炭、水泥、钢铁等行业,其发展前景有限,同时在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策的指引下,这些产业面临着去产能的危机。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到政府补助对企业创新绩效的作用。而对于中东部较为发达的地区来说,政府补助可以一定程度上弥补企业自主研发带来的损失,会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企业创新绩效的提高。综上所述,从总体来说,政府补助促进了制造业企业创新绩效的提高。虽然中国东、中、西部目前存在着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企业研发投入水平有差别,但就全国总体而言,中国企业的研发投入仍处于较低水平,因此在现有条件下,企业增加研发投入,仍可以继续提高企业创新绩效。政府通过提供补助资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企业流动资金状况。企业研发投入越高则必然会挤占对其他方面的投入,那么企业获得政府补助之后的改善就越大,其研发从投入到产出的转化也就会越有效。
创新是高新技术企业的不竭动力,根据生命周期理论,企业所处的时期不同,创新对于企业发展具有不同的影响效果。成长期阶段的政府补贴能够在产品研发和模式创新方面提高企业绩效;成熟期阶段的政府补贴,通过创新能够提高行业进入壁垒,降低潜在进入者的威胁;衰退期阶段的政府补贴,能通过信号传递理论产生正外部市场效应,吸引外部投资者,保证企业能够继续创新。根据《会计准则(2017)讲解第16号(政府补助)》的解释,政府补助是指企业从政府无偿取得货币性资产或非货币性资产,但不包括政府作为企业所有者投入的资本。政府补助有两个典型特征,一是无偿性,二是直接获得。各级政府可以根据补助对象具体情况采取财政拨款、财政贴息、税收返还和无偿划拨非货币性资产等多种形式给予企业奖励或者支持。一般理解是政府提供补助后,可以增加企业收入,从而提高企业绩效,因此提出假设:
H1:制造业企业获得政府补助,企业创新绩效将提高,两者呈同向变化。
企业的研发投入促进企业创新绩效,影响企业创新绩效的产出能力。衡量一个企业在行业中所处地位的重要标准就是看其技术研发水平的高低,研发活动对于企业发明新产品、创造新工艺等具有重要意义,增加了企业产品附加值,并推动以专利、新产品等创新产出为代表的创新绩效水平提高,保证企业维持竞争优势。研发人员投入和研发资金投入会直接影响创新的成败。研发投入是指企业为开发新产品或新技术而投入的有关费用或者支出,主要包括企业投入的人工费用、直接投入费用、折旧费用、无形资产的费用、其他相关费用等。企业研发投入具有高风险性、高投入、回收时间长等特点。企业进行研发投入如果能够成功,运用新技术后会降低原产品的成本,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进而提高企业的绩效,因此提出假设:
H2:制造业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企业创新绩效将提高,两者呈同向变化。
研发投入作为高新技术企业创新的内在动力,对企业价值的增长发挥着重要作用。经过前文的文献梳理可以发现,多数学者研究得到研发投入在政府补贴和企业绩效之间存在一定的调节效应,政府补贴会对企业的研发投入起到一定诱导作用,增加企业自身的研发投入,并促进企业各个方面绩效的提升。研发投入对于企业绩效具有正向的促进作用,同时对于国家具有正向的溢出效应,正是基于此,国家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才积极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为降低企业因研发投入而带来的风险,而给予企业研发投入一定的补助。一般来说,政府补助是根据企业研发投入的力度和带来的效应大小而给予不等的资金补助。企业一方面加大研发投入,对企业创新绩效存在促进作用,另一方面又可以获得政府提供的补助,因此企业研发投入具有政府补助和企业创新绩效的调节作用,故提出假设:
H3:制造业企业研发投入能够对政府补助和企业创新绩效发挥正向调节效应。
除了以上三个主要的自变量以外,企业创新绩效还受到企业规模、股权集中度、财务杠杆、资本密集度等因素的影响。由中国经济趋势研究院、中国社科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共同编制的《创新型初创企业成长调查报告2019》指出,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企业创新能力大幅提高,创新能力增强,发展前景良好。规模扩张会带来企业市场力量的增强和垄断程度的提高。国外学者Arrow认为,只有竞争才能促使企业出于生存目的加大研发投入,不断提升创新效率,而高额的垄断利润以及潜在竞争者的减少只会让企业安于现状,扭曲激励机制,削弱创新动力。赵益维等使用结构方程模型得出如下结论:随着行业竞争强度的提升,制造企业需要跨越现有的组织和知识边界去搜索新的知识,跨界搜索市场知识对促进创新有明显作用,因此提出假设:
H4:制造业企业规模大小对企业创新绩效具有调节作用。
股东投资企业的最主要目的是获得高额的回报,投资额越大,投资风险就越高,因此要求的投资回报率也越高。小股东投资额少,股权分散,对公司监督和控制能力弱,对研发投入的影响很小;而大股东则不一样,持有股份越多,对创新绩效的要求就越高,因此对于研发投入的积极性也就越高。由于股份在多大程度集中在大股东手中对经营成果存在正负效应的双重作用,所以这个集中的程度必然存在一个最优值,也就是存在倒U型的现象,能够使得在最优的条件下,充分发挥激励效应的作用并最大程度遏制侵害效应,使得对应的公司绩效最高,因此提出假设:
H5:制造业上市公司股权集中度与企业创新绩效水平不存在完全正相关关系。
根据信号传递理论,企业较高的债务率可以向债权人传递企业经营状况良好的信号,因此可以取得债权人的更好信任。在企业对财务风险控制良好的情况下,债权人愿意提供资金给企业进行创新,鼓励企业进行研发投入。邵文武等通过面板门槛模型研究得出,去杠杆政策显著降低了制造业资产负债率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双重门槛值,且增强了二者之间的正向效应,减弱了二者之间的负向效应,对资产负债率高于阈值的企业绩效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同时去杠杆政策对国有企业绩效的促进作用更显著[22],因此提出假设:
H6:制造业上市公司适度的资产负债率可以提高企业创新绩效水平。
侯建等研究指出,资本密集对能源消耗和污染控制在合理程度,随着资本深化提高,绿色技术绩效不断提高[23]。李倩等通过实证检验得出,员工受教育水平对企业绩效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员工培训投入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呈倒U型关系;员工受教育水平与培训投入间存在负向的交互效应,即员工受教育水平越低,培训投入对绩效的影响越大[24]。同时,他们还指出在劳动密集度较高的行业中,员工培训投入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更大;而在劳动密集度较低的行业中,员工受教育水平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更大。邵文武等研究得出,去杠杆政策显著提升了传统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绩效,对于传统劳动力密集型行业及高技术行业绩效的提升效应并不显著[22],因此提出假设:
H7:企业的资本技术密集度越高,企业创新绩效水平越高。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呈现出明显的区域效应,东部经济发展整体强于中西部,西部经济发展由于具有后发优势,因此发展速度明显快于中东部地区。不同区域企业的研发投入对自身的创新绩效效果有着怎样的差别,发展规模不同的企业,其研发投入对企业创新绩效又有怎样的促进效果,政府补助在其中起到什么样的作用,这些问题都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分析。
本文选择制造业企业在沪深股市上市的公司为研究对象,选取样本企业的时间区间为2015—2019年。数据通过国泰安经济数据库平台采集而得。为了研究结论更为准确,参考了石俊国等研究的具体做法,对原始数据进行如下处理:首先剔除财务数据参考性意义不大的ST和ST*公司;其次再剔除与本研究密切相关但研发投入、研究人员数、专利申请数、政府补助等指标披露不全的公司[25]。经过上述筛选处理后,最终选取了A股主板上市的692家样本公司2015—2019年的样本数据,共计3 460个样本量。数据筛选和处理均通过excel和stata16完成。
选取样本公司的创新绩效作为被解释变量,公司获得的政府补助资金作为解释变量,除此以外还另外选取了企业规模、股权集中度、财务杠杆、资本密集度等指标作为控制变量,考虑到时间效应,研究项目还设计了时间虚拟变量。具体变量如表1所示。
表1 变量列表
根据前述假设1,如果制造业企业获得政府补助,企业创新绩效将提高,两者呈同向变化。设定模型1:
patentsit=β0+β1lnsubsit+β2sizeit+β3scit+β4slevit+β5ccit+β6yearit+εit
根据前述假设2,如果制造业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企业创新绩效将提高,两者呈同向变化。设定模型2:
patentsit=β0+β1rdit+β2sizeit+β3scit+β4slevit+β5ccit+β6yearit+εit
根据前述假设3,制造业企业研发投入能够对政府补助和企业创新绩效发挥正向调节效应。设定模型3:
patentsit=β0+β1lnsubsit+β2rdit+β3rdit×lnsubsit+β4sizeit+β5scit+β6slevit+β7ccit+β8yearit+εit
其中,i代表第i个企业,t代表第t年。patentsit代表第i个企业第t年的绩效,i=1,2,3,…,692,t=1,2,…,5,其他变量符号见表1。
对上述模型进行回归后,若模型1的系数β1大于0,则表明政府补助对制造业企业创新绩效有推动作用;若模型2的系数β1大于0,则表明制造业企业研发投入对企业创新绩效有正向作用;若模型3中的交乘项系数β3大于0,则表明制造业企业自身开展研发投入会为政府补助增加及企业创新绩效提升关系起正向调节作用。
本研究选取了2015—2019年间在中国A股上市的692家制造业企业面板数据,得出的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描述性统计结果
各企业面板数据的皮尔森相关系数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作为核心解释变量的政府补助,以及中介变量的研发投入,两者都在1%水平上显著且均为正值,这初步印证了前文提出的假设1、假设2和假设3的正确性。同时表3还显示股权集中度sc、企业规模size、财务杠杆率slev和资本密集度cc等五个随机变量也在1%水平上显著,并且各个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均小于0.7,这就表明模型选取的各随机变量之间不存在自身循环问题,选取的变量符合预期要求。
表3 主要变量相关性分析
主要采用stata16统计软件对前文三个模型进行回归分析。由于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对于参数设置数量要求不一样,固定效应模型需要设置较多的估计参数,而随机效应模型则需要考虑的估计参数是固定的,首先需要对三个模型进行Hausman检验,但是经过Hausman检验后发现三个模型的检验结果均拒绝原假设的随机效应模型。因此,在研究过程中只能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回归分析。其次,为了确定解释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还需要对每个模型中的解释变量进行方差膨胀因子检测。从表4中可以看出,模型1、模型2和模型3中解释变量的方差膨胀因子均小于3,而一般的经验数值为10,这就说明了三个模型中的解释变量均不存在多重共线性,可以进行下一步回归分析。对模型1、模型2和模型3的回归结果如表4所示。
模型1表示的是制造业上市公司政府补助与企业创新绩效的回归检测结果。从拟合优度来看,模型1的R2值为0.27;F值为9.911,表明模型1的拟合优度较高。从检测的回归系数上看,政府补助(lnsubs)系数为3.084,政府补助对制造业企业创新绩效在1%水平上显著正相关。这充分说明了政府通过为企业提供补助,的确可以提高制造业企业创新绩效,假设1通过了验证。创新补贴政策显著提高了企业的创新绩效,可以大大提升企业的专利产出数量。
模型2是制造业上市公司企业研发投入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回归结果。通过观察,模型2的R2值为0.42;F值为15.911,这表明模型2的拟合优度较高。同时模型2中企业研发投入的系数为5.182,而且在1%的水平上表现出与企业创新绩效呈显著正相关,这也验证了假设2制造业上市公司通过加大研发投入也可以对企业创新绩效的提升起到明显效果,增加企业的专利产出数量。
表4 模型1、2、3回归结果
模型3呈现的是制造业上市公司研发投入对政府补助和企业创新绩效的调节效应检验结果。从表4中不难看出,研发投入和政府补助的交互项系数为正,而且在1%的水平上表现非常显著,这也验证了假设3企业研发投入对政府补助和企业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具有正向调节作用,即研发投入越高的企业获得政府补助就越多,进而对创新绩效影响的效果越好,说明政府补助投放给研发投入较高的企业可能会带来更好的效果。
上述三个模型还对股权集中度、企业规模、财务杠杆率和资本密集度进行了验证,结果发现三个模型中企业规模都在1%水平上显著,说明企业规模越大,企业创新绩效水平越高;模型1中股权集中度在10%水平显著,说明企业股权集中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企业创新绩效提高,但是稳定性相对于企业规模来说要低,说明并非是公司股权越集中,企业创新绩效越高;而财务杠杆率和资本密集度在三个模型中均呈负值,说明这两个指标存在较高的不确定性,假设没有通过检验,这两个指标与企业创新绩效并不存在正相关关系。
本文主要通过替换控制变量的方法来检验模型的稳健性,表5对模型1、模型2和模型3使用2015—2017年三年间数据进行了回归分析,回归结果表明进行变量替换和样本分割后,回归结果与原结果基本保持一致。模型的主要解释变量均为显著,且正负情况与前述实证分析相一致,这表明回归结果具有一定的稳健性。
表5 模型1、2、3稳健性检验结果
本研究选择692家A股上市的制造业企业为研究对象,筛选了5年共3 460个观测值,针对制造业企业的政府补助、研发投入和创新绩效关系进行了研究,提出了相关假设,然后通过对主要概念进行界定并对制造业现状做了简要分析,最后建立模型对问题进行了实证分析,对假设进行了验证并进行了稳健性检验。研究得出了以下五条结论:(1)现阶段,中国政府补助可以提高企业创新绩效,而不是降低企业创新绩效;(2)制造业企业研发投入促进了创新绩效;(3)研发投入对政府补助和企业创新绩效有正向调节作用;(4)政府补助效果受到企业规模大小的影响;(5)财务杠杆率和资本密集度这两个指标与企业创新绩效并不存在正相关关系。为了更好地用好政府补助资金,提高企业研发投入及企业创新绩效,特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提高政府补助水平,推动企业创新。政府通过对满足条件的制造业企业提供补助,的确能够提高企业创新绩效,政府补助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创新是一种高风险高收益活动,且具有正外部性,政府补助可以弥补企业创新投入成本,增加企业流动资金,提高风险抵御能力,此时政府补助对企业创新绩效具有正向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政府补助不是对所有企业创新绩效发挥相同效果,其发挥程度还可能受到企业规模大小的影响。通过实证检验,结果表明从总体上看,接受政府补助之后,制造业企业改善了资金状况,从而提高了创新的成功率,也提升了企业的创新绩效。因此,在“十四五”期间,为了实现中国经济在“双循环”、新格局条件下高质量发展,需要加大政府补助的投入力度,大力鼓励制造业创新,力争突破“卡脖子”专利技术垄断,为早日实现中国梦贡献力量。
第二,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力度,提高企业创新绩效。制造业企业研发投入系数为5.182,该系数表示每投入1亿元研发资金,就可以产出5.182个发明专利。制造业企业的研发投入对创新绩效的影响也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根据科技创新理论,企业对研发活动的投入越多,其回报就会越多,企业的创新绩效也就越高。另一方面,过高的研发投入会挤占企业的其他资源,反而会对企业的进一步发展起到限制作用,从而影响到企业的创新绩效[26]。但是,从上文的实证结果来看,中国制造业企业的研发投入水平尚处在较低水平,尚未进入研发投入过度挤占企业其他资源的区间,继续提升研发投入水平还可以继续提高企业的创新绩效,这也是本研究区别于以往研究的地方。因此,国家需要在优惠政策方面,尤其是在税收优惠、政策性贷款等方面加大对投入研发资金巨大的企业支持力度,鼓励制造业突破“卡脖子”技术瓶颈。
第三,政府应该选择那些愿意进行研发投入的企业进行补助。将有限的政府补助资金投入到研发投入高的企业,可以起到“马太效应”的作用。政府有关审计部门需要加大对获得政府补助资金企业的事前、事中和事后审计力度,确保政府资金真正被用于企业研发,从而促进企业将研发投入转化为产出。
“共同富裕”和“两个一百年”目标的实现,需要全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政府补助资金不但需要向规模大的企业倾斜,还需要向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企业倾斜。同时建议从中央政府到地方省、市、县、乡等各级政府部门积极促成经济发达地区的企业与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企业“结对子”。具体可以考虑通过产业转移,管理人员互派挂职锻炼,培训企业员工技能等措施加快经济欠发达地区企业提高企业绩效。各级政府必须明确,政府补助资金只能作为企业环保技术研发的专项补贴,同时提高监督与甄别能力,避免被企业挪作他用[27]。综上所述,制造业企业为了更好地提高企业绩效,加大研发的投入力度是重要途径,此时,如果能够得到政府的补助资金,则可以更加有效地提高企业投入研究创新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企业绩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