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改革背景下传统地勘单位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2022-03-18 07:56
现代矿业 2022年2期
关键词:勘查重庆市单位

陈 龙 张 凯 赵 军 吴 昊

(重庆市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205地质队)

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满足大规模经济建设所需的矿产资源,急需一支专门的地质队伍来开展矿产资源勘探,因此成立了地质部[1],从此拉开了国有地勘单位艰苦而辉煌的找矿序幕。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地质学也衍生出包括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等新兴的二级专业学科,相应地,各地勘单位相继开展衍生学科相关的工作,甚至成立了专业水文地质队、工程地质队等。而今,工程勘察等业务在地勘单位的比重越来越大,甚至部分地勘单位的工程勘察业务比重已经超过传统的基础地质调查、矿产勘查等。自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2018 年,国家对山水林田湖草等自然资源实施统一管理,“大地质、大环境、大生态”的新理念成为指导地勘单位转型发展的指导思想,地质工作由较为单一的资源需求向资源、环境、空间、灾害等多要素需求转变。

随着全国地质勘查投入逐年下降,加上全国矿业经济遇冷,矿产勘查市场进入寒冬期,靠财政资金投入为主要收入的传统地勘单位受到生存的严峻考验。地勘单位分类改革势在必行,不管是划为公益一类、公益二类还是企业,地勘单位在短期内势必受到人才流失、业务转型、市场开拓难度大等困难的冲击,发展面临着巨大挑战。本研究从重庆市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205地质队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重庆市地勘单位发展和改革方向,对传统地勘单位在事业单位改革背景下的可持续发展提出几点建议。

1 地勘单位改革现状

1.1 全国地勘单位改革

目前全国已有北京等25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属地化管理的地勘单位完成了分类,另外6个省还未完成,其中云南、四川、甘肃3个省部分地勘单位已完成分类,内蒙古暂缓分类,吉林、江苏2个省尚未完成分类。从26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地勘单位分类情况来看,北京、天津、河北、浙江、广西、宁夏等6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公益一类占比超过50%;山西、黑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海南、重庆、贵州、云南、西藏、甘肃、青海、新疆等1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公益二类占比超过50%,陕西和辽宁的地勘单位全部改为企业[2]。

1.2 重庆市地勘单位改革进程

2019 年,为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及市委市政府关于全面深化企业改革工作的部署,重庆市委市政府要求市级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所属企业集中统一监管,重庆市地勘局下属地勘单位在对僵尸、空壳、低效企业关停并转的基础上,对剩余围绕地勘主业、有发展前景的企业进行整合,健全法人治理结构,构建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在精心筹备的基础上,组建成立重庆市地质矿产勘查开发集团有限公司,由重庆市地勘局履行出资人职责并进行监管[3]。重庆地质集团的组建标志着全市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地质环境保护再添一支新生力量,也将有利于提高国有资本效率、增强国有企业活力,进一步优化国有资本布局,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

重庆市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205 地质队积极响应上级改革号召,开展事企分离工作,首先关闭了包括重庆市渝永物业管理有限公司、重庆市渝永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破产清算)、重庆市渝永岩土检测有限责任公司等子公司,将四川九寨沟马脑壳金矿开发有限责任公司、重庆渝地非金属矿开发有限公司、重庆市大足区天地锶矿有限责任公司等矿业公司并入重庆市源庆矿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统一管理,保留矿产地质研究院、生态地质研究院、地质环境研究院、职工医院共4 个二级实体,实行事企分开运行。但是从改革后的公益二类地勘单位的结构发展上来看,依靠财政的部分资金支持开展公益类项目,通过开展市场经营实现可持续发展,其发展经营模式从根本上与改制前区别不大,最大的区别是实行事企分离后,公益二类地勘单位不能参与与主业无关的投资项目。所以现阶段的分类改革只是一个过渡阶段,最终的改革方向还是企业。

2 传统地勘单位在改革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 传统矿产勘查业务市场收紧

根据自然资源部发布的《2020 年全国地质勘查成果通报》可知,2020 年全国地质勘查投入资金161.61 亿元,同比减少6.1%,延续了近年来的下行趋势(图1),受疫情影响,与2019年相比降幅有所扩大。其中中央和地方财政投入资金总额约110.13 亿元,占比68.1%,社会资金投入51.48亿元,占比31.9%;重庆市2020 年地质勘查投入1.98 亿元,同比下降25.4%,全国排名第27 位。从资金投入来看,除了地质科技与综合研究投入同比增加11.3%之外,其他专业方向的投入均同比下滑,其中地质资料服务与信息化同比减少33.1%,基础地质调查同比减少22.3%,矿产勘查同比减少6.3%(图2)。

2.2 新兴地质专业技术人才缺乏

根据“大地质、大环境、大生态”的发展需要,地勘单位业务中心由传统的基础地质调查、矿产勘查向生态地质、城市地质、旅游地质转移。传统地勘单位专业技术人才结构单一,新兴领域的专业级技术人才缺乏,面对新兴的大地质业务,传统地勘单位往往陷入“接到业务没人做、没有项目支撑又无法引进人才”的一个死循环中,传统的技术员也在寻求专业转型,但是也面临专业上缺少传帮带,业务能力得不到快速提升。同时,传统地勘单位在新兴领域没有经验和业绩,市场开拓难度太大。

2.3 同质化竞争激烈

国有地勘单位在资质范围、主营业务、勘查技术方法、经营方式等方面存在严重的同质化,工作领域重叠性引发市场的不规范和兄弟单位相互竞争;加上近年来地质勘查工作投入的逐年减少,现有的财政经费已经难以满足地勘队伍的发展需求,因此地勘队伍之间的市场经营、业务开拓竞争加剧,消耗了大量不必要的人力物力。面对“大地质”发展需要,在新兴领域各地勘单位也几乎处于同一起跑线,各地勘单位的竞争力不突出,无法发挥主体优势。

2.4 人才激励机制不健全

国有地勘单位经历了计划经济体制、市场经济体制,目前正经历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由于历史体制遗留问题,国有地勘单位人员队伍庞大,离退休人员比例甚至大于50%,管理、后勤部门人员多,专业技术人员少,人员结构极不合理。同时由于事业单位的体制限制,一直未能建立一个合理、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人员的主观能动性不高,“吃大锅饭”的现象普遍,严重制约国有地勘单位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开拓市场和新的专业领域,无法取得创新性成果。由于国有地勘单位缺乏创新能力和创新平台,难以引进高学历、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国有地勘单位在不同程度上都面临着经营管理人才、工程技术人才、熟练技工人才3支人才队伍不能满足发展需要的问题,尤其是工程技术与经营管理人才的缺乏,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了地勘单位持续发展的瓶颈[5]。

2.5 科技创新能力弱

国有地勘单位的科技创新能力弱这是不争的事实,国有地勘单位的自我定位就是生产单位,以开拓市场、完成项目、创造经济效益为第一任务,大量的人力、物力全部都集中到具体的项目实施上,在科技创新、技术手段创新等方面投入极少,技术人员忙于项目生产,很少能潜心科研工作。国有地勘单位对于从事专业的最新研究成果、最新的勘探技术、最新的专业技术方法(包括硬件设备的发展、先进工作软件的推广)知之甚少,依然依赖20 世纪的落后技术、设备、方法,国有地勘单位在先进技术的使用上比起科研院所至少要落后20~30 a,甚至更长。近年来,中国地质勘探相关专利申请数量开始下降,2015 年专利申请数量为110个,到2017年降至86个。

3 传统地勘单位可持续发展对策和建议

3.1 夯实地勘主业

近年来由于财政资金对地质勘查的投入锐减,财政出资开展矿产勘查工作效率低,不利于尽快实现找矿突破的劣势逐渐明显,依靠财政出资开展工作在今后会越来越难,满足不了对资源的急切需求。自2006年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中就已经明确提出,鼓励各类社会资本参与矿产资源勘查,鼓励国有地质勘查单位与社会资本合资、合作,组建矿业公司或地质技术服务公司。之后,多个省市积极探索创新性的找矿模式,形成了如安徽“泥河模式”、河南“嵩县模式”、云南“麻栗坡模式”、湖南“锡田模式”以及贵州“铜仁模式”等典型的创新找矿模式[6-10],实现了重大找矿突破。因此,要继续夯实地质勘查主业,开展思路创新,积极探索创新性找矿模式。

3.2 实施勘查开发一体化发展战略

资源和信息是传统国有地勘单位处于矿业经济链上游掌握的先天性优势,专业化人才、技术装备是地勘单位几十年发展积累的内在优势,但是掌握行业优势的地勘单位却成为整个矿业链中的“打工仔”,靠赚取微薄的劳务费而生存,白白浪费了行业顶端的优势。实施勘查开发一体化是地勘单位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勘查开发一体化具有提高勘查工作效率和资源利用效率、节约交易费用、降低市场风险、扩大规模效应、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促进矿业可持续发展的六大优势[11]。传统地勘单位具备政策、资源、技术、市场及管理[12]五大勘查开发一体化要素,大部分地勘单位还具有矿业开发经验,因此,继续实施矿产勘查开发一体化发展战略符合传统地勘单位实际情况,同时又能发挥传统地勘单位的优势,是实现单位可持续发展最重要的途径。

3.3 服务生态文明建设

2018 年国家对山水林田湖草等自然资源实施统一管理,地质工作由较为单一的资源需求向资源、环境、空间、灾害等多要素需求转变。为贯彻落实“十九大”对地质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新需求,地质工作发生重大转变,服务新型城镇化建设,城市地质、地热地质等将得到快速发展;服务环境污染治理和水土污染调查与治理将加大力度;服务民生与乡村振兴,农业地质、土地质量、地质灾害调查等将受到关注。因此要树立“大地质、大环境、大生态”的观念,不断拓展地质工作的服务领域,积极融入到地方经济发展中去。对于新兴领域的地质发展方向,各地勘单位都在进行积极探索。

3.4 大力实施人才战略

人才培养目标是要打造一支专业精、素质高、开拓强、适应新时代地质工作的专业化人才队伍,造就一批具备系统地质科学理论、精通地质工作业务、掌握先进勘查技术的科技领军人才,以及具备现代企业管理理念、全球经济视野和国际化管理水平的创新型管理团队。创新和完善相关的地质人才管理体制机制,用事业招人才、用感情引人才、用待遇留人才[13]。

(1)立足岗位,发扬传帮带的优良传统,加强培养现有专业技术人才。传帮带一直是地勘行业发扬的优良传统。传帮带的成效好坏,除了取决于行业新手的个人品性、努力程度和悟性之外,还取决于负责传帮带的行业前辈。因此,单位的行业前辈应该做好带头作用,加强自身的专业素养、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保持严谨的工作态度,充分发扬传帮带的优良传统,做好榜样,充分利用已有的专业技术、经验经历,为单位培养一批能干事、敢干事、不怕事的技术骨干。

(2)招贤纳士,网络人事、财会、经济、管理等专业人才。现代化企业管理必须要求各个岗位都是相应的专业人才,特别是人事、财会、经济、管理等,传统地勘单位在这方面的人才极其缺乏,这也是地勘单位野外一线人员与单位行政部门存在大量分歧的重要原因,行政管理人员的非专业化带来的不仅仅是工作不专业,还有怕干事、怕干错事、怕承担责任,极大阻碍了单位各部门的高效运行。

(3)加强专业技术员招聘,及时为单位补充新鲜血液。为适应现代地质工作要求,应该加强招聘新兴领域专业人才,特别是硕士研究生学历以上的人才,这样可以为单位的大地质业务拓展提供技术力量,同时加强高端技术人才引进,加强单位的科研实力,确定科研学科带头人,为单位的科研发展提供技术、理论支撑。

(4)建立健全完善的人才激励机制。人才激励机制要将精神激励和金钱奖励有效结合,只谈精神激励不谈金钱奖励无法调动人才的工作积极性,光谈金钱奖励而不谈精神激励的无法获得职工的认同感。改革分类为公益二类的地勘单位更加要充分将工作业绩与绩效奖励挂钩,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工作人员开拓进取的能力,完善的人才激励机制是地勘单位永葆活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4 结 论

传统地勘单位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做好4 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夯实地勘主业,积极探索创新性找矿模式;二是把握传统专业的优势地位,坚定不移走勘查开发一体化发展战略;三是找准定位,差异性发展,积极开拓新兴领域的地质工作;四是大力实施人才战略,加强市场和专业竞争力。传统地勘单位的转型发展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把握改革发展机遇,积极开拓进取,将地勘单位的发展紧密地与国家经济发展建设需要结合起来,实现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勘查重庆市单位
重庆市光海养蜂场
我的“闪电”猫
重庆市光海养蜂场
《林业勘查设计》简介
《林业勘查设计》征稿简则
《林业勘查设计》征稿简则
《林业勘查设计》征稿简则
Theme Analysis on Pursuit of Friendship in Oliver Twist
长度单位
An Account on “Yoknapatawph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