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佳瑞(河南艺术职业学院)
总体艺术工作室2007 年创立于中国美术学院。“总体艺术”从文艺复兴时期“全能型艺术家”达芬奇身上就可以体现出其的踪迹,以及当时“作坊”式的教学模式影响至今。19 世纪,”总体艺术”最早被提及是在”总体艺术作品”这个名词中出现。是指瓦格纳提出的将歌、乐器、舞蹈、戏剧融合到一个整体的乐剧。产生更丰富多彩的舞台效果的艺术形式,也表达着对社会改革的渴望。总体艺术从包豪斯开始更多的涉及到生活。在总体艺术创作方法和教学观念上都有重要的成就。包豪斯倒闭之后,黑山学院延续了包豪斯的精神并将将实验性的创造放入“总体艺术”的框架。1974 年,总体艺术(TotalArt)一词第一次由艾德里安·亨利在《总体艺术:环境、偶发、表演》一书中提出,此书记录了当时各个流派的艺术都是向着总体艺术方向发展的艺术现象。博伊斯的“社会雕塑”其实质也就是总体艺术。
以文化研究为基础,大量借用社会学方法,关注、介入、参与有社会化倾向的艺术是总体艺术工作室思想的重要方向之一。艺术家要捕捉的‘现实’,或者是社会现实中大家没有注意到的,被遗忘的角落,就像那些拍摄另类社群摄影的纪录片工作者;或者是大家都看不见的更深的层次。这种‘人所未见’或者‘更深’的现实,才是我们称之为‘艺术处理’的那一部分。也就是说关于艺术的讨论离不开关于生活的讨论,通过对生活的深层次的挖掘、调查、实践才能领悟到人所未见的更深。对社会生活深层挖掘的诉求,决定了“社会调查”环节在总体艺术工作室创作的重要性。
《总体艺术创作基础教程》一书向读者分析了从传统的文化研究方法论中借鉴到总体艺术创作中的社会学、符号学、传播学等新方法,艺术实践积累的具体案例详细向读者介绍了这些新的方法论如何在新的创作实践中被实现。总体艺术工作室将田野调查法,这种让艺术家能够实地参与现场的调查工作方式带入艺术创作体系中,创作者对实地环境、对和社会文化形成深刻认识的同时可以从中获得经验,影响到艺术创作。考验艺术家综合研究能力,可以在注重作坊式和田野的实践积累的同时注重理论分析。需要对任何问题都有深入分析的能力,搜集处理组织材料的能力以及筹划和实施操作一个调查计划的良好工作习惯。
1.七个步骤
总体艺术工作室的田野调查法是在社会学和人类学的田野调查法的基础上通过一定的改进得到的更有助于艺术创作的调查方法,大体上分为七个步骤:
第一步,方案设定。作品方案注意要有阶段、针对性并且要便于实施,并要与调查者和被调查者都有直接关系。同时注意最后的目标可并不是常规意义上的社会调查,而是具有现实意义和人文关怀的艺术创作。
第二步,前期调查。可以通过书籍、刊物、网络搜索等方式做好调查所需要的前期准备,并且能初步估算可能遇到的困难。在访问调查者之间要建立起自己的框架,必要时应做调查问卷,以免变成被动的记录访问内容。
第三步,实地访问。实地考察阶段可以获得大量的信息,要做到理性的有选择性的整理信息,在大量信息中找到可以用来被发展成艺术创作的有效信息。同时要注意访问技巧和与被访问者接触时恰当的相处方式。
第四步,理性认识。调查者要对得到的一手资料进行认真的提炼、反思,最终提取关键词,对现象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分析。
第五步,关键词转换。关键词是在分析事实现象后得到的,关键词在脱离具体语境成为一个抽象词的情况下从另一个角度去思考这个名词,并产生转换,从而为艺术创作找到新的视角。这个环节其实是在激发创作者超越日常生活中对某种事物的认识的能力,让独特另类的观察事物角度在艺术生活中成为“日常”。
第六步,回访调查。带着得到的关键词和独特的视角回到采访对象当中去,去考察自己的观点对于调查者是什么样的反映。这一步的实施就可以在已有的观点上去进行有针对性的提问,在不偏离主线的情况下进行调查。
第七步,提交调查报告。
2.四个转化方法
以上七个步骤就完成了在社会学和人类学意义上的调查报告,然而总体艺术工作室的最终任务是将这些具有现实意义的调查结果转化成艺术作品。总体艺术工作室也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找到了一系列田野调查告到艺术创作的转化方法。
第一,改造的叙述。将因在调查中脑海中形成的固有印象加以概括和替换,采用简图示意图甚至是象征符号的方式加以表现。对于关键词可以进行词素代替以及关键词的联想。
第二,建立类比性的平行叙述。尝试使用将固有的结构重构,更接近自己关心的问题。这一点很重要,可以帮助自己找到将来有可能研究的领域。
第三,设计提问,培养思维的敏捷性和逆向思维。也就是把调查中发现的状况假设成一个问题,通过艺术的方式想到解决的办法。这一种方式可以创造出更多的可能性,用解决问题的方式来创造作品的切入点。
第四,集体协作。总体艺术工作室特地强调集体协作的工作方式,在创作中通过集体讨论拓宽思路和得到更多乐趣。
总体艺术工作室强调“范式”的重要性,要求艺术创作者遵守以上方法。其目的就是对研究对象做到更深刻的体察,从而在作品实现上也做到深刻。
《贫困设计》项目,是总体艺术的“底层倾向”和“非博物馆倾向”非常极致的体现在“贫困设计”这一项目中。“贫困设计计划”中,艺术家们所使用的所有材料都是经历过生活的二手材料,他们对这些材料进行了改造和设计并赋予了他们新的用途和意义。总体艺术工作室在关于设计的生活合理性的问题上,直接将这个想法扩大化。并提出“贫困设计博物馆”的理念,随后成立了“贫困设计课题组”,开始进行社会调查,并进行艺术创作,并将“贫困设计”作品陈列在美术馆之中。
总体艺术工作室的田野调查虽然都是在“范式”下完成,但每一个项目都会根据其特殊性因地制宜,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方案。在此次《贫困设计》项目中:
第一阶段中主要任务是采集工作:在进行了调查、拍照、收集实物之余,每位参与者都要以每天十份的量去完成采集物品调查表、问卷以及采集物标本绘图。第一阶段结束时组织参与者进行了“十佳贫困设计”评选,依据创意程度、可推广程度、材料节约程度等原则来评选“十佳”,并同时提出相关问题让参与者思考。第二阶段是在第一步的基础上每人选取一个物品进行深入调查。在被调查者的需求上制作出贫困设计作品,并让被调查者使用后,得到反馈意见。整个过程都要不断的以文字、图片和录像的方式记录。第三阶段则是针对每个地方不同的情况,因地取材,从居民那里得到免费的材料,为居民设计一件“贫困公共艺术”作品。并与当地居民达成共识,使他们可以接受艺术品在社区的存在,并接受对其长期维护。日后要进行随机回访,并记录后续的情况。
第四阶段,贫困设计者和设计界人士讨论,进行一定的理论梳理。并形成了“贫困设计物体剧”表演计划并展出。
这个项目中有这样几件巧妙的简单设计。(如图1):某社区没有公用的花坛,但是有空地,学生拿已经废弃的婴儿车改造成放盆栽的车。把花盆车寄养在邻居的家里面,周末的时候居民就推着这个小花坛到公共空间里来遛弯,形成一个移动的公共花坛。在家属院里遛弯的老年人不仅可以遛鸟、遛狗,还可以遛花。把养在阳台的得意之作拿去除溜溜,这是既有乐趣又浪漫的休闲方式,同时也是艺术的智慧。(如图2):与作品一有着异曲同工之处,是采用铁丝网制作出一个挂在墙壁上的大型的象棋盘,象棋子则是用小型盆栽做成并可以挂在象棋盘上。其巧妙之处就在于结合了社区大爷爱下象棋的特点,并将象棋从水平面的观察角度转化成悬挂在墙壁的垂直视角,达到节省空间又具有装饰性的陈设方式的同时还可以养花养草。棋盘变大了,上上下下的拿也很锻炼身体,下棋也是在做运动。设计是最贴近生活的艺术,好的艺术本应可以介入到生活,然而所谓好的设计却往往不会出现在底层人民的生活中。贫困设计就是尽量做到艺术与平凡生活最完美的结合。装置艺术中旧物利用是常见的方式,但真正触及生活所需则又少之又少。虽然朴拙但充满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底层人民的关怀,这是最打动人的地方。“贫困设计”将艺术家们带到生活底层去体察民情、助人为乐,不仅可以在实践中创作艺术更技法了参与者的社会责任感。与这种行为相似的其实早在1960 年的意大利就有了“贫穷艺术”这一概念。它概括和描述了当时部分年轻意大利艺术家的艺术观和风格,主要是指艺术家以日常生活物料和废弃工业物料以及被忽略的材料作为媒介,注重表现他们的重量和结构的对比,推崇物品本身的意义,为日常生活用品的本身状态驳回尊重和赞美。提倡随心随遇的创作,摆脱高雅艺术的束缚。与“贫穷艺术”有所不同,“贫困设计”是总体艺术工作室的一个概念,是指由日常生活中底层人民为解决生活所需,随机进行的设计和制作行为。和贫困艺术相比,贫困设计更偏重于日常实用物的设计,而非美术馆中的陈列的艺术品。
图1 作品一 盆栽车
图2 作品二 壁挂式花卉象棋
总体艺术工作室在关于设计的生活合理性的问题上,直接将这个想法扩大化。并在之后年提出“贫困设计博物馆”的理念,随后成立了“贫困设计课题组”,以“贫困设计样品屋”的形式在美术馆展出。总体艺术工作室的青年艺术家,大规模的实施了“贫困艺术博物馆计划”调查。分别对北京的老城区、城乡结合部和大型城市住宅区进行地毯式调查。该计划后来在不同的城市展开,甚至涉及到纽约,并有设计专业人士参与其中。
通过以上案例的分析和探讨,以社会调查法为基础的总体艺术创作方式,其优点可以总结为下几点:
1.锻炼艺术家宏观的艺术视角。总体艺术要探讨的内容是建立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的大的体系之上,通过社会调查和文化研究,参与者对社会生活与艺术发展深有体会,会建立起全局的艺术观。
2.丰富的材料和资源运用。总体艺术由于其本身宏大的目标决定了它会包容所有的材料和媒介,以自由的、不偏执的材料观,使用各种材料和资源以达到总体艺术的目的。社会调查的方式使得学生亲临现场,接触到不常用到的物品和材料并在恰当的时候可以运用到创作中,实质上起到了开拓材料和媒介的作用。
3.在融入社会中学会自我反思。总体艺术往往用批判的眼光看待事物,所以在时刻进行着对固有观念的反思、对习惯的反思。在调查的过程中,丰富的社会阅历的积累对自身已有的知识积累和思维习惯也是一种自我反思和自我批判的过程。
4.模糊艺术与生活的界限。田野调查的方式使得工作者必须融入到被调查群体,切身感受生活。使得现实主义上升到人文主义的高度,从描画现实的层面,直接深入到社会现实中去。抹去了艺术与生活的界限,并试图探索出中国特色的艺术教育道路。
5.跨界创造能力的培养。艺术发展到今天,跨学科的知识在当代艺术创作中的运用十分重要。总体艺术的社会调查涉及到社会学、人类学等多种类学科的知识。在田野调查的过程中,对学生自身社会阅历和生活能力的培养也起到很大的作用。
6.实践中形成以集体项目带动个人创作的方式。社会调查的方式,在实施的过程中变形成了项目带动个人的模式。每一次调查都是一次集体的创作,也是艺术家个人的创作。在调查中产生丰富的作品。
“社会调查”为总体艺术工作室的创作打下了强大的根基,每一次外出考察工作都收集了大量的数据,包括访问、谈话、调查笔记、绘图、摄影等。在创作上,为参艺术家提供了养料,同时丰富了参与者的人生阅历,提升自我修养。是艺术创作的“良方”。“社会调查”也是艺术与社会链接的重要手段,艺术不单以艺术作品的形式在社会中展出,艺术更可以深入参与到社会之中,使艺术和社会相互依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