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文镜
材料解读
这是一则限制性与开放性并存的材料作文,内容紧扣社会现实,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审好题、立意准乃行文的前提。而本则材料只需把握关键句、抓住关键词即可准确立意。通读材料,不难发现,关键句为:减负不减质,减负是为了优化教育,是为了孩子更好地成长。而关键词则可轻松锁定为:学校(教育)减负不减质(增质)。我们再对关键词进行深度解析,何谓学校(教育)减负?表现在对国家的“双减”政策理解中。实乃引导学生关注时政:“双减”政策主要针对的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一减是削减校内作业,全面减少作业总量和时长;二减是削减校外补课。而不减质(增质)的意义结合材料则不难发现:让学生从繁重的课业负担、繁多的校外培训中解放出来,腾出时间可以做自己想做的有意义的事情,比如材料中所列举的那些,这些都激发了学生的兴趣爱好,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养,促进了孩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由此可知,国家推行“双减”的终极目标与意义为:优化了教育,促进他们更好地成长。
在清晰了审题立意之后,学生则可以依据“好写”和“写好”的原则,选择自己适宜的方式行文:如从体现思辨的角度来看,学生可运用递进结构组织全文“为何减负,减负何难,如何减负”,层层推进、论述说理。
为何减负?因为学生课业压力越来越大。这是减负的必要性。减负何难?因为减负像一场“攻坚战”,主要是家长焦虑,害怕孩子知识不能得到巩固和强化,担心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担心孩子考不上好的学校,找不到理想的工作……从而造成了家长焦虑、孩子被动学习、校外培训愈演愈烈的现实!这是减负的迫切性。如何减负?(怎样做到减量不减质)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多管齐下形成合力。首先对于减负要有正确的理解:减负不是减去一切负担,学习不可能轻松,合理的课业压力必不可少,“减负”是要减掉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不合理的过重学业负担与心理负担。教育部相关负责人强调:“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负担,不是简单地缩短在校时间、减少作业量、降低课业难度,而是要把不合理的负担减下来,减去强化应试机械刷题,校外超前、超标培训等不合理负担。”减负是为了中小学生健康发展。这是减负的核心要义。
减负,对于学生而言,是要把握好在校的时间,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以便腾出时间来提高自己的素养;对于家长则要减少焦虑,注重培养孩子的多种才能,鼓励孩子有一技之长,并且能够让兴趣陶冶自己的情操;学校则需要大力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优化教学方式,强化教学管理,确保学生在校内学足、学好。几方面结合,完善家校育人模式,密切家校沟通,引导家长树立科学育儿理念,努力形成减负共识并积极践行。上升至国家,则必须依仗其调控,坚决从严管理,全面规范校外培训行为,依法依规严肃查处各种夸大培训效果和违法违规行为。
参考立意
(1)让“双减”减少无意义的竞争,形成良好的教育生态,促进学生健康、全面的发展。(从“双减”政策提出的社会成因的角度思考)
(2)扎实“减负”,给学生个性、天赋及兴趣爱好以自由发展的空间。(从孩子成长的角度思考)
(3)“双减”为家长减压,有效缓解家长焦虑情绪,亲子陪伴时间增多,家庭开支减少。(从家长负担的角度思考)
(4)“双减”政策落地,为社会培养多样化的人才提供了契机。(从人才培养的角度思考)
(5)辩证思考“减负不减质”,引导教育回归本质,走向育人的正确方向。(从教育本质的角度思考)
(6)教育是国之基石,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教育的目标。“双减”助力教育目标的实现。(从教育目标的角度思考)
材料本身的开放性使学生既可单一角度立意,同样也可多角度综合立意。
“双减”链接
何谓“双减”
“双减”指要有效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切实提升学校育人水平,持续规范校外培训(包括线上培训和线下培训),有效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 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同年8月,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印发专门通知,拟对各省“双减”工作落实进度每半月通报一次。
2021年10月,全国人大表明:“双减”拟明确入法,避免加重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负担。11月3日,市场监管总局等八部门发布《关于做好校外培训广告管控的通知》。坚决杜绝地铁、公交站台等所属广告牌、广告位刊发校外培训广告。
提出意义
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构建教育良好生态,有效缓解家长焦虑情绪,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是国家推行“双减”的主要目的。
“双减”直接限制了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的规模,缩减了其进行课外培训的时长,使学生回归学校,抓住课堂。守住学校这一主阵地就是守住“双减”的底线,坚守学校教育,才能使教育质量得以真正提升,使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得以落实。只有守住底线,才能将“双减”落实到底。
社会影响
“双减”政策的實施,净化了教育行业。大浪淘沙下,不少培训机构纷纷转向。为贯彻落实“双减”政策,全国各地都相继出台了具体的实施方案,从严管理校外培训机构。
强化校外培训机构的准入制度,目的正是为了让教育回归本质,从根子上为校外培训降温。
需要明确的是,减负并非让学生玩乐,学习本就是一个竞争、拼搏的过程,合理的压力反而能促进学生成长。我们反对的是无视孩子成长规律,打着教育旗号侵害群众利益的行为。因此,既要严惩贩卖教育焦虑的不良培训机构,也要保障正规培训机构的合法权益,真正让教育回归本源初心。
取得成果
2021年9月23日,从教育部获悉,根据基础教育“双减”工作监测平台直报信息,截至9月22日,有16万所义务教育学校填报了有关信息,其中98.2%的学校出台了作业管理办法,92.1%的学校建立了校内作业公示制度,64.3%的学校绝大部分学生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作业。监测平台以二维码形式邀请家长无记名通过网络直接填写调查问卷,共收到5737.7万份家长问卷,99.6%的学生家长反映,本学期老师没有给家长布置作业或要求家长批改作业。
2021年11月,据教育部最新监测数据显示,培训市场虚火大幅降温,广告基本绝迹,资本大量撤离,野蛮生长现象得到有效遏制。学科类培训机构大幅压减。在12.8万个线下学科类培训机构中,压减率超过40%;263个线上学科类培训机构中,压减率近50%。
优秀例文
春花入眼 成长入怀
冯有容
春日晴好天光长,栩栩迎风蕴余馥。以前,无数中小学生被纷繁的作业禁足家中、因密集的辅导班疲于奔波,无暇驻足揽春色入怀。“双减”政策实施半年后,孩子们终可春花入眼,得以嗅香花底、流连草木,于立春时节漫谈山海、会晤人间,沐浴别样的教化。“双减”之“减”,减负不减质,用“减”换来更好地成长。
近年来,高考机制下的竞争愈发残酷,随之而来的,是越来越多的孩子肩头书包沉重异常、被各类繁杂的作业捆绑到深夜、课外培优一科也不敢落下。他们早早地陷入学习“内卷”,本该美好快乐的童年时光悄然裹上雾霭,明亮瞳仁里的光芒几乎在不堪重负中溃散。
减负工作年年强调、天天提及,然而收效甚微,倒似乎越减越重了。究其根本,是“一考定终生”“唯分数论”的社会环境铺就了家长们心中焦虑的底色,他们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担心孩子考不到理想的大学、找不到好工作……为了填补这个焦虑的空洞,家长们不得不鞭策孩子跑起来、跑更快点,孩子们被迫迈开腿不停歇,大汗淋漓,疲惫至极。瞅准商机的校外培训班成了暂时缓解焦虑的抚慰剂、精神的纾解口,一时间它们猖狂生长、独占市场鳌头。
要想切实做到“减负不减质”,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多管齐下形成强大合力。首先,应该明确“减”之为何:是过重的作业负担、校外培训负担和“心理内耗”,而不是减去刻苦努力认真学习。一如教育部相关负责人的发言:“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负担,不是简单的缩短在校时间、减少作业量、降低课业难度,而是要把不合理的负担减下来,减去强化应试、机械刷题、课外超前超标培训等不合理负担。”
学生应回归课堂、回归校园主阵地,提高学习效率,珍视每分每瞬。为自己留下时间去探索广袤天地、寻觅课本之外的另一片乐土,让个性激扬澎湃、让少年的天空染上肆意张扬的色彩。
家长应少一点焦虑、多一点认可和包容。不可否认,学生时期的首要任务是完成学业、汲取知识,但时代呼唤多元开放的发展,曾经“躲进小楼成一统”的教育思想显然过于偏执。当下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五育”并行、全面发展的人,而不是恶性竞争造就的做题机器。给孩子的天性更多包容,让学生从过重的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中解放出来,给他们的成长更多自由的空间,让天赋与兴趣引领他们走向更广阔的天地,此之谓“减负”。
对于学校,减负不能减校内教育质量,而应力求“质效双增”。积极进行制度探索,不断优化教学环节,提升教学服务质量,尽可能让学生在校内学足学好。此外,家校的密切沟通至关重要,学校应做到有效地引导家长树立科学育儿观念、达成减负共识。
至于国家,从完善新型教育体制、纵深推进教育改革,到对校外培训机构的日常监管、满足学生多样化教育需求、统筹社会教育资源,都需要政策先行、管辖落实。
“双减”诚不易,然关关难关关过、前路漫漫亦灿灿。如今凛冬散尽,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倘若接续奔赴的步履,定能坐怀春花烂漫、春色满园。“双减”之“减”,减负不减质,减后春花入眼;“雙减”之间,成长之间,减后成长入怀,出落鲜衣怒马少年郎。
【教师点评】
本文逻辑清晰,详尽地就为何减负、减负何难、如何减负做了阐释,层层递进,条分缕析。全文立体地解读了“双减”——减负不减质这一核心,巧妙地以“春光”意象贯穿首尾、升华全文,寄予作者对我国未来教育的美好展望。“鲜衣怒马少年时,不负韶华行且知。”且行且吟,且吟且歌,遍地春花,满目成长。
2111500783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