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举荣
摘要:目的 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气管拔管后进行肺康复护理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2021年1月~2022年1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9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6例,分别给予常规康复和肺康复护理,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 护理后,两组患者PaO2、PaCO2等指标均明显改善,且观察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ICU入住时间、总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肺功能、再插管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肺康复护理模式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血气指标,缩短康复进程。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气管拔管;肺康复护理;效果;安全性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老年人群中常见的疾病,不仅对患者身体和心理造成一定的影响,还会降低生活质量,应积极展开相应的治疗,同时给予有效的康复护理,延缓疾病进展。本研究选取2021年1月~2022年1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92例为研究对象,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气管拔管后进行肺康复护理的效果和安全性。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1年1月~2022年1月于我院接受治療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9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6例。其中男42例,女50例。患者均符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诊断。排除不能配合完成康复训练者。
1.2 方法
1.2.1 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干预
采用常规的呼吸科康复训练及营养支持、氧疗等常规疗法。在拔除气管插管后,康复医师对患者进行评价,并对有关知识进行解释,责任护士每天帮助患者进行3次床旁肢体功能训练,每次20 min。
1.2.2 观察组接受肺康复护理
(1)组建肺康复护理小组。由护理部领导,以护士为主,参与研究的护士人员有10名,其中包括肺康复护士、呼吸科副主任医师、康复师、呼吸治疗师、心理师、营养师及护理研究生。其中,康复护理人员负责开展康复培训和健康教育,并对相关科室的工作进行协调;临床医生主要负责患者的状态监控和治疗;康复医师及呼吸科医师对患者的情况进行评估,制订个体化的肺病康复计划,监督并指导患者进行肺功能的恢复;心理医生负责对患者的精神状态进行评价和介入;营养学家为患者提供营养评价和介入服务;护理研究生主要负责患者资料的采集和记录。在实验之前,康复医师要对参加实验的学员进行有关肺功能恢复的相关知识介绍,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训练,以确保实验的有效性。
(2)肺康复训练计划。康复师和呼吸科医师依据患者的情况,制订个体化的干预计划,并依据患者的耐受性,逐步进行辅助和引导,包括运动训练、氧疗健康教育、营养支持、社会心理支持。
1)运动训练:在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后,从拔管第1天开始,由康复师对其展开相应的评定,由医生开出运动处方,由康复护理人员进行指导,从体位管理、被动运动逐步发展到积极运动,以促进患者的康复。
根据患者个人情况按GOLD指导下的三级锻炼法进行:第一阶段为床边伸展式和被动式床上蹬车式。即患者平躺在床上,双肘弯曲,双手接近肩膀,另一侧肘部伸直180°,1天2次,1次15次;被动式床垫是将固定的脚踏板放在患者的脚上,每天3次,每次10 min。第二阶段为床旁伸膝运动、床上主动蹬车练习、伸展式起坐练习。先让患者平躺在床上,然后膝盖弯曲,进行伸膝和屈膝运动,1天2次,每次10组。主动式自行车练习是由患者在跑步训练机上自行完成,1天3次,1次5 min;伸展起坐是用两手扶着床沿坐起,保持5 s,再仰卧,1天3次。第三阶段包括哑铃、主动踏车、拱桥等动作。根据患者的上肢力量,选择哑铃的重量。在练习的时候,将哑铃放在双手上,双臂自然放松,然后把肩膀抬起100°,然后将哑铃放回原来的位置,1天3次,1次10组。主动式踏板的强度比前两个阶段要大,膝盖弯曲,抬起大腿,作空踏板运动,每次5 min[1]。每天3次。拱桥练习是将患者置于仰卧位置,双足底平踩在床面上,屈膝保持髋部离床面10 cm左右,1天3次。在进行各种锻炼时,要保证患者不会觉得累,并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逐步的锻炼。
2)氧气疗法:在拔管后,有效的氧气疗法是防止患者再次插管的关键。每个组拔管后的氧气治疗都由科室的资深医生根据指导原则制订,定期监测患者的血气分析,并进行心电图的监测,以了解患者的血氧饱和度。
3)心理护理:患者在病情好转时,心理护理人员需要对患者的心理状态变化进行观察,并进行针对性的心理护理,每次护理的时间为30~60 min,鼓励患者将内心的负面情绪表达出来,或转移患者注意力,达到缓解不良情绪的效果[2]。同时,设置患者家属每天固定的探视时间,在探望的过程中,护理人员指导家属不断鼓励患者,进行肺部康复训练,增强患者的自信心。
4)营养支持:慢阻肺病的治疗是治疗慢阻肺病的重要措施,是早期肺功能恢复的先决条件。营养师每周进行一次营养风险评估,对患者进行营养指导,调整患者饮食的摄入,平衡患者的营养水平,使其营养得到最大程度的改善。
5)健康教育:介绍有关疾病的知识、康复训练方法及好处等内容。向患者和家人分发肺部康复的教学录像,并鼓励患者坚持每天正确、定期进行肺部康复锻炼。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插管时间、并发症、PaO2、PaCO2、氧合指数、肺功能的变化;拔管后再次插管、28 d病死率、呼吸机相关肺炎、ICU住院时间、住院时间等。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处理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拔管前基本资料比较
拔管前,两组PaO2、PaCO2、肺功能、插管时间、氧合指数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出院时肺功能及血气分析指标比较
出院时,观察组患者肺功能、氧合指数、血气分析指标均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临床相关指标比较
观察组ICU入住时间、总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再插管率、28 d病死率、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见表3。
3结论
对ICU慢阻肺患者拔除气管插管后进行肺功能康复训练,可明显减少住院率及住院时间。相关研究表明,肺康复可以提高患者的肌肉力量,提高呼吸肌能力、通气能力以及PaO2和氧合指数,减少PaCO2的指数,改善患者预后[3~5]。
肺康复治疗组患者插管率、28 d病死率、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均比传统康复治疗的患者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此外,肺康复训练不成功的患者基础肺功能一般较差,感染发生率较高。当前的研究尚缺乏充分的证据证实早期康复治疗能减少危重患者的死亡率,所以还有待于更多的研究。肺康复护理是一种较为安全、易于接受的运动方式。许多研究证实,危重患者的早期恢复,不但不会增加病死率,也不会增加患者的负性事件,而且可以有效地缩短呼吸机使用的时间,缩短病程,提高患者的预后。但是,由于呼吸机患者病情危重,且有大量的侵入性导管,有可能出現不良的安全后果,因此,医务工作者常不提倡进行功能训练。在实施肺功能恢复之前,医务人员应对患者的潜在危险进行评估。在进行肺功能恢复的同时,全程监控患者生命体征[6~8]。本研究结果显示,护理后,两组患者PaO2、PaCO2等指标均明显改善,且观察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ICU入住时间、总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肺功能、再插管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
综上所述,肺康复护理模式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血气指标,缩短康复进程。
参考文献
[1]李勤,袁静华,张育峰,等.床椅转移装置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研究[J].国外医学(卫生经济分册),2020,3(4):299-303.
[2]吴江东,杜学柯,陈丽妮,等.不同机械通气模式对合并轻中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老年患者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后肺氧合功能的影响[J].广西医学,2022,44(7):717-721.
[3]井慎,高静,李莫振.高流量氧疗与有创-无创通气序贯治疗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严重呼吸衰竭患者肺氧合功能及预后的影响[J].川北医学院学报,2022,37(7):847-851.
[4]吕航宇,李晓云,陈永学,等.瑞芬太尼联合依托咪酯全身麻醉复合罗哌卡因硬膜外镇痛对轻中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腹部手术围术期动脉血气分析指标及术后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影响[J].广西医学,2020,42(5):5.
[5]曹鹏,凌冰玉,徐艳,等.有创–高流量氧疗与有创–无创通气序贯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严重呼吸衰竭的随机对照研究[J].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2021,20(6):8.
[6]方国强,万秋风,田雅洁,等.AECOPD致严重呼吸衰竭患者早期拔管后序贯经鼻高流量湿化氧疗与无创正压通气的优劣比较[J].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2021,33(10):6.
[7]迟燕飞,苟淑萍,王荣荣医护一体化肺康复护理模式对老年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2021,2(9):167-170.
[8]叶美英,陈荟鹏,钟如柱,等.医院—社区—家庭联动护理模式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自我管理行为及肺功能恢复的影响[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21,42(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