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职业教育与地方经济发展适配性研究

2022-03-17 23:38:55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张述怡
成才 2022年3期
关键词:产教院校经济

■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张述怡

高等职业教育是直接服务于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教育,它以经济社会发展和生产服务路线为导向,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专业人才,促进人的职业可持续发展与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在我国工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中起着支柱作用。高等职业教育与地方经济发展是相互依存、密不可分、共生发展的。若二者有机协调,则能推动国民经济共同发展;反之,则可制约国家经济水平的提升。产业兴则国家兴,产业旺则国家强。在经历了几十年的快速发展后,我国制造业也面临着人口红利消失、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局面,与此同时,作为为制造业输送“主力军”,同时肩负着为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提高国家竞争力而提供优质人才资源重任的高等职业教育,也要随之进行转型。因此,探讨高等职业教育与地方经济发展的适配性,有助于推动高等职业教育从粗犷式横向规模发展,向精细化纵深高质量发展,同时,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也随之提升。

1 高等职业教育与地方经济发展的关系

1.1 高等职业教育的良好发展助推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和经济发展

地方经济发展的内驱动力源于区域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随着我国三大产业结构的调整,“互联网+”新业态、新兴产业、服务业的异军突起,原有传统型产业面临着从劳动密集型到技术创新型的转变,对劳动岗位的需求变化也与日俱增,人才结构必将随之转变。高等职业院校立足区域经济发展,培育的复合型技术技能型专业人才能够顺应时代之变,为社会输送大批技术技能人才而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据统计,2020年我国高职院校将近60%的毕业生留在当地就业,66%的毕业生在中小微企业就职,为经济可持续发展积蓄人力资源,为企业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建立现代化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为“调整结构、转变方式、促进改革、保障就业和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同步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有利于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实现伟大的中国梦。

1.2 地方经济发展倒逼高等职业院校优化人才结构和专业设置,促使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更具专业和特色性

由于我国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短缺,有时要高薪聘请国外的高级科技人才,所以,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必须培育、依靠本土科技人才进行创新、研发、生产等。高等职业教育可紧跟国际、国内形势,借助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契机,主动适应经济发展,培育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加强产学研合作,实现自身升级发展;地方经济产业结构的特点和市场需求,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明确的专业设置信号。高等职业教育作为地方经济发展的主战场,只有不断优化专业结构,深化校企在实践、科研、课程开发和实施等方面的全方位合作,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

2 高等职业教育与地方经济发展的问题研究

2.1 高等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不平衡

虽然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经费投入有所增长,但每年占GDP和教育经费总投入的比重不高,经费投入规模远小于普通本科教育。与普通本科教育不同,高职教育培养的是具备高水平的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专业人才,这就需要及时更新教育所需的实验设备、实验场所等硬件设施和场所等。投入成本应高于普通本科教育;高等职业教育还存在经费来源结构单一的问题,其中教育经费主要来自于国家财政性经费和事业收入,但社会力量和行业企业投入力度与积极性不高。

2.2 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地方产业链发展黏合度不高

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和经济结构调整升级人才需求和就业矛盾加剧,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总体办学特色不突出,传统、大众学科如卫生、经济、教育等专业较多,同质化严重,而人工智能、新能源、物联网、区块链、现代服务业等新兴专业较少,地方产业发展方向契合度不高,专业设置盲目跟风,缺乏特色,导致学生就业与企业用工结构性失衡。以2018届毕业生为例,高职高专毕业生的工作与专业相关度为62%,严重制约了地方经济发展。在这种背景下,高等学校专业设置有待调整。

2.3 高等职业教育与企业产教融合不深入

近几年的毕业生工作相关度折射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不深入。从地方政府来看,各地在支持产教融合发展的具体制度和政策方面有所不足,包括教育规划落后于产业规划、产教融合平台低、对企业激励措施少、支撑学校发展的配套措施滞后等。高等职业院校自身也存在办学定位不明确,一些专业设置关联度低,创新能力弱的问题。目前高等职业院校普遍都有应用性科研水平整体不高,科研成果与企业生产结合、转化少的问题,这些因素严重影响了高等职业教育院校为地方经济发展和加速产业转型升级的能力,也影响了产教融合的广度和深度。站在企业角度上,在高等职业学院办学过程中,企业也存在的参与度不高、积极性差,对人、财、物的投入不充分,对产学研提供的支持不够的困境。

3 高等职业教育与地方经济发展适配性的主要路径

3.1 顺应时代要求,加强顶层设计

高等职业教育是培养辐射一定范围内的人才资源,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特点,助力于地方经济发展。因此,作为直接受益的地方政府更要清晰地认识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作用,是新时代背景下的大有可为的教育,并把这种认识转化为具体的政策文件,才能加大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投入,从政策上彰显顶层设计者对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视,从而引领社会各界共同参与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提供资源保障。地方政府也应进一步明确自身在高等职业教育中的地位、作用与职责,制定国家层面上的、框架性的法律法规,从宏观上把握和指导高等职业教育的实施和发展。同时,政府也要积极“推进以部分地方本科高等学校为重点的转型发展试点,支持一批本科高等学校转型发展为应用型技术类型高等学校,形成一批支持产业转型升级、加速先进技术转化应用、对区域发展有重大支撑作用的高水平应用技术人才培养专业群”,增强高等职业发展“十四五”时期的适应性,为后续可持续发展注入活力。

3.2 建立多元化办学主体,加大经费投入

继续加大并落实财政性高等职业教育经费投入,将现代农业、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基本公共服务领域的专业群体列入加强财政支持对象中。引导企业等社会力量加大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投入,政府单位创造加强有利于企业经费投入的政策环境,激励企业对高等职业院校的支持投入。国有企业更应该承担对高职院校投入的社会责任,政府也要积极支持各类办学主体通过独资、合资等形式开展民办高等职业教育,促进高等职业教育良性发展。从多个方面把高等职业院校自身的筹资、融资能力提高上来,高等院校有很多方式扩大其财政来源,例如通过社会集资以及捐赠,或者转化科研成果等。除了能补充教育经费,还能用创收的经费提高教师待遇,吸引优秀人才。在新时代下,务必要落实多元化的办学主体与经费投入模式,保证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所需的经费,让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充满活力。

3.3 优化专业设置,完善校企合作,引导产教融合纵深发展

在专业设置上,高等职业院校要主动结合地方产业、企业特点和优势,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创新、优化专业设置,为产教融合开辟新路径。通过强化特色专业,对接优势专业,增强对地方优势行业的敏感度和预判性,进而增强人才培养的适配性,培养市场需要的对口人才,更好地实现高等职业教育与产业需求深度融合、并驾齐驱。例如潜江市小龙虾烹饪职业技能培训学校,是湖北省教育厅批准的专业培养中国小龙虾产业技术人才、服务于全国小龙虾全产业链的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学校紧跟市场需求,开设全国第一家小龙虾特色专业,与全国近千家知名餐饮企业建立长期稳定战略合作关系,学生入学即签订就业协议,合格学生100%推荐就业。加强校企合作深度,最大深度的开展学校和企业的合作,冲破地方企业发展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阻碍。2017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出台的《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强化企业重要主体作用,以企业为主体推进协同创新和成果转化。校企合作要深层次探讨、研究核心技术的创新发展,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并满足人民需求。

猜你喜欢
产教院校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今日农业(2022年14期)2022-09-15 01:44:56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中国市场(2021年34期)2021-08-29 03:25:38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民生周刊(2020年13期)2020-07-04 02:49:22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活力(2019年19期)2020-01-06 07:36:56
产教融合:时尚产业的蜕变之路
商周刊(2018年22期)2018-11-02 06:05:30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华人时刊(2018年23期)2018-03-21 06:26:00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教育与职业(2014年4期)2014-01-19 09: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