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黑龙江外国语学院 董洪亮
党史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其中记载着共产党如何诞生以及如何经历千难万险一步步地发展起来。国史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是亿万中国人民艰苦奋斗,将积贫积弱中国建设为繁荣富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真实记载。高校思政教育中,党史国史的融入需要从两个维度着手。其一是纵向维度,教师需要教授学生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讲述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壮大的历史,并使学生明白党史与国史之间的联系与作用,让学生认识到党和国家一路走来的艰苦不易。其二是横向维度,联系时代背景教授党史国史,使学生站在不同时代环境下理解党史和国史,从而正确看待每一段历史。通过这样的教育,学生可以了解到真实的历史,并建立起正确的思想认知,以此避免被不良的言论所影响而陷入历史虚无主义。
大学生年轻气盛,对追求真理有着极大的热情,高校应结合学生的这一特点,积极引导学生,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高校思政教育中,对于党史国史的融入,教师可结合学生已有的认知,引导学生认识党史国史,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阶段或者转折点进行讨论,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确党路线的正确性,从而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中华人民共和国经历百般波折才走到今天这一步,而这其中有着无数先烈付出的鲜血,有着无数共产党人的艰苦奋斗,教师带领学生学习这些知识,引导学生带入自身去思考、去理解,使感受和平的来之不易,体会先烈像金子一样发光的精神品质,在这样的历史感染下,学生必然会形成健康的价值观念,从而规范自身行为,正确认识人生、面对人生。
党和国家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产生了一系列的精神财富,包括延安精神、雷锋精神等,这些精神激励着一代代共产党人砥砺前行,为国家和民族贡献自身力量。新时代,在传承这些精神的同时也产生了许多时代精神,如抗疫精神。青年学生是国家和社会的未来,为促进国家和社会的长远发展,高校需要重视学生的精神品质和理想信念教育,在进行思政教育的同时,渗透党史国史教育。党成长过程中,曾抵挡过外敌的入侵,也面临过敌人的围追堵截,经历过危急存亡之际,却仍然没有放弃,这就是因为共产党人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思政教育中,教师给学生教授这些内容,使学生感受先辈坚定的意志品质和理想信念,从而树立自己的远大目标,懂得刻苦努力,不轻言放弃,有了这样的精神意志,学生便可以成长为更优秀的自己,国家和社会也会因此拥有更优秀的建设者。当国家危急存亡之际,无数仁人志士勇挑时代重担,甘于为祖国和人民奉献出全部的力量,这是先辈的担当。虽然时代已经不同,但这种精神仍然需要传承。高校思政教育中,教师给学生讲述党史国史,使学生看到先辈的奉献,明确时代赋予自身的责任,从而树立责任意识,积极投身于国家和社会的建设中,为国家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党史国史教育是为了使学生正确认识历史,明确党和国家是怎样一步步成长起来的,同时使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感受先辈的精神,继承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发扬革命传统,并从内心深处热爱祖国和人民。高校思政教育包含多方面的内容,有中国近代史部分的教学,也有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等,因而其教育的主要目的也是为了使学生正确认识历史,认识自己所生活的国家,并懂得热爱国家、热爱生活。由此可以看出,党史国史教育与思政教育的目的是契合的,因而高校教育中,教师可以将两者有效融合起来,从而培养学生的精神品质。
党史国史的教育内容是丰富的,作为一段历史、党史国史教育中必然包含历史知识,因为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真实的经历,作为中华儿女,青年学生必须要了解国家的历史。其次,除了一件件真实的历史事件之外,在党史国史教育中,学生还需要学习历史思维,辩证看待历史,并能够以史为鉴。高校思政教育中同样涉及多种内容,其中包含中国近代史,教授这些课程的时候,教师必然需要给学生讲述历史知识,同时思政教育中的多个课程也都有思想意识的内容,因而在这些课程教学中,教师也需要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和历史思维能力。
青年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也是民族的希望。因而国史党史的教育对象主要是青年人,通过国史党史的教育,让青年人清醒认识自己的国家和民族,继承光荣的传统,并坚持优良作风,这样国家和民族便更有希望。高校思政教育作为高校课程中重要的一部分,其教育的对象也是青年学生。因而从教育对象来看,两者同样是契合的。
以教学内容来看,党史国史在思政课程中有所渗透,但是党史国史的教育不仅需要走进教材,还需要走进课堂、走进学生的头脑之中。因而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思政课程内容,适当融入和补充党史国史知识,使学生更全面、更深刻地学习党史国史。以高校思政课程《中国近代史纲要》为例,该课程中虽然有部分党史和国史内容,但是内容较为粗略,对此,教师便可以在教授课程内容的时候,集合课程中的历史事件,渗透与之相关的党史国史内容,并说明共产党在其中的作用,使学生对党和历史有更清晰的认识,并从历史事件中看到共产党人的担当。
党史国史的讲述需要与时代背景相联系,在课程历史事件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其中的部分内容提取出来,对比讲述,使学生认识到在不同的时代环境中,党的政策也有所不同,从而培养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例如,抗日战争时期,虽然国内形势复杂,但是我国人民首先需要对抗的就是帝国主义的压迫,共产党人也深刻意识到了这一点。在这样的背景下,为了团结各阶层一致对外,在土地政策中,党提出了“减租减息”。到解放战争时期,帝国主义的压迫已不复存在,但这个时期,国内形势依然严峻,为了人民能够有饭吃,在土地政策中,党提出了“耕者有其田”的主张。
党史国史与每个人的生活都有着紧密的联系,生活中,人们可以从多种途径获得党史国史的资料。高校教育中,课本的资源是有限的,教师应重视发掘党史国史资源,利用多种资源丰富教学,进而改善教学的效果。一方面,教师应发掘校内的资源,如校内历史文化展馆、校史馆等,带领学生参观相关展馆,了解学校的历史,并发掘学校历史与党史国史之间的联系,借助这种联系深入了解党和国家的发展。另一方面,教师应重视校外资源的发掘。首先,教师应因地制宜,搜集学校所在城市的红色资源,不同的城市和地区在党史国史中会有不同的故事,这些故事就是一种教学资源。思政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入该地区的党史国史中的历史事件,将课程教学带入生活中,使教学内容更加鲜活,从而增加教学的感染力。如果该地区有相关的历史展馆,教师也可以带领学生参观这些展馆,让学生从真实的历史资料中感受党史国史,走进历史真相。其次,党史国史中有一些重要的时间节点,当前为纪念这些日子,国家已经将其中一些确立为纪念日,五四青年节、七一建党节、“十一”国庆节等,教师也可以以此为基点,在思政课程教学中给学生讲述这些节日的相关知识,从而渗透党史国史的教育。最后,许多影视作品都会讲述党史国史,教师可以搜集其中优秀的作品。在思政课程教学中,教师便可以融入这些影视作品的片段,增强课程文字的鲜活性,并吸引学生观看该影视作品,进而了解更多党史国史内容。
当前网络信息技术高度发达,其在教育教学中的影响越来越大。网络技术的普及使得信息爆炸式增长,通过网络,学生可以轻易地获取多种信息,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但是由于网络世界鱼龙混杂,通过网络,学生可以获取高质量的信息,但也能够看到大量虚假信息。对于党史国史而言,若学生不够了解真实的历史,这些虚假捏造的信息便会误导学生。对此,高校应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拓展网络教育阵地,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党史国史。例如,学校可以搭建网络学习平台,结合思政教育课程,在平台上上传拓展资料,并在其中融入党史国史内容,引导学生线上学习。线上平台中也可以设置交流通道,为学生、教师的交流提供便利,以此促进思政教育。在思政课程教学群中,教师也可以分享一些党史国史相关的资料,帮助学生了解历史、学习历史。
党史国史与思政教育紧密相连,将两者融合教学有助于提高思政教育质量,同时有利于学生深入了解党和国家的历史,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高校思政教育中,教师可以从课程内容着手,在教授课程知识的同时融入党史国史。教师也可以充分发掘教育资源、构建教育新格局。此外,学校和教师还可以借助新媒体的优势,拓展教育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