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方案”以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实践教学研究分析

2022-03-17 19:59黄利新陈繁芝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2年2期
关键词:纲要教学模式教师

黄利新,陈繁芝

(湖南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湘潭 411201)

2005年,我国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做了较大的调整,在新调整的方案(学界一般称其为“05方案”)中,“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课正式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纲要”课开设以来,授课教师积极展开实践教学研究,不少教师还向全国同行无私地分享了其研究成果,其研究侧重点主要集中在实践教学的目标及其落实、实践教学的主题和实践教学的模式三个方面。本文拟通过梳理当前的研究成果,探究其中的不足,提出改进建议,以期促进“纲要”课实践教学进一步发展。

1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实践教学的目标及其落实研究

1.1 “纲要”课实践教学目标的研究

“纲要”课实践教学目标的确立是教师开展实践教学的重要前提,为实践教学的开展指明了基本的方向。不少教师从实际出发,对“纲要”课教学的认知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和精神目标等予以阐述,阐述较多的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配合课堂的理论教学,提升“纲要”课教学的实效性。授课教师普遍能从政治的高度出发,认为“纲要”课实践教学目标应与中央设置该课程的目的一致,即“进一步帮助学生认识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1]。在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实践教学起到的是配合和补充的作用,例如,韦建益认为“纲要”课实践教学是课堂理论教学的延伸[2];盛林等认为课堂教学是思政课教学的“主渠道”,社会实践则发挥了“第二课堂”的作用[3]。(2)培养学生能力,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例如,易彪提出要在社会实践课中培养学生的能力,特别是运用所学理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陈其胜提出要在实践教学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社会实践中提高他们的探索能力、创造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社会活动能力、独立生活能力和处理错综复杂问题的能力[5]。

此外,还有不少研究者提到实践教学的精神与情感目标。如培养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3];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为国家、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自强不息、勇于进取的开拓进取精神,艰苦奋斗的精神”[6]等。

1.2 如何落实“纲要”课实践教学目标的研究

针对目前实践教学的各种主客观条件,研究者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探讨如何落实“纲要”课实践教学目标。

首先,强调紧扣教材,注重政治性。“纲要”课是思想政治课,其实践主题必须紧扣教材,配合理论课教学。对于这一点,学界有充分的认识。例如,周树立等强调“杜绝脱离教学目的、没有教学主题、面面俱到的空泛式教学,‘放羊式’实践”[7];黄利新则认为选择一个与“纲要”课教材内容、教学目标密切相关的主题是实践教学成功的关键要素[8]。教师们强调“纲要”课实践教学的主题必须紧扣教材,其实质是突出实践主题的政治性。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革命历史遗址、革命纪念博物馆和红色文化精神等成了“纲要”课教师开展实践教学选题的重要来源。例如,易彪认为以红色文化资源为主题进行实践教学,能够激发学生对家乡和祖国的热爱,从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4]。

其次,注重提高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教师们普遍认为学生对“纲要”课实践教学兴趣度低、积极性不高是制约“纲要”课教学目标实现的关键因素。为提高学生参与实践课的兴趣,发挥学生主体性的作用,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对策。例如,有教师从改进教学理念出发,提出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在民主融洽的师生关系的基础上了解学生、关心学生、热爱学生”,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发挥学生在“纲要”课实践教学中的主体性作用[4]。也有教师认为要在教学的主题上下功夫,例如,张俊芳认为应根据学生的特性,选取学生感兴趣并易于接受的主题,如结合本地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挖掘学校独特的校史资源以及结合关注时事热点,自主参与实践教学[9];刘进认为地域历史文化资源对学生而言有现实感与亲和力,具有易接近性的特点,在大学与社会之间建立了联系[10],从而激发学生参与教学实践的热情。还有教师则注重从教学方法上吸引学生,例如,雷骥分享了影视教学法、主题演讲法、诗词朗诵法、演唱红歌法、翻转课堂法和快问快答法等,并强调要“综合运用和灵活操作这些方法”,才“能够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11]。

再次,提倡因地制宜,节约成本。目前由于“纲要”课课时少,实践教学经费少,甚至没有,因此不少教师提出在组织实践教学过程中要遵循易于组织的原则,在组织的过程中首先要考虑的是成本,这个成本包括时间成本、教学成本和管理成本等。例如,张翠认为要根据课时少等客观条件,有选择性地采取灵活多样的实践教学形式[12]。实际上,从各高校公开的实践教学经验来看,实践教学往往是以校内实践为主,如组织学生阅读经典、观看红色电影等,校外实践则较少。即使开展校外实践教学,也大都是提倡学生个体实践,集体实践则较少。实践的介质都是利用高校所在城市的有关教学资源,因地制宜,就地取材。

最后,重视实践教学的过程管理,增进教学的实效性。为增进教学的实效性,不少教师从如何加强教学过程的科学管理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主要体现在:(1)在实践教学开展前明确课程任务。例如,樊建武提出明确课程任务是提高“纲要”课程实践教学实效性的前提[13];昝爱民则提出在教学开展前“教学管理部门和实施教学的部门需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实践教学大纲”[14]。(2)强调实践教学开展过程中的规范化建设,确保教学计划落到实处。例如,武艳红提出实践教学要“科学规划实践环节、加强配套制度建设”[15];昝爱民认为“需要加强其组织管理,规范其组织实施,完善其奖惩制度”[14];王传武则提出了具体的评分标准,他分享了自己在开展“纲要”课实践教学中对学生作业的评价指标,其评价维度主要围绕主题是否明确、调查过程是否真实、故事的时间线能否清晰展现历史变化过程,价值观是否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展开[16]。

2 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实践教学主题的探索

“纲要”课实践教学能否取得预期成效,与其主题的设计和选取密切相关。因此,“纲要”课教师在推进实践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任务的需要和实际的教学条件形成了名目繁多的教学主题,但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2.1 以红色文化资源为主题

红色文化资源承载着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奋斗精神,教师将其视为“纲要”课实践教学重要的教学资源。例如,盛林和孙艳美认为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各族人民为追求民族独立和复兴而不懈努力奋斗历程中沉淀而成的革命精神、优良传统和先进文化,是重要的思想政治育人资源[3];易彪认为红色文化资源能够使学生在直观感受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纪念地、纪念物及其所承载的革命精神过程中获得深刻的精神启迪[4]。

教师还对红色文化资源融入“纲要”课实践教学的途径从线上、线下两个角度展开了深入的探讨。(1)线下。一是邀请当地老红军、红色文化研究专家和学者作报告。例如,皖西学院教师傅敏邀请了当地“研究佛子岭水库等水利工程修建历史的专家和曾经历过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老人为学生再现当时为此项事业做出巨大贡献的皖西人民艰苦奋斗、团结协作的历史画面”[17]。二是围绕红色文化组织课堂讨论、辩论、演讲等。例如,尹君分享了自己的教学方式,即“在每次上课时提前安排学生结合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进行以‘历史与现实’为主题的课前十分钟演讲,或者以‘历史上的今天’为内容阐述对当今的启示等方式”[18]。三是组织学生校外调研,参观当地的红色文化遗址。例如,冷光伟指出通过参观井冈山革命遗址,对当时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时生活、斗争过的物、事以及革命烈士陵园的缅怀和瞻仰,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我们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激发学生珍惜美好生活、努力奋斗的积极心态[19];李成生分享了自己的教学经验,即组织学生参观考察晋绥边区革命纪念馆,“通过现场教学和实地讲解,学生们很好地掌握了晋绥边区12年来的光辉战斗历程以及它在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地位,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历史选择了中国共产党的必然性”[20]。(2)线上。主要有观看红色影视作品,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库和红色网站开展实践教学。例如,马霞认为,“鉴于一些学校实践教学经费不足,也可以在实践教学中播放一些关于贵州的、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视频片段,如电影《四渡赤水》《我的长征》《遵义会议》以及纪录片《百年中国》《复兴之路》《筑梦中国》等。”[21]冷光伟提出通过建设以红色文化文献、红色文化实践基地、红色文化多媒体资源为主体内容的资源库,以中国近现代史重要时间节点、事件、人物为维度,将红色文化资源进行整理、归集,并且利用互联网技术,将资源库开放给高校学生,让学生对红色文化有更系统的认识,并在日常生活中随时感受红色文化资源所包含的精神实质[19]。

“纲要”课教师普遍认为,线下的实践教学能够让学生亲身参与、切身感受,更好地领会中国近现代史上发生的事件,更深刻地铭记历史,更能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激励学生自觉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但其教学成本相对较高,组织难度较大。而线上实践教学成本低,可采用大量优质网络教学资源,方便快捷,省时省力,但学生缺乏亲身参与感,实践教学效果相对较低。因此,各地教师普遍重视线上与线下相结合。

2.2 以地方历史文化资源为主题

地方历史文化资源是“纲要”课教师开展实践教学的一个重要主题。(1)关于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在“纲要”课实践教学中的价值,刘进认为将地方历史文化资源作为“纲要”课实践的主题,很好地搭建起了大学生从象牙塔到社会的桥梁[10];岑红认为地方史资料内容可靠、信息鲜活,同时又具有鲜明的价值导向,为“纲要”课提供了优质的教学资源,为“纲要”课优质教学体系的构建奠定了重要基础[22]。(2)对于如何将地方历史文化资源运用于“纲要”课实践教学中,组织学生参观考察、社会调查研究是教师们推荐的主要方法。例如,夏维奇主张组织学生参观地方历史文化基地、观看影片以及开展社会历史调查[23];宋社洪和贺琤主张在参观调查之前对地方历史进行详细讲解,随即组织学生进行相关主题的社会调查[24]。

2.3 以各种革命精神为主题

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对革命精神的研究与弘扬,各地将中国共产党在历史上具有代表性的历史实践凝练为各种革命精神,如红船精神、八一精神、延安精神、大庆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和西柏坡精神等,这成了“纲要”课实践教学的一个重要教学主题。

以革命精神为主题的实践教学,其主要目的是希望学生能够把握精神的内涵和实质,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自觉传承和弘扬红色精神。例如,陈巧歌主张开展以“八一精神”为主题的“纲要”课实践教学,“使学生形成思想上的震动和心灵上的共鸣”,并深刻领会“八一精神”所蕴含的丰富精神内涵,即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听党指挥的坚定信念、不屈不挠的顽强作风和为民奋斗的崇高品德[25];雷冬艳主张以“五四爱国主义精神”为主题,让大学生五四爱国主义精神在“纲要”课学习中得到升华和光大[26]。

就如何开展以革命精神为主题的“纲要”课实践教学,教师们采用了不同的教学方法。例如,郑建锋提出可采用主题演讲、红色影视作品欣赏、模拟教学、角色扮演、开展红色印记寻访和动手祭扫陵园等方式将“红船精神”融入“纲要”课实践教学[27];陈巧歌主张采用“把‘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教学搬到革命遗址纪念馆中去,通过革命遗址纪念馆的现场讲解、实物陈列、图片展示等形式,让学生亲身触摸历史的脉搏”的方式,将“八一精神”融入“纲要”课实践教学[25],增强学生对南昌起义的感性认识。

3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实践教学模式研究

“纲要”课教师根据实践教学的主题、各自的教学条件以及学生的不同特点,如文理科学生思维方式的差别、重点学校与普通学校学生知识素养的差别等,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教学模式,具体可分为三类。

3.1 关于立体化实践教学模式的研究

就“纲要”课实践教学而言,立体化教学模式是指在“纲要”课的教学中建立以课堂教学为中心,自主性学习、实践性学习和创新性学习“三位一体”的立体教学模式[28]。

在“纲要”课立体化实践教学模式的具体展开方式方面,授课教师认为主要采用理论授课和专题报告、读历史经典原著、观看视频资料和红色文化基地以及撰写学习心得等相结合的方式。例如,杨才林和王晓力探究的“五个一”实践教学模式提出读一本经典著作、看一部精彩视频、参观一个历史博物馆、写一篇心得体会、做一次课堂演讲[29];蔡定益提出指导学生调研红色资源并撰写报告、指导学生创作历史剧并表演、指导学生观看影视作品并写观后感[28]。

关于“纲要”课立体化实践教学模式的实际效果的研究方面,杨才林和王晓力通过实践得出结论:“其效果比纯粹的理论教学明显要好得多。学生们普遍认为,不啻对中国近现代史做了一次回顾,同时也接受了一次心灵的洗礼,重塑了厚重的历史感,成为他们大学生涯的必要历练,从而更好地认同中国梦。”[29]

立体化实践教学方式从多方面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提高,学习效率明显改善。

3.2 关于剧情式实践教学模式的研究

剧情式实践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以相关历史内容为题材,扮演历史人物,模拟历史场景,拍摄并制作短视频,在课堂上将其与师生分享和讨论,以期加深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认识与理解的教学方法集合而成的教学模式[30]。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络的快速发展,教师们对该模式运用于“纲要”课实践教学展开了探讨。例如,王建辉和翟波等认为通过让学生演出“历史剧”,不但模拟了历史过程,而且能够让学生体会到历史逻辑、教材理论[31]。再如,马婕妤和邹有峰等认为将历史情景剧引入“纲要”课实践教学能够改变较为单一的传统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有效提高了教学的实效性[32]。

此外,有教师还结合自身的教学经历,探索了剧情式实践教学模式的过程。例如,刘娟和闫翠玲将“纲要”课情景教学的过程分为精选题目、编写剧本、拍摄微电影以及教师点评等四个阶段[33]。又如,云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的马婕妤和邹有峰在《学园》杂志分享了一个经典范例——其在2016级学生的“纲要”课实践教学中开展历史情景剧课堂表演活动:第一步,在学生自由选择表演题目的基础上,根据课程教学目标和教学大纲的要求、班级人数,最终确定了10个表演题目,即虎门销烟、金田起义、洋务运动、甲午战争、戊戌变法、袁世凯登基、武昌起义、五四运动、张学良与东北易帜、西安事变;第二步,确定情景剧表演小组;第三步,情景剧表演活动的具体安排,主要包括剧本撰写阶段、剧本审核阶段、情景剧排练阶段和情景剧表演阶段等;第四步,老师对学生表演的历史情景剧进行点评[32]。

3.3 关于参与体验式实践教学模式的研究

参与体验式实践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理论指导下,教师有目的地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情感并加以正确引导,使学生能够亲自去感知知识、领悟知识,并在实践中得到证实,从而培养出真正自由独立、情知合一和实践创新的“完整的人”的教学模式[34]。教师们对该模式运用于“纲要”课实践教学展开了探索。

教师们认为参与体验式实践教学模式对“纲要”课而言,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例如,汪振友认为该模式“有利于提高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实效性;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打破传统教学观念的藩篱”[35]。方晓珍认为参与体验教学模式能够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在“体验”中“参与”,具有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刺激效应”和“示范效应”,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一种有效形式,从而引起学生对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的重视[36]。

如何实施“纲要”课实践教学参与体验式教学模式,教师们认为可从以下途径展开。(1)参观红色基地。例如,董一冰认为教师应充分利用“独特的文物遗址、英雄事迹等人文历史资源对学生进行实践教学”。她分享了自己的教学经验,如讲到抗日战争时,“可组织学生爬北山,在烈士碑前进行演讲,或者带领学生去江滨公园,讲述‘八女投江’的英雄事迹等活动,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37]。(2)开展社会调查。“纲要”课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主题鲜明的社会调查,如盛林和孙艳美进行了改革开放以来家乡社会发展的巨大变化、某地区红色旅游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现状研究、某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等社会调查[3]。

教师们对上述三种教学模式的研究比较全面,三者相互区别,各有特色,但其教学理念是一致的,都是围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展开,因此都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4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实践教学研究评价及改进措施

4.1 “纲要”课实践教学研究评估

目前,学界对“纲要”课实践教学的研究具有三大特点:(1)主题有鲜明的政治性。“纲要”课是大学思政课四门主干课程之一,其目的主要是让学生明了“四个选择”。从已有研究成果来看,尽管其研究层次有深有浅,水平有高有低,但从实践的主题来看,无论是红色文化资源、地方历史文化,还是革命精神为主题,都体现了“纲要”课教师高度的政治觉悟,都是为了加强学生对“四个选择”的认同,这完全符合“纲要”课的教学目标。(2)教学过程注重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学生的积极参与是任何实践教学活动有效开展的前提和关键,已有研究,无论是各种教学模式的探讨,还是各种具体教学方法的尝试,其共同的目标就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给学生深刻的学习体验,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作用。(3)教学设计体现了创新与务实兼备的精神。思政课教学思维要新。“05方案”实施以来,“纲要”课教师围绕如何展开“纲要”课实践教学进行了诸多探索,很多教师从实际出发,积极创造条件,形成了丰富多彩、形式各异的实践教学。这些教学成果充分反映了广大“纲要”课教师开动脑筋突破常规的“创新”一面,同时我们也注意到了绝大部分实践教学模式都主张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充分考虑了实践教学的可操作性,这充分体现了其创新与务实兼备的精神。

上述三点即是目前“纲要”课实践教学研究成果的特点,也是优点,是我们进一步研究所必须坚持的东西。“纲要”课实践教学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全国同行开展实践教学提供了宝贵经验。但不容否认,目前已有的“纲要”课实践教学研究还有一些值得反思的地方,主要表现在:(1)现有研究主要是“纲要”课教师对日常工作经验的总结,还处于经验总结阶段,学理性探讨相对缺乏。最为明显的是,学界对“纲要”课实践教学的内涵与外延把握还不够明确与深化,大多数教师对此采取直接回避的态度,导致教师们各说各的经验,没有形成共同对话的空间,“纲要”课实践教学建设的规范化、系统化就无从谈起。“纲要”课实践教学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包括实践教学理念、目标、内容、方法、手段、制度、评估与考核等方方面面,还没有学者对其进行系统的梳理,对“纲要”课实践教学工作规律的总结也就无法展开。(2)“纲要”课实践教学经验总结也有明显的缺陷,现有的“纲要”课实践教学研究对其“负面”因素采取完全“忽视”的态度。按照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任何一种实践教学模式(方法、主题)自然也不可能十全十美,但不知出于何种考量,各位教师在推荐其教学模式(方法、主题)时,大都只介绍实践教学成功的一面,呈现的是实践教学“理想态”,而对其教学模式(方法、主题)本身的缺陷,其推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失败的教训和产生的负面效应等,甚少有教师开诚布公地提及。这显然不是一种实事求是的态度,也不利于全国同行借鉴现有的经验。(3)现有“纲要”课实践教学研究虽非常注重实践主题的政治性,但还不太善于利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来指导实践教学。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新时代的高度,就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新中国史发表了一系列创新性见解,这些见解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纲要”课教学,当然也包括实践教学提供了重要指导、遵循和启发。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史、新中国史的论述回应了当今社会关注的热点历史话题,解答了人们对中国近现代史的疑问,如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不能相互否定的论点等,更为重要的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史、新中国史的论述中蕴含了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如整体、联系、连续的分析方法,主题和主线、主流和本质的分析方法等,为我们学习历史提供了方法论的指导。从现有教学成果来看,“纲要”课教师对如何运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史、新中国史的重要论述来指导“纲要”课实践教学的研究明显不足,这使得“纲要”课实践教学研究难以紧扣时代的脉搏,真正解答学生心中对中国近现代史的困惑,其政治性也就黯然失色。(4)现有研究非常注重探讨如何调动实践教学的主体——学生的积极性,但对如何调动“纲要”课教师的积极性缺乏足够的研究。事实上,实践教学要取得实效,仅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远远不够的,也要调动教师等各方面的积极性。一个好的实践教学,需要教师事先进行充足的准备,在实践开展过程中加以耐心的指导,事后批改实践报告,进行经验总结,校外实践更要进行周密的规划,考虑诸多的安全隐患,这给教师带来焦虑与压力。和理论教学相比,实践教学所要消耗的教师的时间和精力往往要比理论教学多得多。在这种背景下,如何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应该是“纲要”课实践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5)“纲要”课实践教学鲜有享誉全国的实践教学名师,缺乏经典的教学案例。从目前已发表的“纲要”课实践教学成果来看,这些成果大多是教师个人工作经验的总结,是“单打独斗”的成果。各省思想政治工作委员会等思政课教学主管机构在实践教学工作中往往处于缺位状态。不可否认,各省的思想政治工作委员会组织高校思政课教师围绕理论课教学展开大量的教研活动,例如,湖南省思想政治工作委员会每年都要组织思政课开放式课堂,组织全省思政课教师观摩优秀教师的思政课理论教学等,但思政课实践教学往往缺少教研活动。虽然全国各地“纲要”课教师在开展实践教学过程中也形成了不少好的教案,但各省思想政治工作委员会大都没有及时总结经验,使之成为经典,一些好的实践教学做法也往往束之高阁,教师开展实践教学的积极性自然难以调动,名师也很难产生。

4.2 “纲要”课实践教学研究进一步拓展的方向

上述不足是影响“纲要”课实践教学有效开展的重要因素,也提醒我们下一步研究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1)在总结更多实践教学个案研究的基础上,增强对“纲要”课实践教学的学理性探讨。目前广大“纲要”课教师已有不少实践教学案例研究,但这远远不够,只有更丰富的个案研究,实践教学的理论研究才有依托,才有活水来源,才会更上一个台阶,因此我们要继续加强对“纲要”课实践教学的个案研究,不仅要呈现其理想态,也要如实反映其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的不足。学界对“纲要”课实践教学学理性的探讨还非常薄弱,处于起步阶段,需要研究的问题很多,如:增强对“纲要”课实践教学的内涵与外延的研究;探讨“纲要”课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配合的机制问题;分析“纲要”课实践教学在整个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体系中的地位,“纲要”课实践教学与其他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关系问题;从系统的观点出发,围绕着“如何使‘纲要’课实践教学更规范、更系统、更有效”等问题对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有机整合,对实践教学的理念、目标、内容、方法、手段、途径、制度、评价、管理与考核等做系统的研究。最终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实现对“纲要”课实践教学规律的总结。(2)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纲要”课实践教学研究,进一步加强教学的政治性与现实性联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史、新中国史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站在新时代的高度来观察近现代史,积极回应了新时代背景下人们(包括当代大学生)关注中国近现代史的热点、疑点和难点,具有很强的政治性和现实性,因此学会运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史、新中国史的重要论述来指导“纲要”课实践教学,也就加强了实践教学的政治性与现实性的联系,是“纲要”课实践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这个重要课题主要回答两个问题:一是如何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史、新中国史的创新性见解融入“纲要”课的教学体系,在这个过程中,理论课教学和实践教学如何配合的问题;二是在“纲要”课实践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在面对复杂的、不确定的历史信息和场景时具备能够利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史、新中国史的重要论述及其蕴含的马克思主义方法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提高“纲要”课实践教学有关各方积极性的研究,增强实践教学的实效性。“纲要”课实践教学要得到有效开展,必须调动学生、教师、学校、思政课的有关管理机构甚至社会的积极性。从目前研究来看,学界对如何培养学生参与“纲要”课实践教学的积极性关注较多,对各高校、思政课的有关主管机构提供的实践条件与支持抱怨较多,对如何调动“纲要”课教师实践教学的积极性还甚少涉及。针对上述情况,首先,要继续加强对如何调动实践教学主体——学生的积极性的研究。我们要加强对学生需求侧的研究,调查学生关注近现代史的热点、难点与疑点,了解学生近现代史的知识水平,在此基础上寻找符合“纲要”课实践教学目标的实践主题与方法;探讨建立科学的实践教学考核标准,重点考查学生实践内容的真实性以及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实际运用能力。其次,要加强对如何调动实践教学主导者——教师的积极性的研究。我们要探讨如何建立一种与教师的经济待遇、职称评定挂钩的考核指标体系,这种指标体系包括实践教学主题的合理性、实践教学教案的设计形式与质量、学生对实践教学结果和实践指导老师的满意度等诸多方面。最后,要加强对实践教学领导管理方——各高校、思政课的有关主管机构对实践教学增强支持的研究。这种支持主要是如何提供实践教学保障,包括舆论保障、经费保障、制度保障和实践场所保障等,还包括优秀实践教学模式的推广、“纲要”课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培训等方面。

在国家、高校、教师乃至社会各界的携手努力之下,“纲要”课实践教学将日趋完善,其成效将愈加显著,真正做到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

猜你喜欢
纲要教学模式教师
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最美教师
教师如何说课
一图读懂这本《学习纲要》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解读
“导航杯”实践教学模式的做法与成效
“三维”纲要促转型 竞进提质再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