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县融媒体中心建设策略初探
——以“潼南经验”为考察中心

2022-03-17 22:14刘庆瑜
关键词:潼南区县中心

刘庆瑜

(西南大学 文学院,重庆 北碚400715)

在互联网技术高速发展的当下,微信、微博、抖音等媒体平台不断壮大,这使传统媒体融合发展面临着挑战。在此背景下,区县传统主流媒体该如何适应新的传播环境?如何有效发挥基层喉舌作用、及时把握舆论走向、真正做到“引导群众”和“服务群众”?这是各区县主流媒体融合发展不得不考虑的问题,也是当前传统媒体在融合进程中面临的主要难题。

近年来,不少学者对区县融媒体建设做了大量研究。例如,蒋锐、俞虹将县级融媒体中心看作是国家基层治理中的重要参与者[1]。张昱辰认为,县级融媒体是社会治理与群众沟通的枢纽[2]。可以说,社会各界对于县级融媒体的建设存在着共识,即区县融媒体中心设立的导向、路径与内涵与以往的媒体融合实践大不相同,更着重于基层传播网络的深度融合。区县媒体的融合发展实际已启动有将近三年的时间,目前正在从加速融合的态势逐步转换为深度创新的矩阵式发展阶段。有学者认为,“技术先导、移动优先、功能多样的全媒体矩阵现已初步形成”[3]。还有学者进一步分析后认为,“县级融媒体的矩阵建设是区域经济、政治、文化逻辑的集中体现”[4]。同时,区县融媒体建设存在的共通问题也在诸多讨论中被频繁提及。例如,郑保卫、张喆喆认为我国县级融媒体中心存在认识不到位、特色不鲜明、体制不合理、人才数量不足等问题[5]。石力月通过对上海市16个区级融媒体中心进行深入调研,认为区县融媒体中心在绩效考核、人才建设、技术支持等方面深受困扰[6]。大部分学者将这些问题的普遍存在归因于区县融媒体未能充分适应转型角色以及与新型媒体的疏离,进而提出了许多相关对策以及解决方案。朱春阳认为,区县融媒体的眼界与谋略受地域限制而有很大的局限性,缺乏专属的平台创新发展的经验。因此,各平台的横向联结将成为区县融媒体下一轮发展的主要方向[7]。谢新洲、石林认为,县级融媒体中心是新媒体环境下重要的基层治理创新体系,但与地方发展实际和用户现实需求距离较远[8]。面对各种问题,各基层融媒体中心应该如何应对?他们又做过哪些有益的探索?为了更进一步地了解基层融媒体中心的具体运行情况,笔者着重考察了重庆市潼南区融媒体中心建设的相关经验,以期对促进基层融媒体中心的建设及其健康发展有所助益。

为什么选择重庆市潼南区融媒体中心作为考察对象呢?首先,重庆市潼南区作为重庆市首批区县融媒体中心建设的试点单位,较早响应国家关于媒体改革的工作部署,于2018年初就启动了相关工作。潼南区委、区政府对此也十分重视,将媒体融合发展作为“一把手”工程,纳入潼南全区全面深化改革重点事项,推动并研究解决存在的问题,力求在机制体制上突破瓶颈,在资源配置和政策支撑等方面加大力度,以保障改革顺利推进。因此,潼南媒体融合从一开始适应形势的一般性发展到逐步过渡到有区域特色的创新性发展,不但使原有的主流媒体走出了困境,还在融媒体建设中积累了大量有益的经验,具有很强的探索性质。其次,潼南区位于重庆西北部,与四川省遂宁市接壤,地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桥头堡”位置。最近一年多以来,潼南区融媒体中心的改革举措已经作为“标杆”在重庆全市推广,其工作经验甚至产生了全国性的影响。到目前为止,潼南区融媒体中心已经接待了来自重庆本市、浙江、江苏、天津、青海等超过300个区县媒体以及高校的考察交流团队。在全国、全市交流媒体融合发展经验二十余次,在全国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顶层设计改革落地研讨班等介绍经验近10次。潼南融媒体中心通过整合新闻生产、政务报道、生活服务、教育信息、扶贫电商等多个方面,采用互联网思维和用户思维,将“潼南微发布”“潼掌柜”等多个平台打造成为具有代表性的“潼南品牌”,实现了传统媒体资源的聚合与分发,成为一个多渠道、多功能的综合服务平台。可以说,潼南融媒体中心抓住自身传播优势,在优化新媒体矩阵、完善绩效管理指标体系、开创新媒体业态等方面成效显著,着力做强扎根基层的“四全”新型主流媒体,已经成为潼南对外宣传的重要窗口,对我国区县级融媒体融合发展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一、针对性策略:灵活的企业经营制度

区县媒体融合既应加速推进本地融媒体中心向更广、更深发展,还需要融媒体中心对自身进行精准战略定位,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一席之位。近年来,潼南融媒体中心对新媒体矩阵实施集团化经营管理,积极寻求创新路径,为全面融合发展开拓了新思路、新路径。潼南融媒体中心通过对不同部门实施具有针对性的经营策略,使整个融媒体中心的运行更加灵活、高效,并力求建立一体化的管理体系,打造具有强大传播引导力、公信力的新型主流媒体和传媒集团。

(一)具有引领性企业改革模式

潼南在2018年1月整合潼南报社、潼南广播电视台以及区级相关部门所办媒体,实施深化媒体机构改革,组建了潼南融媒体中心,同时组建了潼南传媒集团,由区融媒体中心统一领导,并纳入区属国有重点企业序列,下设广告、电商、文化三类子公司以及一家艺术培训学校。从组织架构来看,潼南融媒体中心与一般的区县融媒体中心较为类似。因此,区县媒体融合后所存在的有关职位、经营、人事等问题在潼南融媒体中心也同样存在。“大部分县级媒体机制不活、机构臃肿、人员老化、人浮于事的问题较为突出,事业单位,或者参公事业单位的性质也影响了县级媒体活力的发挥与竞争力的提升。”[9]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潼南融媒体中心建立了灵活的管理制度,深化了财政人事改革。潼南融媒体中心将本体融媒体中心事业单位进行企业化管理,公司性质的传媒集团按照现代企业的商业化管理模式运转,以传媒集团作为对外运营机构,按事业编制、国企编制、第三方劳务派遣对所有人员进行分类管理。在深化薪酬体系改革上,两个单位人员实行经费分开核算,超额绩效总量控制、统一发放,建立了切合实际的绩效管理体系。2020年1月推行了全新的员工薪酬方案,突出以社会效益为主,建立以激发活力为核心、岗位绩效相连接、长期激励为重点的考核评价体系。潼南融媒体中心还极具创新性地以“积分制”的方式对融媒体中心内部十余个部门中的每一个岗位进行职工考核,并公布了十余个具体的评价指标观察点和积分细则;除了一般正常的工作积分外,还设有超额绩效计分标准、特殊情况积分规则、加分奖励、扣分处罚等十分细致的考核标准。潼南融媒体中心采取的人才发展与绩效贡献挂钩等措施,极大鼓舞了在职人员的斗志,促进了在岗人员业务能力的提升。潼南融媒体中心还出台了特殊人才引进政策,不断加强与相关科研机构与科技企业的合作,以及与重庆市内的高等院校签订培养协议,在为在校大学生提供实践实训机会和实习就业方面给予大力支持。潼南融媒体中心走开放式发展道路,针对紧缺的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员等实行年薪制工资,以更好地吸引和留住人才。

(二)进行创新化“媒体+”服务运营

在企业资金发展方面,潼南融媒体中心解决了当前区县级传媒行业“营收难”的问题,重建了“媒体+服务”模式,立足潼南传媒集团的自身优势,重点突破,提出了四大产业战略——“媒体+教育”“媒体+文创”“媒体+节会”“媒体+电商”。目前,这四个产业是潼南融媒体中心和传媒集团的主攻方向,现已形成稳定收益点,仅在成立初期的10个月内便做到了月经营收入超过500万元。除了常规的区县融媒体运营外,潼南融媒体中心还开启了产研结合的“媒体+文化研究”路线,首次承担了省级科研项目“非遗视野下双凤镇龙灯现状口述史纪实”。这个项目需要深入基层进行田野调查,并有大量的文献采集以及相关研究工作,是整个潼南区参与成渝双城经济圈文化合作的第一个科研项目。潼南融媒体中心利用媒体优势,结合潼南区自身资源以及四川民俗文化保护、文旅方面的经验,历时两年时间成功做到了产研结合。该项目已于2020年底顺利结题。

在从单一的新闻宣传向“媒体+”迈进的路程中,潼南融媒体中心能够守好主业,拓展辅业,并以辅业反哺主业,保证了自身的良性发展。机制体制的创新从制度层面确保了政府财政为融媒体中心提供基本运行保障,解决了长期以来县级融媒体中心资金不足的问题。

二、“动车组效应”:高效的人员管理体系

区县媒体融合会存在转企改革不彻底所产生的内生动力不足的问题,常常会发生“职工缺乏改革激情,甚至在媒体融合过程中产生畏难情绪,无法认识到当下媒体融合发展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导致媒体融合很多成果仅停留于表面,尚未实现真正融合”[10]的现象。这是区县融媒体改革中最常遇到的问题之一。然而,融媒体中心无论规模大小,始终是一个健全的组织机构。因此,在一个组织里,不仅需要建立完善的内部结构和经营模式,还需要明确成员之间的责权关系,同时打破身份壁垒,多多体会成员的需要与感受,使其产生集体认同感,从而互相协作与积极配合,这样才能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

(一)业务能力的提升

潼南融媒体中心坚持以岗定薪,创新人员管理,科学评价员工的岗位价值与工作业绩。虽然融媒体中心和传媒集团是按照事业、企业人员职位性质分类,但所有人员采用“一把尺子”考核,在干部任用制度上打破身份限制,打通企业人员的成长路径,实行竞争上岗和人员双选,充分调动了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由于大部分县级融媒体中心的新闻记者都是由原来的报社和电视台的人员组成,他们会受到传统媒体采编方式的影响,或多或少地偏重某一方面的业务能力,并未具备成形的全媒体思维方式和完整的全媒体职业素养。全媒体记者的培养又是媒体融合发展中不可忽视的重要一环,想要打造真正具有专业素养的全媒体记者并不能一蹴而就。为此,潼南融媒体中心重构“策采编发评”流程,力图打造一个全新的全媒体运行流程。通过“1+7+300”(即1个采编中心+7个“报网微端屏”宣传平台+100名通讯员以及特约记者+100个有影响力的微信公众号+100名本土作家)构建全媒体立体宣传网,也就是优化采编流程,实现采编和技术力量融通,报、台、网、端、微几大云端协同联动,形成集约、高效的内容生产体系和全媒体传播链条。

同时,潼南融媒体中心采取“多劳多得”和“优劳优得”的办法,坚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分类设置宣传、经营、后勤保障等岗位绩效指标,坚持向新闻一线倾斜、向优稿倾斜,构建岗位薪酬、绩效考核与传播效能、工作业绩挂钩的激励考核管理体系,破解区县融媒体中心合并后人员工作能力与全媒体要求不相符的问题。“传统媒体时代强调的是新闻报道内容的单向输出,而在融媒体背景下,要将内容与市场相对接。”[11]特别是在当今这个互联网技术、大数据技术日益广泛应用的时代,多元、开放、创新、互动、体验等要素对各级融媒体的新闻生产和传播来说至关重要。潼南融媒体中心还着力培养员工的互联网思维,要求员工定期阅读优秀新闻稿件、阅读量超十万的爆款公众号文章,通过学习不同类型文章的板块构成,以及吸引各种自媒体平台用户点击的标题技巧等,将实现最优互动、适应互联网用户需求放在核心位置,并通过平台大数据的支持更准确地定位和把握受众的喜好,从而进行信息的生产与传播。

(二)组织认同感的增加

“组织认同被组织管理实践认为是具有典型价值共享与价值链接特征的研究构念。”[12]在组织管理中,最重要的莫过于对人的管理。如何让作为独立个体的人对组织认同并拥有归属感,如何积极维持人对组织的认同并完成组织目标,是该组织的领导者们必须要解决的问题。融媒体中心所处的是一个需要员工具有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的工作环境。融媒体中心员工之间除了日常分工外,还需要开展不同类型的活动从而缓解工作压力、增进成员情感。

在潼南融媒体中心的办公地点不仅设有休息室,还专门开辟了一间图书阅览室。每位员工每月会开出自己想阅读的书单,由中心统一购买,一般有专业书籍及其他各类书刊,同时还规定每周每人必须进入图书室看书休息,这样既能提高员工自身的传媒素养、完善理论储备,还能有效地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在组织行为学理论中提到,“企业组织的文化建设也就是企业员工的士气建设,要将理想的文化价值取向变为员工的行为内驱力”[13]。走进潼南融媒体中心的办公地点,就会发现这里没有一块空白墙壁。所有墙壁上都贴满了各式正能量标语。目的是为了让员工无论身处办公环境的哪一个角落抬头都能看到,从而激励员工,营造拼搏氛围,造就有认同感的特色。为了多样化培养人才,潼南融媒体中心还常态化持续开展“四学四比双提升”活动,也就是送学、讲学、点学、带学,比激情、比创意、比精品、比贡献,提升融媒体中心党员干部的基本能力,提升引导群众、服务群众的能力。融媒体中心还定期开展传媒大讲堂,每周部室上小课、每月单位上大课,各岗位人员轮流上台交流工作经验,每月举行好新闻评选,每季度举行明星员工评比,并对优秀稿件、明星员工给予绩效奖励。这样一来既能够增强员工的执行力、创新力,又可以推动好新闻和好作品的高质量产出,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不再是以前由头部员工带领其他员工一起工作的“火车头效应”,而是形成人人发力、共同推进的“动车组效应”。

三、走群众路线:搭建全方位链接渠道

媒体融合中提到的“媒体+服务”是指利用多元化的信息矩阵在政府与群众之间通过电子设备和互联网链接一条沟通渠道,将信息内容快速送达给不同受众,占领舆论高地,实现融媒体用户实时触达。“政府公共传播格局就形成了十分奇怪的景观:经过专业化训练的既有官方媒体系统和非专业化的政务新媒体系统并存,各行其是。行政体系内部有竞争应该是一件好事情,但专业传播系统和非专业传播系统的并存也带来了运行成本高、管理多头并举的问题,甚至两个系统之间也会相互干扰,反而会降低政府社会沟通效率。”[14]潼南融媒体中心最初同样存在“两微一端”与几大客户端并存的“老大难问题”,造成信息矩阵未能形成、无法发挥应有影响力的局面。同时,从对当前重庆市各区县融媒体中心的调研来看,“融媒体中心在当地的传播生态中的竞争优势还不明显,仅有少数区县已经实现官方媒体占主导的地方传播生态”[15]。潼南便是通过优化矩阵集中服务群众的方式成为这“少数”中的一员。

(一)重构矩阵主体,加强综合服务

潼南融媒体中心在初期有多个新旧媒体矩阵(潼南日报、潼南电视台、潼南网、新潼南APP、潼南微发布、潼南手机报、潼南手机台、潼南传媒抖音号等)存在。为了整合末端用户,提升传播力和影响力,潼南融媒体中心选择将政府公共服务、便民问政、用户互动等多个方面的资源集中整合于主推的“新潼南APP”和“潼南微发布”公众号中。这样不仅有效吸引了用户关注,还通过不断完善的便民措施增加了用户黏着度,做到了公众参与和公共服务的多元互动。县级融媒体中心不仅具有信息传播、舆论引导功能,还是政府开展公共服务的入口,也是政府与公众进行互动交流的平台。潼南融媒体中心还联合党政部门在这两个平台上为本地居民提供申报审批、注册办证、办理社保、投诉受理等一站式便民服务,增进了公共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潼南融媒体中心还集纳区域内文旅、教育、电商等多个方面的攻略,共享同城生活信息,旨在打造潼南“指尖上的便民服务中心”,让受众感受到“一机在手,攻略我有,办事不愁”的便捷化体验。这些完善的掌上政务系统和便捷的智慧城市服务,为潼南打造了一个集综合服务、信息枢纽为一体的共享平台。

“县级媒体的发展关键也就在于重建本地用户连接,融入基层社会治理。”[16]虽然这里的连接指的是多方面的,但最终都是为了实现与本地用户间的深度连接。潼南融媒体中心积极协同当地政府开展问政便民服务,打造掌上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在平台中开设聚合人民群众意见的栏目,让人民群众有意见表达的渠道,也加强了当地政府与人民群众的沟通。潼南融媒体中心建立的移动问政服务渠道会及时将用户的建议汇集和分发到相关部门以及镇街。自开设以来,有效解决了超过500起人民群众反馈的事件,及时答复了超过1 700条的相关咨询,与用户形成了良性互动,也提升了融媒体平台的影响力和公信力。

在2021年潼南区开展的“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中,潼南融媒体中心为了提升人民群众对政策的知晓率和认知率,专门成立了宣讲政策的摄制工作组,每期都会策划具有创新性的内容,例如运用具有吸引力的图文、清晰明了的数据图表、高技术的3D建模等方式来吸引用户眼球,并通过“报网端微屏抖”各个平台将信息持续传递给当地人民群众。目前,该节目的全网综合阅读量已超过1 200万次。因此,作为党和政府喉舌的县级融媒体中心,应从单一的舆论宣传向公共服务领域扩展,整合资源,优化多个媒体矩阵,呈现最实用、最新鲜的相关县域信息和服务,更好地发挥自身作用来链接和吸引群众。

(二)注重内容为王,吸引用户点击

如今,用户是媒介传播内容的接收者和评判者,开始逐步深度参与到整个传播过程之中。“传播的过程不再是单向、固化、线性的状态,而是始终处于扩散、变异、波动的传播逻辑。受众对传播的参与和传播效果的生成过程具有同一性。”[17]一个新闻的传播影响力是通过用户的不断再传播而实现的,而平台一旦缺少创新与突破则会失去用户流量,便很难产生新的传播路径,自然也不能实现融合传播的终极影响。

区县融媒体平台需要从大处着眼,注重时政经济新闻的落地解读,开发特色新闻,发挥能够独家报道本地重大新闻的优势。潼南融媒体中心深知“两微一端”的时效性和对于用户的便捷性,因此在当地有重大新闻报道时,都会选择先在旗下公众号“潼南微发布”中去报道。以“潼南微发布”2020年8月发布的一条实时民生新闻为例,该篇新闻截至目前的阅读量已高达9.6万次,点赞超过1 000次,微信在看分享720次。对于只有百万人口的潼南来说这条新闻的通达率达10%以上,而这个数据在大多数平均阅读量只有几千的区县融媒体新闻报道中,可谓是一次“现象级”传播。同时,潼南融媒体中心还升级了新潼南APP,利用5G、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优化管理手段,打造媒体资源数据库,提升内容生产力,制造了多条“爆款新闻”。例如,“党员同志‘到!’”“手机机器人将成为潼南工业新名片”“巴蜀福地,六养潼南”宣传片以及介绍潼南特产柠檬的“潼南檬宝等你来!”“这就是潼南柠檬!”等浏览量均超过100万。潼南融媒体中心紧抓新闻时效,以最直观、最亲切的话语作为内容,极大地吸引了用户点击。可见,区县融媒体中心要注重从小处入手,着力挖掘当地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中的鲜活新闻,促进新闻内容质量的提升,有效整合不同的新闻来源,按照新媒体特性编辑并发布新闻,依靠用户的参与和传播能力,从而得到更好的预期效果。

无论何时,内容为王都是不变的法则,而媒体正是呈现这些内容的载体。要想真正吸引用户就必须做到全面聚焦和加强内容生产和创作,深耕本土特色资源,输出有深度、有特色的优质内容。潼南融媒体中心开辟了各类与用户的互动渠道,策划与挖掘用户感兴趣的新闻源,让用户通过直播、爆料、上传等方式深度参与信息传播流程,主推连续性跟踪与深度报道,及时贴近用户的新闻需求,突出本地新闻报道,呈现的本地故事成功吸引了用户的注意,也形成了用户口口相传的良好口碑效应。同时,区县媒体更应该利用自身所处位置,将本土有价值的新闻及时传递出去。这也是潼南区的重点工作与积极策划的重要内容。截至目前,潼南融媒体中心一共在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重庆日报、人民网、凤凰网、华龙网等媒体上稿超过1 500条,将潼南改革与发展的“最美和声”成功传递出去。

四、赋能新业态:突出的直播商业模式

纵观人类社会发展史,传播和新技术发展无疑是推动社会发展和变革的重要力量之一。各级媒体在面对新媒体与新技术碰撞所形成的新业态时需要结合媒体融合的建设路径,积极寻找突破口,对新业态进行主动式赋能,让处于系统之外的新兴业态能与传统媒体的固有模式相结合,碰撞出更多新的尝试,进一步推进媒体融合实践。

(一)率先尝试新型传播形态

近年来,直播和短视频异军突起,成为“网络场域中最具有革命性的一种传播形态”[18]。直播和短视频迅速吸引了大批用户,引起了业界和资本的双重注意。网络直播兼有媒体影响力与广告传播高效力的内容生产和传播样态,而直播带货更是现在最为流行和火爆的新业态。2020年3月以来,由于疫情带来的特殊需求,网络直播带货被进一步推广普及,很多媒体纷纷入局。主流媒体的直播带货是全媒体时代媒体深度融合的一种主动探索和寻找媒体转型突破口的体现。主流媒体直播带货不仅可以助力主流媒体向新媒体平台拓展,让主流媒体更“接地气”,还可以给新媒体平台带来流量和人气,吸引年轻网民对主流媒体的关注。主流媒体直播带货以一种全新的勾连方式将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的价值生成逻辑充分呈现出来。

潼南传媒集团旗下“潼掌柜”直播平台是潼南融媒体中心拓展的四大产业战略之一“媒体+电商”的生动实践。近两年,潼南融媒体中心结合潼南区情,量身打造了“潼掌柜”消费扶贫公益助农电商平台,计划开展100场消费扶贫战疫助农直播,旨在推动数字经济发展,促进潼南农特产品线上线下销售,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潼掌柜”是在潼南融媒体平台所积累的强大粉丝群的基础上建立的,力求将占有优势的媒体基因与电商形式互补,丰富电商生态链,形成“内容+品牌+渠道”的直播业态。“潼掌柜”每周五开展大型直播带货活动,每个月十八号还是固定的“甩柜节”大型折扣日,确保本地用户能够以最优惠价格得到可以溯源的优质产品,其宣传口号“买对不买贵,看我潼掌柜”也成为潼南市民十分熟悉的标语。同时,“潼掌柜”也在不断地推陈出新,在直播中经常进行创新尝试。例如,在直播中穿插各类娱乐活动,与线下用户交流互动,联合其他区县融媒体进行双城直播等。这样既增加了节目的可看性,也拓宽了本地农产品的销售渠道。潼南融媒体中心还适时开展消费扶贫宣传推介会,曾远赴厦门、温州等地参加产业协作对接会,设立线下消费扶贫体验中心,将直播带货与推介招商完美地结合起来。可以说,“潼掌柜”为本地和外地消费者搭建了具有潼南特色的农特产品销售专线,提振了潼南形象,对潼南打造媒体电商的示范区和引领区产生了极大的助力。截至目前,“潼掌柜”的粉丝数已超过100万人,生产制作的23个关于农特产品、乡村优品的原创微视频总阅读量已突破2 500万。2020年3月以来,“潼掌柜”开展的30场带货直播总观看量突破3 500万人次,平台销售额达到350万元,带动销售超过1 900万元(数据来源于潼南融媒体中心)。

(二)积极把握长远发展态势

网络直播带货的持续发展是5G时代新技术加持的结果,也是传统媒体与网络新媒体进行深度融合的新渠道。“在5G赋能下,视频将成为受众更乐于接受的信息载体之一,直播将在未来的传播环境中释放更大的能量。”[19]正如潼南融媒体中心抓住疫情倒逼出的市场机遇、大力发展数字经济一样,“潼掌柜”电商平台可以说是一次生动的媒体转型实践,在积极入局直播带货新业态的同时,也结合自身区位优势,通过不断对直播内容形式的创新来为新业态赋能。除此之外,潼南融媒体中心还利用当地特产,策划承办了多种“农特产品节”。例如,潼南首届生态小龙虾节吸引了不少本地居民和游客前往。这种突出的商业模式不仅响应了国家战疫助农的号召,为消费扶贫探索出一条新路子,而且对提高部分贫困农户收入、带动当地农产品走出去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脱贫攻坚战虽已取得了全面胜利,但“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仍然任重道远”[20]。因此,作为扎根基层的本地主流媒体更应持续利用融合媒体的新技术、新平台,深耕当地长远的消费发展,抓住新业态带来的可能性,挖掘扶贫扶农的传播新思路,以辩证的长远眼光准确把握媒体融合之下的新发展态势。同时,通过互联网建立线上电商销售和线下农户生产的桥梁,用未来可能会持续存在的常态化直播形式来帮助本地农户实现农特产品实现有效的宣传并做到适销对路,展现主流媒体应有的担当精神[21]。

五、结语

早在2019年6月便有媒体融合专家表示,潼南融媒体的发展在机制、体制、人事、产业发展等方面有重大创新,树立了行业标杆,为全国提供了“潼南样本”,并获得了“影响中国传媒”2019—2020年度创新力机构的荣誉称号。当然,媒体融合的步履不会停止,潼南融媒体中心还在持续不断地结合时事热点以及自身区域特色,努力发展出更多的创新点,实现转型升级。媒体融合本身是一个多层次、多阶段、多维度的渐变过程,所以我们对于区县媒体融合的建设经验的认识和把握也要经历一个由表及里、由点到面、由局部到整体的探索过程。在“潼南经验”中,我们可以看到除了当地政府在政策上的大力支持外,潼南融媒体中心自身也是在不断扬弃的过程中创新地解决了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交融之下产生的部分问题,在大数据时代力争贴近用户,紧紧把握住媒体融合的核心,并从整体上将原有的媒体格局成功地融入新的媒介生态之中。潼南融媒体中心主要产生了以下四点值得借鉴的经验:第一,深化机构改革,采用企业化经营模式,重视财政人事的管理,大胆摒除传统媒体所存在的弊端,结合新媒体和区域特点开创创新型营收产业;第二,以培养全媒体记者为主要目标,注重其业务能力的提升,并利用组织认同理论,加强员工的黏合力和认同度;第三,始终坚持以人民群众为中心,生产贴近人民群众现实生活、与人民群众近距离互动的新闻内容和各类栏目,并结合当地政府共同优化服务流程,努力为当地人民群众打造便捷、智能的办事渠道;第四,紧跟媒体融合发展新潮流,在全媒体时代勇于突破和尝试,进而研判真正适合本区域融媒体发展的态势,并根据实际进一步地完善与更新,打造出符合时代发展、洋溢年轻气息的新型主流媒体形象。

区县融媒体是基层信息传播的“最后一公里”和“神经末梢”。潼南融媒体中心作为区县融媒体的典型代表,创新推进媒体融合建设,在机构、内容、渠道、经营、管理、人员、平台等方面整体融合、深度融合,做到真重视、真改革。通过形式多样的内容生产方式和传播方式,让县级融媒体中心可以深入连接群众,最终做到引导群众、服务群众,也增强了用户的认同度、信任度和喜爱度。“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22]作为区县内最重要的主流媒体,区县融媒体中心在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时,要建立以内容建设为根本、先进技术为支撑、创新管理为保障的全媒体传播体系,将国家和地方的政策理念在新媒体平台上有效宣传、精准下沉;通过不断生产、强化优质内容,探索新颖且符合新媒体传播规律的商业模式,拓宽经营渠道,增强主流媒体的市场竞争力;发挥传统媒体的公信力优势,以跨界合作、跨区域合作等方式,延伸“媒体+服务”产业链,形成融媒体中心建设的良性循环。

猜你喜欢
潼南区县中心
剪掉和中心无关的
在打造“两个中心”中彰显统战担当作为
重庆市潼南区中医院抗疫阻击战告捷
重庆潼南:就业精准扶贫让贫困户端上“铁饭碗”
别让托养中心成“死亡中心”
区县电视台如何做好重大赛事报道
北上广操心“副中心”
北京:上游水质不合格 下游区县将收补偿金
说好潼南话 干好潼南事 做好潼南人
天津市2013上半年各区县节能目标完成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