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预防医学专业课程卫生微生物学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2022-03-17 21:34蒋小武
宜春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微生物学公共卫生卫生

蒋小武

(宜春学院 医学院,江西 宜春 336000)

2019年年底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全国人民同舟共济、众志成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联防联控,有效遏制了疫情蔓延,有序恢复了生产生活,取得了疫情防控阻击战全面胜利。至此,中国抗击新冠疫情从最初的应对疫情突发、暴发阶段转为“内防反弹、外防输入”的常态化防控阶段,即后疫情时代。[1]

新冠疫情给国家生物安全保障和应急防控体系带来严峻考验和挑战。人才是第一资源,加强公共卫生人才培养,特别是既具备传染病流行病学、微生物学以及卫生防控技术,又具有创新意识强、能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专业人才,对构筑国家生物安全防线显得尤为迫切。[2]预防医学专业是培养公共卫生人才的摇篮。卫生微生物学是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专业主干课程,属于微生物学重要分支,是从保护人群出发,研究与人类生产、生活、健康密切相关的不同环境中微生物种类、数量、功能、检测方法与技术标准,以及评估、防控病原微生物事件发生的一门综合性应用型学科。[3]卫生微生物学在医疗卫生、生物安全、疾病防控和环境保护等诸多领域均有应用,是医学领域最具魅力的学科之一,对公共卫生的发展极为必要。

1 卫生微生物学教学现状

1.1 教学层面

卫生微生物学是国家高等学校预防医学专业规划课程,是“大卫生”“大健康”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公共卫生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基础内容,理应成为公共卫生人才培养主干必修课程。然而,部分医学院校与教师对卫生微生物学开课意义认识不到位,对这门课程重视不够,简单认为其与医学微生物学内容重复,没有站在群体的角度辨别学科差异,对卫生微生物学研究范围、基本目标、统计思维以及专业实用性等缺乏理性认识,导致部分学校预防医学专业培养方案设计不够合理,将其列为专业选修课或公选课,没有引起学生足够重视。另外,卫生微生物学课程涉及与人类生产、生活、医疗卫生、预防保健和环境保护相关的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个体与公共场所等不同生境下致病与非致病微 生物分布、种类与检测、监测及防控技术内容讲解。部分院校存在对课程教学目标要求简易化、形式化,没有对纷繁复杂的内容进行编排归纳、形成系统,没有专业对口的教师悉心传授,教材内容陈旧、杂乱,课时不足,教学方法传统落后,没有结合新兴技术与卫生学发展最新形势,开展有趣、有价值的应用性研究或实践,导致教师教学效果不佳,学生获得感不强。

1.2 学生层面

众多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对卫生微生物学没有客观的认识,仅凭经验认为是医学微生物学的精简版,学习兴趣不高。而且许多高校将其列为专业选修课或公选课,加剧了学生仅仅为了学分而学、应付了事的现象。在课堂中,没有真正投入精力、脑力去全面掌握卫生微生物学研究内容和实验技术。在实际生活和学习中,更不会将卫生学理念与微生物学知识结合,开展专业知识应用,提高个人与公众卫生意识,也没有探讨进一步挖掘、研究卫生微生物的能力。

2 后疫情时代对卫生微生物学教学提出的新要求

新冠疫情突发给人类敲响了传染病仍然是全民公敌的警钟,人类只有与大自然和谐相处,保障生物安全与稳定,才能尽量减少“潘多拉”的盒子反复被打开。生物安全的“防火墙”筑不牢,生物安全的“黑天鹅”就可能阻滞社会发展进程,甚至危及全人类的生存。[4]因此,作为疾病预防控制理论学习关键课程,结合新冠疫情大背景,丰富、创新卫生微生物教学内容,尤其是新增新突发传染病病原体、生物安全概念、研究范畴以及生物安全应急处置、保障与管理知识及技能的学习,应是后疫情时代对卫生微生物学教学提出的新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中提出“健康中国”战略,要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新医科建设是“健康中国”战略对国家医学教育提出的最新要求,医学教育需要适应时代发展,主动对接科技进步、产业变革,建设医学大学科,以优化服务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为导向,培养医文、医工、医理、医X多学科交叉融通,实践能力强的复合型医学人才。[5]进入后疫情时代,循证医学、精准医学、整合医学等新兴医学正方兴未艾,追踪时代科技前沿,发挥不同学科专业优势,完善更多交叉学科培育,创新医学教育理念、教育模式、教育体系,解决更多医学问题,是新时期医学专业教育必然要求。具体到卫生微生物学课程,如何结合专业课程教育,将新医科思维、健康中国战略、前沿生物学新兴技术以及大数据等信息运用到卫生微生物学教学中,培养创新性强、人文情怀好,思想政治素质高的公共卫生人才也是后疫情时代对卫生微生物学教学提出的新要求。

3 卫生微生物学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应用

3.1 课程教学改革方案

(1)教学目标升华

从人群角度出发,阐明卫生微生物存在于人类生存、生产、生活各个方面,客观认识卫生微生物学课程重要性,树立卫生意识。课程学习目标应为全面掌握卫生微生物学研究基本方法、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发现、检测、分析和研究不同环境、物品微生物(致病/非致病)与外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并如何防控、消除其危害,为今后从事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科学研究和卫生管理等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2)教学内容更新

突破教材内容限制,丰富教学内容,适当增加新颖、有趣、前沿的卫生微生物学研究最新技术与进展。如:基于CRISPR Cas基因编辑系统的卫生微生物高效快速检测技术、人体肠道微生态组学研究、基于大数据分析的病原体种类AI识别技术等。增加新冠疫情等突发重大传染病、生物安全事件、生物安全立法与生物安全应急处置知识与技能培训等内容。结合立德树人教育理念,在新医科要求下,将人文思政元素纳入课程体系,穿插介绍抗击疫情阻击战中体现的中国精神、中国力量与中国担当,增强医学生专业、职业认同感和自豪感,提高大学生民族自信与爱国精神。

(3)教学方法优化

教学方法上鼓励开展多元化卫生微生物学教学方法改革与探索,破除被动式、填鸭式教学模式。如:结合社会热点问题,融合问题启发式教学(PBL)方法开展微生物源性食品安全问题探讨;结合传染病临床案例,采用案例教学法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案例应急处置及响应机制解析;采用“以学生为中心,以结果为导向”的OBE理念教学方法,建立卫生微生物学学习计划,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搭建合理的过程培养与考核程序,将卫生微生物学教学模块化。

(4)应用能力培养

卫生微生物学本身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预防医学专业必修课程,在人们生活、工作、生产的方方面面都有应用。因此,后疫情时代的卫生微生物学教学应当适当增加学生实践技能培养,引入创新性与开放性试验,结合理论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创新,提高学生独立解决卫生学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增加不同环境微生物采集试验,分析校园不同生境下卫生微生物种类与数量,提高试验趣味性;增加未知微生物污染食品中食源性病原体快速检测技术实践,提高学生摸索、创新能力;结合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与教师科研项目,开展相关卫生微生物探索、研究,激发学生潜能,反哺教学,培育学生学术水平。

(5)社会服务水平提高

结合高等教育服务社会、医学教育服务人群以及预防医学“三级预防”理念,积极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深入学校、医院、社区等不同场所,运用卫生微生物学知识,开展个人卫生、环境卫生、公共卫生宣传教育,通过检测、监测与宣教等干预措施,改善城乡环境,提升文明水平,提高学生卫生意识与服务社会能力,真正做到专业教育入脑入心。

3.2 课程教学改革实践

以我校2019级预防医学本科生本课程的教学为例,通过树立“以学生为中心,以结果为导向”的理念,并在实际课堂与实践教学中采用上述改革方案进行初步应用。结果显示:尽管该课程在培养方案中仍然属于专业选修课,但是同学们在课堂表现、认真听讲、提问以及课堂积极性方面均有大幅提升,课程终结性考核成绩同上一届相比,提高12%(87.6 ± 5.5 vs 78.2 ± 8.3),通过课程挖掘、吸引部分同学主动加入相关科研实验室团队,并通过实践探索,立项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3个,其中省级以上2个。教学质量评价同往年相比,好评率提高19%,调查结果发现学生对改革后的教学模式更易于接受,对启发式提问教学法以及开放性、探索性的高阶实验更有兴趣,卫生学、生物安全意识与独立思考能力得到较明显提升。这些结果说明课程改革取得一定效果,值得继续深入实践、优化。

4 小结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给全世界经济社会发展带来重大影响,引发了全社会对重大突发传染性病原体的重新审视。[6]站在生物安全高度,着眼未来,我们需要固本强基,需要重塑、提高医学专业教育水平和质量。进入后疫情时代,创新公共卫生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传统教育教学理念与方法,对培养高质量、高素质的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十分必要。卫生微生物学课程作为预防医学专业主干课程,存在教学目标认知不够、教学内容方法陈旧与学生轻视等现象,本研究基于后疫情时代最新视域,结合新医科背景、要求,分析了卫生微生物学教学现状,并对如何优化、改进课程的教与学进行了探索与初步实践。通过正视教学意义、明确教学目标、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增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为抓手,对卫生微生物学课程进行系统更新改革,以此提高学生专业认知与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培养复合型公共卫生人才方面。

猜你喜欢
微生物学公共卫生卫生
路易斯·巴斯德:微生物学之父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开展微生物学双语教学实践
《首都公共卫生》征订启事
卫生歌
PBL结合CBS教学法在留学生医学微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初探
讲卫生
公共卫生服务怎加强
公共卫生监督不是“陪衬”
办好卫生 让人民满意
过度剖宫产背后的公共卫生之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