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新明,邵宏熙
(西南科技大学 文学与艺术学院,四川 绵阳 621000)
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使得许多专业开始借助“一带一路”的发展契机来对自身进行调整。同年,我国在专业目录中将原对外汉语专业更名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也体现出在“一带一路”背景下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发展契机。而在近几年的专业发展中,汉语国际教育也面临一系列的机遇与挑战,所以改革与发展也势在必行。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作为跨中国语言文学与教育学这两大学科的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应不同于其他非跨学科的专业,应按照制度、地域以及实用这几个方面,遵循制度规范化、地域方向化以及复合实用化这三个原则,培养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复合应用型人才。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在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以下简称《国标》)中属于中国语言文学类,而对于中国语言文学类的培养目标,《国标》中明确表示,即“具有扎实的中国语言文字基础和较高的文学修养;系统掌握中国语言文学的基本知识,能运用母语进行书面、口语表达能力;掌握1门以上外语,有计算机信息处理能力和人际沟通与交能力”。[1]针对此标准,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中应注重知识与技能这两方面,在课程设置方面不仅要加强汉语基本知识的教学,而且要加强汉语教学中相关技能的教学,同时也要培养学生中华文化、跨文化交际等相关素养。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沿线的62个国家中已经有19个国家将汉语作为作为中小学的必修课,[2]同时随着后疫情时代的来临与中非命运共同体的提出,未来对外汉语教学的重心会偏向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非洲各国,所以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也要结合时代的发展变化来进行调整。在课程设置方面增加“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语言和文化的相关课程,例如可以添加一些中亚地区的阿拉伯语课程和与中亚地区相关的历史文化类课程,这样不仅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也能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所培养的人才不仅具备扎实的汉语基本知识与熟练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同时也要掌握一到两种其他专业的核心内容。国际中文教学的核心是让更多的外国人掌握汉语,让他们能够通过汉语与中国人进行交流,进而增加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与沟通,而随着近几年来华旅游工作的热度不断上升,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愿意来华旅游工作,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也需要一定的变革,例如在课程设置方面增加一些旅游、经管专业的核心课程,在教学实践方面增加一些旅游环境下的汉语教学,培养学生“汉语+旅游”的复合应用能力。
2012年,教育部将“对外汉语”“中国语言文化”和“中国学”这三个本科专业进行合并,形成“汉语国际教育”。[3]随着这几年“一带一路”战略的不断发展,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也迎来了自己发展的黄金时期,2020年,全国开设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高校共有417所,[4]并且每年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本科毕业人数也在不断上涨。但毕业人数的不断增长也使得毕业生就业困难,就业不对口,就业相关度低;同时,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近几年的对口就业率也常低于5%,[5]毕业生大多从事中小学汉语教师和普通企业职员,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大相径庭。
当下“一带一路”沿线经济飞速发展,而旅游业也是在其中的。虽然在疫情常态化下出境旅游基本上不可能,但在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模式下,国内旅游会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同时近几年流行的汉语游学也吸引了许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留学生来华学习。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应调整之前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从单一型人才培养转向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在近几年的研究与探索中,许多学者也立足自身高校,对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创新,例如南京大学“三三制”宽口径培养,[6]安徽大学“2.5+1.5”分层培养,[7]浙江师范大学“一三六”培养模式,[8]这些模式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困境,也为其他高校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提供了参考。
成都大学于1978年建校,作为与改革开放同时起步的高校之一,成都大学经历40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了一所高质量的综合性高校,同时,学校旅游管理等13个校级特色专业入选省级一流专业。
成都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作为成都市重点建设专业,师资力量非常充足,拥有正副教授共32人,双师型教师22人,并且专门建设有汉语国际教育市级重点学科团队,团队教师均有丰富的汉语国际教育教学经验,其中团队正副教授共有10名,博士及博士后共有4名,并且有7名教师拥有海外教学经验。[9]成都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着力培养适合成都市历史文化,满足成都市国际化需求的双语人才,同时与美国、韩国、泰国等高校进行合作办学与学术交流。
成都大学旅游管理专业作为省级、市级及校级特色专业,拥有副教授职称及以上的教师23名,博士及博士后教师20名,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1名,拥有四川省创意型旅游管理教学团队和旅游人才培养创新基地,并从2017年开始招收旅游管理硕士研究生。
同时成都大学旅游管理专业依托于成都市这座国际化旅游城市,在培养人才方面形成独具特色的“一三五五”人才培养模式,即“一核”—培养创意型旅游人才;“三创”—构建创意思维输入、创意实验设计、创意实战参与这三种架构;“五意”—设立创意教学、创意实验、创意展示、创意沙龙和创意产业孵化这五种具体的功能模块;“五双”—实施双纲导教、双师执教、双元考核、双重身份、双证就业这五种保障措施。[10]同时在“旅游+”的时代背景下,积极构建创意型、复合型的旅游人才,并与泰国、马来西亚等多所高校联合培养学生。
成都大学张澜学院于2015年7月成立,作为学校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基地,学院着力引进校内外优质教育资源,构建系列荣誉项目与课程,建立荣誉教育激励制度,实行“三制四化”即“导师制、荣誉制、学分制、小班化、个性化、国际化、卓越化”的培养模式。学院拥有100多名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带头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作为学生的学业导师,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和意愿自主确认主修专业,制定个人修读计划,修读专业模块课程、专业拓展模块课程和实践教育模块课程。[11]
同时,成都大学今年启动了张澜学院拔尖创新人才基地班的建设工作,决定遴选出5个专业,以张澜学院为平台,探索拔尖学生重点培养的体制机制,实现教学模式、教学内容与方法的创新。[12]这也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提供了一个平台。
成都市作为“一带一路”建设中重要的中转站与衔接点,利用近几年迅速发展的高铁网络,向北衔接丝绸之路经济带,向南关联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使得成都市越来越成为“一带一路”建设中不可缺少的城市之一,而作为成都市的直属高校,成都大学不仅在旅游领域独树一帜,而且在汉语国际教育方面也着重培养人才。在“一带一路”这个大背景下,同时也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迅速发展与学生就业不对口、就业相关度较低的复杂事实下,成都大学更应该依托自身的优势,对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创新,即从原来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转为“双轨式”人才培养模式。
高邮湖的入湖河道属于淮河入江水道水系,淮河大部分上游来水经三河闸,过入江水道进入高邮湖。高邮湖区间来水,主要来源于安徽省天长市境内,其余来源于淮安、扬州境内。高邮湖入湖主要河道有上游入江水道、利农河、涂沟河、铜龙河、老白塔河、白塔河、王桥河、秦栏河。
“双轨式”人才培养模式不同于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是遵循已经制定好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培养的,而“双轨式”人才培养模式是根据近几年成都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就业情况与考研情况,结合张澜学院创新人才基地班的优势,在原有的人才培养方案之上进行创新之后所形成的一种属于成都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特色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双轨”即考研与就业这两种培养方向,通过学生的不同选择,着重培养学生的科研与实践能力。
这种“双轨式”人才培养模式,是结合成都大学自身的特点及优势,将“旅游+”这一新兴概念带入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由于近几年“一带一路”作为新发展的大势,不仅对我国发展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而且对汉语国际教育的发展也给予了许多契机。同时,“旅游+”作为旅游业的全新概念,它的出现也给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培养人才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模式,也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培养人才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模式。
成都大学作为成都市直属高校,同时拥有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与旅游管理两个特色专业,并且在这两个专业建设上,成都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与旅游管理专业均为校级特色专业,可以开展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双轨式”本科人才培养模式。
1.针对选择就业方向的学生
首先,在“一带一路”的背景下与“旅游+”时代下对人才的新要求,设立新的关于就业方向的人才培养目标与未来就业方向。这个新的培养目标,在原培养目标的基础上,增加了“同时具备旅游从业人员的基本能力,能够服务于成都地方经济文化建设”这一条。而对于就业方向,增加了“能结合旅游管理相关知识,在涉外旅游企业进行国际旅游等相关工作”的新内容。这个新的培养目标及就业方向都将旅游融入其中,都强调加强培养旅游行业的基本技能及提升旅游业就业能力。
其次,结合“一带一路”与“旅游+”新时代对人才的要求,对人才培养的课程设置、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新的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无论在课程设置还是教学模式都应围绕“定向”这个核心,在成都大学新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中,学生在大一及大二上半学期学习汉语国际教育相关课程,这些相关课程并不包括那些非主干课程;在大二下半学期开学前,会开设“汉语国际教育-旅游管理”联合培养班,学生可以选择继续在原班级内进行学习,也可以选择加入联合培养班进行就业定向的培养;在加入联合培养班后,大二下半学期及大三上半学期会学习旅游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例如《旅游学概论》《导游实务》等,同时会让学生选择一门二外进行学习,并开设相关的二外课程,提升学生的国际化水平。通过学习这些课程培养双位体系的人才,即“汉语本位+旅游辅位”体系的专业人才,也能够强化学生在就业时的竞争优势;在大三下半学期及大四一整个学期,学校会将这些学生定向派往与学校合作的优秀涉外旅游企业及旅行社进行一年半的实习,实习完后直接定岗,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
最后,围绕新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对联合培养班内部分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课程进行教学方法上的改进。这种改进主要是围绕服务于成都地方经济文化,将旅游融入到教学当中,例如在教授对外汉语教学概论、中华文化要略等课程时,加入实践教学模块,在实践教学中,将同学们带到指定景区,借助景区内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进行实景教学,而实景教学的老师一般由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老师和旅游管理专业的老师共同教学,这样也能够让同学们最大程度上领悟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与旅游的结合,并学会如何将所学知识融入到旅游,如何在旅游中进行对外汉语教学。
每年张澜学院都会从每届新生中选拔出优秀的学生进入张澜学院,而张澜学院作为成都大学最好的学院,其培养的学生也基本上会选择考研,同时,张澜学院拔尖创新人才基地班的成立,也使得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能够实现“双轨式”的本科人才培养模式。
针对选择科研方向的学生,成立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拔尖创新人才基地班。对外汉语教育作为国家对外文化交流的支柱,在近几年一直是国内外讨论的热点,特别是今年两会的召开,让对外汉语教育及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再度成为热点,许多代表针对汉语国际教育未来的发展都提出了建议,并列出提案。基于此,成都大学应在张澜学院成立汉语国际教育拔尖创新人才基地班,结合国家当下对汉语国际教育的重视,培养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拔尖创新人才。
针对课程内容,增加关于培养科研能力与思维的课程。科研思维与能力是培养一名研究生的关键,也是未来对于升学的基本要求,基于此,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拔尖创新人才基地班应增设“科学研究方法概论”“统计分析”“数据分析软件应用”等课程,学生通过系统认真地学习这些课程,掌握相关基础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科研创新的能力,学会运用恰当地研究方法来解决问题。
基于汉语国际教育拔尖创新人才基地班,优化学生的培养渠道。目前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人才培养已经形成“厚基础+多渠道”的模式,成都大学应基于自身优势,增加学生的培养渠道,例如成都大学与美国新罕布什尔大学合作建立孔子学院,以此为基础,可以增加专门培养国际汉语教师的“3+2”本硕联合培养项目,通过3年本科在成都大学学习,2年研究生在新罕布什尔大学学习,并且在读研期间申请国外教师资格证,毕业后可以直接在当地的孔子学院就业或选择回国发展。
在“一带一路”发展的黄金时期,成都大学作为成都市直属高校,拥有包括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在内的多个省级校级一流专业,同时拥有培养高质量人才的张澜学院以及拔尖创新人才基地班,可以针对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进行“双轨式”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这种具有创新意义的人才培养模式不仅可以提升成都大学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整体人才的质量,而且也培养了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拔尖创新人才,为我国“一带一路”发展与中外语言的交流做出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