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思想纯洁性的根源、实践及启示

2022-03-17 21:05兰天祥
宁夏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6期
关键词:纯洁性革命中国共产党

兰天祥

(惠州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 惠州 516001)

“纯”指纯净,不含杂质或纯粹、单纯;“洁”指清洁。“纯洁”指纯粹清白,没有污点,没有私心或使其纯洁。本文所要讨论的“纯洁性”主要指中国共产党及其党员思想上的纯粹。这种纯粹是组织阶级属性的本质要求或个人本性的表现,更是经组织思想教育“使其纯洁”的结果。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是如何做到一以贯之地保持思想上的纯洁?本文拟从中国共产党思想纯洁性的渊源、历史表现、现实启示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中国共产党思想纯洁性探源

(一)深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斗争精神的影响

中国共产党能够保持思想上的纯洁,根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燧人氏钻木取火、黄帝时夸父逐日、炎帝时精卫填海、尧帝时后羿射日、舜帝时大禹治水等中国上古神话传说,到春秋战国愚公移山的寓言故事、战国末期荀子的“人定胜天”,都反映了古人了解自然、改造自然、战胜自然的不懈努力与斗争,表现出了永不服输,勇于抗争,百折不回的毅力和勇气,是古人敢于斗争、敢于胜利强大精神力量的写照。从与自然环境做斗争到司马迁受辱写《史记》,从苏武牧羊到岳飞抗金,不管是服务众人、实现个人宏愿、或是弘扬民族气节,这些故事都体现了“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内涵,展现了中国人不屈不挠、自强不息、勇于斗争的民族精神。在斗争中,中华民族披荆斩棘、破除万难,以昂扬向上的奋争精神和开创新局的气魄,冲破一个又一个牢笼,取得一次又一次胜利,开启一个又一个新征程。

中国人敢于斗争、敢于胜利,也善于斗争,富有斗争精神,是生存的需要,更是中国人“志于道”的理想追求。怎样才能“志于道”?要“据于德”。以道为志向,以德为根据,高远志向的实现建立在德的基础之上。“君子喻于义”,以道义为出发点弘道,是高远志向实现的起点。“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有了大志向,就会迸发出“黄金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英勇奋斗的英雄气概;实现大志向,就会有舍生取义、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坚韧不屈的意志,“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从“志于道”“弘道”“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道”的涵义从古人奉行道义、顺道而为、以天下为己任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远大志向和责任担当因时代的变迁而发生变化,从选贤与能演变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在这样的初心使命下,中国共产党把带领人民反抗压迫、实现解放、追求幸福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并且为之不懈奋斗。

纯粹的精神,纯粹的目标,引发坚决的行动。具有斗争精神的中国共产党一旦将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奋斗目标时,其在行动中也必然是义无反顾、奔涌向前的!“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一群连牺牲都不怕的人,一群由不怕牺牲的人组成的政党,以其前所未有的斗争精神在困境中诞生,在逆境中成长,向人民而生,为人民走来!

(二)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阶级属性

“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1]。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共产党“不是同其他工人政党相对立的特殊政党”,他们也“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在推翻资产阶级的运动中,他们的一贯表现是“最坚决的”、也是“始终起推动作用的”;在运动中代表无产阶级的共产党没有“提出任何特殊的原则”,他们“不是要废除一般的所有制,而是要废除资产阶级的所有制”,“消灭私有制”[2]是他们得最终目的,也是他们的理论。由于资产阶级剥削的野蛮性、残酷性和压迫性的客观存在,共产党人的理论原则也就“决不是以这个或那个世界改革家所发明或发现的思想、原则为根据的”[3],共产党人“公开宣布:他们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4]。

《共产党宣言》的这些表述,旗帜鲜明地指出了共产党的无产阶级属性、指出了用暴力手段推翻剥削制度的革命方式、指出了消灭私有制最终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的明确目的。无论就其革命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科学性,还是其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无产阶级价值立场,或是其宗旨目标,都显示出“天然”的纯洁性。这种思想理论上的纯洁性既是具体的,也是历史的,是随着时代变迁而发展变化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用暴力手段推翻剥削制度消灭私有制、建立无产阶级政权,实现这样一个宏远的目标,没有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的顽强信念,是不可想象的。

(三)中国近代历史困境的客观要求

鸦片战争后,在列强军事侵略、政治控制、经济掠夺、文化渗透等不同形式的侵略下,中国社会状况江河日下。为反抗侵略,中国人民组织了一次又一次反抗斗争,民族意识觉醒。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维新运动,不同社会力量都曾对国家出路进行了早期探索,但太平天国运动因“缺乏科学思想理论的指导,没有先进阶级的领导”[5]而失败,洋务运动因其封建性、对列强的依赖性和洋务企业管理的腐朽性而失败[6],维新运动则因为维新派不敢否定封建主义、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惧怕人民群众的局限性及强大的守旧势力的反对而失败[7],中国人在19世纪的多次尝试最终都以失败而告终。

20世纪初期,中国的资产阶级发展了,革命党也成立了,革命活动频繁了,声势浩大了,辛亥革命爆发了。革命推翻了帝制赶跑了一个皇帝建立了民国,但并没有改变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并没有完成。其失败的原因从根本上说是资本主义的建国方案在中国行不通,从主观上说在于资产阶级革命派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不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8]

一次次失败的惨痛教训告诉我们:“中国革命的敌人是异常强大的”;中国革命成功必须有科学思想理论的指导,有先进的阶级领导,有革命的纲领和坚强的革命政党,要充分发动和依靠群众;革命的胜利必须依靠更加强大的力量。强大的力量从哪里来?从实践中来,从学习中来,从人民中来。“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主义。”十月革命送给中国人的,不仅仅是一种科学的指导革命的理论,更重要的是一种经实践检验并取得成功的革命范式。未来中国革命的道路应该怎么走?历史的经验在这里告诉了我们答案:在掌握科学革命理论、具有革命纲领和目标、拥有坚强组织、代表先进阶级和广大人民利益的革命政党的领导下走武装革命的道路。这既是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背景,也是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具有的思想纯洁性的本源。

二、中国共产党思想纯洁性的历史表现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苦难现实的磨砺是政党思想纯洁的源泉,但却不能永久保证党组织及其成员思想长期处于纯洁状态。列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统一思想,实现组织思想上的纯洁。他认为“没有思想上的统一,组织上的统一是没有意义的”[9],“没有思想的组织性是毫无意义的”[10],而“布尔什维主义是1903年在最坚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上产生的”[11],马克思主义是“唯一正确的革命理论”[12]。

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义无反顾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13]这表明中国共产党在思想理论和理想信念源头上从一开始就是纯洁的。为了保持党员的思想纯洁,就要建设“一个有纪律的、思想上纯洁的、组织上纯洁的党,合乎统一的标准的党。”[14],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采取的最行之有效的手段就是学习教育。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思想纯洁是党的纯洁性建设的基础,思想上保持统一和纯洁,各项事业才会有所保障。

中共一大《中国共产党纲领》指出要“消灭资本家私有制”,党员“在加入我们的队伍之前,必须与那些与我党纲领背道而驰的党派和集团断绝一切联系。”中共二大《中国共产党章程》指出,“言论行动有违背本党宣言章程及大会各执行委员会之决议案”,“该地方执行委员会必须开除之”。一大《纲领》和二大《章程》从入口关保障了思想纯洁性。

“我们的党从最初组织起就有自我批评和思想斗争”,“就不允许派别的存在,就严厉地反对了自由主义、工会独立主义、经济主义等”。[15]通过开展自我批评和思想斗争,通过批驳非马克思主义观点的做法,保障了党在思想理论上的正确性、一致性和纯洁性。1928年全党130194名党员中,农民党员占76.6%,工人党员占10.9%,1929年工人党员降为7%。[16]这种情况下,“若不给以无产阶级的思想领导,其趋向是会要错误的。”[17]结合红四军存在的极端民主化、流寇主义等错误思想,毛泽东提出要对思想上没有入党的党员进行教育和改造,以期“严肃地、坚决地保持共产党员的共产主义的纯洁性”[18]。古田会议上,毛泽东提出思想建党原则,坚持“教育党员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方法去作政治形势的分析和阶级势力的估量”,政治观念没有错误的、忠实、有牺牲精神并能积极工作、没有发洋财的观念[19]成为考察新党员的首要条件。

此后,中央根据地的党组织通过组织各种研究组、政治讨论会、短期训练班和进行比赛等形式,对党员进行思想教育。[20]抗战前,毛泽东注意将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结合,通过《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实践论》《矛盾论》等阐述了中国革命的规律和特点,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论述了党内存在的“左”右倾错误的思想认识根源,注重加强思想理论建设以提高党员干部的马列主义水平。抗战后,“建立一个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布尔什维克化的中国共产党”[21]成为重要任务,党主要通过采取“加强党内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教育、阶级教育和党的教育”[22]、开展整风运动等方式实现了全党新的团结与统一。

“同样一个兵,昨天在敌军不勇敢,今天在红军很勇敢”,“红军像一个火炉,俘虏兵过来马上就熔化了”[23]。“红军战士非同一般——他们纯洁极了,毫无杂念。”[24]“如果要走一万里,我们就走一万里,如果要走二万里,我们就走二万里!”[25]从懦弱到勇敢,从狭隘的农民到纯洁的红军战士,思想教育起到了重要作用。奋勇作战,听党话,跟党走,靠的正是思想上的纯洁。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在新中国成立前夕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强调加强党的思想建设,要警惕糖衣炮弹、防止资产阶级思想的侵蚀,要继续保持“两个务必”作风。革命胜利了,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一方面老党员中有人居功自傲,不思进取革命意志衰退,出现官僚主义和命令主义;另一方面新增的200多万党员中思想动机不纯的投机分子大有人在。为此,中共中央于1950、1951年开展了整风整党运动。特别是整党运动中在全党上下深入进行的关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前途的教育活动,坚定了党员的政治信念,明确了政治方向,树立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随着国内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1)1956年9月15至27日,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分析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指出:国内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的转变,国内政治生活的主题也发生了改变。刘少奇认为“在思想政治方面,最重大的问题就是共产党和群众的关系问题”;毛泽东指出要“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1957年全党开展了一次普遍、深入的反对官僚主义、宗派主义和主观主义的整风运动。毛泽东认为开展整风“是天下第一大事”,“不整风党就会毁了”。[26]为了建设社会主义,毛泽东号召人人都要努力学习,“工人阶级必须有自己的技术干部的队伍,必须有自己的教授、教员、科学家、新闻记者、文学家、艺术家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队伍。这是一个宏大的队伍,人少了是不成的。”[27]

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主要通过整风、整党运动,加强党内思想教育、完善纪律制度,从源头保持党的思想纯洁。但是,由于反右派斗争扩大化、人民公社化运动、“反右倾”斗争等一系列失误和挫折,给党的思想纯洁性带来严重影响。

(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

“文革”结束,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实施改革开放。面对新形势,在吸取“文革”教训基础上,邓小平认为“制度问题不解决,思想作风问题也解决不了”[28]。为此,他提出制度建党,通过修改党章、改革党和国家领导制度、规范党内民主生活等保持党的纯洁性,按照“统一思想、整顿作风、加强纪律、纯洁组织”的要求,纯洁党的队伍。

面临改革开放“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问题,邓小平说,“我们共产党有一条,就是要把工作做好,必须先从思想上解决问题。”[29]如何从思想理论入手?“关键还是实事求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一切从实际出发。这是政治问题,是思想问题,也是我们实现四个现代化的现实问题。”[30]中国的改革开放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中“摸着石头过河”了。

面对世情、国情、党情变化,党中央围绕党员思想政治素养核心,着力解决“三观”问题,在全党范围内开展“三讲”教育活动。江泽民同志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注重在“三讲”教育中锻铸党员素质。

面对“四大考验”和“四大危险”,胡锦涛同志指出“经受考验、化解危险,最根本的是要加强党的自身建设”[31],“党的建设最根本的是思想政治建设,思想政治建设的核心是理论建设”[32],而“理论上的成熟是政治上坚定的基础,理论上的与时俱进是行动上锐意进取的前提,思想上的统一是全党步调一致的重要保证”[33]。胡锦涛同志非常重视理论建设,提出科学发展观新思想,首创“保持党的纯洁性”,深入开展保持党员先进性教育实践活动,协调步调,纯洁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更加注重党在思想上的纯洁。他强调思想纯洁是党的纯洁性建设的精神基础;认为思想纯洁就是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共产主义崇高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保持党在思想上的纯洁,最根本的是要坚定理想信念,保持信仰的纯洁性。如何保持思想上的纯洁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协同推进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在思想建党和从严治党中保持思想纯洁。

三、中国共产党不断保持思想纯洁性的启示

思想纯洁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是中国共产党坚持的优良传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各个时期各项事业取得成功的基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面对“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叠加,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显著上升”的形势,保持思想纯洁性具有重要意义。对一百年来党的思想纯洁性历史演进进行梳理,从中可以获取一些重要的经验启示。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在源头上保障思想纯洁

思想纯洁,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作用。早在组织新民学会期间,毛泽东就对理论的指引作用有着清楚的认识:“主义譬如一面旗子,旗子立起来了,大家才有所指望,才知所趋赴”[34]。李大钊认为,“要有多数人的共同运动,就必须有一个共同的理想、主义作为准则”,要想为工人谋经济利益,就应该发挥“学理”的作用,“丝毫不去用这个学理作工具,为工人联合的实际运动,那经济的革命,恐怕永远不能实现”。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前,部分先进知识分子认识到应学习并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工人运动和革命实践。一大《纲领》明确了共产党通过领导工人群众用阶级斗争手段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目的。这表明,中国共产党一成立就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就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终极目标。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指引下,中国共产党同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划清了界限,围绕终极目标,贯彻党的纲领,服务党的宗旨,遵循党的路线,为终极目标努力奋斗。

(二)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创新中确保思想纯洁

思想纯洁,就是要坚持灵活运用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但要更好的发挥指引作用,还必须结合中国的实际,具体问题具有分析。每一个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总能抓住主要矛盾,解决主要矛盾,完成历史任务。

革命战争时期,面临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主要矛盾,围绕怎样进行革命并赢得胜利的问题,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创造性的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立了毛泽东思想;改革开放时期,面对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着力解决“三观”问题,化解“四大危险”,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应运而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面对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围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问题,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三)加强思想政治学习教育,在教育实践中纯洁思想

思想纯洁,就是要坚持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的学习。因为各个不同历史时期党员在思想上与党的理论、纲领、路线、方针等要求都存在差异,所以才需要不断地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学习。“只有加紧政治训练的一法”[35],也就是思想政治学习教育,才能解决问题。

“要知道,一个队伍经常是不大整齐的,所以就要常常喊看齐”,关键是“要向中央基准看齐”。“向中央基准看齐”,就是要同中央保持一致。怎样同中央保持一致?首要就是通过教育习得,在思想上同中央保持一致。一百年来,党内的思想政治教育从未停止。从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时期的革命理想信念教育和纪律教育、长征时期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教育、抗战时期的思想理论教育及整风运动到解放初期的整党运动,再到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系列教育实践活动,为保持思想上的纯洁性、一致性和团结性,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连绵不绝,常抓不懈。“在一定物质基础之上,思想掌握一切,思想改变一切。”[36]思想之重要,思想教育就更显其突出地位和作用。“掌握思想教育,是团结全党进行伟大政治斗争的中心环节。”[37]思想教育起到团结全党的作用,是党政治斗争的中心环节,必须认真对待和解决思想教育的问题。“如果这个任务不解决,党的一切政治任务是不能完成的。”[38]通过思想教育学习,全体党员思想上不断完善和提高,与党中央保持一致,贯彻落实中央精神、中央指示才能到位。

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党始终强调,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有计划有步骤进行整党,着力解决党内思想不纯、作风不纯、组织不纯问题”。进入新时代,党强调“必须以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为主线,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以坚定理想信念宗旨为根基”,要求“全党必须做到理想信念坚定”[39]。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40],“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同向发力”,连续开展系列教育活动,在思想上“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41]。

历经多形式、多层次、全方位思想教育的锤炼、萃取,党的思想纯洁性进一步提高,达到空前的团结和统一,这是党的各项事业顺利发展的根本。思想纯洁的最高标准就是纯粹忘我,就像习总书记说的“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思想上不纯洁,不统一,不团结,学习贯彻落实就成了空话。

猜你喜欢
纯洁性革命中国共产党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浅谈播音员主持人语言的纯洁性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粉红革命
掀起秋冬潮流革命
党员干部如何保持党的纯洁性
增强党章意识保持党的纯洁性 提高党内民主建设的科学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