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新”与“特”

2022-03-17 20:55石丹阳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特色理论时代

吴 宁,石丹阳

(上海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200234)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精准判断百年未有大变局的世情、国情和党情。因应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适应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提出的新要求,立足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践指向,它原创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丰富了中国共产党的发展理论、路线和大政方针,开拓了我国高质量发展的新局面、开创了发展的新境界,回答了一系列重要的理论和现实问题,在新的实践基础上实现了重大理论突破和理论创新,体现出十分鲜明的特色。其“新”主要体现在开创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其“特”具体表现为具有整体系统性、鲜明时代性、厚重民族性、科学逻辑性、理论彻底性,其“新”与“特”的四重标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方位、目标、立场、路径。

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之“新”

任何思想的形成总有其逻辑起点,总有其实践的土壤。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它产生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期,成长发展于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解决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伟大实践,并“从世界的原理中为世界阐发新原理”[1],将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跃迁到了崭新的理论境地和科学高度,开创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

(一)“新”在产生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期

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站在历史和时代的新高度,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基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重大转化进行了艰辛理论探索,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思想深邃、结构完整、逻辑严谨的科学体系。

科学的理论体系必须从逻辑起点出发逐步展开才能成为完整体系。逻辑起点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推动理论发展,能够演绎出整个逻辑体系;二是能推动实践发展,提供动力支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逻辑起点上就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既能够在逻辑上推演出整个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体系,又能在现实中作为推动新时代中国社会改革发展的内在动力。

改革开放40多年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运动推动现实社会发展,同时也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逻辑的展开。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这一矛盾已经基本解决,新的社会主要矛盾将继续推动社会发展。

(二)“新”在发展于新时代解决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伟大实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2],新时代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全体中华儿女拼搏奋斗实现共同富裕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强国并最终为全世界做出中国贡献的时代。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扎根的现实土壤。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在习近平总书记领导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攻坚克难、砥砺前行的历史进程中应运而生的。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战胜无数困难,尤其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已成世界经济增长的动力之源、稳定之锚,在全球金融危机大背景下、全球疫情蔓延的大困难前,为世界经济艰难复苏做出了巨大贡献。2020年,中国是全球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GDP总量首次突破100万亿,达到美国的70%,占世界经济总量的17%左右;2013~2020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达到30%以上,超过美国、欧元区和日本贡献率的总和。[3]

面对“在本世纪中叶要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目标,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社会主义改革和发展的新实践中形成的符合新时代目标的新思想。习近平经济思想、习近平外交思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法治思想,习近平强军思想,这些最新理论成果共同构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实践中得到了检验,赢得了国内外的普遍赞许。

习近平经济思想形成于中国经济发展的伟大实践。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成功驾驭了中国经济发展大局。“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等跨域建设破解了区域发展“鸿沟”的历史僵局;落子“雄安新区”是开辟区域发展新道路的“千年大计”;“中国制造2025”开启了“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进军、主导世界制造业版图的强国道路新纪元;“一带一路”倡议“横空出世”,将南南合作和南北对话史无前例地向着“共商、共建、共享”的人类发展新共识汇聚……习近平总书记从时间和空间大角度审视我国经济发展,在发展理念、所有制、分配体制、政府职能、市场机制、宏观调控、产业结构、企业治理结构、民生保障、社会治理等重大问题上提出许多重要论断,凸显出新发展理念,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习近平外交思想形成于新时代中国外交的伟大实践。习近平总书记以战略思维准确把握风云世界的发展大势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带领处于新历史方位的中国走具有中国特色和时代精神的外交之路,对于新时代外交如何处理、构建何种国际关系以及中国应当如何推动世界建设一系列重大外交问题,都给予了掷地有声的中国回答,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思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形成于解决生态文明建设突出问题的伟大实践。从梁家河的七年知青岁月到主政河北正定县,从主政福建、浙江、上海到十八大以来的实践形成了内涵丰富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生态与文明、人与自然、山水林田湖草、生态环境与民生福祉、自然资源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和谐共生。习近平法治思想形成于党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习近平同志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创立者和主要贡献者,在数十年的领导实践中孕育发展了法治思想。习近平同志在推进依法治乡的实践中萌发依法治理理念,在依法治县的实践中孕育法治思维,在依法治市的实践中阐明民主法制原理,在依法治省的实践中基本形成法治理论体系,在全面依法治国的实践中深化创新法治思想。[4]习近平强军思想形成于将人民军队建成世界一流军队的伟大实践。习近平强军思想引领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进入新时代,对新时代建设何种强大人民军队和如何建设强大人民军队做出明确指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保驾护航。从古田全军政治工作会议出发,重振政治纲纪,强化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到坚持把全面深化改革摆在强军的突出位置,蹄疾步稳改革组织模式,实现军委管总、战区主战、军种主建的强军格局;到构建中国特色军事法治体系,推动治军方式根本性转变,形成全军尊法学法守法的良好局面;再到坚持向科技创新要战斗力,落实创新成为全军的自觉行动,在这些伟大的强军实践中,指明了强军的使命和目标,筑牢了强军的灵魂和基础,掌控了强军的布局和关键,加强了强军的动力和保障,形成了以强军兴军为理论主题、以求是求实为理论精髓的习近平强军思想,已经并将继续指引人民军队奋力开拓强军新时代,奋力实现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的目标。[5]

(三)“新”在把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跃升到更高层次

马克思主义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创新的“本”和“源”,其中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其理论精华。习近平同志把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跃升到更高层次,提出了内涵丰富的新论断、新思想。

第一,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习近平同志立足于新时代发展的历史使命,植根于新时代发展的实践沃土,适应新时代发展的需求,创造性地把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转化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实践追求,作为治国理政得失的标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强调历史的创造者属于人民,英雄属于人民,坚持人民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主体力量,“把14亿中国人民凝聚成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6],“不断把为人民造福事业推向前进”[7],肯定“一切成就归功于人民”[8],把人民的意愿、拥护和赞成作为衡量所有工作的基本标准。人民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主体、受益主体而且还是评价主体,全面深化改革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得好不好、发展得怎么样,只能由人民来判断、历史来检验。第二,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习近平同志继承并发展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理论,提出保护生产力的观点,突出人民当家作主,并将其和党的领导、依法治国统一起来,运用群众观点、贯彻群众路线、提出共享发展理念,以巨大的政治勇气率领全国各族人民打赢脱贫攻坚战,推进人类减贫事业的发展。第三,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矛盾分析法和阶级分析法等基本方法。习近平同志从国际大格局中洞察形势,运用大历史观准确判断中国所处的历史方位,以重点、关键、节点为抓手直面主要矛盾,做出了中国经济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变化的重大判断,进行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的伟大斗争。阶级分析法是分析人类社会阶级现象的,习近平同志创造性地运用阶级分析方法进行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牢牢掌握意识形态的领导权、话语权等。

(四)“新”在把党的思想路线、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辩证思维拓展到新境界

源于实践的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不竭动力,习近平同志从新时代的实践中凝练出根本性问题,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

第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一步丰富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习近平同志指出,必须从“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9]这个最大的国情实际出发才能把人民群众的实践经验总结上升为理论。要把国家未来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放在更加恢弘的格局中去考量,用更加纵深的历史眼光去把握,要在理论上不断拓展升华。运用认识和实践辩证关系原理不断创新理论和实践的良性互动。第二,重新阐释了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的关系,拓展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新领域。马克思主义理论把远大理想和现实目标相结合、历史必然性和发展阶段性相统一,形成人类必然走向共产主义的坚定理想和目标,认为实现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要经历若干历史阶段:从过渡时期到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共产主义高级阶段。社会主义处于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中国的社会主义又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习近平同志反复强调,有了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才有了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既要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也要胸怀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10]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情。正确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的关系,才能对党和人民事业所处的历史方位和发展阶段有清晰的认识、明确阶段性的中心任务、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习近平在十九届五中全会上提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是我国的新发展阶段的论断,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阶段的理论,拓展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新视域。第三,提出了治国理政的一系列思维方法,形成了科学方法论体系。习近平同志运用系统思维提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运用法治思维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以鲜明的政治导向、深邃的战略谋划、强烈的历史担当坚定探索适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法治道路;运用底线思维针对治国理政的各项工作划出红线、明确底线,提出生态保护红线、国家主权底线、民生利益底线等等,要求领导干部要守住底线、不越红线、不碰高压线;运用精准思维在脱贫攻坚战中坚持“六个精准”,坚持问题导向,因地、因人、因户施策。

(五)“新”在把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作用提升到新高度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结构严整、逻辑明晰,具有鲜明的实践指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 “十个明确”涵盖治国理政的各个领域,在国家发展总体目标、人的发展、发展方向、保障条件、党的领导等方面各有侧重,体现了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系统性、逻辑性。“十个明确”是在理论层面上进行的总结概括,明确了新的历史阶段的社会主要矛盾、总任务、战略布局,系统回答了全面深化改革和依法治国、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国际关系以及党的自身建设等重要问题。这“十个明确”凝练地表达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构成了系统完备、逻辑严密、内在统一的科学体系。

“十四个坚持”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具体实践,具有鲜明的实践特色和极强的可操作性,突出了新时代在实践层面上的诸多新要求。“十四个坚持”从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方面进行了政策设计,形成了极具实践性的宏观策略和微观举措,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清晰路径,为全人类向哪发展、怎么发展提供了成熟方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回答了新时代中国向何处去、中国共产党向何处去、社会主义向何处去的时代之问,以宏大的现实影响力引领人类社会阔步前进。

“十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等新时代治国理政的新思想新主张,完整地解释了新时代我国发展的目标、任务、布局、方向、方式、动力、步骤、条件、保障等问题,在经济发展、政治建设、法治推进、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等方面作出了科学的重要阐述。[11]“十个明确”与“十四个坚持” 之间有着深刻的关联,是相互贯通的有机整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总纲领,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逻辑框架。“十个明确”与“十四个坚持”相互融合、有机统一,科学地、系统地回答了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如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问题,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贴合实际、认识与实践的统一。

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之“特”

如何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时代之问涉及许多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其理论的全面系统及彻底性、突显的时代民族特性和科学逻辑性回应时代之问,不断引领时代前进,展现了伟大的真理力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在整体系统性、鲜明时代性、厚重民族性、科学逻辑性、理论彻底性。

(一)“特”在整体系统性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理论层面全面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的创新发展,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以及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做出了全新的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经济发展规律、发展理念、文化自信、民生服务、生态文明等方面提出新理论、新论断、新观点,升华了历史唯物主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创造性运用唯物辩证法,形成了坚持总体布局、战略定力、问题导向、底线思维、全面覆盖等具有鲜明实践特色的方法论体系。[12]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继承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主题、主线,结合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新目标和新要求,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理论和原则,提出了包括全面深化改革、新发展理念、“一带一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坚持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等在内的一系列新思想新理念。坚持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和信念,强调“四个自信”,让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绽放出前所未有的盎然生机与无限活力。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整体系统性体现在管党治党理论的方方面面。伟大工程、伟大斗争、伟大事业与伟大梦想之间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相互衔接、相互联结,构成了逻辑严谨、系统完备、整体推进的科学理论体系。鉴于新时代的世情、国情、党情和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要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加强党的建设提出新要求,强调我们的事业发展到哪一阶段,党建就要紧紧跟进到哪一阶段;提出要不断进行自我净化、自我改革、自我完善、自我提高,同时与严格的党内政治生活、全面的从严治党、党内外民主监督的加强等相协调、相统一、相促进,体现出党建内容和理论体系的完整性与系统性。

总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呈现出内涵深邃、主线明晰、主题鲜明、体系完整的有机统一,彰显了整体的系统性特点。

(二)“特”在鲜明时代性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举起时代精神之旗、确定前进方向。

第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准确把握时代脉搏。虽然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十八大以来未发生根本的改变,但国际形势已经发生新的变化。其一,从世情来看,虽然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仍是世界主流,但全球政治经济形势和国际关系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明显增加。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仍在,贸易保护主义、极端自由主义、恐怖主义、民粹主义等思潮泛起。其二,从国情来看,中国虽然在一些重要和关键的领域处于全球领先地位,迎来了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但各个领域发展出现的一些突出问题仍未得到有效解决。其三,从党情来看,通过正风肃纪、高压反腐等一系列自我革命,新时代的党风党纪、政治生态和干事氛围有了明显改善,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提高。但“四大考验”和“四大风险”依然存在,党内的一些突出问题仍未得到根本解决。

第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解答时代课题。当前国际形势波诡云谲,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积极应对时代发展提出的新问题和新要求,坚持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回应时代声音、满足时代需要,提出一系列饱含时代性的新思想和新论断。基于价值观多元化和利益诉求多样化的时代要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出要不断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思想文化的引领,不断塑造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积极回应全球治理问题,不失时机、创造性地提出了新发展理念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以加强合作、优化全球治理体系;根据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对新形势下的新任务的一系列部署和安排为下一个奋斗目标指明了方向。所有这些时代之问、实践之问归结起来就是“要立足时代特点,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13]

第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时代前进方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立足百年发展变局、解答时代课题,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引导党和国家保持战略主动,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发展,散发着浓郁的时代气息。

(三)“特”在厚重民族性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革命、改革、建设的实践中产生和发展,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思想武器来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在适应时代变化、实践发展和科学进步的过程中结合新实践、总结新经验,传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马克思主义的原理、方法、立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整体性思维方式、独特精神品格、话语表达方式加以创新性阐发和创造性运用,具有厚重的民族性。

第一,从丰富内涵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精神品格、话语方式加以创新性阐发和创造性运用,构建具有厚重民族性的创新理论,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鲜明的中国气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十分重视吸收、升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体现了“民惟邦本”的文脉传承,“两山论”是对“天人合一”思想的继承和创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则延续了“大同理想”,“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共享理念创造性地发展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和而不同”“协和万邦”“兼济天下”“讲信修睦”等思想,把生生之德、共生共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用于观察和处理人与自然、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与时偕行”“包容汇通”“知行合一”“以身许国”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地转化为中国共产党人积极弘扬的创新、开放、实践和担当等精神。

第二,从话语风格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彰显中国品位、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用中国话语总结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中国经验、概括百年历程走过的中国道路、阐释取得发展奇迹的中国方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挖掘和充分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话语资源,以重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话语的“语境”彰显话语魅力,在语境转换中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词汇、概念和语句从经典文本中萃取出来并赋予崭新意义,具有民族气派、为人民大众喜闻乐见。例如,出自《周易》的“革命”一词本是变革天命、更替朝代,在新时代语境中赋予“革命”以伟大的自我革命的时代内涵;“民为邦本”之于“以人民为中心”、“小康”之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家国天下”情怀之于“中国梦”等等也是如此。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吸收和借鉴具有民族特点、适应民族心理的话语表达方式,增强了话语的表达力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普及和传播过程中,形成了符合中国人传统思维方式的独具特色的话语体系,具有大道至简、真理粗朴、形象生动、活灵活现、通俗易懂、易于流传的话语特点,在表达上讲求简明、凝练、精妙、通俗,以生动活泼、浅显易懂的语言阐明深刻的道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秉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话语特点,发掘和使用古代典籍中的成语、语录、词汇、典故和故事,梳理和运用传统文化中的警句、格言、谚语等,把抽象难懂的概念讲得生动具体,把生涩难懂的术语讲得形象活泼。例如,“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人心就是力量”“基础不牢,地动山摇”“鞋子合不合适只有脚知道”“记得住乡愁”“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不搬政治制度的飞来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撸起袖子加油干”等极具感染力的表达方式,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民族气息。

(四)“特”在科学逻辑性

习近平同志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立者和主要贡献者,他所提出的、发表的、作出的关于治国理政的数以万计、义理精深、堪称经典的讲话、文章、批示集中体现出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新时代的创新发展。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实践逻辑、理论逻辑和历史逻辑的统一。这三个逻辑及其内在联系,必将深化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时代背景、基本精神、核心要义、实践要求的理解和把握,必将增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政治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必将强化新时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信念伟力、思想定力、前进动力。实践逻辑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根本逻辑。从在陕北的知青岁月开始,在数十年村、县、市、省、中央的领导实践中,习近平同志积累了乡村治理、县域治理、地市治理、省域治理、国家治理的实践经验,形成了对乡、县、市、省、国层级演化治理的规律性、科学性总结,提出了不同层面的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的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论断。[14]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立足已知、研究未知、探索新知,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原理回答时代之问、实践之问、人类之问,不断开创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对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人类世界文明成果择善而用、兼容并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逻辑和理论逻辑贯穿于历史逻辑的始终。

(五)“特”在理论彻底性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它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优秀理论品质,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彻底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彻底性就在于抓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触及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内生规律,从历史、理论、实践三大维度深刻阐释了“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彻底性体现在系统阐释了“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马克思主义“行”是因为马克思主义的最终目标是解放全人类,正是牢牢把握了“人”这一根本,马克思主义才成为具有彻底性的理论。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彻底性正是坚持了马克思主义从真正的人出发这一根本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植根于亿万人民群众的深厚土壤,从人们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困难、问题出发,寻找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法论,始终关注中国社会现实中的“人”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线,致力于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更美好是根本目标,这与马克思主义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理论品格一脉相承。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正是贯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根主线,也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必然要求。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彻底性体现在系统阐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与中国特色相结合的结果,创造了人民美好生活的伟大事业,用伟大奇迹证明了科学社会主义在新时代迸发出的巨大活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新时代伟大实践的根本遵循科学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不好要由中国人民自己判断,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已经为世界提供了更好的社会制度方案。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从“富起来”向“强起来”的伟大飞跃的历史进程中,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责任感,凝聚起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磅礴力量,让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华大地上不断开辟新境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在中国大地上高高飘扬,全体中华儿女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阔步前进。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彻底性体现在系统阐释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勇于自我革命是中国共产党与其他政党不同的关键所在,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部署,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推进党风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以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精神开启了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新”与“特”的内在关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位、目标、立场、路径是判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新”与“特”的四重标准,也是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新”与“特”内在联系的关键。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带来新的问题、催生了新的理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新”产生于新的历史条件和时代背景,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新要求。“特”是新理论、新特性的外在表现。这种“新”与“特”是密不可分的,新时代、新思想、新内容伴随着思想特色、理论特色、实践特色,性质之“特”通过内容之“新”表现出来,两者相互依存,贯穿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发展过程。

(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新”与“特”相互依存

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方位催生适应新条件的特色理论。准确判断事物发展所处的历史方位,是抓住发展主要矛盾的基本前提,是确定发展目标的先决条件,是理论创新的根本依据,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新”与“特”的根本判断依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基于百年未有变局的世情、七十多年发展创造人间奇迹的国情、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的党情在新时代变化发展的特点,对所处的社会主义发展阶段作出的重大历史判断、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新的历史起点的规定具有理论原创性。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都是基于这个总依据并结合不断变化的国情作出的。面对满目疮痍的经济烂摊子,仅用三年多的时间就恢复了国民经济,再用三年多时间就完成了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凸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高超政治智慧和强烈使命担当。党的十三大前夕,邓小平提出“三步走战略”,党的十八大以后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这说明新时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初级阶段中的新的历史方位,面对新的矛盾和任务,它既是新的起点又处于初级阶段进程中,是由富起来到强起来、由大国变为强国的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深刻洞察时代条件之新,适时作出相应的战略判断和路径选择,以新时代新要求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实践,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新”与“特”的深度结合。

另一方面,锚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赋予实践新特色。当前中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在宏观层面追求政治秩序和社会秩序的稳定,微观层面致力于增进人民群众的公共利益和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目标指引着思想之“新”、实践之“特”的发展方向,也是判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新”与“特”的关键尺度。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现现代化目标并为人类发展做出贡献在实践层面的具体表达,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理论指向。从大历史观的纵深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发展目标具有深厚的历史逻辑。从5000年文明史长河看,无论是秦汉雄风还是盛世唐宋,绵延不断的中华文明在人类发展史上的绝大部分时期具有无限荣光。从1840年之后100多年的屈辱史、抗争史看,直到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才找到了正确方向,经过28年的浴血奋战之后才迎来“站起来”的伟大转机,开始一步步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光荣梦想。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多年的发展史看,经过艰辛探索的建设时期、史无前例的改革历程到2010年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两个大局”的时代背景下,面对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回答了如何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之问。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绘就人类发展的美好画卷。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因应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从解决人类发展的诸多内部问题、凝聚人类发展的各国合力、引领人类发展的前进方向的宏大战略出发,强调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人民幸福”的同时,努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全人类发展举旗定向。这两大发展目标充分展现了世界格局和浩瀚胸襟,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对全球化发展的深厚洞察力,又回应了全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共同追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色,为解决中国问题和世界问题提供了战略指引与行动纲领,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之“新”与“特”相互依存。

(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新”与“特”耦合共生

一方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笃定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把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跃升到新层次,回答了人民之问、解决了人民之需,保证了理论与实践的科学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新”与“特”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中国共产党的根基和血脉在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历程中始终把人民放在最高的位置。从人民立场出发进行理论创新是判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新”与“特”的核心要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始终坚持人民立场、永葆人民情怀、恪守人民至上、秉持人民主体地位的执政理念,将之凝聚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人民为中心的核心理念,从理论层面规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人民为中心的内在属性。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原理,把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完整集成并不断丰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强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15],坚持人民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主体力量,“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16]。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守人民情怀,尊重人民主体地位,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政党、民族、国家矢志追求并为之不懈奋斗的目标,科学地规划了人民幸福、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道路与方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让群众有更多、更直接、更实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带领人民不断创造美好生活”,这些都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具体表达,把抽象的理论具体化、把具体的实践细化为可执行的举措,让“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转化、细化、具体化,贯通于社会发展各领域、全过程。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属性,“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根本特征。“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17]中国共产党不仅把人民立场跃升到新的层次、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时代升华,而且对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规律有了新的认识,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发展为了谁、依靠谁、发展成果由谁共享”这个具有时代特色和民族特色的理论与实践问题作出更科学的回答,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提供了正确的方向保证。

另一方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新”与“特”体现在选定推进“两大布局”的路径上。“两大布局”是指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从1840年开始的180多年斗争历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100余年的奋斗历程、70多年的治国理政历程、40多年改革开放的发展历程演进的恢弘脉络和内在逻辑中,“两个布局”立足于历史方位的新时代、历史使命的新担当、战略安排的新目标,构成了从大国向强国迈进的战略框架,形成了判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新”与“特”的实践基础。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形成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战略路线。发展目标与战略路径具有内在统一性,其本质是目标与手段的一致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融奋斗目标与实施路径为一体,形成了强国逻辑的战略线路图。一个战略目标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党的十九大报告把这一战略目标分两个阶段推进:即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18]全面依法治国确保我们的改革发展在法治轨道内和谐、稳定、有序进行,为实现战略目标提供基本法治保障。“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从全局高度对应着现代化建设的五大进路,“五位一体”也是 “五维一体”,五大维度相互支撑、相辅相成。从中华文明的视角,经济建设奠定中国物质文明的基础,政治建设确立中国政治文明的方向,文化建设提升中国精神文明的品质,社会建设为中华文明持续发展提供广阔空间,生态文明建设为中华文明可持续发展提供可能。“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融合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集“五大文明”为一体的中华文明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将迎来又一次复兴,以中华文化为历史支撑,把价值关怀融入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

新征程上,中国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复杂的变化,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既不是偶然形成也不是随意确立的,而是基于中国发展的需要、符合人民的期待,在解决新历史条件下面临的问题和矛盾中不断形成和完善的。我们要科学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新”与“特”的深刻内涵和相互关系,做到理论上搞清楚、实践上贯彻好,才能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更加坚强有力地向前推进。

猜你喜欢
特色理论时代
坚持理论创新
特色种植促增收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中医的特色
完美的特色党建
e时代
e时代
e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