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惜谷宝卷》的特点和作者①

2022-03-17 20:55松家裕子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春梅刊本宝卷

松家裕子

(追手门学院大学,日本 大阪 531-0000)

《惜谷宝卷》是以“惜谷”为主题的一部宝卷,也叫《惜谷免灾宝卷》,是目前现存的唯一以惜谷为题名的宝卷。“惜谷”指珍惜五谷,是传统善行中的重要项目之一。据车锡伦的《中国宝卷总目》记载,《惜谷宝卷》现存最早的版本是咸丰八年(1858)苏城得见斋刊本。[1]

该宝卷的基本情节是:明代万历年间,镇江陈员外家有一个烧火婆婆,叫王老娘。她早年守寡,曾经在婆婆的逼迫之下淹死了第三个女儿,之后长子和婆婆相继去世。三年前她依照一个道姑之言,为赎溺婴之罪开始珍惜稻谷,而且实践得很彻底。《惜谷宝卷》始终围绕王老娘的惜谷行为展开,她通过惜谷摆脱困境,最后得到幸福,大概情节不外于宝卷的常套。但按现存版本的情况来说,这部宝卷不具普遍性,且据笔者了解,至今也没有专门研究它的文章②以“惜谷宝卷”为主题或者关键词检索“中国知网”,得到的结果都是“零”(2021年3月22日检索阅览)。涉及《惜谷宝卷》的资料有泽田瑞穗的《增补宝卷的研究》(国书刊行会,1975年)第57页、第88页、第142页、第143页,其中第142页有提要。。该宝卷以茅房为重要背景、粪船人为重要人物,甚至有王老娘吃坑谷等情节,可见其思想内容有独特之处。跟很多宝卷一样,《惜谷宝卷》也没有标明作者;但是通过相关资料也可能会知道其作者的名字。因此,可以说这是一部值得研究的宝卷。

本文以《惜谷宝卷》为主要对象,介绍其故事内容和现存版本的情况,然后联系文学和思想的特点进行分析。在探讨宝卷文本之外,本文还根据宝卷以外的资料对其作者进行探讨。

一、《惜谷宝卷》的内容

《惜谷宝卷》以陈员外家的烧火婆婆王老娘为主角,专门描写她的惜谷行为。宝卷中发生了四件大事,我们在此以这四个大事为中心,将全部宝卷分为八个部分:开卷、春梅丫头欺负王老娘、王老娘托周寡妇收拾谷子、春梅险些被天雷打死(大事之一)、王老娘托粪船人淘洗陈家坑池(大事之二)、王老娘跟着陈员外去普陀山参拜(大事之三)、陈员外被天雷打死(大事之四)、结局。为了展示这部宝卷的特点,以下依次详细介绍《惜谷宝卷》的故事情节①本文以咸丰八年苏城得见斋刊本为底本。版本详情参见“二、《惜谷宝卷》的版本”部分。。

(一)开卷(第一页a—第三页b)

1.开头按照宝卷通例有七言开卷偈。开卷偈一般有四句,《惜谷宝卷》却用长达三十句偈语来说明敬惜五谷的道理。

2.交代宝卷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即这是发生在明朝万历年间镇江府丹徒县南乡陈员外家的故事。

3.主角王老娘登场来自我介绍。她是陈员外家的烧火婆婆,本姓赵,丈夫王福全早逝,大儿子六岁也死了,只留下一个三岁的儿子。

4.王老娘不愿被迫改嫁,连夜出逃到陈员外家。之后三十多年一直在陈家厨房做烧火婆婆,生活很辛苦。

5.王老娘曾经在婆婆的逼迫之下淹死了第三个女儿。之后大儿子生天花死了,婆婆因气恼也得病过世。

6.王老娘三年前遇见一道姑,听她说起阴间律例:淹死一个女孩要罚死一个男孩,父母也要折福减寿;若要消此孽障,必须立愿惜谷。于是,王老娘开始了敬惜五谷的生活。

(二)春梅丫头欺负王老娘(第三页b—第七页b)

1.王老娘惜谷惜得彻底,总是一边说着“阿弥陀佛,罪过呀罪过”,一边精心收拾散落的谷粒,甚至要摘下稻秆上遗留的稻谷,灶皇见此非常欢喜。

2.陈员外家有一个烧饭的婢女,名叫春梅。

3.有一天陈员外吃了饭要去南山打猎,王老娘还是慢吞吞地捡着谷粒,春梅着急不耐烦骂了一通。王老娘给春梅讲惜谷的道理,春梅不听,留下饭篓就走了。

4.王老娘看到饭篓中仍有不少带壳的米。她认为带壳的米难以消化,让人食用更是造孽,就此唏嘘感慨一番后,她又开始精心拣谷。

5.又有一天,王老娘正在米中拣谷,春梅又骂王老娘说:“我若去告诉了员外,只怕你的饭碗头不牢了”。王老娘道:“你去告诉员外,难道我不好告诉吗?”春梅听了,变了面孔,开始拍手拍脚地乱骂。

6.原来春梅喜欢跟男人轻狂嬉笑,被王老娘撞见几次,但王老娘从来不肯说与其他人知道。春梅误认为王老娘说的就是这个事情,所以有了如此异常的反应。

7.王老娘理性地对待她,结果引起春梅另外一种反应:她主动问起惜谷的道理。

8.听完了王老娘的讲解,春梅还温馨提醒:“现在正是收稻上场的时候,河边会有零星散落的稻谷”。

9.王老娘决定告假三日,到大路上去扫谷。

(三)王老娘托周寡妇收拾谷子(第八页a—第九页b)

1.王老娘花了三天时间也没收拾好,只好委托邻家寡妇周氏帮她扫谷。

2.王老娘自己没有钱,就当了衣裳支付了周寡妇七百多的工钱,人人笑称王老娘是痴人。

3.春梅认为已经扫好的谷子可以抵为工钱。王老娘却准备将谷子用于买香斋供。

4.周寡妇在旁边听到这些,就向王老娘诉苦说自己无依无靠、穷苦异常, 倘若王老娘把谷子周济给她,其功德胜过去南海烧香。王老娘听后,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四)春梅险些被天雷打死(第九页b—第十一页b)

1.有一天,闪电击中陈员外家,春梅吓得魂不附体,急忙向天双膝跪下,连磕响头。

2.原来她早上在坑厕里偷吃烧饼,不料听见脚步响,因惊吓失手把半个饼儿落在粪坑。

3.众人带春梅去茅房,果然看见半个烧饼在粪坑中,遂捞起让春梅吃。此时,雷声乃息,春梅神魂方定。

4.同时,南村头的十岁小儿也把半只粽子落入坑中。不一会儿,雷响且家中黑暗,其母亲叫小儿吃捞起的粽子,方免遭雷击。

(五)王老娘托粪船人淘洗陈家坑池(第十一页b—第十七页b)

1.王老娘听说了这两件事情,想起古有定例:每年淘坑两次,把淘起的谷粒磨粉做腊八粥吃就可以消孽。

2.王老娘怕陈员外家坑厕底有吃下难消化的谷子会导致上天降灾,于是请求陈家管账先生淘洗一次。

3.陈员外家有两个管账先生:一个叫周凤山,是势利小人;另外一个叫蒋甫田,是忠厚老实、顾恤穷人之人,他也最喜敬惜字纸。

4.王老娘去找管账先生,不巧蒋先生出门捡拾被丢落在地的纸张,只有周凤山在。周说:“陈家从不说淘坑,若然起底来淘洗,臭气熏天不可挡,而且员外不肯出工钱”。之后也对王老娘毫不理睬。

5.王老娘只好暗地里出钱,嘱托粪船朋友即日淘坑。

6.王老娘也瞒了陈氏一家人,只说粪船朋友在陈家坑内失落要紧东西,必须淘起坑底。

7.因为陈家坑厕多年不淘,阴气太重,所以,起坑底前需要做好准备:挑淘冲水、用柴火熏烧四周、吃饱了饭、喝了烧酒、用大蒜头塞鼻,才能入坑。

8.粪船人用灶灰拌扫坑底,结果发现有大小钱一百零七文,稻谷二升半。

9.王老娘把坑里收拾出来的稻谷漂洗晒干,磨粉做饼,吃后吐下两碗浓痰,其气急痰喘之旧症顿好,永不再发。

10.王老娘实践惜谷比以前更彻底了。陈家人嫌她迂拙,厌她老悖,灶君却日日把王老娘的善行记在功劳簿上,已准她免灾延寿了。

11.东村朱百福听说王老娘吃坑谷医病,他也在炎炎六月天没任何准备的情况下淘坑,结果得了一场大病,几乎丧命。所幸遇着一个道人送他一服药,救他一命。

12.自从王老娘淘坑之后,家家传说,每年五、十两月各家淘坑一次,永为定例。

13.管账蒋先生一听淘坑得谷得钱之事,极为欢喜,遂雇工淘坑,本街大小坑池合计三十余所,共计淘出谷粒一斗四升,大小钱一千三百零五文。他建醮一天,奏表天庭,求免一方瘟疫之灾,竟也能感格天心,获一方安泰。

(六)王老娘跟着陈员外去普陀山参拜(第十七页b—第二十八页a)

这是《惜谷宝卷》中最长、最重要的一场。陈员外正式登场,为主要配角。

1.陈员外尽管家中豪富,却一直不愿为善作福。

2.一日,家中半夜鬼叫,日间恶狗爬台,妻子李氏得了重病。陈员外自己心里着急,决定载一船银米去南海普陀山进香斋僧。

3.王老娘想以半年来惜得的三斗有余之米斋僧,央求员外带她去普陀山,陈员外允许了。

4.二月五日,陈员外、管账周凤山、两个跟班、两个长工和王老娘一起坐船动身。船上载有陈员外的五百石白米和五百两银子,还有管账蒋甫田先生的五斤香烛。

5.陈员外想:“我是一个大施主,明日上山,大和尚必要大开山门迎接。”

6.岂料到了山上,陈员外的银米全都被方丈和尚拒绝,还不许他进入山门。只有王老娘和她的米受欢迎。

7.这都是因为方丈和尚三日前得菩萨托梦,梦中说破缘由。

8.方丈和尚十分尊重王老娘,请王老娘斋房用饭,还要领她去万年洞见观音菩萨。

9.陈员外虽然心头有火,但还是拱手问和尚缘由。和尚回答说:“因为陈员外的孽障太大,不能代他消这么多孽障,所以不敢领教”。还劝员外说:“请早早回去修心改过。”

10.陈员外正感没趣,忽然走出一个黑面蓬头的痴和尚说:“陈员外狗头人身。”

11.陈员外听了,勃然大怒,吩咐仆人烧完了香即刻开船。

12.陈员外上船,忽见自己带到山上的香烛原封不动地摆在船舱内,而蒋先生的香烛不见了。

13.周凤山讨好奉承说:“这不过是菩萨客气”。

14.王老娘在山上用斋已毕,大和尚吩咐小和尚领老太太到万年洞看菩萨显相。

15.王老娘身边只带有几百文香钱,再加上员外无法踏入山门,她心里着急,于是硬着头皮拜辞了方丈。

16.王老娘急急赶到山下,可是陈员外的船已杳无形迹。

17.王老娘正在嚎啕恸哭时,观音菩萨化为渔婆撑船来,让王老娘上船,并让其扯住衣襟遮眼。

18.王老娘只听见耳边呼呼的风声,不多一会便回到了镇江的陈家。

19.渔船忽然不见,王老娘知道是菩萨显化,对空拜谢。

20.尽管家中乡邻亲戚都来询问信息,王老娘只含糊应付几句,每日到河边守候香船。

21.半月之后,陈员外他们坐着香船回来。

22.陈员外见了王老娘,吃了一惊,再想到山上的光景,心头冒火。

(七)陈员外被天雷打死(第二十八页a—第三十页b)

1.陈员外走进门就吩咐家人赶紧开饭。

2.陈员外本来性急,而且边吃饭边骂和尚,以致桌台下掉落许多饭粒。

3.吃完之后,王老娘又开始一粒一粒地寻觅饭糁。

4.员外火了,大喝一声,用脚踢王老娘。王老娘惨叫跌倒。

5.这一叫喊声惊动了值日功曹,他急忙飞奏天庭,玉皇大帝速传雷部。

6.不多会儿,天雷打死陈员外。

7.陈员外本不孝继母,罪孽深重。

8.陈员外原想把被拒绝的银米献给本地的庙宇,以供一尊菩萨。谁料,到家之日就被天雷打死。

(八)结局(第三十页b—第三十四页b)

1.陈员外去世后,他家中妻子有病,儿子荒唐,家财破散。过了两三年,田屋卖尽,败家儿子衣衫褴褛做叫花,流落难寻。

2.管账周凤山从普陀山回来半年因患了大病,就回心改过。之后,他惜字惜谷,宽恕穷人,还礼敬神明常念佛,老年享福得善终。

3.管账蒋先生的两个儿子早年入泮。他自己活到八十,坐化成神。

4.陈员外被电击当天,王老娘就回到自己家。儿媳孝顺,有两个孙子上学,聊度朝昏。

5.王老娘继续实践惜谷的同时,时常追想曾经溺死的女儿和患病死去的儿子,十分懊悔。所以凡遇着乡村妇女,她就通过现身说法,教会她们阴司律例;也随时勉力腾挪白米三斗五斗帮助她们。因听了王老娘之言,乡邻中感化改过者不少。

6.王老娘靠儿子媳妇生活,运气一年好过一年,积了些钱文。

7.家中翻造破屋时,忽然掘出藏银三万两,王老娘顿发大财。

8.王老娘享尽大福,子孙满堂,合家庆寿,日日焚香念佛。

9.一日,毫无病痛的王老娘,香汤沐浴,更换衣服,合掌念佛,坐在椅子上瞙目而去。满屋异香扑鼻,闻者以为她必定往生极乐。

10.后来她的五个孙子,有三个援例捐作州同,一个与蒋先生儿子同年入泮,后来拔贡做知县,富贵双全。

这就是《惜谷宝卷》的全部故事。只有三十四页的篇幅,但情节曲折、出场人物众多 ,且配角也很出彩。比如,春梅、周寡妇、陈员外、两个管账先生、粪船人、朱百福、普陀山的大和尚、痴和尚、化为渔婆的观音菩萨、玉皇大帝等。

这部宝卷有四个明显的特点:

第一是人物形象和背景有独特之处。以女性为主角的宝卷很多,而且这些女性一般都很年轻。《惜谷宝卷》的主角不同,她是一个老婆婆。主角的设定给这部宝卷带来了独特的内容和风格。还有一个特色人物:粪船人。他也是宝卷第二件大事中的主要配角。特色背景就是他的工作地方:茅房。四件大事中有两件发生在茅房中。

第二是文体简约,叙述紧凑,条理清晰。因为宝卷属于口头说唱文学,所以一部宝卷中反复提供同一个信息,有时前后有矛盾并不是罕见的现象。但《惜谷宝卷》却很特别,除了反复讲述惜谷的道理之外,其他重复不算多。不说不要的,只说需要的,文体有些节奏感。前后很少有出入,也留意说明事情发生的理由。

第三是“三教合一”体现得很明显。佛教中的观音菩萨、道教的玉皇大帝、灶王等都有不可缺少的位置,去观音圣地——普陀山参拜是最重要的情节。崇拜天、孝敬父母等也相当受重视。

第四是宝卷具有很强烈的劝善思想。《惜谷宝卷》是一部劝善的宝卷,这不待言。其实故事中王老娘吃坑谷,春梅吃下掉在坑池的半个饼等,有点极端。泽田瑞穗曾经说过,“除了《立愿宝卷》以外,还有《潘公免灾宝卷》《真修宝卷》《增补真修宝卷》《惜谷宝卷》都表明浓厚的劝诫意识。”[2]

二、《惜谷宝卷》的版本

据《中国宝卷总目》记载,《惜谷宝卷》共有十种刊本和三种抄本。《中国宝卷总目》的具体内容如下①参见《中国宝卷总目》第317-318页。《中国宝卷总目》中收藏者以略称记载,本文表示全名。:

1315 惜谷宝卷 一卷 又名《惜谷免灾宝卷》《免灾宝卷》。

(1)清咸丰八年(1858)苏城得见斋刊本,一册。〔东北师范大学图书馆〕

(2)清咸丰九年(1859)宝应朱宝堂刊本,一册。〔上海市评弹团资料室〕

(3)清光绪二年(1876)常郡乐善堂刊本,一册。〔北京大学图书馆、上海市评弹团资料室、赵景深②原赵景深收藏的宝卷捐赠给复旦大学图书馆。、谭正璧〕。

(4)清光绪二年(1876)常郡培本堂刊本,一册。〔黑龙江大学图书馆〕

(5)清光绪十三年(1887)苏州元(玄)妙观内得见斋刊本,一册。〔东北师范大学图书馆、郑州大学图书馆、国家图书馆、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资料室、山东大学图书馆、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郑振铎、吴晓铃③原吴晓铃收藏的宝卷捐赠给首都图书馆。、李世瑜、傅惜华、泽田瑞穗④原泽田瑞穗收藏的宝卷捐赠给早稻田大学附属图书馆。〕。

(6)清光绪十五年(1889)金陵一得斋刊本,一册。〔上海图书馆、台湾地区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傅斯年图书馆〕

(7)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刊本,一册。〔首都图书馆〕

(8)清宣统元年(1909)绍兴许鼎元刻字店刊本,一册。〔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胡士莹〕

(9)清光绪十三年苏州得见斋刊本重印本,一册。收入《玛瑙经房丛书》。〔人民大学图书馆〕

(10)近代刊本,一册。〔上海图书馆〕

(11)旧抄本,一册。〔上海图书馆〕

(12)旧抄本,一册。〔上海图书馆〕

(13)新抄本,一册。〔段平〕

笔者已查阅以上版本中的(1)(3)(5)(6)(9)(10)(11)⑤(1)看到清晰的照片,(3)看到影印件,其他都查阅原件。,其中上海图书馆收藏的近代刊本有两种(详见后文),也可算为已查阅八种版本。根据至今查阅的结果可以推测,《惜谷宝卷》的所有版本都来自现存最早的版本(1)——清咸丰八年(1858)苏城得见斋刊本。以下介绍每种版本的详细情况:

(1)清咸丰八年(1858)苏城得见斋刊本

这是《惜谷宝卷》现存最早的版本,只有东北师范大学图书馆有收藏。白口,单鱼尾,书名在上,鱼尾下,上下单边。有封面、扉页、绘图半页、序文半页。封面有题名“惜谷宝卷”,扉页右栏有“咸丰八年新镌”,中栏有“惜谷宝卷”,左栏有“苏城(引用者注:以上两字双行)元妙观内得见斋藏板”,右栏下还有九个小字:“每木工料钱四十二文”。 宝卷正文有三十四页,半页十行,行二十二字。卷一首行有题名“惜谷免灾宝卷”。正文结尾后加有一行:“金邑姚涵斋 捐助板资全副 水渠秦 印送一百本”。

(3)清光绪二年(1876)常郡乐善堂刊本

笔者未曾阅览原件,只看过《民间宝卷》收录的影印本[3]。有封面、扉页、绘图半叶、序文半叶。封面有题名“惜谷宝卷”,扉页右栏“光绪丙子孟夏重镌”,中栏“惜谷宝卷”,左栏“常郡(引用者注:以上两字双行)府庙乐善堂藏板”。宝卷正文有三十四页,半页十行,行二十二字。格式均与咸丰八年苏城得见斋刊本相同。只是正文后没有文字。

(5)清光绪十三年(1887)苏州元(玄)妙观内得见斋刊本

这是现存最多的版本。笔者查阅的是首都图书馆收藏本,网上也能看到原泽田瑞穗收藏、现早稻田大学附属图书馆本的清晰照片。该版本有封面、扉页、绘图半页、序文半页。封面有题名“惜谷宝卷”。扉页右栏“光绪十三年新镌”,中栏“惜谷宝卷”,左栏“苏城(引用者注:以上两字双行)元妙观内得见斋藏板”。宝卷正文有三十四页,半页十行,行二十二字。格式均与(1)咸丰八年苏城得见斋刊本相同。正文结尾后有“金邑姚涵斋 捐助板资”(引用者注:“资”只有“次”,没有“贝”),缺少“全副 水渠秦 印送一百本”字样。这一版本,首都图书馆一共收藏有五册,各有号码:丁一一二九、丁一五三五、丁六二二二、丁六八一五、己一二三七。其中丁六二二二缺少扉页、绘图和序文。己一二三七原是由吴晓铃所藏。

(6)清光绪十五年(1889)金陵一得斋刊本

笔者查阅过上海图书馆收藏本(号码:线普四九一〇一四)。有封面、扉页、绘图半页、序文半页。封面有题名“惜谷宝卷”。扉页有文字,右栏“光绪己丑孟夏重镌”,中栏“惜谷宝卷”,左栏“金陵一得斋善书坊藏板”。宝卷正文有三十四页,半页十行,行二十二字。格式几乎均与(1)咸丰八年苏城得见斋刊本相同。明显的不同在于序文的换行处和正文的一些字体,比如(1)用“个”处(6)用“個”等,整个字体也略粗。正文结尾后没有文字。

(9)清光绪十三年(1887)苏州得见斋刊本重印本

人民大学图书馆收藏的《玛瑙经房丛书》(号码:3101/282)①《玛瑙经房丛书》编辑情况不详,待考。有三函,第一函有十三册,第二函有十三册,第三函有八册。每一本书的大小除了一本《二十四孝报娘恩》以外都相同。此《惜谷宝卷》就是(5)光绪十三年苏州玄妙观内得见斋刊本。

(10)近代刊本

上海图书馆收藏的“近代刊本”有三种。

第一,沈润生重刊本(号码:线普四八一九四〇)。

缺少封面、扉页,破损较大。刊行时间不明。绘图、序文和宝卷正文的文字和格式均与(1)苏城得见斋刊本相同。只有序文结尾注明:“发行所 绍城清道桥南(以上六字在双行的右边,左边有破损无法读)”。正文结尾有“老板金邑 姚涵斋助 萧邑沈润生重刊/愿祈/万国咸宁 斋庄中正”(引用者注:/表示换行处。以下同)字样。

第二,民国金华刊本(号码:线普四八二〇四七)。

缺少封面和扉页。宝卷正文有三十四页,半页十行,行二十四字。跟(1)苏城得见斋刊本对照,字体有些不同,绘图也单调。序文结尾有“老板存金华南乡朱基头朱信卿刻字印造(引用者注:除了‘老板存’三字以外双行)”字样。正文结尾后有七行附注曰:“金华南乡陆村陆凤悟自民国庚申年[引用者注:九年(1920)]起足上生疽,心神不时/恍惚,服药无效,求神不灵,灶前许愿,每年印送善书洋三元,放/生洋二元,今愈过半,但未复原故,又印送善书三百五十本/陈旭初 助书十本/卢傅氏 助书十本/无名氏 助书十本/无名氏 助书廿五本/原祈/万国咸宁 斋庄中正(以上逗号由引用者加)”。

第三,残本(号码:线普四八二〇四八)。

宝卷缺少封面、扉页、绘图和序文,刊行时间不明,正文只有从第一页到第三十二页,很可能与(1)苏城得见斋刊本相差无几。

(11)旧抄本

据上海图书馆的数据目录、卡片目录以及该馆研究员提供的信息,上海图书馆收藏的抄本只有这一种。

此抄本封面有文字,右上“乙亥秋记(?)”,中下“沈氏敬抄”,左上“惜谷宝卷”。扉页文字自右依次有:“咸丰八年新镌”,其下“普门大士”“惜谷斋僧图惜谷袋王老娘陈员外”“有人诵得敬惜字谷”“富贵双全平安吉庆”,再其下“苏城(引用者注:以上两字双行)元妙观内得见斋刻印”。中间还有用朱笔书写的一些字,从右依次有:“徐启英青笔/写”,还有“有人看重惜谷 天下可以免灾 有人轻了五谷 天下怒气不服” 四句。这四句的每个句末以及“有人诵得敬惜字谷”和“富贵双全平安吉庆”的上下,一共加八个小红圈。宝卷正文有二十八页,半页十二行,行二十二字。宝卷正文跟(1)苏城得见斋刊本对照,一行的字数和半页的行数不同,文字似乎没有异同。正文结尾后有字:“损(引用者注:当作捐)助板资全幅 水渠秦 印行一百本”等字。

“乙亥”有两个可能性:第一是光绪元年(1875);第二是民国二十四年(1935)。目前无法确定这是哪一年抄写的。因抄写人使用咸丰八年的木刻本,这很可能是光绪元年抄本。

刊刻《惜谷宝卷》的书坊集中在江苏境内。但是,《惜谷宝卷》的刊行也跟浙江有密切的关系。(1)苏城得见斋刊本是浙江金华姚涵斋负担所有费用雕刻的。还有,目前刊行年代最晚的(10)近代刊本——民国金华南乡朱基头朱信卿刊本,也是由金华人印行。另外一种近代刊本——沈润生重刊本,是由在绍兴清道桥南的某个发行所得到萧山沈润生的资助重刊的。《惜谷宝卷》的刊行为何跟浙江有如此密切的关系?这个有待今后进一步研究。

根据笔者查阅的结果,《惜谷宝卷》的最大特点可以说版本非常一致。以上八种版本,不仅版式,而且内容和文字几乎都是固定的。宝卷的语言一般在口头流传中不断发生变化,自然就是会出现很多不同的版本①比如现在绍兴乡间普遍宣唱的“三包”,即《割麦宝卷》《卖花宝卷》《卖水宝卷》,几乎每个宣卷班都有不同的唱本,流动性很大。参阅:矶部祐子的 《绍兴の宝卷,三包宝卷を中心に》,载于《桃の会论集》第五集,2011年,第57-72页;松家裕子的《绍兴民间の<卖花宝卷>テキスト》,载于《中国近世唱导文艺研究》,2011年,第38-66页。。既然八种版本的内容和文字基本上都一样,《惜谷宝卷》很可能就不是口头流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而是以文本为主要形式流传的宝卷。进一步地说,即使它没有标明作者的名字,但据上分析,它很可能是由某位作者撰著的宝卷。泽田瑞穗说过:“(《三茅宝卷》:引用者补)鉴于其思想和文体,大概出于跟《潘公免灾宝卷》和《惜谷宝卷》同一个人之手。”[2]143可见,他早就意识到这些宝卷是有“作者”的。

三、《惜谷宝卷》的文学特点

(一)人物形象和背景的独特之处

《惜谷宝卷》的特色人物形象是主角王老娘和粪船人。

众所周知,很多宝卷是以女性为主角,也可以说,女性主角众多是宝卷的一个特征。比如,《香山宝卷》中妙庄王的三个女儿具有代表性;像《刘香宝卷》这样以女主角的名字为题名的作品也不少。这些作品中的女主角都较年轻,她们或是不愿意出嫁的姑娘,或是过门不久的媳妇。不管有没有容貌的描写,在听众或者读者的心目中,她们应该都是美丽佳人、可爱少女。但是,《惜谷宝卷》则完全不同,它的主角王老娘是一个烧火的老婆婆。

一般宝卷的女主角命都很苦,宝卷也处处描述她们的苦难。她们有时留守一处始终忍受痛苦,有时被迫流落他乡;而故事里的配角总是千方百计折磨她们,她们也很少得到帮助和救济。

《杏花宝卷》和《惜谷宝卷》都是以惜谷为主题的宝卷①据《中国宝卷总目》记载:《杏花宝卷》现存有十八种版本(1279 《杏花宝卷》,第302-303页),笔者曾查阅过以下四种版本:(1) 清咸丰元年(1851)程清瑞抄本,一册。吴晓铃捐赠,首都图书馆收藏本。(3)清光绪己卯年(五年,1879)常郡乐善堂刊本,一册。日本国会图书馆收藏本。这一版本现存十三本,《民间宝卷》第十八册也有这一版本的影印。(12)民国二十年(1931)宁波学林堂书局石印本,一册。赵景深捐赠,复旦大学图书馆收藏本。(14) 民国上海文元书局石印本,一册。泽田瑞穗捐赠,早稻田大学图书馆收藏本。有关《杏花宝卷》的研究报告有:松家裕子的《 〈杏花宝卷〉乐善堂版日本语译(稿)》,2010年。。主角杏花跟王老娘一样,在富人家的厨房里工作,十分珍惜稻谷,态度也非常虔诚。其实,杏花仅是一个十岁的少女,她没有父母,在前太守周凤家做婢女。周凤与夫人赵氏一直折磨杏花,周家的男佣人来兴也欺骗她。他们如何折磨、欺骗杏花,以及杏花如何坚持信仰,这些都是《杏花宝卷》里的主要内容。

《惜谷宝卷》与《杏花宝卷》不同。尽管王老娘也命运多舛,但宝卷讲述王老娘的苦难和忍耐的地方很有限。故事前半部分的主要配角春梅也欺负王老娘,可是春梅的主要作用是让宝卷的内容更有趣。后半部分的主要配角是陈员外,他踢骂王老娘,结果被玉皇大帝处死。但他还有其他哪些恶行,宝卷中并未明确陈述。

王老娘拣选、收拾稻谷,淘洗粪坑,去普陀参拜,教化女性,虽然做这些事让她忙忙碌碌,但这些都是她自己很愿意做的事情。她去南海普陀山,也不是被迫的,而是很主动的虔诚参拜行为。

故事里还有一个特色人物是粪船人。他并不是备受歧视、嘲笑的对象,恰恰相反,宝卷对他的工作和技术细节描写得详细,可见作者对其十分尊重。这种行业的人出现在宝卷作品中且占相当重要的位置,在文学作品中也可算是罕见的现象。

《惜谷宝卷》有三个主要背景:陈家的厨房、陈家的茅房和南海普陀山。这三个背景中最具特色的是茅房。四件大事中有两件发生在茅房中。粪船朋友淘坑时的具体描写如下:

因陈府家中大坑多年不淘,其中阴气太重,所以起到坑底时候,挑水淘冲,再用柴把火四面熏烧,以去阴毒。又闻说塞了鼻子,吃了烧酒,不受坑毒。遂再吃了饱饭,吸了烧酒,再用大蒜头塞鼻,然后用梯入坑。将灶灰拌扫坑底,扫净出坑,拿到河中,漂筛干净。其中有大小钱一百零七文,量见稻谷二升半,虽然黑色,然粒粒饱硬(第十三页b)。

王老娘吃坑谷病愈后,接下来发生有关茅房的三件事情:

有东村头朱百福听说淘坑,他就在六月炎天,挑粪起坑。也不晓得用火熏烧,也不晓得吃了烧酒,也不用蒜头塞鼻,也不用柴灰拌扫,冒冒失失的入坑。那知天气又热,遇了坑中阴毒之气,得了一场大病,几乎将死。(第十六页b)

自从王老娘淘坑之后,家家传说,传为话柄。每年五、十两月,各家淘坑一次,永为定例。(第十七页a)

蒋先生本是一个惜字之人,一闻淘坑得谷得钱之事,极为欢喜。他遂雇工淘坑,合计本街有大小坑池三十余所,嘱托粪船友各处淘坑。重给工食钱,多买烧酒,十日内淘毕,共计掏出谷粒一斗四升,大小钱乙千三百零五文,一一漂净晒干,蒋先生十分欢喜。他遂建醮一天,奏表天庭,求免一方瘟疫之灾。只此一念竟能感格天心,一方安泰。(第十七页a)

在作品中如此详细描写且反复涉及茅房未免显得庸俗,甚至接近下流,使人容易认为这类描写影响了该宝卷的文学价值。这个话题确实容易使人觉得滑稽可笑,也能起到吸引听众的作用;但是,《惜谷宝卷》如此有特色背景的理由并不在于此。

晚清余治编撰的《得一录》是一本很有影响的善书。该书卷十二之二以“惜谷会”为题,其中有如下条目②参见 《得一录》,同治八年序本(早稻田大学附属图书馆收藏),第六册。:

一 议合村各户,每年必淘坑二次。淘起坑底或钱或谷,焚香告神。如有不淘,察出议罚。惟入坑必吃烧酒,以蒜塞鼻,以免坑毒。(第六页b,《惜谷会议约》)

一 劝坑底必有谷粒,每年必淘坑二次,拣出淘洗,其功最大。(第九页a,《推广惜谷各条款》)

《惜谷会议约》和《推广惜谷各条款》都不是虚构的,而是现实的。尽管无法知道具体有多少人践行,但对当时参与惜谷实践的人们来说,这一条目的内容不可能是滑稽可笑的,而应该是非常严肃的现实生活的写照。《惜谷宝卷》淘坑的描写比《得一录》的条目更详细更极端,还添补了朱百福淘坑失败的故事。这也并不是为了引人发笑,而是有意让读者更好地了解正确、安全的淘坑方法。《惜谷宝卷》以茅房为主要背景,乍一看似乎只是为了加强娱乐性,但其实作者对这些内容都表现出很严肃的处理态度。

(二)文体简约、叙述紧凑、条理清晰

《惜谷宝卷》叙述紧凑、文体简约、条理清晰。在此引用几个片段来说明这些特点。首先是春梅险些被天雷打死的一段:

一日正在米中拣谷,忽听得天上雷声大作,电光直射。满屋中多觉得有硫黄气,把一个春梅丫头吓得目定口呆,魂不附体,即忙向天双膝跪下,连磕响头,对着众人说道:“不瞒各位说,我今朝在坑厕屋里偷吃烧饼点心,听见有脚步响,不合失手,把半个饼儿落在粪坑。恐防说出丑态,所以不敢告人。现在天雷即要打我,快快的要到坑中细寻,方免死罪。呵呀呀,大叔叔,老太太,快点来相帮,救我性命要紧吓。”说罢,遂即同了众人走到坑边一望,果然看见半个烧饼,在坑中粪面。即刻把钉耙爬起,交与春梅教他自吃。春梅只得略略洗净,把半个烧饼吃下,然后雷声乃息,神魂方定,说也可怕。

一声霹雳响天雷 春梅吓得立时呆

不过为偷吃饼儿来失手 粪坑落入罚应该

那梅香是双膝跪在尘埃地 磕头礼拜哭声哀

说道奴奴该万死 饼儿落在粪渣堆

自觉无颜怕出丑 不敢明言说出来

今朝要犯天条死 只得把真情直说哉

要求各位来相救 快到坑中捞起来

众人听了忙不住 同到坑边看一回

看到粪坑深底处 饼儿尚在粪渣堆

即时捞与梅香吃 今朝方得免天雷

可见得一饼入坑天已怒 何况乎许多谷子变成灰

老娘是听得雷声分外切 方知狼籍定招灾

举心动念天已见 须要劝刻刻时时惜谷来(第九页b—第十一页a)

这一段,天雷大作—春梅告白—捞起饼儿—春梅吃饼—雷声乃息。每个场面讲得既具体又生动,而且讲处、唱处,显得都很紧凑、简约。

其次是陈员外回家,被天雷打死的一段。

(陈员外:引用者补)想到山上的光景,心头尤觉火动,走进门来,分付开饭。家人即忙答应,王老娘也自去小心服事。开齐了饭菜,员外性急,拿來便吃。吃了一碗,拍案又骂和尚无礼,以致台下狼籍许多饭粒。吃完之后,王老娘又用他的老规矩,向台下一粒半粒的寻觅饭糁。员外正在发恼,看见了王老娘,格外触怒,大喝一声:“老贱人!在我跟前讨厌,谁要你假惺惺做这等鬼戏!”说罢,即把靴尖一踢,把一个王老娘滚元宝的一般,跌倒在地喊声:“阿呀,员外饶命吓!”这一声喊,已惊动了值日功曹,飞奏上天去了。

员外归来怒气喷 靴尖踢倒老年人

狼籍饭粒几满地 毫无敬惜一条心

王老娘跌倒尘埃地 喊声饶命苦伤心

值日功曹亲看见 急忙飞奏上天庭

玉皇大帝登金阙 速传雷部不留停

如此行为天更怒 应该电击丧残生

不多一刻雷声响 电光直射到中庭

霹雳一声烟火冒 员外打死地中心

头发蓬松面似灰 一条红线血淋淋

双膝跪在台底下 一把饭粒手中心(第二十八页a—第二十九页a)

从员外回家—吩咐开饭—开始吃饭—骂起和尚—讨厌老娘—踢了老娘—老娘大叫—神明听见—罚了员外,讲得很快,有节奏感。

宝卷有说有唱,一般散文讲的内容,韵文再唱一次(有时这一顺序会颠倒),也就是说,散文和韵文的内容重复是寻常的现象。《惜谷宝卷》也不例外,如上引用的两段中也能看到。卷中还反复讲述珍惜五谷的道理。因为这是宝卷的主题,这种重复是不能避开的。宝卷还有另外两种常见的重复方式:

一是以《绘图窦娥宝卷》①《绘图窦娥宝卷》,民国时期上海惜阴书局石印本。为例的重复:

他的丈夫余大郎,出外贸易去了,一去三年,並无音信。(上集第二页)

嫁到夫家有二载 丈夫出外去营生 一别三年无音信 死活存亡不知音。(上集第二页)

丈夫临行留石米 白银五两安家门 那知一去三年久 婆媳双双急煞人。(上集第二页)

窦娥因夫壻不回三年有余,不料荒年,织了布,卖了银钱,勉强买些柴米回来。(上集第二页)

这些都是《绘图窦娥宝卷》中的句子,而且集中在该宝卷上集第二页,也就是说,一页之中关于同一个内容有四次反复。试以“三年”一词检索,在《绘图窦娥宝卷》中共有十四个“三年”,其中十三个地方都出现类似的内容②《绘图窦娥宝卷》中其他有“三年”的部分如下:“不过张驴儿的心理,因为窦娥的丈夫出门三年未回,谅来已死”(上集第五页);“三年苦楚亏他受,并无一句怨言加”(上集第六页);“我想大郎出门久,三年不回另有情”(上集第七页);“你丈夫出门三年已多,耽误了嫂嫂的青春。”(上集第八页);“丈夫大郎谋生去,三年不转太平村”(下集第三页);“三年前,我的夫 出了家门,一去了 三年多 不转家门”(下集第五页);“千不怪来万不怪,只怪儿夫不该应,不该三年无音信,因此驴儿起黑心”(下集第七页);“余婆此刻喜非常,难得我儿还在阳,不道三年在关外,难得家书转回门”(下集第九页)。除了“十月怀胎多少苦,三年乳哺娘劳心”(上集第三页)以外,其他内容相同。。窦娥丈夫余大郎出外三年,听众或者读者早已知道,宝卷中还是多次讲或者唱。

二是口头文艺中普遍使用的固定短语,以《小董永卖身宝卷》③《小董永卖身宝卷》,民国时期惜印书局石印本。为例:

陈氏妈妈向前行 卖身董永后头跟 将身行到王家庄 二人双双进了门

只见员外高厅坐 启口员外叫一声 员外即便开言说 陈氏到来为何因

陈氏当时开口说 员外在上听原因 我今到来非为别 七岁孩童要卖身(上集第一页)

某人“向前行”、某人“后头跟”“行到”某处、“二人双双”“只见”某人做某事、“启口”某人“叫一声”、某人“即便开言说”“为何因”、某人某时“开口说”,某人“在上听原因”、做了某事“非为别”。这些都是宝卷中常见的一种方式,从故事的展开来说,并不需要的。试看以“在上听原因”五个字检索《小董永卖身宝卷》,结果有十九个。前面两个字是“员外”的五条、“菩萨”的一条、“叔叔”的三条、“公子”的一条、“我夫”的四条、“夫君”的一条、“姊妹”的一条、“老爷”的一条、“我娘”的一条、“大王”的一条。这些仅有主语的不同,也说明用法很单调。

《惜谷宝卷》中以上两种重复很少出现。比如王老娘有如何苦难的经历、春梅品行如何不端、两个管账先生为人如何不同等,凡有提供一次信息,后面几乎没有重新提起。韵文文字都有具体的意思,固定短语用得很少。

宝卷中的重复多,作为读物或许显得多余无聊,口头表演时却能帮助听众更好地把握故事内容。反过来说,重复不多的《惜谷宝卷》,与其说它适合做演出时使用的唱本,倒不如说它适合做读物。

《惜谷宝卷》行文条理清晰,例如陈员外同意王老娘跟着他去普陀山的一段内容:

话说王老娘听说员外要到南海去斋僧,他半年以来,灶下谷篓中已惜得三斗有余,要想同到南海,托了周老凤相恳员外带我同去。员外听了哈哈一笑道:“同去亦不妨,但他三斗毛谷也想斋僧,岂不要惹和尚笑话。”老娘道:“千里鹅毛,礼轻情重,求员外方便。”员外道:“罢了,既要同去,只好在船艄角里坐坐便了。”王老娘满心欢喜,即便带了三斗毛谷,随了员外下船同行。(第十八页b—第十九页a)

“员外听了哈哈一笑道:‘同去亦不妨’”,陈员外对王老娘会这样好吗?有点怀疑。但是接下来有陈员外仍然轻侮王老娘的内容,就可以取消或者淡化矛盾的感觉。

《惜谷宝卷》条理清晰,最为明显的是在“先说结果后说理由”的部分。这有以下三个例子:

一日王老娘正在米中拣谷,那春梅又提了菜篮,来到厨房一张,说道:“王老娘在灶堂下呜呜啷啷做什么,还不赶紧烧饭呀?你看火也不烧,灶堂冰冷,偏来里米里拣谷。我若去告诉了员外,只怕你饭碗头不牢了。”王老娘道:“你去告诉员外,难道我不好告诉么?”春梅听了,登时变了面孔,大惊骂道:“老娼根!你去告诉什么来?”说罢,拍手拍脚的乱骂。王老娘只是忍耐,即忙陪一个笑脸说:“总是我不是。我并不告诉什么。只是要把惜谷的道理,告诉与员外知道罢了。大姐不要听错了。”原来春梅是一个不妥当的丫头,平日见了男人,便觉轻狂戏笑,不爱面孔。几次被王老娘撞见,吓得春梅满面通红,即忙逃走。王老娘是个隐恶揭善之人,从来不肯说与第二人知道,留他面孔,全我阴德。今日无心之言,随口答应,好像触犯了他毛病。所以老羞成怒,立时反面。(第六页b—第七页a)

不多一刻出来传话说道:“我家方丈和尚多谢老爷。承赐白银白米万不敢领,请不必送来,原物带转。惟有他同来的一位老太,带来三斗有余的毛谷,分付大开山门,打发八个沙弥,抬着进来供佛。方丈和尚还要亲自出山门,迎接大施主哩。”原来方丈和尚三日前头早已见菩萨托梦,梦中明明说破,所以有此一番说话。(第二十一页a)

原来陈员外生平不孝继母,本应早犯天条。此番斋僧,菩萨点化,原是指望他修心改过,或可挽回。那痴和尚所说狗头狗面,原是他不孝的罪孽重重,到了佛前,自然露出恶相,有慧眼的早已看出,所以略为说破。那知他素心依旧不改,反觉老羞成怒,一路恨恨。(第三十页a)

这三段都先说结果后说理由。表述事情发生在先,“原来”后面的部分解释事情发生的理由。还有上文引用的春梅险些被天雷打死的一段也是如此。打大雷后,春梅说明其理由:“不瞒各位说,我今朝在坑厕屋里偷吃烧饼点心,听见有脚步响,不合失手,把半个饼儿落在粪坑。”《惜谷宝卷》中事情不会随便发生,都有其缘由,而且着意说明有哪些原因。这就是行文条理清晰。

先说结果后说理由的话,叙述和故事发生的时间先后需要颠倒。在书面文学中这种现象当然不少见。倒叙非但没有问题,而且可以制造悬念,提高作品对读者的吸引力。但是在民间的口头文学中,恐怕效果有些不同。口头文学只能靠声音,如果艺人在表演时采用倒叙,可能会导致叙述混乱①借鉴口头文学特征的现代作家赵树理在《三里湾写作前后》中说:“中国民间文艺传统的写法究竟有些什么特点呢?……二、从头说起,接上去说。假如我在第一章里开头这样写: ‘玉梅从外边饱满的月光下突然走进教室里,觉着黑古隆冬地。凭着她的记忆,她知道西墙根杈枒零乱的一排黑影是集中起来的板凳……’这样行不行呢? 要是给农村人看,这也不是好办法。他们仍要求事先交代一下来的是什么人,到教室里来做什么事。他们不知道即使没有交代,作者是有办法说明的,只要那样读下去慢慢就懂得了;还以为这书前边可能是丢了几页。我觉得像我那样多交代一句。‘……支部书记王金生的妹妹王玉梅便到旗杆院西房的小学教室里来上课’也多费不了几个字,为什么不可以交代一句呢?”(《赵树理全集》北岳文艺出版社,2000年,第四册,第277-279页。)。

在此文体的讨论中得出的结论支持上文根据现存版本的情况推测的内容,即这部宝卷是以文本为主要传播方式,而不是通过口头传播。

也许有人会问,《惜谷宝卷》开头有特色的部分不正是代表《惜谷宝卷》的口头文学特征吗?

话说此一本惜谷宝卷,乃是明朝万历年间,镇江府丹徒县南乡陈员外家的故事。今特演成宝卷。呀,你试看,陈员外家的厨下老妈王老娘带了谷篓出场来也。(第一页b)

这一段确实很像说话艺人的口吻。其实,口头文艺的唱本并不用包含艺人的口吻,因为艺人演出时可以随时添加 “呀,你试看”这一类的句子,其他地方则没有。只在宝卷开头部分出现像艺人口吻的文体就表示作者模拟口头文学的形式,并不表示这部宝卷在口头文学演出当中形成的作品。

四、《惜谷宝卷》的思想特点

《惜谷宝卷》里三教合一体现得很明显且它具有强烈的劝善思想[4-5]。

(一)三教合一

宝卷本来就是有教化目的的文学,即宣传某一种宗教或者思想。从宗教角度来看,《惜谷宝卷》里信仰混合的特征很明显。王老娘有观音信仰,普陀山是主要背景之一,看起来是宣扬佛教信仰的宝卷。但是玉皇大帝惩罚陈员外,灶王日日记录王老娘的善行,这些属于道教的神祇,也是作品里不可缺少的神格。另外还有对“天”的信仰。以下具体分析作品里的信仰体系。

首先是佛教方面的内容。王老娘实践惜谷时,时时念“阿弥陀佛”。她要把惜得的米献给观音菩萨。《惜谷宝卷》的最高潮部分是去普陀山参拜的一段,观音菩萨化为渔婆救济王老娘。她的晚年和临终也有很浓厚的佛教色彩。

老娘享尽大福,日日焚香念佛,直活到一百岁,子孙满堂,合家庆寿。(第三十三页b)

老娘毫无病痛,香汤沐浴,更换衣服,合掌念佛,坐在椅子上,瞙目而去。满屋中异香扑鼻,闻者无不称异,以为必定往生极乐。(第三十三页b)

宝卷结尾有五言四句如下:

愿以此功德 普及于一切 宣卷免灾星 同登极乐国 (第三十四页b)

但要注意的是,观音菩萨信仰并不是最优先。

那周寡妇在傍听见说另要做件好事,便接口道:“若做好事,老身无依无靠,穷苦异常,残冬腊月,无衣无被,正苦难以度日,若蒙王老娘把此谷周济,胜如南海烧香。”王老娘道:“既如此,即将此谷送你便了。”(第八页b—第九页a)

在此表示做好事、实践善举本身比参拜观音菩萨更重要、更有意义。

《惜谷宝卷》对佛教持有的态度,与《杏花宝卷》①《杏花宝卷》,光绪五年(1879)常郡乐善堂刊本。对照时就更显著了。如上所述,《杏花宝卷》和《惜谷宝卷》一样,以惜谷为主题,以苦命女婢为主角,同是观音菩萨救济主角面临的最大危机。但是两篇宝卷思想基础不同,《杏花宝卷》佛教色彩更为浓厚。杏花多次有如下独白:

自想前生未修,今生作为奴婢,被呼唤差遗(当作遣:引用者注),作为使用之女,被人轻贱,受人打骂,故此发心要修,来世自然胜如今生,也未可知,真要念佛修行哉。(第一页b)

前生不修今生命苦,这是《杏花宝卷》的基本想法。《惜谷宝卷》却没有提到前世和来世,宝卷中所讲的都是现世的事情。

《杏花宝卷》的结局也是完全体现了佛教色彩的。

周凤赵氏俱合掌 双双各拜上天庭 杏花今日来度众 一齐迎入进天宫

观音大士端然坐 周凤就做善才童 赵氏使他为龙女 随侍观音左右分

三月初一归上界 善才龙女拜观音 杏花修行成真果 一朵莲花捧足行

(第三十八页b—第三十九页a)

这跟《惜谷宝卷》王老娘的结局比较,重视佛教的程度简直是两样的。

《惜谷宝卷》中还唱:

一粒半粒勤收拾 稻柴饭米细心寻 不用念珠常念佛 灶君欢喜奏天庭(第二页b)

实践惜谷就不用念珠常念佛,也可以让灶君高兴。灶君是中国民间信仰中的神,可属于道教。《惜谷宝卷》中劝王老娘惜谷赎罪的是道姑。道教色彩最鲜明的是员外丧命的一段:

值日功曹亲看见 急忙飞奏上天庭 玉皇大帝登金阙 速传雷部不留停

如此行为天更怒 应该电击丧残生 不多一刻雷声响 电光直射到中庭

霹雳一声烟火冒 员外打死地中心 (第二十八页b—第二十九页a)

惩罚陈员外的一系列行动,都是在道教神格的系统内发生的。但总的来说,《惜谷宝卷》中道教信仰不如佛教信仰显得重要。

《惜谷宝卷》还有一个信仰对象不可忽视,那就是“天”。《惜谷宝卷》有很长的“开卷偈”如下:

一炷清香炉内装 惜谷宝卷始开场

可知道天地养人生五谷 补中益气不寻常

若无五谷难活命 肚中饥饿炒肝肠

所以上天多看重 活命之宝米为王

倘然轻贱来抛弃 霹雳天雷不可当

只因为不敬五谷天动怒 并且要降灾降难降饥荒

此中罪孽如山大 有眼青天照十方

可惜世人多懵懂 空闲虚度好時光

有了工夫懒动手 宁可闲谈好別相

可知道光阴如箭催人老 人生到处有无常

我看你一身孽障如何洗 只落得千斤百担见阎王

那时懊悔成何用 可怜你铁围山里苦悽惶

今日是菩萨慈悲来显化 劝人惜谷有良方

若能各自知敬惜 可保他免灾免难免饥荒

善男信女来静听 果报昭昭仔细详(第一页a—b)

在此之后也经常提到“天”。

怪不得 罪过深 上天震怒 差鬼神 降灾难 报应无虚

我今朝 破工夫 一一拣去 求上天 保佑我 罪障消除(第六页a)

天地大恩宜报答 我只是一心惜谷报天恩(第八页b)

传统的儒家道德也很受重视。天雷打死陈员外是因为他踢骂王老娘,其实还有一个更重要的理由是因为他不孝敬继母。还有王老娘说明自己不改嫁理由的一段:

我若改嫁,那王氏一门香火谁人承值? 所以心坚似铁,志立如山,甘心穷饿,不肯改嫁。(第三页a)

可见,《惜谷宝卷》中佛教、道教、对天的信仰和传统儒家道德交织在一起,但并不让人感觉到互相矛盾。这可以被认为是三教合一的一种反映。三教合一也是劝善思想在宗教方面的一大特点[4]。

(二)劝善思想很强烈

尽管《惜谷宝卷》含有如上所举各种信仰的因素,但其最重要的目的不外乎劝善。序言明确指出这是一部劝善的作品:

惜谷宝卷为劝善中第一好书。潘公免灾下卷,专言惜谷会。可见此一端实为救劫要务。能印十本送人者,可免一身之灾。印百本送人者,可免一家之灾。如能宣诵百边(引用者注:当作遍),亦可免一身之灾。宣讲千遍,亦可免一家之灾。有缘人请开卷看看,细心听听为妙。

劝善是劝说人们日常行为要符合规范的道德准则,看起来不值得称之为一种思想。其实,信“善”也可以说是一种信仰,甚至接近某种宗教信仰。这在《惜谷宝卷》中也能看出,主要有三个地方:第一个是春梅吃下在坑池捞起的半个烧饼的一段:

果然看见半个烧饼,在坑中粪面。即刻把钉耙爬起,交与春梅教他自吃。春梅只得略略洗净,把半个烧饼吃下。(第十页b)

第二个是王老娘吃下坑谷做的饼的一段:

扫净出坑,拿到河中,漂筛干净,其中有大小钱一百零七文,量见稻谷二升半,虽然黑色,然粒粒饱硬。王老娘见了合掌念道:“阿弥陀佛,闻得吃了坑谷可消孽障。我向有气急痰喘之病,或者可消罪孽。”遂将坑谷漂洗晒干,磨粉作饼,尽行吃下。一吃之后,忽然呕吐,吐下浓痰两碗,觉得气体宽泰,旧症顿好,永不再发。(第十三页b)

这两个地方都是惜谷实践很极端的例子。第三个是上文引用的“陈员外丧命”的一段:

玉皇大帝登金阙 速传雷部不留停 如此行为天更怒 应该电击丧残生

不多一刻雷声响 电光直射到中庭 霹雳一声烟火冒 员外打死地中心

头发蓬松面似灰 一条红线血淋淋 (第二十九页a)

加上,他家中妻子有病,家财破散,儿子作叫花,流落难寻。玉皇大帝处死陈员外的主要理由有两个。一是因为踢骂王老娘;二是因为他不孝敬继母。但是宝卷中涉及他恶行的地方并不多,所以员外和家人的结局有些过分的感觉。

这跟《杏花宝卷》中周太守夫妻对照一下就更明显了。他们夫妻始终虐待杏花,甚至淹死她,可是最后“周凤赵氏俱合掌,双双各拜上天庭,杏花今日来度众,一齐迎入进天宫,观音大士端然坐,周凤就做善才童,赵氏使他为龙女,随侍观音左右分。”①参见《杏花宝卷》,第三十八页b—第三十九页a。可见,《惜谷宝卷》是劝善思想相当强烈的一部宝卷。

《惜谷宝卷》序文说:“ 《惜谷宝卷》为劝善中第一好书。潘公免灾下卷,专言惜谷会,可见此一端实为救劫要务。” 为了更好地了解《惜谷宝卷》的思想背景,以下讨论“潘公免灾下卷”是什么。

(三)《潘公免灾宝卷》

《潘公免灾宝卷》有上、中、下三卷②据《中国宝卷总目》第198-200页记载,《潘公免灾宝卷》现存十九种刊本,一种抄本,一种石印本,一种不明本,共有二十二种版本。迄今为止,笔者查阅(11)清光绪九年(1883)姑苏玛瑙经房刊本以及(17)清代上海城隍庙内翼化堂刊本两种(它们都是泽田瑞穗捐赠给早稻田大学附属图书馆的收藏本,网上有照片公开)。本文以 (11)光绪九年姑苏玛瑙经房刊本为底本。另外:《中国宝卷总目》以潘沂(功甫)为《潘公免灾宝卷》的作者,首先要注意“潘沂”当作“潘曾沂”;还有,《潘公免灾宝卷》包含潘曾沂去世后的内容,所以,潘曾沂虽然是《潘公免灾宝卷》的主角,但不会是这部宝卷的作者。。《潘公免灾宝卷》有咸丰八年(1858)苏州玄妙观内得见斋刊行本,在此需要关注。《惜谷宝卷》最早的版本是咸丰八年苏州玄妙观内得见斋刊行本。两部宝卷在同一年,由同一家书肆出版,而且《惜谷宝卷》序文中特地提到《潘公免灾宝卷》。这些都表示两部宝卷是“一套”的意思。

潘公是一个历史人物,讳曾沂,字功甫,苏州人,是晚清时江南著名的慈善家。乾隆五十七年(1792)生,咸丰二年(1852)逝世。苏州潘家是状元、宰相等人才辈出的名门,潘曾沂也是举人,会试失败后,选择了走慈善家之路,在救荒方面有很大的贡献[6-7]。

《潘公免灾宝卷》是一部说理的宝卷。虽说潘曾沂为主角,内容却不是一系列故事,而是讲述他的事迹和思想。

下卷如《惜谷宝卷》序文所说,专门叙述潘公的惜谷实践。他教化自家佃户的同时,自己也积极参与各种善行。免除地租,实行“区田法”救荒,组织“惜谷佛会”,最终得以丰收和免灾。

上卷和中卷讲述了广泛的善行。上卷列举二十四条劝诫,其中五条跟《惜谷宝卷》的内容有关。第十一条“字谷弃不得”(第十五页b),就是《惜谷宝卷》的主题。第五条“女儿淹不得”(第十三页a)也是《惜谷宝卷》中的重要的问题。另外,第二十条“孤寡欺不得”(第十八页a)跟王老娘对周寡妇的态度有关系。第一条“父母逆不得”(第十二页a)和第十九条“咒骂使不得”(第十八页a)都是玉皇大帝惩罚陈员外的原因。《惜谷宝卷》和《潘公免灾宝卷》确实有共同的思想基础。

《潘公免灾宝卷》没有标明撰著者,但有作者是余治之说。赖进兴《晚清江南士绅的慈善事业及其教化理念 ——以余治(1809-1874)为中心》中有以下内容:

因笔者发现《潘公免灾宝卷》一书有余治所题之《序》及《赞》,余治与书中主角潘公也早已熟识,甚至《潘公免灾宝卷》与《劫海回澜启》的创作时间、主旨相近,加上此书的某些内容、写作特质,看来极像是出于余治之手。[8]124

赖先生探讨潘曾沂和余治的关系以及《潘公免灾宝卷》的内容,再仔细对照《潘公免灾宝卷》和余治的撰著《劫海回澜启》之文字等,提出如上看法,具有说服力。笔者这里并不想讨论《潘公免灾宝卷》的作者问题①有关《潘公免灾宝卷》作者的讨论参见赖进兴的《晚清江南士绅的慈善事业及其教化理念 ——以余治(1809-1874)为中心》,第124-135页。日本著名明清史专家岸本美绪教授提醒笔者参考这篇论文。,但在此想讨论赖先生讲到《惜谷宝卷》的一段。

此外,泽田瑞穗认为《潘公免灾宝卷》与《惜谷宝卷》、《三茅真君宝卷》笔触非常相似,因而推测三部宝卷出于同一人之手。《惜谷宝卷》在台湾不易见到,不过泽田于书中有所简介,笔者发现《惜谷宝卷》与余治《庶几堂今乐》的《老年福》一剧,不仅主旨都是“劝惜谷”,甚至连内容、情节都几乎一模一样。《老年福》之大要如下:……。《惜谷宝卷》除将员外由陆姓改成陈姓,其余皆与《老年福》相同,极可能也是出于余治之手,又增加了笔者认为《潘公免灾宝卷》为余治所作的可能性。[8]134

有关《老年福》,泽田瑞穗说:“除了挖出银子的末段,其他情节都跟《惜谷宝卷》差不了多少,大概以宝卷为题材编为戏剧的吧。”[9]15赖进兴先生当时虽然没有亲眼看到《惜谷宝卷》,但根据泽田瑞穗提供的提要,进一步推测《惜谷宝卷》的作者是余治。下文继续探讨这个问题。

五、《惜谷宝卷》与余治

余治[8,10-11](1809-1874)是晚清江南慈善界的一位大人物,比潘曾沂小十七岁。跟潘曾沂比较起来,余治的活动范围更大,实践的内容也更丰富。余治既是著名的慈善家,又是戏剧作家②有关余治之戏剧的研究有:泽田瑞穗的《余莲村的劝善剧》,第1-27页;赖进兴的《晚清江南士绅的慈善事业及其教化理念 ——以余治(1809-1874)为中心》中《第三节 推广劝善剧》第105-123页以及《附录:〈庶几堂今乐〉内容简介》第145-152页。。他为了推广劝善思想写过不少戏剧,同时也参与实际的演出活动。余治的戏剧专集《庶几堂今乐》③《庶几堂今乐》是光绪六年苏州元妙观得见斋书坊刊本,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收藏,网上有照片公开。在其去世后于光绪六年(1880)出版,收录有初集十六部和二集十二部的作品。《老年福》收录在初集,题下注曰“劝惜谷也”。《老年福》的全部内容如下:

王赵氏是丹阳陆员外家的烧火婆婆,她早年守节,人人都称她王老娘。王老娘珍惜五谷,每天精心摘下稻草上的谷子。陆员外家另有一个年轻婢女叫春梅,她嫌王老娘为了惜谷干事干得慢吞吞,总是骂她,甚至怀疑王老娘捡出好米带回给自己的孩子吃。陆员外是黑心做客,白手成家之人,从来没做过捐舍等善行。因为他这年正月初一做噩梦,家里还有了大蛇恶狗,所以要去南海普陀进香斋僧,命仆人陆兴准备白米五百担和白银五百两。王老娘知道此事,恳求一同去南海,陆员外允许了。陆员外、来兴、还有一个仆人来旺和王老娘一起坐船动身。普陀山的住持圆觉和尚提前做梦知道大善人要来,他退回陆员外的白米和白银,只很尊重王老娘和她的三斗米。陆员外没趣下山,不等王老娘下山就让水夫开船。王老娘下来时远处能看到有船影,几次叫喊都无效。此时慈悲大士(观音菩萨)伴随灵官、四揭谛和二童女降临,灵官让王老娘闭着眼跟随他,送她回到陆府。过了半月,陆员外回家发现王老娘很早归还,说她是鬼。他大吃开斋,结果满地狼籍,王老娘按老例收拾起来。陆员外就呕心大骂赶出王老娘,王老娘只得哭着回自己的家。火德星君奉承玉旨,命令众神火烧陆府。陆员外舍不得金银财宝,不顾性命进屋中去,众人无法救济,他就丧生了。王老娘的儿子以卖菜为谋生,此日有个大户人家要买三百斤菜,王老娘来菜园帮儿子割菜。儿子发现菜园中有老鼠洞,挖了洞就发现土中很多元宝,说是天赐的。王老娘就顿成富豪,哈哈大笑。

《老年福》的内容与《惜谷宝卷》非常相似。虽然员外不是姓陈而是姓陆,但是王老娘、春梅、员外等基本人物的设定都是一样的。《老年福》的主要场面有四个:第一个是春梅欺负王老娘;第二个是王老娘跟着陆员外去普陀山参拜;第三个是天火烧陆员外;第四个是王老娘得天赐的元宝而发财。这些内容在《惜谷宝卷》中都有体现。

在此就《老年福》和《惜谷宝卷》里两个相关部分做文字对照。首先是春梅欺负王老娘的部分。《老年福》的[贴]是春梅,[老]是王老娘,都是道白。

[贴上]急急忙忙来到厨房,淘米洗菜,事只两桩。阿呀,什么时侯(当作候:引用者注)厨房还是冰冷。他不知哪里去了?咦,原来又在那里念鬼佛做鬼戏。嘚,米来了。[老]嗄唷,原来是春梅姐,怎么米都淘来了,太早吓。[贴]你管他早不早,员外吃了饭要到南山打猎。你厨房还是冰冷的,到说人家早。[老]怎么员外又要去打猎么?[贴]员外打猎,难道打了你,要你这样着急。[老]是,是,我就收拾起来。[贴]快些发灶吧。[下][老]呀,看,这米中谷子甚多,待我细细看来检(当作捡:引用者注)出便了。(《老年福》第一页b)

忽然来了一个梅香,名唤春梅,在井边淘米回来,手中提了饭箩,口中喊道:“王老娘在哪里?咦,好个王老娘,时候已不早了,尚在那里呜呜啷啷,念什么鬼佛,做什么鬼戏?嘚,淘米来了,快快的起火烧饭。员外要紧吃了饭到南山打猎哩。”王老娘答应道:“原来是春梅姐淘米来了,待我来米里拣谷。”春梅道:“你这老婆婆好心绪,天天吃了闲饭,在灶下呜呜啷啷,手忙脚乱,一粒一粒的摘那秕谷。我看你好呆气吓。哪里有许多工夫做这等不要紧的事呢?”(《惜谷宝卷》第四页b—第五页a)

员外要去南山打猎,春梅着急骂王老娘一粒一粒拣谷,这场面两部作品的内容几乎都一样。有包含“念鬼佛”“做鬼戏”等共同的词汇特征,表达方式也很相似。

其次是员外决定去普陀山进香的部分。《老年福》的[付]是员外,[丑]是员外的仆人陆兴,这一段也都是道白。

今年正月初一夜间得一恶梦,甚是不祥,近来家中大蛇出现,恶狗扒潭,心中十分恐惧。我想为人在世,总有孽障,为此许下愿心,往南海进香斋僧,以免孽障。陆兴哪里?[丑]听得叫陆兴,两脚不留停。陆兴就是我,我就是陆兴。员外有何吩咐?[付]命你叫两只大船,白米五百担、白银五百两。老夫要往南海斋僧,速去办来。[丑]晓得。(《老年福》第四页b)

忽然一日家中半夜鬼叫,日间恶狗爬台,妻子李氏大娘得了重病。自己心里着急,想道:如此光景只怕有灾难到了。闻说南海观音大士极有灵感,何弗载一船银米前去进香斋僧,或者可以消消孽障。主意已定,遂即分付账房先生取出白银五百两、白米五百石,雇一只大船,带了跟班二名、长工二名,准备到南海斋僧。(《惜谷宝卷》第十八页a)

可以看出尽管部分有些出入, 但基本内容还是一样。陆员外和陈员外都吩咐家人准备白银五百两、白米五百石和大船。员外决心去普陀山的理由,《老年福》说是因为“夜间得一恶梦”,“家中大蛇出现,恶狗扒潭”; 《惜谷宝卷》说是因为“家中半夜鬼叫,日间恶狗爬台,妻子李氏大娘得了重病”,即使不是完全一致,也没有多少差异。

由此,可以基本判断《老年福》和《惜谷宝卷》为同一作者所著。

《老年福》比《惜谷宝卷》内容简单得多。《惜谷宝卷》的八个部分中,《老年福》缺少王老娘托周寡妇收拾谷子、春梅险些被天雷打死(大事之一)、王老娘托粪船人淘洗陈家坑池(大事之二)三部分内容,这意味着以茅房为背景的场面都删掉了。这个区别是不是表示两部作品体现的思想有所不同呢? 笔者认为,其实不是。因为《得一录》中有跟《惜谷宝卷》中淘坑一段相似的内容,而《得一录》是余治的代表性著作,《惜谷宝卷》中王老娘吃坑谷,春梅吃掉在坑池的半个大饼,也反映着作者余治的强烈劝善思想。

六、结语

综上,笔者认为《惜谷宝卷》是由晚清江南著名慈善家余治撰写的一部宝卷。青年时期的余治是一个专心读书应试的知识分子。《惜谷宝卷》文体简约,叙述紧凑、条理清晰的特点应该都可以归于余治作为知识分子良好的写作素养。《惜谷宝卷》也反映余治的思想,劝善色彩很浓厚,甚至包含吃坑谷这样极端的内容。不管刊行者还是抄写者,参与《惜谷宝卷》刊刻流通的人都应该是支持甚至崇拜余治的人,所以对待这部宝卷的态度很认真,都不敢改动其中的文字。但是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使得《惜谷宝卷》没有很广泛地普及。余治在序文中表明,希望有人印送、宣诵、宣讲这部宝卷。《惜谷宝卷》曾经在苏城得见斋、宝应朱宝堂、常郡乐善堂、常郡培本堂、金陵一得斋、绍兴许鼎元刻字店等,至少六家书坊出版,也不算少,但它并没有发展成为民间口头演出的作品,版本也相当固定,且流通范围有限。

世人对余治的思想、戏剧以及慈善实践活动褒贬不一。关于他的戏剧,两位有代表性的学者,即郑振铎和周贻白,他们的看法也不尽相同。郑振铎说:

余治则是一个不同样的作者;他并不用传统的“昆曲”来组成他的剧本。他的剧本的唱白,乃采用的是当时流行的“皮簧调”的式样。这是他的足以自立于中国戏剧史上的一端。自他以前,所谓“今乐”的剧本,一无所有(《缀白裘》里录乱弹调剧本仅三出),自他之后,所谓“今乐”的剧本,亦一无佳者。他这部《庶几堂今乐》虽不是什么伟大著作,在皮簧戏的历史上,其重要却是空前的,在中国戏剧发展史上,其地位亦甚重要。向来皮簧戏的剧本,不是把昆曲的流行戏,改头换面,就是将梆子腔的剧本全盘抄袭。自己创作的剧本,除了这部《庶几堂今乐》,是绝无仅有的了。此书原有四十种,今传于世者凡二十八种。如《朱砂痣》等,在今日剧场上还时时演唱着。惟作者下笔时,教训的意味太重,戏剧的兴趣未免为之减削不少耳。[12]388

周贻白说:

直到咸丰年间,始有余治的《庶几堂今乐》出现。其写作“皮黄”剧本之目的,是以改良戏剧内容作为标榜,企图利用这种深入群众的故事表演来“维持风教”。实际上却是在向人灌输毒素。(中略)余氏不但编写剧本,且自组戏班,出赴各地演唱。在当时,他是以借戏剧规劝人心来作为口号,故其戏词不避俚俗。(中略)余治的动机既然是拿戏剧来作为“宣扬礼教”的工具,希图因此得到清廷的赏识,故其作品,一般地都和当时所谓“宣讲劝世文”相为表里,他不但对于戏剧的排场,并无精到的研究。而且唱词还带有说书的口吻。(中略)余氏的作品,虽然自称“群夸手段”,但在舞台上并不为观众所喜,其所组戏班之迅速散去,实由于此。(中略)我们可以看出余氏原本不通行于歌场的原因,盖除意识不良,排场松弛外,其唱词的脚韵,实不合于乱弹声调。[13]581-584

泽田瑞穗也同意周贻白的意见,认为余治作为戏剧作家还不是内行,他编的戏剧不太合适实际的演出,因此没有很成功。泽田也提出自己的结论,他认为演出不太成功,“大概是因为听众嫌他的戏剧中含有过多以反动的道学思想为基础的教化内容。《庶几堂今乐》毕竟不是在中国戏剧史上有重要地位的作品,而是可以认为一位热心的慈善家给中国社会教化史上带来的一个纪念品。”[9]24-25可见,余治的宝卷和他的戏剧因共通的问题,没有成为流传广泛的作品。

余治始终执着于整理出版自己的戏剧专集,但他为何没有标明《惜谷宝卷》是自己撰著的呢?笔者认为主要的原因应该跟目前大多数的宝卷作者不明的理由一样。“因带有宗教性格,违背清代统治者反对民间宗教的背景,所以流传至今的宝卷不少,但作者多半是佚名或名不经传的读书人。”[8]124

泽田瑞穗说过:“(《三茅宝卷》:引用者补)鉴于其思想和文体,大概出于跟《潘公免灾宝卷》和《惜谷宝卷》同一个人之手。”。既然知道其中之一《惜谷宝卷》的作者是余治,其他两部宝卷也有由余治撰著的可能性①。以后要继续研究讨论。

宝卷虽然属于口头文学,但是有了有识之士的参与才有了宝卷的手抄本或刊印本的产生。其实,宝卷之撰写者和抄写者识字的水平实际上是多样的。最底层有只能抄写的人,但也会有像余治那样的知识精英参与。

《惜谷宝卷》中除了一次观音菩萨救济之外,实际上没有人帮助王老娘。宝卷的结局往往是由皇帝出场赋予主角世俗的幸福,《惜谷宝卷》中却没有皇帝,任何权贵之人都没有出现。这大概是作者着意设计的结果。作者把目光聚焦于一个有罪苦命的老婆婆,始终描写她靠自己的善行和念佛获得世俗幸福和极乐往生的故事。比如《老年福》里的王老娘得到天赐的金银哈哈大笑,然后就戛然而止。《惜谷宝卷》的王老娘没有如此单纯,她和其他人物的形象都有些深化了。虽然这部宝卷有很多迷信荒唐的内容,然而仔细观察就会发现也包含着现代小说的一种萌芽。希望这项研究会给宝卷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带来一种新的认识。

猜你喜欢
春梅刊本宝卷
春梅
清末民国文益书局石印宝卷始末*
从刊本到手稿——王建中钢琴作品《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研究(上篇)
《香山宝卷》在越南的传播及流变
《横浦集》校勘献疑
明代戏曲刊本插图的非叙事与图像重构
好心没好报
南京图书馆藏珍贵宝卷掠影
爱的延续
西夏文刊本《三才杂字》残页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