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延博文,李 立
(1.中国社会科学院 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北京 100081;2.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 民族学系,北京 102488)
2021年十月中旬开始,内蒙古、甘肃、宁夏等地连续出现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6天破百”“源头不明”“传播链延长”等困难成了辛丑年末西北地区群众面临的一场严峻考验。新一轮疫情中,宁夏全区确诊病例波及多个市区。自治区各级领导在最快的时间内科学研判、果断决策,全区人民齐心协力、众志成城,各族同胞同心同德、守望相助,竭力阻断疫情的本土传播。在这一过程中,宁夏720万群众进一步凝聚民族共识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此后共同应对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风险挑战、携手迈向第二百年奋斗目标提供了有力保障。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重要理念,自2014年5月在中央第二次新疆工作座谈会提出“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到同年9月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提出“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再到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将其写入党章,这一重要论述已成为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意志、根本遵循、坚强决心和坚定信心。“中华民族共同体”是我国民族关系的客观现状和本质特征,指“中华各民族在历史演进中结成的相互依存、共担共享的有机统一体和亲缘体”[1],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则是新时代我国民族关系的长期发展战略目标,是实现中国梦的“强大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2]。
所谓中华民族共同体,其本质内涵是命运共同体,即我国境内的56个民族是作为一个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命运共同体存在,各民族政治上互相团结,经济上互相依存,文化上互相融合,心理上互相认同,情感上互相亲近,这一命运共同体既包括各民族之间命运相连、共相唇齿的手足关系,更包括各民族与中华民族命运相连、心手相牵的骨肉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曾用大家庭与家庭成员的关系来形容中华民族和各民族之间的关系,指出各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重要一员,“多民族的大一统,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一笔重要财富,也是我们国家的一个重要优势。”[3]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始终牢记我国作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一基本国情,积极培育各族群众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亘古至今,我国经历了无数的内忧外患,但是大一统的政治格局没有发生过根本变化,56个民族始终作为多元一体的命运共同体存在,这些内忧外患造成的压力反过来加固了这一命运共同体。17世纪末我国对俄的第一次自卫反击战雅克萨之战,鄂伦春猎人全线出击,奋勇抗击沙俄侵略者,边疆各族群众的主动配合和积极支持成了战争最终取胜的关键原因;19世纪上半叶,傣族大土司刀盈廷、刀安仁父子率领当地汉族、景颇族、傈僳族群众率先在云南反抗英国入侵者,在边境线上和西方入侵者进行了数年艰苦卓绝、英勇顽强的拉锯战;1873至1883年间,汉壮两族农民组成的“黑旗军”偏居越南北境一域,积极参加抗法援越,他们英勇迎敌,不怕牺牲,屡次大胜法国远征军,为捍卫我国西南边疆做出了杰出贡献;甲午战争中,回族将领左宝贵领军入驻平壤率部拼死抗敌,壮烈牺牲,谥号“忠壮”;1900年,天津总兵土家族人罗荣光镇守大沽炮台,率部顽强抵抗八国联军入侵;1917年,西南边疆傣族、德昂族等少数民族同胞联合抗英,扯下米字旗,赶走英国军;抗日战争时期,西藏大小寺庙内数十万喇嘛齐声举行诵经法会,声援抗日斗争,东北地区战争前线的满族、朝鲜族、蒙古族、达斡尔族、赫哲族、鄂伦春族等少数民族战士英勇奋战。
可以看出,我国多民族命运共同体的身份属性是在近代以来各民族主动救亡图存、积极参与爱国战争的基础上形成的。近现代以来的百年战争史中,各族群众披肝沥胆、碧血丹心,共同书写了一曲家国天下、浩气长存的史诗,正是在不断地共同面对困难、共同解决困难的过程中,各族群众逐渐增强了命运共同体、责任共同体、情感共同体的意识,铸牢了唇齿相依、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关系,在国家危难之际往往奋不顾身,自觉实现精神及力量的合流与汇聚。
现代心理学实验证明,外来压力是影响群体内聚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当群体遭到共同的外部压力时,出于各种原因,群体成员通常会凝聚成一个紧密的整体共同抗击外部威胁,群体内部成员的团结性、内聚力、战斗力都会大大提高。
“同心而共济,始终如一”,此次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宁夏全区各族群众更是团结一心、共赴国难,将疫情防控上升为集体共识和国家行动,在携手应对中深化了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内涵的认识。各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分子,只有与中华民族大家庭紧密相连、互相依靠,共同面对、共同战斗,才有战胜疫情的底气和信心,才能取得抗疫的全面胜利。新冠肺炎疫情是对中华民族的考验,也是对各民族的考验,唯有中华民族取得抗“疫”胜利,各族群众才能尽快恢复正常有序的生产生活。
面对来势汹汹的新冠疫情,自治区领导将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位,其他各项工作全部为疫情防控工作让步。狠抓医疗救助和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自治区政府还采取各种措施保障民生。密切监测市场供需和价格动态,稳定居民基本生活物资供应;对确诊、疑似、隔离、患者家属等各类人群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加强舆论引导,通过讲好疫情故事积极传播正能量。这些攻坚克难的举措所形成的集体记忆,让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每一位成员都印象深刻,进一步强化了各族群众对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的认知。
2014年5月,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全面总结新疆工作经验时多次强调“要加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2014年9月,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9次提到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强调要加强、促进、扩大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保证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不断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共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目标。
历史经验证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最有效的途径就是不断加强各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这是各民族自身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推动中华民族整体不断前进的必要条件。从自在的命运共同体,到自觉地进行交往交流交融,各民族在长期的相互嵌入、彼此关联中加强理解、加深情谊,构筑起共有的精神家园,成为荣辱与共的利益共同体,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了现实基础。
加强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既是各族群众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形成的自觉认知与行动指南,也是中华民族立国安邦、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中华民族绵延赓续两千年,经历无数艰难险阻而生生不息、越挫越勇正是在于我国各民族历来有互帮互助、团结友爱的光荣传统。如上文所言,战争年代,各族群众同仇敌忾,合力攻敌。和平时期,我党将民族平等作为立国的基本原则之一,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作为国家的一项基本制度,各族群众在此基础上不断加强交往交流交融,关系和睦,和谐发展。
上世纪50年代初,八千湘女上天山,远赴新疆垦荒支援边疆建设;50年代末,十万浙江青年登上开往宁夏的火车,驻守塞外70载;全国三年饥荒时期,三千苏沪浙皖孤儿入蒙古,汉族孤儿和草原额吉结下深厚民族情缘;汶川特大地震、玉树大地震发生后,全国各族人民捐钱献血捐物,合力援助民族地区开展灾后重建。正是在不断的帮助与被帮助过程中,各民族群众加强了接触与沟通,实现了生活相融、文化相融和情感相融。
新冠肺炎最初发生的时候,习近平总书记说,“在湖北最艰难的时期搭把手、拉一把”。“搭把手、拉一把”,就是中华民族大家庭内各成员间的互帮互助、互相扶持,就是特殊时期的交往交流交融。在这次抗疫过程中,宁夏回汉群众互帮互助,“多家清真餐厅为一线抗疫人员提供免费餐食”“社区志愿者为行动不便的回族老人送菜上门”等报道数不胜数,“疫情无情人有情、民族团结见真情”“民族团结携手并肩、结亲互助爱心相连”等口号响彻宁夏各个社区。各族同胞自发的爱心服务加强了中华民族大家庭内的交往交流,增强了兄弟民族间的手足之情。
中华民族的有机性来源于各民族历史和现实中的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让各族人民有一种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家庭亲切感,有一种互助互爱、向上向善的温暖力量感,有一种共建共享、共担风雨、命运与共的责任感。”[4]回汉群众互帮互助的感人事迹在宁夏全区比比皆是,各民族群众在疫情期间交往物资、交流人心、交融情感,绘成携手共抗疫情的英雄群像,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增强。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族先民同心同德、同心同向,共同凝聚成了英勇不屈的中华民族,共同创造了悠久辉煌的中国文化,共同守护了伟大祖国的广袤疆域和锦绣河山,共同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增强各族群众的“五个认同”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和关键。
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即是要恪守正确的国家观,明确认识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由全国各民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身份平等,都有热爱祖国、维护祖国、建设祖国的共有责任和义务。社会学研究表明,遇到重大事件时,群体认同感会激发群体成员的公共凝聚力,共同体以一种整体姿态面对外部压力和重大挑战,并在这一过程中反过来不断增强群体认同[5]。如世人所见,中华人民共和国从成立之初就是饱经风雨、砥砺前行,三年自然灾害、98年南方特大洪涝灾害、2002年SARS疫情、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无一次不是全国各族人民凭借着对祖国的巨大认同感同心协力、共渡难关。
在疫情时期,国家认同就是始终保持对国家、政府、同胞和自己的信任,相信祖国必胜。全区人民通过共同面对和共同应对疫情,建构起庄严的公共情绪场域,勾起了各族群众同根同源的身份认同感,调动了全民荣辱与共的使命感和尊严感,大家通过身体力行抗击疫情显扬了中华民族的自尊、自信、自强,增强了中国人民的国家认同感。多难兴邦、殷忧启圣,国家有难、匹夫有责。医护人员“最美逆行”是奉献,普通群众积极自救也是付出,一线干警昼夜值守值得赞扬,全区人民尽心尽力配合也当点赞。隔离小区群众牺牲小我是人间大爱,各界群众捐款捐物是人间真情,面对突发的灾难,每一个同胞都在为祖国而战,也在这场彼此牵挂、互相奉献的抗“疫”中再一次凝聚了国人的爱国情怀。
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即是要坚持正确的民族观,始终清楚地认识到中华民族是多元一体的多民族共同体,民族认同是国家认同的内核,是中国境内56个民族自然生成、逐渐积累而成的休戚与共、唇齿相依的民族意识,包括族体的人格属性、精神指归和实践选择。民族认同的形成和强化来源于民族成员的集体行动、共同历史记忆和共同命运,“民族成员通过回忆共有的历史记忆,深知民族共同体为民族成员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生存和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政治屋顶,并且清楚地意识到本民族与‘他者’相比更具有优越性,民族成员才能从内心深处自发地对民族共同体产生甘愿为之奉献的强烈认同。”[6]全区人民核酸检测的井然有序,共同应对疫情的艰辛过程、显著成果,生活按下“暂停键”的特殊初冬,都将成为深入每一个宁夏人血液中的集体记忆,并凝结为牢固的集体认同、家国情节和民族意识。
当外部压力威胁到某一民族的生存和存续时,基于政治、经济、命运共同体的意识,最容易在民族内部催生和强化民族意识,共同面对和抵御风险。[7]面对疫情,正是在对内忧外患各种问题的迎难而解中,在全国人民共同化解的一次次公共医疗卫生危机、舆论危机、情绪危机、外交危机中,各族群众的民族意识被最大程度激发出来。疫情不只是西北人民、宁夏人民、银川人民的敌人,而是全国乃至全球人民的公敌,抗击疫情也不只是汉族群众的任务,而是各族同胞共同面对的挑战。在这种共同面对和共同担当的坚强意志和必胜信心中,国家意识、民族意识再度彰显,民族向心力、民族凝聚力再次增强,各族群众深刻感受到了血脉相连的同胞爱,同在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手足情。
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即保持正确的文化观,明确认识到中华文化是两千多年来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所有民族共同创造的,是各民族文化交融的结果,具有多样性、包容性、综合性的特点,是各民族群众的共有精神家园。文化认同为民族认同提供精神滋养和思想根基,“民族认同本质上更多是一种公共文化认同”[8]。民族传统文化作为一种稳定的精神力量,规定了个人的价值取向,是维护各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心理基础和情感纽带,培育了各族人民共同的情感和价值、共同的理想和精神,具有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强大作用。增强中华文化认同,就是增强各族群众的集体记忆和共有经验,从而强化各族群众的身份认同感和归属意识,进一步促进中华民族认同。
面对反复爆发的疫情,中国人民展示出素有的乐观坚韧、团结奉献的中华传统文化精神。中国人面对问题时的从容笃定,克服困难时的集思广益,以及豁达平和的自信心,在抗击疫情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抗疫期间团结奉献的中华文化精神闪耀塞上江南,全区基层公职人员和医护人员敬佑生命、日夜奋战,舍生忘死、大爱无疆。每一个中国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散发光芒,照亮他人,照彻生命。
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即是保持正确的政党观,明确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由各族儿女的优秀分子组成的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伟大政党,历史已经无数次证明,中国共产党有信心、有能力带领全国各族群众战胜苦难,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这次疫情防控阻击战中,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面对前所未有的新考验,运筹帷幄、协调各方,全面动员、全面部署,内防扩散、外防输入,久经考验的中国共产党展示出了全面卓越的领导力。
面对疫情,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必须牢记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全面贯彻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的要求,让党旗在防控疫情斗争第一线高高飘扬”[9]。在这场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中,全区党员率先发声,响应号召,冲锋在前,不怕牺牲,涌现出了一大批党员英雄。银川市镇北堡镇确保责任明确到位,实施“班子成员+党支部+党员干部+志愿者”四级网格工作法,凝聚起了基层抗疫的强大“红色力量”,确保各项工作落实到位;吴忠市委网信办向党员干部发出支援基层社区疫情防控工作的紧急动员令,党员干部闻令而动、不惧疫情、迎难而上、主动请缨,纷纷请战投身于疫情防控的最前沿、第一线。危难时刻,“共产党员先上”总是一句让人放心的承诺,回顾共产党近一百年的历史,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这次急难险重的任务中转化为巨大的政治优势和群众认同。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即是保持正确的道路观和发展观,明确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适应我国国情的正确的社会制度和光明的发展道路,我国具有运用国家权力整合优势资源“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和制度自信。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公共卫生和社会治理危机重大考验,中国政府始终秉持着真实、公开、负责的态度,举全国之力及时采取了最全面、最严格、最有效的防控举措,各地方认真落实,全国群众积极配合,我国的社会主义优势在国家实力、领导能力、地方响应、联动机制、国民素质各方面都进一步显现。
疫情防控工作中,在党中央的统一领导下,自治区、各市县积极回应,建立了从省到村“五级书记”抓防控的具体工作机制,压力、责任层层传导,物资、人力全局调配,方案、行动步步落实,社会主义制度统一领导、统一指挥、统一行动的优势得以彰显。此外,各级政府公开透明及时向外界通报疫情信息,同步有序开展疫苗接种工作,展示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干大事的优势,显示出了真正的大国力量、大国风范和大国情怀。正如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所言,我国采取的措施不仅是在保护中国人民,也是在保护世界人民,“中方行动速度之快、规模之大,世所罕见,展现出中国速度、中国规模、中国效率……这是中国制度的优势。”[10]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其目标在于确保全国各族人民同步进入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次新冠肺炎疫情从猝然爆发、凶猛肆虐到“本土疫情传播已基本阻断”[11]再到目前的“常态化”,全区及全国各族人民从携手面对、守望相助、齐心协力到取得阶段性成果,中华民族的内聚力、向心力、战斗力得到强化,全国各民族由自在的多民族实体已真正凝聚为具有深层自觉认同的命运共同体。
实践证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战胜疫情的重要精神力量和感情纽带,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关键推动力。疫情考验了全国各族人民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更铸牢了各族人民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铸牢56个民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命运共同体意识,就是铸牢各民族携手并肩、团结奋斗的意识,就是铸牢“五个认同”意识,就是铸牢各民族携手并肩实现中华民族百年奋斗目标的意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要求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各民族手挽着手、肩并着肩,共同努力奋斗。”[12]满地百花九州香,土生万物四时春,经此抗“疫”一战,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我国各族人民必会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一起,握好民族团结这把金钥匙,以同心共胆之共识,以手足相亲之情怀,以守望相助之大爱,以众志成城之力量,追求共济世业之梦想,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共同目标。
当前,宁夏全区及全国各地正努力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境外的疫情发展情况依然十分严峻,我们应继续落实好“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整体防控策略,直至取得全人类抗“疫”战争的最终胜利。“历史长河奔腾不息,有风平浪静,也有波涛汹涌。我们不惧风雨,也不畏险阻。”疫情来势汹汹、反反复复,考验着执政党,检验着国家各项应急制度,更检验着血浓于水的手足同胞之情。病毒终会消逝,阴霾终会过去,自强不息的中国人民会继续在广阔的土地上自由地奔跑呼吸,在岁月中坚定地奋斗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