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涛涛,张 腾
(宁夏大学 人文学院,宁夏 银川 750021)
“陕甘宁边区是在西北革命根据地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从一九三五年到一九四八年的十三年中,是中共中央的所在地和革命的中心地区、总后方,在中国革命历史上占有特殊的重要地位。”[1]因此史学界对于陕甘宁边区的研究热度从未减弱,也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但以往的成果多将陕甘宁边区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尽管研究者在努力寻找其典型个案,可鲜有成果,难以展现其的全部特点。盐池县作为陕甘宁边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抗战时期其盐业建设为陕甘宁边区的经济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毛主席曾充分肯定盐池的重要性:“定(边)盐(池)是边区的经济中心。”[2]然史学界对此关注较少,目前仅有《宁夏盐池经贸及金融活动(1936-1945)》、《陕甘宁三边分区史》、《抗战时期三边分区基层党组织建设研究》、《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三边分区民族工作研究》等文献涉及,有待更深层次的深入研究。本文通过详细的考证和梳理,追溯抗日战争日期盐池县盐业建设的发展过程,以期进一步丰富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经济建设的研究成果。不当之处,尚祈方家是证。
盐池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称谓,最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出现,被称为“昫衍”,距今约有两千七百年的历史。此后其名称不断变迁,直到辛亥革命结束清王朝的统治。民国元年(1912年)一个新的名称——盐池县,正式出现在鄂尔多斯高原西南地区。[3]盐池经济资源丰富,三宝咸盐、皮毛和甜甘草远近驰名,其中食盐自古以来就是盐池地区主要的经济来源,与当地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然而,由于地处边塞,文化落后,长期以来封建统治阶级实行愚民政策,推崇各种卑俗陋习,落后的封建观念严重束缚着人们的精神灵魂。哥老会、同善社等帮会和迷信组织层出不穷,男人蓄发、女人缠足的现象极为频繁,烟毒、赌博、娼妓屡禁不止,再加上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众多因素叠加导致盐池县的盐业建设发展缓慢。民国以来,军阀混战,这种情况愈演愈烈。“1933年马鸿逵彻底掌控宁夏以后,完全采取军事专制,培养了一支以宗法为纽带,具有浓厚的私人家族色彩的军队,成为一己的世袭工具。”[4]同时为巩固独裁统治,达到控制金融、垄断经济的目的,“马鸿逵对盐池境内的各个盐湖严密控制,每个盐池都配备缉私的马训队和步训队,每年获取盐税约计100万元。”[5]盐业资源完全垄断在少数富豪、军阀手中,普通盐民苦不堪言,盐池的盐业发展完全处于停滞的状态,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1936年红军解放盐池才迎来转变。
1936年盐池解放以后,红军随即建立中共盐池县委,着手政权建设和恢复社会秩序。各级干部迅速深入到田间地头,在各乡村建立党组织和苏维埃政权,同时积极推行打土豪、分田地、减租减息等运动,进一步巩固政权。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工作,取得了相当大的成果,但局限于工作经验的欠缺,不可避免的暴露出一些亟待纠正的问题。如少数同志工作方式简单粗糙,偏离了群众路线,损害了群众的切身利益。特别是不能合理区分土豪和工商业者的界限,将一部分开明商人错误对待,导致部分商人被吓跑,使盐池的经济建设遭受了不必要的损失。关键时刻,中华工农民主共和国中央政府西北办事处国民经济部长毛泽民从定边来到盐池工作。在了解情况以后,毛泽民及时纠正了当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积极宣传党保护工商业的政策,允许苏币兑换法币,鼓励动员农民进城卖米面、卖柴禾,还建立消费合作社,积极吸引股民入股。在毛泽民同志的正确领导下,商店开门了,手工业复产了,党在人民中的地位提高了。以盐池县商会会长靳体元先生为代表的一大批开明人士,率先接受党的领导,拥护党的政策。与此同时,毛泽民同志根据盐池独特的资源优势,高度重视盐池的盐业发展。为打开盐池食盐销路,缓解边区经济困境,毛泽民以中央国民经济部的名义通知大家到盐池驮盐去。通知说:“现盐池已经打下数万驮盐,各级国民经济部及合作社应速发动广大群众及社员前去驮运,以发展边区经济改善群众生活水平。办法:1.各区将有牲口的群众组成运盐队,有组织、有计划地去驮,即可节省许多人力财力。2.各区经济科对本区驮盐的人数、共驮盐多少、出售状况怎样,都应按月调查统计起来,依次报告上级,以便了解今年边区食盐运销及储存情况。3.各合作社应自行买牲口组织运输队或雇请牲口去驮。将驮来的盐运到外地换取工业品、扩大营业或廉价卖给社员和群众,起调剂作用。”[6]在毛泽民同志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措施下,盐池原本停滞的盐业建设重新焕发勃勃生机,产出的食盐畅销陕、甘等省。“双十二事变”发生后,因工作任务需要,毛泽民同志离开盐池。毛泽民同志在盐池县活动的时间虽短,可所做的巨大贡献有目共睹。尤其是在盐池的盐业建设方面,为抗战时期盐池县大规模的盐业建设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陕甘宁边区因其特殊的政治地位,在抗日战争时期始终承担着极其艰巨的经济建设任务。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其一,陕甘宁边区作为八路军和新四军的总后方,时刻承担筹措巨额抗日经费的任务,对于土地贫瘠的边区而言,显然是一个巨大的考验。其二,边区必须保障本地区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提高群众福祉巩固自身。其三,作为民族抗日的灯塔,这一时期来访的民主党派和青年学子络绎不绝,无形中也形成一笔庞大的经费支出。因此经济建设一直是边区的中心工作。食盐作为人民生活的必需品、多种工业原料、兑换货币和平衡物价的主要手段,其对边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尤其是进入抗日战争相持阶段,国民党反动派推行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政策,对边区实行严密的限制和封锁,停发了边区的财政资金,边区的经济状况急剧恶化,面临没饭吃、没衣穿的艰难窘境后,盐业在边区的地位进一步提升,盐池的盐久负盛名,美国记者斯诺曾盛赞盐池的盐是中国最好的,所产的盐色白如晶。[7]其中花马池、莲花池、苟池等盐湖产量丰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经济价值对于陕甘宁边区经济建设的举足轻重。再加上全面抗战爆发初期,日本凭借机械化部队长驱直入,全国各大盐区相继沦陷,海盐断绝,淮盐、潞盐减少,全国的食盐供应面临着非常严峻的形势。西北和中原只能依靠青海和宁夏的盐,又因青海大部地处青藏高原,自然条件恶劣,道路险阻,运输困难,宁夏的盐就显得格外重要,虽产量不是很多,但经常供不应求,于是盐池的食盐就居于重要地位。鉴于以上情况,朱德总司令在《论发展边区的经济建设》中提出:“发展边区经济的基本环节,在于适应环境的需要,积极开发边区的资源,首先应大量提高盐池的盐产量和发展边区的毛纺织工业。”[8]毛泽东在陕甘宁边区高级干部会议上鲜明指出:“盐是边区的很大富源,是平衡出入口、稳定金融、调节物价的骨干。很大一部分人民,赖盐以交换外货,相当一部分军队及工作人员,赖盐以维持生活或补助生活。盐又是财政收入的一个重要来源。故盐对边区有着非常重大的作用。”[9]在此背景下,盐池县积极发挥自身优势,始终将盐业建设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
抗战期间盐池县依托富集的盐业资源,将盐业发展置于经济建设的首位,制定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促进盐池的盐业建设。
首先,坚决粉碎敌之进攻,营造后方稳定的建设环境。毛泽东主席曾从战略高度指出:“定(边)盐(池)失则边区失去了门户。”[10]盐池独特的经济和军事的双重价值,决定其必然是国共双方争夺的焦点。事实上从盐池解放以后,国民党反动派一刻不曾放弃对盐池的争夺,即使第二次国共合作达成,亦多次制造事端和摩擦,妄图重新占领盐池。如1936年盐池刚刚解放,组建游击队时,一些干部警惕意识下降,导致敌对分子进入游击大队。结果造成驻守金渠子(今属冯记沟乡)游击大队发生叛变。叛兵枪杀了游击大队政治部主任吴亚雄、队长苗凤山、警卫员张虎儿,打伤指导员王志华。虽然盐池县委闻讯之后,立即派组织部长王敬昆前往作叛兵说服工作,大多数受蒙蔽的游击队员重新回到队伍,改编充实到高岗率领的剿匪部队中,但教训是沉痛的。又如1941年进入抗日战争相持阶段之后,国共双方围绕盐池的交锋更加激烈。同年10月,驻绥远伊克昭盟境内的国民党新编第二十六师何文鼎部突然南下向三边地区逼近,盐池、定边首当其冲。为确保三边地区安全,王震率领野战部队赶赴三边前线。迫使其放弃向三边进攻的图谋。相似的事例,从1936年盐池解放至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屡见不鲜。在此期间,盐池人民在党和边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始终同国民党顽固派进行坚决的反摩擦、反封锁、反清剿斗争,为盐池县的盐业建设创造了一个长期相对稳定的环境。
其次,完善领导机构建设。盐池解放初期,产盐的方法主要是利用日晒盐水结成晶体的自然晒法,生产基本上是靠盐民粗放式开采,政府未有专门管理食盐生产的机构,由于缺乏有效的管理,盐池盐业生产效率低下。1937年盐池开始成立产盐合作社,为吸引投资扩大规模,1938年8月《新中华报》专门刊登了盐池食盐合作社启事,“鼓励各方人士踊跃参加,给以物力帮助。”[11]在积极宣传的影响下,盐池各行各业的进步人士纷纷入股。此举不但促进了盐池的盐业生产,而且巩固了统一战线,可谓一举两得。1940年,三边盐务局正式挂牌成立,统筹三边的盐业生产。紧接着边区政府于1941年元月召开第四十四次政府委员会会议,在会议中重点讨论边区盐务工作,成立盐务管理委员会,负责对边区盐业产销的管理。该管理委员会下属机构包括边区盐务局和三边盐务委员会,高自立、叶季壮、肖劲光、霍维德、陈康白5人成为边区盐务管委会委员。经过一系列的机构建设,盐池的盐业生产达到了集约化和精细化的目标,盐业产量陡增。1941年《解放军报》报道:“前出发视察盐池之后方勤务部部长叶季壮同志,经过相当时期之实地考察,已于日昨返延,记者走与畅谈盐池近况如次:自盐田积极开发以数倍;因之产量增加几倍以来,比之去年增加一倍以上,而生产人数增加数倍 因之产量增加几倍以上。而副产品发现有多种。特别是盐务局之成立,专门管理与组织盐务,实行盐业贷款,消除了过去高利贷者对于盐户的剥削,而刺激了盐户的生产情绪,增加了盐户的生产量,改善了盐户的生活,在盐池的蒙汉盐户与我生产部队关系极好,事实粉碎了顽固份子挑拨谣言。盐池建设,逐趋繁荣,前途乐观,不言可喻。”[12]
再次,大力倡导军民合作互助。1940年的严重灾荒影响到边区内外食盐的供给,边区政府为了促进产盐、运盐的迅速恢复和发展,确定了以军队生产为主,盐民产盐为辅的方针。部队广大指战员积极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打盐井、筑盐坝、辟盐田。在此期间,八路军三五九旅四支队奉命前往盐池打盐,与盐池人民建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成就了一段佳话。初来乍到的四支队官兵不懂如何打盐,盐池当地的人民群众就耐心地手把手教,且主动提供食物和水。相应的秋收时节到来,战士们会立即组织帮助抢收盐湖附近群众的粮食,平时也会抽空帮助老乡挑水、劈柴。在双方科学互助的氛围下,不仅战胜盐荒,而且产量有所上升。据可靠数据统计,1940年边区的食盐产量由1939年的19万驮(每驮约合150斤)一跃成为23万驮。[13]如此优异的成绩与军地双方的配合密不可分。
复次,破旧立新,搭配开发新老盐田。老池(盐场堡)是盐池极其重要的几个盐湖之一,对盐池的盐业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可1938年以前,老池连一块盐田也没有,盐户只能在老湖内打盐。其他盐湖、盐田也不是很多,整体产盐很少。为此,1941年边区政府专门抽调数千人的部队,进行大规模的盐田建设。一方面,对旧有盐田进行维护;另一方面开辟新的盐田。经过长期的建设,“截止1944年3月,在苟池筑盐田882块,老池筑盐田801块,加上其他各池共计2834块,每块为一亩左右。”[14]伴随盐田数量的上升,产盐量也随之大幅跃升,其间掀起多次抢打食盐的浪潮。1943年6月6日,老湖开始抢打食盐。定、盐二县党政军民一千余人的劳动大军,以区为大队,乡为中队,村为小组,进行打盐。如星罗棋似地分布在银盘式的盐湖上,塞上顿时呈活跃景象。在三边军民的共同努力下,老湖产盐万驮。又如8月,定、盐两县又一次紧急动员抢打新盐,成果丰硕。《解放日报》曾报道:“盐局报告,发现盐湖盐厚质佳,为几年所少有。三边分区党政军机关立即紧急动员,部队群众迅速抢打新盐。盐池县亦星夜动员。盐池上打盐的队伍达2100余人,由罗成德专员亲自领导,群众情绪高涨,争取最少打出新盐10万驮。”[15]在这次抢盐运动的鼓舞下,盐池县订出秋季经济建设计划:一、运盐,在上季度已超额4700驮完成全年任务的基础上,至年底再运出食盐8000余驮;二、打盐,全县仍能发动1070名精壮劳动力,目前已准备妥当,待命出发;三、新秋开荒至14万亩。经过盐池人民的辛勤劳作,1943年盐池共打盐38.8万驮,取得了喜人的成绩。
最后,改善运输。运盐和产盐同样重要,良好的交通是边区发展条件的必要条件,也是打盐、运盐过程中不可轻视的一个关键环节。1941年5月8日,中共西北局作出《西北局关于运销食盐的决定》指出:“运销食盐已成为我们边区党与人民当前迫切的中心任务。”[16]为改善边区恶劣的运输环境,同年6月,边区政府训令修筑定边至孙克崾崄公路,除部分兵工外,拨款两万元以工代赈,动员沿路群众抢修,并逐步修通定延路定边至吴起、定庆路定边至西华池的大车路。紧接着1942年,盐池县委又统一调度、集中指挥,8天内组织350人二次整修盐池境内从莲花池到张新庄(今属麻黄山乡)50多公里道路。除此之外,盐池驻军率先打破传统,开始利用耕牛在农闲时驮盐,结果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收获,此举可谓两全其美。一方面,耕牛的使用是在农闲时节,避免了与正常的农业生产相冲突;另一方面,食盐的运输量成倍提升,令边区的经济收入增加甚大,38头牛驮一次可赚钱68000元(边币)。在盐池的影响下,利用耕牛闲时驮盐的方法很快推广开来,边区其他地区纷纷效仿。
“盐是边区的一个极大的富源,又是边区相当大的一部分群众和军队赖以维持生活或补助生活的来源,同时还是边区财政的重要来源,对于边区物价的稳定,出入口贸易的平衡有重要的作用。”[17]总体而言,在一系列措施的推动下,盐池县将自身蕴含的经济潜力充分释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抗日战争时期意义非凡。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作为边区的经济支柱,抗战时期盐池的盐业建设对边区渡过经济建设的窘境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据不完全统计,单从1939到1943年的5年间,从三边盐池运出的食盐已约有126.3万驮,合252600万斤。这对于促进边区的经济建设渡过艰难时期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尤其是在1941、1942年的严重困难时期,盐是用以交换外货、平衡出入的主要产品,盐池县的盐业建设对于帮助边区走出困境,稳固边区政权保障并改善了民生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在边区经济发展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18]第二,盐池的盐业建设改善了当地盐民的生活水平。盐池县委在发展盐业的同时,兼顾贫苦盐民的利益。通过各种经济手段,来帮助盐户发展生产。如1942年6月5日,边区财政厅直接将盐本提高至20元。[19]在一系列的政策扶持下,盐民的收入不断提升,摆脱了过去饥寒交迫的生活,医疗和教育的状况得到极大改善。第三,带动了手工业、工商业等其他行业的发展。在盐业建设的推动下,盐池的其他行业也蓬勃发展。如1941年由开明人士靳体元领衔创办的元华工厂,由于经营得当,又有政府扶持,发展非常快,成为边区经济建设的典型代表。“1944年7月4日,毛泽东在接见边区合作社英雄模范时,专门向靳体元询问元华工厂的创办情况,并称赞元华工厂办的好。”[20]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盐池县作为宁夏唯一的一个红色革命根据地,其在抗战时期轰轰烈烈的盐业建设对活跃边区贸易、粉碎国民党经济封锁、服务贫苦大众、支援抗日抗日战争做出了巨大贡献,且为当今的经济建设留下了宝贵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