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 琴,张雪梅
(仰恩大学,福建 泉州 362014)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与推进,越来越多的跨境电商企业加入中国与东盟合作贸易队伍,贸易额不断攀升。2020年11月,《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正式签署,陆续出台的“渐进式”零关税政策和加快物流时效性等各项利好政策为中国与东盟的跨境电商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交易空间。在跨境电商与数据经济迅猛发展的大背景下,具备综合素养的应用型跨境电商人才日益紧缺,这对向社会输送人才的高校提出了新的要求。
我国的高校积极响应国家加大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力度的号召,积极建设跨境电商创新创业基地,重视跨境电商综合型人才培养,满足就业市场的可持续性人才需求。高校跨境电商创新创业孵化基地与电商企业联手打造“梦齐聚”跨境电商共创空间项目,以2021年东盟跨境电商市场蓬勃发展红利期为契机,将电商共创空间项目聚焦于东南亚市场的Lazada平台和Shopee平台。
在“梦齐聚”跨境电商共创空间项目中,高校跨境电商创新创业孵化基地提供场地和电脑等设备,电商企业提供电商平台、资金、货源和技术,在高校招募学生,组建若干萌芽期创业团队;依托跨境电商多平台运营,根据创业团队的运营情况设置合理的业绩抽成;创业团队成员通过完成孵化任务累积团队的创业基金,创业基金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可升级为成熟期创业团队;项目负责人制订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案,先从易操作、高流量的Wholee平台和Jollychic平台入手,着眼于欧美市场和中东市场,然后逐步拓展产品新类目,发展新的电商平台,构建由浅入深的梯度成长模式。
高校就业办调查数据显示,高校学生通过“梦齐聚”跨境电商共创空间项目培养后,就业发展方向通常为三种:一是继续为孵化新的成熟期创业团队出力;二是离开原有的成熟期创业团队,自主创业或合伙创业;三是效力于其他跨境电商企业。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发展意愿不同,需要设计多元且灵活的跨境电商创新创业孵化基地,满足各类学生的就业需求。
针对跨境电商企业对国际化电商创新型、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人才需求量大的特点,跨境电商创新创业孵化基地打造“2+2”订单式就业培养模式,根据企业的个性化人才需求,定向为企业输送符合企业发展的人才。定向企业为高校有就业意向的学生提供岗前培训和相关资源,并参与全程培训授课和实操指导,建立学习评价机制,客观地了解学生对实操运营的掌握程度。学生与定向企业签订定向就业协议:一方面,企业愿意无保留地倾囊相授实操技巧和资源,将跨境电商市场的宝贵的前沿动态融入教学中;另一方面,学生因就业方向明确,积极性和主观能力性提升,孵化效果良好,具有实现自身价值的成就感,有利于自身快速成长为优秀电商人才。
在众多跨境电商中,不乏尚未组建运营团队和缺乏相关运营技术的企业,因此,代运营合作模式应运而生。近年来,代运营市场的规模逐年扩大,由初期的无序发展阶段进入精细化运营阶段,已成为电商市场的核心组成部分之一。跨境电商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可为这类企业提供代运营服务,并与其进行销售分成。
代运营合作模式通过运用大数据分析和社交内容营销,如口碑营销策略、植入营销策略、事件营销策略、比附营销策略、情感营销策略、饥饿营销策略等营销方式,助力电商企业较快地进入电商销售市场,减少试错成本,协助电商企业开发新品,运用新兴营销渠道提升品牌的影响力。
市场调研结果显示,跨境电商培训服务的市场规模达1000亿,服务用量激增至1000万,复合增长率高达150%。跨境电商培训服务覆盖群体大,市场空间与产值高,可见,跨境电商培训服务是具有可行性的蓝海项目。跨境电商创新创业孵化基地系统地为心怀创业意愿的学员提供创业课程培训服务,设计符合学员特点的培养方案,结合线上线下教育资源,打造社会实践型“金课”;考虑到社会青年在职学习的实际情况,采用“直播+录播+线下面授+实训”的授课实训模式,辅以邀请业内专家举行讲座和线下互动等多元化形式,加深学员对跨境电商行业的认知,提高学员的从业技能,增加学员的创业成功率;考虑与社会培训机构合作,社会培训机构在人才专业技能培训方面有较强的灵活性,对跨境电商市场人才需求情况敏锐度高,调动社会教育资源的能力较强,适合承担短期跨境电商专业技能培训任务。[1]
为了进一步提高跨境电商人才培养的总体质量,形成“实训─竞赛─创新”的教育创新模式,跨境电商创新创业孵化基地为学生提供竞赛场地和硬软件设备,改善高校的教学条件;鼓励学生参与各类电商创新创业大赛,提高学生对跨境电商技能的运用能力,促进学生之间的学习与交流,加快跨境电商人才培养进程;通过学科竞赛这一形式,将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结合起来,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育人功效,增强学生的创新创业兴趣,同时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敬业精神、抗压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时间管理的能力,有利于塑造学生的创新特质和创造型人格,提升创新能力。
跨境电商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完善孵化人才培养方案,组织学生积极参与跨境电商人才孵化项目,考虑到学生面临课业与开展跨境电商创新创业孵化项目在时间上发生冲突,采用项目与学分置换的方法,用孵化基地的实战课程代替部分专业课程的学分,保证学生顺利修满学分。[2]高校应尝试开设特色小语种班以及自媒体运营、网页设计、跨境物流等电商专业课程,积极进行教学改革,运用大数据资源构建应用型体系,利用共享资源与模式考量教学资源,进行应用型教学资源开发。[3]高校应鼓励教师到企业或跨境电商创新创业孵化基地进行“下沉式”培训或顶岗实训,提高实践运用能力,加强“双师双能型”专业教师团队建设。
政府可出台相关鼓励扶持政策,为跨境电商企业提供人才引进的相关福利补贴,推动企业参与孵化基地建设,充分整合育人资源,确保人才孵化高效。例如,政府给予企业培养电商人才补贴、减免相关税费、引进和建立有效的约束机制,提高孵化基地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高校应主动加强教学建设,发挥自身的优势,整合现有资源,以顺应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方向,吸引企业合作。[4]高校应帮助毕业班的学生通过工学交替方式学习,即企业实训、实习与教学交替学习,既为企业输送实习生,降低其用工成本,又为学生提供充分掌握实践技能的平台,达到校企合作共赢的目的。[4]行业协会应做好校企双方衔接的指导工作,发挥行业协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促进产教结合,确保人才培养规划和供给机制符合产业的发展;邀请行业专家成立行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规范地制定行业的工艺流程、产品标准等内容。总之,多方努力,实现“政校行企”协调发展。
在中国-东盟国际贸易往来日益密切的背景下,为社会输出符合时代需求的创新创业人才,成为高校特别重视的问题。高校跨境电商创新创业人才孵化基地建设不仅能为企业提供优质的人才,也能够促进经济发展。“政校行企”应协同合作与发展,探索出一条科学适用、行之有效的跨境电商人才培养孵化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