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 敏
(安徽工程大学,安徽 芜湖 241000)
高校教师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还要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因此,做好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为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本前提。
随着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高校对教师的学历要求不断提高,高校教师的整体学历结构有了质的飞跃。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国际化、年轻化进程逐渐加快,高学历、国际化、年轻化的教师思维活跃,思想开放,视野开阔,但部分高校教师重教学、科研等硬性标准,轻政治理论学习,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意识淡薄,能力不足,对教学工作的投入不够,安心本职工作的程度不够[1]。
新时期高校教师肩负着艰巨的历史使命,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增强教师的政治理念和价值认同。从高校教育及核心素养人才培养战略角度分析,对教师进行思政教育十分重要。政治觉悟的高度认同体现着马克思意识形态与国家意识。学生快速了解和掌握新时期我国的政治理念和文化精神,前提是高校教师自身素质及能力有所提升。通过诠释教师的新使命及义务,让教师的政治思想与国家发展同步,建设高校高素质教师队伍。
基于时代发展与新时期教育建设的紧迫性,强化高校教师思政教育工作十分重要。高校教师思政教育工作面临的新需求有三:一是以思政带动课程,深化思政功能与引导模式,强化教师的实际教育水平,让教师成为诠释思政理念、革命精神和红色文化的主体。二是以大健康教育模式为主,通过思政教育工作提升教师对学生的心理层面的引导水平、疏导负面心理情绪水平,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三是以民族复兴与时代同步为核心,通过思政教育工作让教师成为民族复兴的教育者,成为时代发展与创新同步的主要力量[2]。
1.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坚定理想信念教育,提升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通过党校学习、中心组学习、周三下午政治学习、支部学习等,加强教师的政治理论学习,让教师快速掌握思政内容及其精神实质,主要包括党的发展背景、党的基本线路与理论、党在不同时期的优势体现与经济带动等。让教师进一步明确党对国家、民族的贡献与促进作用,快速了解和掌握党的内涵实质,同时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方向,结合马列理论、科学发展观等,集中诠释新时期党的主导性与促进性。
2.加强革命精神与红色文化学习。以革命精神与红色文化为基准,诠释与弘扬传统文化与革命精神,讲解从改革开放到新时期建设的成功案例,展示在党的领导下发扬红色精神、革命精神及传统文化所取得的成绩。在革命精神及红色文化教育方面,可采用“理论+实践”的方法,让高校教师在最短的时间内感受到革命精神的实质、红色文化氛围。这些都对教师日后的工作及岗位素养提升具有较大的促进意义[3]。
1.扎实推进师德师风建设工程。把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放在首要位置,将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教师发展的全过程,不断强化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使教师的职业成长和学术发展等相得益彰,相互促进。营造风清气正的校园文化氛围,不断发掘师德典型,宣传师德楷模,以高尚的师德师风引领教师成长。
2.强化教师职业道德教育。从教师的岗位素养提升入手,强化教师的职业理想和信念。在进行管理培训中,以教师职业为核心,融合职业发展与个人价值,通过实际案例让教师职业得到升华。在职业道德教育中,应以受业育人、引导教育为主,将教师的传统育人观念与现代教育发展相结合,以师德、师表为主,全面提升教师的职业道德,强化传统思想道德培养与现代教育思维。
3.构建科学合理的的评价体系及考核机制,在考核评价中将教师职业道德与核心素养纳入考核中,侧重从能力层面入手, 完善教师考核标准与评价机制,全面监督师德、师风,并将该考核内容关联到教师福利、岗位晋级等[4]。
4.完善教师招聘、引进、管理制度。严格实施教师资格准入制度,加强对新进教师的思想政治和道德品质综合考察,构建“教师+学校+学生+家庭”的监督评价体系,将教师的师德与能力纳入监督评价中,完善学生、家长及学校的三方监督机制,学生可评价教师、家长可反馈问题,学校可考核教师。
5.及时纠正苗头性、倾向性问题。严把评价关,重点关注教师的日常言行和课堂教学等表现,在评奖评优、职称评审、职工考核等工作中,以教师品行为准,对违规教师进行严肃处理,并构建违规行为记录体系,增强管控与处理的时效性。
1.以党组织为政治核心,发挥教师党支部的作用,强化教师政治观念与思想道德引导教育,并在活动及工作中充分发挥党员的作用,全面开展教师行为、思想引导教育与监督工作。
2.以质量为准,严格把控,在发展教师党员数量方面,以质量为准。规避党员发展形式化、应付性。充分诠释党员的义务及党员的贡献,严肃处理目的不纯和行为不良的入党分子。
3.从党员作用的发挥到诠释党的精神,在党员教师队伍建设中强调其时效性,体现党员的作用与党的精神。以党员教师为核心,以点带线、以线带面地诠释贡献精神。
1.促进教师参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开展教师思政教育工作的过程中,需从参与层面入手,让教师进行学生工作学习,通过思政教育实践与工作积累经验,改变对学生的教育方法,诠释主动引导与心理辅导。
2.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积极组织教师赴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鼓励教师到艰苦的地方参与扶贫、支教等志愿服务活动,开展调查研究、学习考察等活动,使其提高产学研能力和工程能力,在服务他人时实现自我教育。
3.创新教师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一步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机制和方式,搭建网络教育服务平台,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信息技术高度融合,调动教师参与网络思政教育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4.深化课程思政改革。积极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构建教师、辅导员、学生共同参与的学习共同体。以思政课堂建设引领教风和学风建设,切实把思政课创优行动和课堂新态建设落到实处。
1.健全工作机制。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落实校、院两级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校党委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认真分析教师思政教育的本质与需求。长效机制构建不是单一地开展工作,而是一种规划设计和系统布局,分析和研究各种问题。从教师思想道德与个人品质出发,将管控向引导方向转移。以开放的胸襟进行教师思想引导,将长期提升教师思政教育水平与诠释党的精神作为工作重点,各级领导与机构也要紧密配合,在落实工作的同时促进教师提升自主能力,转变思想观念。
2.完善工作制度与基础保障。制定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制度,体现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设计和监督执行等:一是明确思政教育工作制度的重要性,在设计、执行与内容完善中体现其时效性、功能性,提出思政教育工作的时间节点、保障机制等,让高校管理者和上级监督者能够快速地掌握教师思政工作的进度。二是完善制度保障内容,将保障机制作为执行制度的有效推动力。保障机制包括理论教育资源提供、思政实践案例提供、国家政策及精神指引等,也包括校内教师思政教育工作保障。这些制度内容都需要明确执行,快速落实。同时,要从研究层面入手,明确教师思政教育工作的研究方向及内容,这样才能达到全面优化的最终目的。在相关研究中,应侧重从思政教育及环境发展结合层面进行分析,结合高校的自身问题与发展需求,提升研究高度,拓宽研究领域,全面进行研究体系建设。
综上所述,通过对提升高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大意义和路径进行分析,以时代发展及新时期高校思政建设为方向,对思政教育工作开展的流程、方法及注意事项进行论述,根据具体问题提出优化措施,将高校发展与思想教育工作进行融合,能够为高校全面发展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