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视角下高校田径育人体系建构研究

2022-03-17 19:12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体育精神田径育人

杨 鹏

(安徽新闻出版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高校人才培养必须要坚持“以德为先”的理念,突出“专业成才、精神成人”的培养目标。要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引领,推动专业课与思政课相结合,不断满足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求和期待,提高大学生思想境界。高校田径课是高校体育专业学生的必修课,对深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有着独特的优势和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校田径“课程思政”育人体系建设,并不是“田径课程+思政课程”,也不是在田径课中简单增加一些思政案例或话语,而是突出田径课程与思政课程的融合,尤其是挖掘田径课程中的思政元素,突出田径课程中思政元素对大学生的价值引领,[1]

一、高校田径“课程思政”建设现状分析

田径课是高校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运动形式多样,主要包括短跑接力、长跑、跨栏、跳远、掷实心球、标枪等等,以传授健身知识、技能与方法为主线,以田径运动基础知识、技能和技术为教学重点,致力于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2]当前,高校田径“课程思政”建设虽取得一定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教师对“课程思政”理解失位

高校田径“课程思政”建设强调田径运动与思想政治教育同向同行,发挥协同效应。“课程思政”建设并非是简单将田径课与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叠加,更不是在田径课教学中通篇引入思政话语、上出思政味道,而是在高校田径课育人目标基础上,深入挖掘田径课教学中蕴含的“思政元素”,譬如田径运动中蕴含的体育精神、竞技精神、规则意识、责任感、意志品质、爱国主义精神等,通过整合教学资源、创新教学方法,将思政教育融汇到田径教学之中,彰显“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品德涵化。然而,在当前高校田径“课程思政”建设中,存在为了思政而思政的现象,将思政内容“生搬硬套”至田径教学中,忽视学生成长成才期待,忽略学生生活世界、思想世界的实际,无法获得好的教学效果。

(二)“思政元素”挖掘不够

高校田径课程教学,既是一种关于田径运动专业技能、技术和方法的教学,更是一种关于终身体育理念、科学运动理念、体育精神的教学。从“课程思政”建设角度来看,田径课程与思政课程的融合,就是要坚持“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深度融合,突出田径课程教学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特别是要注重人文精神的涵养。[3]然而,从当前高校田径“课程思政”建设的相关研究、课程教学内容开发等方面来看,大多是记录田径运动的技术、技能和方法等方面,鲜有对优秀思想品质的传播,折射出高校田径“思政元素”教学内容的薄弱。

(三)“课程思政”育人体系缺位

高校田径课程教学,从本质上而言,是一项突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教书育人工作,涵盖思想育人、知识育人和能力育人等维度。从“课程思政”的角度来看,就是要突出田径教学中的思想育人特性,通过挖掘思政元素,将思政元素自然而然地嵌入到田径课程教学中,以涵养学生的体育精神、理想信念和道德情操。田径运动作为体育运动中最为核心的元素,具有“课程思政”建设的天然优势。然而,在审视高校田径“课程思政”育人体系时发现,关于“课程思政”教学的目标任务、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等仍然处于起步阶段,教学内容整合与挖掘有待深入、教学理念有待更新、教学方法有待创新、教学模式有待优化。对此,如何构建与大学生成长成才相匹配的“课程思政”育人体系是高校田径课教学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二、高校田径“课程思政”育人体系的构建路径

(一)突出教学目标“高阶性”,实现知识、能力、素质全面育人

教学目标是高校田径课程教学开展的“方向标”,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增强学生体质的根本承载。高校田径课程应为身体条件不同的学生制定差异化的学习目标,开展个性化教学,推动大学生知识、能力、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同时,应体现出与中学阶段的不同,突出“更高要求”,既要让学生掌握田径运动的技能、技巧、方法,提高速度、力量、耐力及身体灵敏度等,又要培育学生的体育精神、竞技精神、规则意识、责任感等优秀品质,不仅要突出运动知识与技能目标,还应包括理性分析、解决问题、逻辑思维、自我调节等能力目标,更要突出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思想品质目标。从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目标来看,高校田径教学担负着大学生身体素质提升和人文精神涵养的职责,将这些职责内化到教学目标中来,就是一个涵盖知识、技能、思想、情感、价值观等在内的完整的、科学的教学目标体系。

(二)凸显教学方法“创新性”,多样化个性化教学形式并施

高校田径育人目标的实现,与教学方法改革关系密切。“课程思政”视角下高校田径课程教学,要改变传统训练为主的教学模式,利用好信息技术手段,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在课前线上教学中,通过在线教学平台向学生推送关于田径运动技能、技巧、方法、动作要领等教学内容的慕课、微课,布置预习作业,同时向学生推送蕴含体育精神、拼搏精神等内容的视频,如刘翔跨栏夺冠视频、苏炳添东京奥运会男子100米决赛视频等,既让学生感受跨栏、短跑的动作要领,又感受其中蕴含的体育精神,提高学生思考、总结和模仿能力。在课堂线下教学中,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进行动作要领展示,并开展师生评价、生生评价,互相纠错。在课堂中组织集体竞技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竞技精神,教师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采用“多元反馈教学法”进行教学训练,突出动作要领指导,让学生对肌肉发力部位、顺序等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并强化练习。

(三)拔高教学评价“挑战度”,全方位立体式考核学习成效

基于高校田径“课程思政”教学目标的设定,在对学生进行教学评价时,应从知识、技能、思想、情感、价值观等方面进行考核,全方位考察学生的成长和学习成效。在田径课程教学考核中,不仅要考查学生对短跑接力、长跑、跨栏、跳远、掷实心球、标枪、跳高等项目的知识、技能、方法的掌握程度以及训练效果,还要考查学生在思想、情感、价值观等方面的达成度。在具体的考核中,应坚持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譬如:对于学生在线学习的考核,应根据学生在线学习留痕、课堂教学表现、在线作业提交等情况进行综合性评价;对于线下学习的考核,结合田径课程教学的特点,根据学生不同身体素质设置团体比赛,在比赛中对学生进行考核,如举办4×100米短跑比赛、定向越野户外拓展训练比赛等,提高课程考核的“挑战度”,对学生的运动能力、应变能力、执行力、拼搏精神等进行全方位考查。在比赛之后,将全体学生召集起来,展开生生评价、教师评价等,形成科学的全过程评价。

(四)注重师资培训“丰富度”,思政理论教学技能齐驾并驱

教师是学生的引路人,做好高校田径“课程思政”建设,关键在于教师。针对当前高校田径教师对“课程思政”理解失位的情形,必须要强化对教师“课程思政”的培训。从高校层面而言,应强化田径“课程思政”建设方面的顶层设计,制定“课程建设”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在人力、物力和财力方面给予相应的支持,进而提升田径课程教师对于“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性认识,激发其在“课程思政”建设中乐为、有为、敢为。[4]同时,拓宽田径课程教师参与“课程思政”建设的培训渠道,包括校内培训和校外培训,创造机会让教师到“课程思政”建设成果突出的示范点进行考察学习,了解高校田径“课程思政”建设的特点、基本要求、建设条件、内容与方式等,重视对思政理念与内容的学习,探索立德树人的本质和内涵,积极创新田径“课程思政”教学方法,形成稳定、有效的田径“课程思政”教学模式,知识技能学习与价值引导的有机统一。

猜你喜欢
体育精神田径育人
科学运动会:田径篇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真正的体育精神
The true sportsmanship 真正的体育精神
从第15、16届世界田径锦标赛透析我国竞技田径的发展
体育精神文化建设理念下高校足球教学改革研究
体育精神的发展和重塑
如何进行高中田径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