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学融合背景下校企“五共”育人机制构建研究

2022-03-17 19:12刘春安刘璟颉刘宁晖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产学校企协同

刘春安,刘璟颉,刘宁晖

(黄山学院,安徽 黄山 245041)

随着国家经济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发展,校企双方需要在人才培养和产学融合方面深度合作,构建校企“五共”的育人制约因素分析及育人机制探索,共同构建完善校企“五共”育人长效机制,形容具有系统性、整体性、关联性、动态性的思维。

一、产学融合背景下校企“五共”育人的制约因素

(一)高校的人才培养与企业的人才需求脱节

当前,我国高校的转型发展已步入正轨,但是,高校因受传统教学模式限制,还普遍存在偏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的情况,“学”与“产”缺少融合,高校的人才培育与企业的人才需求脱节。从校企“五共”(资源共享、平台共建、人才共育、责任共担、结果共评)育人的资源来看,部分高校并不具备充分的育人资源,在进行具有较高实践价值的校企协同育人合作时,存在专业课程内容与专业实践教育脱节问题,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实践教学的关联度不大,学科的特点和特色不突出,各专业间同质化问题极为严重。[1]从校企“五共”育人模式来看,高校的教育模式单一,不能满足当前学生由于个体化差异所导致的多元化需求,课程开发与设计数量有限,理论与实践缺乏有效渗透,不能结合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因材施教,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无法满足企业的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实际需求。

(二)教育者的实践能力与企业的社会发展不同步

当前,我国教育者的实践能力与企业的社会发展不同步,致使人才职业素养与职业能力培养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从教师的实践理论与应用能力来看,“双师型”教育者的数量严重缺乏,专业教师专业知识丰富,有着一定的教学实践经验和专业技能经验,但高校与企业的信息不对称,使得高校教师应对企业实践的能力不足,不能达到人才培养的教学要求。

(三)产学融合校企“五共”育人机制构建存在一定的阻碍

高校和企业作为各自独立的个体,在驱动目标上存在差异,致使产学融合校企“五共”育人机制构建存在一定的阻碍。当前,高校积极了解科技的发展情况,避免知识传授产生滞后性,同时积极了解企业的需要,避免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的实际需求出现偏差[2],主动寻找合作单位,建立大学生实习实训基地,解决大学生动手实践能力不足的问题,以期培养出应用型人才,为毕业生增加就业机会。高校通过产学融合,参与企业的研发项目,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企业因考虑时间和利益等因素,较为被动地参与校企合作,动力明显不足。另外,当前高校的产学融合校企“五共”育人模式缺少创新性,并且不够成熟,还局限于为学生提供实训基地、培训合作与项目支持上,并没有从根本上实现校企协同育人的目标。因此,当前的校企合作模式大多难以长期存在,与深入落实产学融合、校企业协同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目标有较大差距。

二、产学融合校企“五共”育人机制探索

(一)应具有良好的人才智力资源、教学与科研基础

高校作为产学融合校企"五共"育人的重要主体之一,其人才智力资源和教学与科研基础关系到校企产学融合协同育人的意愿与合作程度。在产学融合协同育人过程中,黄山学院艺术学院凭借良好的人才智力资源和教学与科研基础优势,传承徽文化,通过对接西杰电子企业CIS系统全案设计、徽州版画工艺研学课程及文创品研发、徽文化素材数字化开发与推广等项目,使教师为地方经济、文化、社会发展做出学术贡献,也为学科建设做出有效铺垫。

(二)应具有较为丰富的产学融合协同育人资源

高校应优化产学融合校企“五共”育人实施路径。企业专家应走进课堂:一是独立承担课程教学任务,二是进行嵌入式课堂教学,三是进行讲座式教学,通过三种途径指导学生实践:一是指导学生专业见习、实习,二是指导学生进行毕业设计,三是指导学生进行课外科技活动。教师应通过三种渠道进入企业进行实践锻炼:一是高校建立教师应用能力发展工作站,二是高校选派科技特派员和企业科技顾问,三是教师与企业进行科技合作,或跟进指导学生实践,坚持质量标准,坚持改革创新,优化育人路径,推动教育事业不断取得新进展。

三、产学融合校企“五共”育人机制构建

(一)建立利益共享机制

利益共享机制拟解决企业参与高校专业建设和产学融合协同育人动力不足的问题。企业参与专业建设和产学融合协同育人动力不足,关键是利益不明确和不确定。[3]因此,建立利益共享机制应充分考虑校企合作的利益问题。在产学融合协同育人利益共享机制中,高校为企业提供人才与智力、科技信息、咨询和建议等服务,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实现资源共享。

(二)建立平台共建机制

平台共建机制拟解决产学融合协同育人动力不易集聚的问题。为保障协同育人具有实效,校企双方应注重实践平台建设,在建立产学合作资源协同创新、协同育人共建上下功夫。高校应有效整合专业课堂实践与技能竞赛平台,注重深化艺术实践教学环节改革,将竞赛项目的内容、形式导入课堂实践教学中,创造技能竞赛主题情境,让课堂教学的内容更加丰富精彩,以赛促学,以赛促练,增强专业课堂实践的特色和魅力,丰富专业的思想内涵,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升学生的专业设计水准。

(三)建立人才共育机制

人才共育人机制是提高实践教学效果的根本保证。校企双方应以“专业教师+企业设计师”融合型师资领航,工程师讲师化,教授、讲师工程师化,多措并举,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通过组建“双师型”教育团队,整合资源,科学引导,不断完善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机制,全力以赴地推进产学融合。企业应进行师资培育,高校充分利用自身的人才智力资源优势,按照企业的需求,为企业培训高级技术人员与人才,实现教学相长。

(四)建立责任共担机制

责任共担机制是进行产学融合协同育人建设的制度支撑。明确管理机构的管理职责和产学融合协同育人责任共担机制,在组织结构上需打破校企合作中边界局限和缺乏统一管理的现状。建立责任共担机制,保证实践教学具有高标准。在实践教学中建立组织管理和制度保障机制,建立“双师型”教育团队,在学生中推行双导师制,实行“双师型”教师负责制,明确企业兼职指导教师及高校指导教师全方位、全过程共同参与学生的实践教学指导和管理内容,明确责任,保证高标准实践教学要求。建立实质性管理机构,明确责任共担机制,在产学融合协同育人过程中,该机构应促使校企双方始终保持良好的沟通和良性互动,促进产学融合。

(五)建立结果共评机制

结果共评机制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保障。校企应成立由企业高技能人才、专业技术人员和高校专业教师共同组成的产学融合协同育人结果考核主体,制定产学融合协同育人结果评价制度,对产学融合协同育人的情况和结果进行考核,[4]建立适合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的质量评价体系和保障体系,针对学生的操作技能、安全意识和敬业精神等方面制定评价标准。

四、结语

校企通过深化产学融合,构建协同育人的资源共享、平台共建、人才共育、责任共担、结果共评长效机制,能够解决高校人才培养与企业的需求脱节、教育者的实践能力与企业的社会发展不同步、产学融合校企“五共”育人机制构建存在一定的阻碍等问题,可为高校实施产学融合协同育人项目提供经验和借鉴。

猜你喜欢
产学校企协同
戎子酒庄 搭起产学平台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基于产学协同的融媒体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贵州中小企业产学联合问题研究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校内产学合作岗位设置的优点和形式探究
——以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