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文兴
(六安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六安 237158)
红色文化以红色文化资源为承载,包括物质文化资源和精神文化资源,具体表现为遗址遗迹、革命建筑与设施、人文活动景观、历史事件、精神内涵等,具有极其重要的政治价值、文化价值、经济价值、生态价值、教育价值等,成为引领一代又一代人追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的精神食粮。[1]2021年伊始,习近平总书记向全社会发出“党史学习”的号召,要求推动党史教育深入群众、深入基层、深入人心。因此,学习和传承红色文化,挖掘、整合、开发红色文化资源的精神内涵,实现红色文化资源的创新性转化和创造性发展,成为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的根本指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立德树人的主渠道、主阵地,是实现“专业成才、精神成人”人才培养目标的主干课程。如何认清红色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意蕴,如何有效推动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成为高校育人工作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红色文化具有深刻的育人价值,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红色文化既是重要的思想资源,更是有效的教育载体,对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强化政治引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增强大学生“四个认同”为主要目标,在“四个认同”中,政治认同处于核心地位。增强大学生的政治认同,强化对大学生的政治引领,红色文化在其中发挥着关键作用。红色文化作为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留下的先进文化形态,饱含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无数革命英烈用鲜血和生命书写的政治丰碑,他们抛头颅、洒热血,就是为了实现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就是为了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就是中国共产党人最鲜明的政治立场。[2]故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就必须要彰显红色文化形成的宏大叙事,引导大学生感受革命先烈的奉献精神,增强对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认同,增强对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感,进而激发大学生内在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其次,坚定理想信念。理想信念是精神之钙,青年大学生正处于拔节孕穗期,补足大学生理想信念有助于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红色文化作为一种先进的文化形态,在群众中拥有厚实的认同基础,是群众对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和先进性的普遍共识和价值认同。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贯穿红色文化教育,对于塑造大学生坚定的理想信念是大有裨益的。红色文化蕴含着中国共产党人丰富的精神谱系,是中国共产党人为民、为国、为民族抛头颅洒热血的伟大见证,这些精神谱系,是大学生增强文化自信和理想信念的宝贵精神财富和学习资源,对此,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红色文化,既是继承和践行红色文化,又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提供了鲜活的养料,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最后,道德涵养功能。红色文化体现了共产党人的家国情怀、高尚行为、道德情操、进取精神,蕴含着强烈的革命传统、自觉的进步精神、真挚的民本情怀、浓厚的时代意蕴,为涵养大学生高贵的道德品质提供源源不竭的精神驱动。[3]故而,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必须要挖掘红色文化中的道德力量,引导大学生感受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中国共产党人攻坚克难、视死如归的精神,使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个人理想相结合,发挥红色文化的道德教化功能,让大学生能够严私德、守大德,努力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为今后在社会主义现代建设中建功立业厚实道德根基。
首先,高校对红色文化教育重视程度不够。高校党委对思想政治教育、对红色文化的重视程度直接决定红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然而,在高校管理实践中,存在思想政治教育“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问题。以“课程思政”建设为例,学校在落实专业课和思政课同向同行时仍然面临诸多困境,更是缺少将红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顶层设计和具体规划。
其次,教师红色理论素养偏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如何,关键在于教师。同样,在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师的理论水平、学科素养、话语力量等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然而,在调查中发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红色文化存在手段单一、形式单调、内容单薄的窘况,从手段上来看,基本采用看视频、听讲座等方式;在形式上,基本采用撰写论文、红色教育基地考察等方式。同时,在讲授式教学中,部分教师存在讲不通、讲不透、讲不活的情形,就红色文化讲红色文化,理论素养不够,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无法满足学生的精神需求,消解了红色文化的育人功能。
最后,红色文化挖掘有待深入。红色文化具有内容丰富、形态多样、特色鲜明的特征,主要包括遗址遗迹、建筑设施、人文活动文献等物质资源和精神资源。要发挥好红色文化资源的育人价值,必须要结合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求,聚焦大学生思想意识领域,深入挖掘和开发与大学生思想意识、成长成才相适应的红色文化资源。然而,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挖掘实践中,存在意识偏弱、缺乏系统性、投入不足、人才匮乏等问题,导致红色文化资源挖掘力度不够、资源单一,难以激发大学生学习红色文化的动力。
学校要制定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系列政策和文件,及时将红色文化教育融入其中,突出红色文化的育人价值,同时,结合“互联网+教育”的发展形势,开展丰富多彩的“线上+线下”的红色文化教育主题活动。譬如:在线上,结合本地的红色文化资源,将本地红色文化资源通过视频的方式进行宣传和介绍,以增强大学生的熟悉度,加深大学生对本地红色文化的认知和了解;在线下,组织学生会、团委、学生社团等开展具有生动性、感染性的红色文化主题周、主题联谊晚会、演讲比赛等活动,让大学生参与其中,感受红色文化的魅力,进而生成认同感、自豪感。[4]
高校要深度挖掘和传播红色文化资源中蕴含的红色故事、红色人物、红色经典、红色记忆,通过“政校企所”深度融合的方式,对本地红色文化资源进行挖掘、整理、记录、研究,开展学术化、故事化、影视化创作,形成支持红色文化研究的良好氛围,以推出更多具有本地特色的红色文化精品,让思政课堂生动起来。同时,坚持用“引进来+走出去”的方式积极提升教师的红色理论素养,通过选派教师骨干到延安、韶山、井冈山等红色文化圣地去学习、交流,使其获取先进的工作方法和经验,确保教师以专业化视角参与到红色文化教学中来,增强红色文化的育人内力,最终达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目的。[5]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创造了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了人。文化具有无形的传播力量,在浓厚的文化氛围中,大学生将接受“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隐性教育,在不知不觉中实现对红色文化的认知、认同、接受和践行,对此,必须要充分利用抖音、微视、校园网等互联网媒介,挖掘整理、编辑推送红色故事、红色人物、红色经典、红色遗址,使红色文化资源鲜活和丰满起来。同时,在红色文化挖掘中,要注重发挥多方面合力,组织校内骨干力量,尤其是思政课教师、文化学者等,强化高校与红色文化基地的协同作用,强化对红色文化的挖掘和保护,以推出更多的红色文化资源,不断丰富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的养料。此外,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要改变传统“单向输入”的模式,坚持通过案例式、参与式、实践式、讨论式、任务式等教学方式,强化大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性,引导大学生自主建构对红色文化的认同,不断增强红色文化教育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