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力家庭教育,唤醒学生成长自觉

2022-03-17 19:04石志浩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朝阳学校
教育 2022年32期
关键词:学校孩子教育

石志浩 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朝阳学校

“圣人施教,各因其材。”要做到因材施教,施教者就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在智力水平、性格倾向、兴趣爱好等方面存在的差异调整自己的教育教学目标、方式和进度等。那么,怎样才能更好地了解学生的个性特征呢?对此,笔者认为,要更好地了解学生的个性特征,就需要先了解他们所接受的家庭教育。从范围上讲,人的教育可分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自我教育。其中,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也是终身教师,家庭教育具有天然的“权威性”。所以,学生性格特点、智力发展水平等个性差异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庭的教育和影响。

鉴于此,诸多教育理论家都关注到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之间的关系。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提道:“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的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他的主要策略是学校办“家长学校”,对家长进行培训,引导家长根据学校给出的教育思想和具体的建议实施家庭教育,从而保持家校教育的一致性和贯通性。这显然是科学的。国内对于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之间关系的研究也有不少成果,譬如《论现代教育中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合作》(载于《高等理科教育》)《架构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桥梁》(载于《二十一世纪教育思想文献》)等等,这些文章都在强调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并从学校的角度向教育者提出了让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保持一致的策略。

但是,当前多元化的时代,要让所有家庭都能与学校教育思想相统一,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所以,要转变思维方式。随着人们思想文化水平的提高,教育理念也在不断更新,家庭观念中现代的、自由的、独立的、民主的元素越来越多,重视孩子全面发展、个性发展等思想已经相当普遍。很多家长有自己的家庭教育思想和方法,而且很多是科学的,能够在自己孩子身上产生较好的教育效果。像这类情况,教师要做的就是积极了解学生在家庭中所受到的教育,接受合理的家庭教育思想,并使之与学校的教育思想、教育行为共同发生效应,从而更好地了解和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而做到与家庭教育保持一致,更好地因材施教。

当然,不少家庭教育存在很多问题:一味偏袒、宠爱、纵容的;急功近利、动辄呵斥,简单粗暴的;金钱与物质刺激,思想肤浅的;对孩子成长中的问题感到无奈而不知所措,任由发展的等等。对于这些家庭教育存在问题的学生,教师要主动做工作,在学生身上下功夫,尽可能地弥补其家庭教育中的缺失。

本文笔者结合具体的教育案例对几种类型学生的教育方式进行分析与探讨。

让自觉的学生自我规划

每个学校、每个班级总有一些学生是相对自觉的,他们往往有较强的自我控制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对这一类学生开展教育工作,不要试图让他们完全按照教师的规划进行,不能把对这一类学生的教育安排得太具体、太琐碎。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目标,教师要做的是指导他们更加科学合理地制定学习计划、发展规划,即让自觉的学生走向自我规划。

小兰(化名)父亲对孩子从来不会提出各种高要求,学习上,他就希望小兰能达到班级平均水平,周末也从来不给小兰报任何辅导班。平时很少以长辈的口吻跟孩子讲话,遇到问题总是与孩子协商解决,当孩子的见解不全面、不准确甚至偏激的时候,他也不会直接告诉孩子一个“死”答案,而是及时鼓励孩子的想法。他说,他就是想给孩子一个宽松的成长环境。身心的健康,思想的自由,意志的独立,比成绩的优秀更重要。

这种家庭教育的结果是:小兰学习成绩非常好,思维活跃,对很多问题的思考经常有独到的见解;在课堂上敢于与教师平等对话,对于班级不合理的制度、教师不合理的做法,她都敢于提出来,并且提出自己的建设性意见。小兰爸爸不过高的要求孩子取得好成绩,孩子反而会自觉地努力,取得优异的成绩,这其中有值得我们深思的地方。

对于已经在家庭中培养出较高自觉性的这一类学生,给其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学生会动脑子思考并安排好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想办法把自己的生活安排得充实而合理。在小兰的周记本中,经常出现她给自己制定的目标和学期规划。完成自己的计划,做自己决定做的事情,朝着自己确定的目标前进,比起完成别人给安排的任务、实现别人给制定的目标,要更有意义并且效果更好。学生从被动接受教育走向了自我规划,学生成长中的诸多突发事件,比如疫情时代的居家学习等,都不再那么可怕。

让习惯好的学生自我管理

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传》中“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的大致意思是:种树的关键步骤做好了,之后就不用再过多照管了。那些种树不成功的人,往往由于对树过于“关心”,“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树的成长需要自我的空间,人的成长更是如此。所以,对树的管理与对人的教育有相通的地方。对于学习习惯较差的学生,教师要做的就是努力培养他们的学习习惯,教育的关键环节和步骤一点都不能少、不能放松,要做到精细化指导和管理。当学生能够独立完成学习任务,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后,如果教师仍然将学生所有的时间都安排任务,每时每刻都在关注学生、管理学生,把他们挤压得像一个学习机器,效果就会变糟。

小伟的爸爸说:“小伟小学的时候,我对他的要求非常严格,与他一起读书学习,精心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鼓励他努力,让他明白学习的重要性。我很早就给他办了借书证,先是跟他一起去借书,借书之后与他一起读书,谈论书里的故事和道理,后来孩子慢慢自己就爱上读书,并且形成了自己借书自己读书的好习惯。到了初中以后,我们就放手了,基本不再过多监督孩子学习,但是孩子成绩一直不错。”教师在针对小伟开展教育工作时,与学生家长积极交流。当我们发现小伟家庭教育的特点,了解了他的习惯后,在学校教育中,自然会更省力更高效。家庭教育给孩子养成了好习惯,学校教育一定要学会借力,让学生充分发挥自我管理的能力。

让意志力强的学生自我发展

每一个学生的成长都有自身的节律,而意志品质是学生调节自身成长节律的关键因素。遇到困难的时候、失败的时候,是停止下来、慢下来,还是勇敢地、智慧地闯过去?这些都要看学生的意志品质。因此,教师在学校开展教育工作时,要有意识地了解学生的意志品质情况。如果学生已经具备较好的意志品质,教师要做的,就是给予他们方向的引导,帮忙发现问题,给他们更多的鼓励和信任,让他们获得自我发展、自主成长。

小蓉妈妈有一次跟我讲了孩子前几天上体育课没有学会后滚翻,到了家里,练习后滚翻的事情。小蓉先让爸爸帮她练习,一次练习因用力过猛,把脖子伤了一下。一次一次的练习,仍然没有成功,小蓉说:“怎么办,其他同学都能翻过去。我必须想办法。”她又找来手机,让她爸爸帮忙录像,之后自己根据录像发现哪个动作不到位,最终练习成功。

这样的孩子着实让人感动。小蓉的妈妈还讲了一件与我有关的事情。去年冬天,期末考试之前,我作为班主任找小蓉谈心,帮她分析了一下问题,最后鼓励她:“小蓉要加把劲了,期末考试一定要考个好成绩。”但是没想到,这个“一定要”给小蓉增加了压力。那一阵子,她天天想着如何提高自己的成绩,抓紧每一分钟学习,我确实感受到了她的认真是超越其他同学的。考试前一天,我问她:“感觉状态怎么样?”她自信地回答:“还成!”期末成绩出来,她取得了超出以往的优异成绩。

教育,需要发现,需要鼓励,而不是忙于给学生做安排。像小蓉这样已经在家庭教育中培养出了较强意志力的学生,我们要给予充分的鼓励、充分的信任,让学生在坚毅中走向自我的发展,走向成长的幸福。

让“平庸无闻”的学生自我苏醒

学校教育中,有一个学生群体,往往较少得到教师的关注。因为这一类学生看起来很“平庸”:课上默默无闻,成绩不好不差,参与活动不主动……而教师应该负责地为每一个学生创造合适的教育。面对这类学生,为了更好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引领其走向成长的自觉,首先,教师要有意识地对这类学生多给予一些的关心、爱和耐心。其次,要努力创设合适的教育契机或教育情境。教育,不是简单的言语教训,更多的是在一个个教育情境、教育活动中进行心灵的唤醒。而做好这些的前提是要充分了解学生、走近学生。与家长的沟通,了解学生的家庭教育情况,便是重要的途径。

小红、小星在学习上成绩一般,一直缺乏学习动力,在平时学习中也很少得到任课教师的关注。为此,我主动与其家长进行沟通交流,并了解到:小红是一个英语口语特别好的女孩,有较好的舞台表现力,平时人缘也很好;小星则是一个组织能力强,并且语文学科学习得特别好的学生。元旦来临,班级要举办联欢会,而又面临期末考试,于是我只提前四天时间告诉学生准备联欢会节目,并安排小红和小星做联欢会各个环节的设计与安排。我本没有抱太高的期望,但是,联欢会上学生们的表现让我吃惊。小红和小星作为主持人,分别用了英语和文言文主持联欢会,班级环境的布置、节目的精彩程度、节目数量之多,都是我没有想到的。平时学习成绩中等的小红和小星表现出了他们另外的一面。我想,他们参加的活动多了,教师提供的机会多了,他们的潜质就会慢慢发掘出来,他们自己会慢慢苏醒过来,就不再是“中等生”了。

让自卑内向的学生自我鼓励

每一个学生的内心都是一个宇宙,他们都具备无限发展的潜能和可能性。只是因为有些学生性格内向,不善于表达和表现,甚至有些自卑,从而把内在潜能藏得很深。教师的教育就是要发掘他们的内心世界,把潜藏在学生身上的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教育的情怀,体现在教师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也就是用生长的眼光看学生。教师要意识到教育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促进学生走向自我发展之路。学生现有的状况只是起点,教师不应给予他们偏见,而是要努力让学生发展得更好。

刚开学,我就发现班里一个学生上课几乎不主动回答问题,在老师点名后,回答问题的声音也极其微弱。我知道,这个学生内心有自卑倾向。于是,我与学生的家长取得联系,家长的答复是“孩子从小就这样,我们很苦恼,也没有办法”。显然,这位学生的家庭教育存在欠缺,我必须要帮助他。他在课上的一点好表现,我都会进行鼓励,课下多关注他的生活,但是效果并不好。一次班会课,我创设教育情境,有一个环节就是“说说自己,谈谈别人”,我先找这个学生做自我评价,他没有说太多,只是说自己学习不好、学习习惯差等。于是,我发动班里其他同学来说这个学生的优点:“他很谦虚”“他很诚实”“他很勤快”“他很善良”……在其他同学指出该生的优点的时候,我看见这个孩子眼含泪水。那时候,他的眼睛格外明亮,格外可爱。那次班会之后,这位学生的确在改变自己,尽管进步的步伐,并不是想象中那么迅速,但是只要找到了方向,走出了内心的困境,一切都会变得越来越好。该生后来在各方面都有了很大进步,他会主动报名参加运动会、主动参与班级各类活动,学习成绩也有了较大进步。

可见,这类学生在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认可后,会慢慢建立自信心,自我鼓励,逐步赶上来。

教育,是为了不教育。基于学生生命自觉的教育,应该是教育的立场。综合以上的分析,可以得出教师的教育要更好地做到因材施教,要更好地调动学生的自觉成长,一定要了解他们在家庭中受教育的情况。对于科学的家庭教育,我们要配合;存在问题的家庭教育,我们要想办法主动做工作,在学生身上有针对性地采取教育策略。如果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能够形成合力,将会很好地促进家庭教育思想的转变和教育方式的改进,同时也会更好促进学校自觉教育的实践。这样一来,一定会产生“5+2>7”的教育效果。

猜你喜欢
学校孩子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学校推介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