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艳然 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朝阳学校
传统的教学中,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不高,课堂的实效性欠佳。随着“双减”政策的落实,传统生物学课堂已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怎样提高学生的能动性并创建高效课堂,成为当下生物教师亟须解决的问题。新形势下,初中生物教学应更加注重聚焦核心素养,关注学生的自觉成长,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开拓性、创造性和自主学习能力,实现教学转型和创新。丰富的课堂活动体验能够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参与感,更好地促进学生思考,促进学生开展学习探究,发展学生学科思维,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引导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提升自我效能感,激发学生自觉成长。因此,我们需要打通教为学服务的渠道,重视生物课堂中学生的活动体验,让学生进行有效参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断激发学生内驱力,促进学生自觉成长,提高教学实效性。
在教学实践中,经过长时间观察,我们发现学生的学科素养发展水平普遍较低,教师对课堂教学重视程度不够,中学生物的教学实效性提升存在很大困难,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教学情境有效性欠缺 创设教学情境时,教师存在不能在事实的基础上突出真问题、偏离设定教学目标的情况,这样的教学情景无法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深入思考,难以引导学生主动构建知识,阻碍学生深入领悟学习内容,教学效果无法达到预期。
教学形式相对单一 目前的课堂形式仍是以教师讲授为主,教学活动丰富性尚有所欠缺,使得课堂缺乏活力和趣味性。长期单一的教学形式无法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们也难以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这非常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此外,单一的教学形式无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师生之间也缺乏有效的沟通和互动,这都将直接或间接导致课堂效率低下。
教师忽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教学中教师们往往更在意自身的教学过程表现,很少给学生创造展示、交流和表达的机会,缺乏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小组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一个有效方法,但在实际的实践过程中往往止于形式,其作用发挥尚不够充分,在合作学习中,学生的合作能力、交流表达能力等均没有得到充分的训练,学生们独立及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有较大提升空间。
教师对实验教学不够重视 实验教学是生物教学中公认的有效手段,但在日常教学中,由于各种原因,教师常常会忽视实验教学的作用,反而一味地采用简单的知识灌输方式,这不但会使课堂变得乏味无趣,还不利于学生对生物知识的理解,尤其生物学科中一些较为抽象的知识,缺少丰富的实验现象支持和刺激,学生无法建立深刻的感性认识,不能自主构建概念,对知识的理解不深入,也无法有效迁移应用知识。此外,实验教学的缺少,使得学生缺少对实验现象、结果进行充分讨论,导致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得不到有效训练。
教学评价不及时,评价形式单一 教师评价反馈不及时在教学中普遍存在。教师通常注重教学效果,而对课堂教学过程的评价有所欠缺。不及时的评价反馈将会阻碍师生的沟通和交流,教师不能适时把握学生的学习状态,则无法及时了解学生学习的困难,不能有针对性地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式,这都将导致教学效果不佳。此外,在一些及时的评价反馈中,教师往往着重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忽视学生个体化差异和发展需求,一些评价尚不够全面,这将会阻碍学生全面发展,导致赋能学生成长的效果甚微。
丰富的课堂活动能够给生物教学带来无限活力,真实的课堂活动体验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体验过程,促使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改善上述初中生物教学的主要问题。因此,课堂活动体验对学生的课堂学习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增强课堂活动体验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力 在生物教学中,如果教师只是单纯地讲述知识,那么课堂的教学形式就会过于单一,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积极性就会不高,教学成果则不佳。丰富有趣的课堂活动,能够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究,增强学生的课堂体验感,帮助学生深度参与课堂,让学生体会到寻求知识的快乐,提升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有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师在活动中设置不同的小任务,让学生通过努力获得新知,体验到点滴进步的喜悦和成功的满足感,促使学生产生求知冲动,激发学生内驱力。学生对知识充满好奇,有良好的学习动机和较高的自我效能感,才能实现高效学习。
增强课堂活动体验能够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教师在生物教学中除了讲解演示,也需要注重活动中师生之间的交流,不能一味要求学生进行知识的记忆背诵。学生在互动交流中认真思考,总结提炼自身观点,发表自己对课堂问题的见解,这样使其学习的积极性明显提高,思考更加深入,对生物知识的认知和理解程度也显著提升。在活动中解决实际问题时,学生通过尝试利用已有知识,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能够帮助学生了解自身知识掌握的不足之处,促使其掌握解决问题的技能,并发展自身知识应用能力,使学生形成良好的理性思维和生物观念。除此之外,我们在课堂活动中创设不同的生活情境,组织学生对生物知识进行实践体验,通过直观感受,让学生在实践中亲自体会感悟知识,增加对知识的理解,有利于学生迁移应用知识。
增强课堂活动体验能够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 生物学的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生物学的根本任务是提高学生终身发展所需的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其中包含科学思维、生命观念、社会责任、科学探究。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关键在于组织以探究活动为特色的主动学习,因此教师要给学生提供亲自参与活动体验的机会,通过观察活动和实验探究等发展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概括、建模等科学思维,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分析归纳、得出结论等自主学习活动,切实提高自身学习能动性,锻炼自身思维,发展自身知识技能、学习能力,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升学科素养。
“双减”政策旨在推动学生全面发展,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成长。这一政策的落实对教师的专业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需要更加注重课堂的有效性,努力打造快乐高效课堂,有效训练学生学科素养,致力提升教学质量。教师在实践中积极践行教学改革,认真探索课堂增效的方法策略,营造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在课堂活动充分参与、积极思考和自主学习探究,能够增强学生学习体验,激发学习内驱力,提升课堂学习效果。
创设有效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建构知识 真实有效的教学情境,能够凸显问题性、形象性、生活性。真实有效的教学情境能够点燃学生学习的热情,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促使学生在接受新的知识前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激发学生自觉成长。在创设教学情境时,教师可以从生活出发,选择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真实情境,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提出探究性问题,或从与生物学相关的社会热点问题切入,或呈现生物模型、标本,提供相关文本资料,帮助课堂营造真实有效的情境。真实有效的教学情境能够点燃学生学习的热情,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促使学生在接受新的知识前产生积极有利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激发学生自觉成长。
例如,我在北京版初中生物课程“输血与血型”的教学中,请学生表演汶川地震伤员失血过多被送医的小品,提出“如何救治失血过多患者?”的问题导入课程,营造贴近生活的情境,突出教学重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思考救治失血患者措施,促使学生深入思考与输血有关的问题,如:输血与血型的关系,血型的鉴定原理等,引导学生主动建构知识,促进学习的真实发生。
组织小组学习,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小组学习是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和设置的任务,自主开展小组合作的探究性学习,是高效课堂中常见的学习活动方式。在小组学习活动中,学生针对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在交流互动中不断进行思维碰撞,思考问题的深度逐渐增加,课堂的参与度有效提高。这样的小组活动,促进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和交流表达,能够提升成员之间竞争力和团队凝聚力,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在主动探索中体验生物学习的乐趣,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动性、自觉性、自主性,有效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自组织能力。
小组学习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成员不宜过多,一般5、6 个人为宜,每个人都要有明确的任务并适时进行调整,使每一个成员都有机会承担不同任务;其次,教师要鼓励学生在自主观察思考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并积极开展实践,进行探究性学习;再次,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互助精神,给学生创造一些展示的机会,特别是学困生,对他们每一点小进步,给予及时的反馈评价,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最后,教师要考虑到学生发展水平的差异,设置不同层次的任务,让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新知识的发现者和建构者。
注重实验探究,提升学生学科核心素养 实验是生物学科教学非常重要的部分,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开展自主探究。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学生经过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施实验、分析结果并得出结论等过程,利用所学知识尝试阐明生命现象及规律,解决实际问题,有利于学生产生丰富的感性认识,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深刻理解,发展其归纳与概括的能力,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生产问题,形成社会责任和生命观念,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例如,在学习北京版初中生物课程“细胞的结构与功能”时,教师让学生分组观察不同动、植物细胞,如:番茄表皮细胞、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口腔上皮细胞、提子果皮细胞、黄瓜果肉细胞,帮助学生建立感性认识,请学生观察比较细胞结构,归纳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动、植物细胞结构的区别。观察细胞的基本结构,猜测细胞组成结构的功能,如:细胞膜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的作用,设计实验方案验证猜想,利用鸡蛋壳膜与细胞膜组成类似的特点,让学生观察淀粉大分子和葡萄糖小分子,透过鸡蛋壳膜的不同现象,帮助学生自主构建“细胞膜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的作用”的概念,提高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概括的能力,培养学生实验能力、科学观念,以及学生学科素养。
优化教学评价,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教学评价是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具有诊断、激励以及促进作用。有效的教学评价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教学过程、调控教和学的行为,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升课堂互动效果,转变学习方式,促进学生主动发展,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提高教学实效性。同时教学评价的优化也会促进教师自我反思,有利于提升教师自身的教学水平,从而实现教师与学生共同发展。
在日常教学中,评价应遵循立德树人指导思想,以促进学生发展为原则,参考课程标准、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结合相应教学内容,以主干知识的重要概念为依托,检测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水平。评价时应注意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内容的丰富性,教师可以结合实际情况,选用教师评价、小组评价以及学生自评和互评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的形式,让学生参与课堂学习评价,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师应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发展需求,做到既关注个体进步,又关注整体提升,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可以采用多样的评价方法,例如:成长记录袋,课堂行为观察,作业练习,阶段性纸笔检测,进而衡量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等。此外,教师还应该关注学生的潜能和进步,对评价结果进行及时反馈,可以利用谈话、评语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及时反馈,提高评价的时效性,增强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当下,“双减”政策正在逐渐被落实,包括生物学科在内的所有学科教学均面临着重大变革。生物学科教学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性、自觉性和主动性,重视课堂的高效性和学习的有效性,同时也要求生物学教师具备很强的反思实践能力。要实现学生的自觉性学习,学生的课堂活动体验尤为重要。注重学生的主体性,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潜能,利用含有有效问题的生活素材和图文资料,创设真实有效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科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积极组织小组活动,给予学生创造表达交流的机会,丰富学生学习体验,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积极开展实验探究,体会自主探索的乐趣,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在教学中还应注重评价的及时性和有效性,让学生体会每一次进步带来的喜悦。这样才能有效促进真正自觉性学习的发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实现有效学习,助力“双减”政策落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