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问题链”教学法三大功能的实现
——以“正确把握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教学为例

2022-03-17 18:54陶迎春
滁州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问题链原则科学

陶迎春

“问题链”教学法的特征、作用和实施路径等,学界已有广泛讨论。它是以“问题逻辑”理论为指导,针对教育对象的特点,把授课任务设计为逻辑相关的几个子问题,通过对逻辑相关的子问题的解答过程中,“传道、授业和解惑”,达到传授知识、启迪思考、价值引领的作用。

但是,在高校思政课运用 “问题链”教学过程中,“是什么”问题、“怎么样”问题、“为什么”问题,具体承担着什么样功能,从这个角度来探讨,学界讨论的并不多。下文以2021版新教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以下简称“原理”)第六章第二节中“正确把握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以下简称“原则”)的教学为例,进一步探究“问题链”教学法在高校思政课中特别是在“原理”课中的功能,主张“是什么”问题、“怎么样”问题、“为什么”问题,分别主要承担传授知识、启迪思考、价值引领三大功能,深化对“问题链”教学法实质的认识,促进“问题链”教学法有效运用。

一、传授知识

课堂教学时,通过问与答的形式,获得知识。但是,所提问的问题,教师在教学设计的时候,一般是“是什么”问题。例如,在“原理”课中“原则”这一部分教学中,授课对象是在改革开放大背景下成长起来的“新时代”青年大学生,思维活跃,社会阅历少,对所讲授内容,因时间跨度大、历史与现实联系复杂而有所回避。教师设计出“‘原则’ 是什么”这一问题,通过对这一问题的回答,聚焦注意力,在交流过程获得这方面相对完整的知识。

什么是“原则”?“原则”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理论逻辑集中表述。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组成部分之一,从这个角度来说,它是以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为依据,研究无产阶级解放运动规律的学说。

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把共产主义社会区分为两个不同的阶段,分为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初级阶段)和共产主义高级阶段。[1]列宁在《国家与革命》明确用“社会主义”指称这一“共产主义第一阶段”[2],直到今天,这种作法一直被沿用。邓小平根据中国的国情,进一步指出,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已跨越了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大峡谷”,处在共产主义第一阶级的初级阶级,由此,向高级阶段运动。

如果“原则”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理论逻辑集中表述,那么,这些“集中表述”具体是什么呢?有十个方面。那么,这个十方面,如何把握呢?它们之间的有什么逻辑关系呢?这十个方面,依次回答了这样的四个问题,一是社会主义为什么会取代资本主义,二是怎样取代的问题,三是取代后,社会主义是什么样子,四是这样的社会主义未来的历史方向是什么。

社会主义为什么会取代资本主义?“两个必然”原则。这是从唯物史观得出的结论。这是建立在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我们来简单推演一下:马克思主义主张,世界是物质的,整个世界是按照固有规律在时空中永恒运动的统一的物质世界。人类社会是世界的一部分,因此,人类社会发展也是一个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过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推动着,人类社会从低级向高级运动,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再到资本主义社会,必然会推动着资本主义社会向更加高级的社会形态即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发展。

怎样取代的问题?无产阶级历史使命原则和无产阶级革命原则,这是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得出的结论。人类社会基本矛盾在资本主义社会发展阶段,现实地表现为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的运动带来了两个结果。第一,产生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而且二者之间根本利益不可调和;第二,导致了周期性经济危机的出现,破坏社会进步和社会发展。无产阶级是资本主义的“掘墓人”,无产阶级通过革命取得政权,“无产阶级失去的只是枷锁,而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

取代后,社会主义是什么样子?可以从经济、政治、文化三个方面来考察。从经济方面来说,就是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础上,实现公有制,进行按劳分配,并对社会生产进行有计划的调节。从政治方面来说,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始终坚持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从文化方面来说,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为共产主义而奋斗终生。

这样的社会主义未来的历史方向是什么?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向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运动。

总之,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主要内容有十个方面,依次回答了这样的四个问题,即社会主义为什么会取代资本主义?怎样取代?取代后,社会主义是什么样子?这样的社会主义未来的历史方向是什么?可以从这样的逻辑线索来理解或把握。师生通过这样的问与答的形式,获得知识。

二、启迪思考

课堂教学是在特定的师生共建的时空下进行的,无论是“线下面对面教学”还是“线上点对点教学”,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者、学习的引导者,通过提问,一般是“怎么样”问题,通过经过反思的、设计的、具有逻辑关系的问题的提出和解答,聚焦学生注意力,引导学生思维的过程、解答的方向。进而师生互动,对问题进行多层面探索、多角度探究、多方位探讨,在这个过程中,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运用知识的能力得到训练、锻炼或提升。

比如,在“原理”课中“原则”的教学中,通过前面知识的辅垫,可以进一步设计这样的问题即“如何对待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让学生先进行问题互助,先自己思考一下;接着,以小组为单位,小范围内交换意见;然后,小组代表阐述各自的讨论结果;最后,教师总结、引导、阐述。如何对待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马克思、恩格斯,他们作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者,他们对自己的理论的态度是什么? 1872年德文版《共产党宣言》序言中,明确指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3]。也就是说,马克思、恩格斯主张不能把“原则”当作亘古不变的教条,“原则”作为一般原理是正确的,需要坚持;但运用一般原理解决实际问题时,需要结合实践,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同时,还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一是需要坚持“原则”。如果不坚持,遇到一时的困难和挑战就放弃“原则”,就会走上邪路。在世界社会主义500多年的发展史中可以看到,打着“发展”马克思主义旗号的伯恩施坦,否定飞跃、否定无产阶级革命,否定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最终导致“第二国际”破产。以戈尔巴乔夫为代表的当时苏共领导公然背弃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放弃马克思主义在苏联的整个社会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甚至删除了苏联宪法第六条关于苏共是全苏最高政治领导的规定等,最后造成苏联亡党亡国的悲剧。

二是需要给合,把“原则”与本国实际情况相联系,创造性地解答前进过程的任务。“原则”揭示的是一般性规律,没有向人们提供解决特殊问题的具体方案、措施、办法。“这些原理的应用,……在德国又不同于俄国”[4]。同样的,在俄国又不同于中国。在世界社会主义500多年历史发展中,同样是无产阶级革命,中国不同于俄国实际,中国共产党把“原则”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走出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一不同于俄国的革命道路。

三是需要发展,需要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理论来源于实践,又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原则” 随着社会主义实践历史地、现实地、深入地展开而更加完善。列宁根据他领导俄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亲身经历,指出不能“为死教条而牺牲活的马克思主义”[5],推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丰富了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又比如,什么是社会主义本质?在总结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到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时,获得丰富和发展对这方面的认识。

总之,如何对待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第一坚持,第二结合,第三发展。通过问题互助,启迪学生们对这一问题深入的多层面的多角度的思考,帮助学生提高获得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

三、价值引领

“问题链”教学过程中,始终有明确的价值指向。无论是“是什么”问题、“怎么样”问题,还是“为什么”问题。正是在一定的价值观的影响或指导下,作为教学主导者、引导者的教师,所设计的教学过程中使用的问题,才会是这样的问题,而不是那样的问题。也就是说,教师选择了某个问题,也就放弃和排除了其他问题。而选择这个问题不选择那个问题,背后始终有价值观在影响着。反过来说,一旦呈现出某个问题,这个问题也就承载着一定的价值倾向。不过,在“问题链”教学过程中,承担价值引领的,主要是“为什么”问题。一般通过“为什么”问题的问答形式,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明辩是非,选择对的、善的、美的。

比如,在“原理”课中“原则”的教学中,通过对“‘原则’是什么”这样的“是什么”问题、“如何对待‘原则’”这样的“怎么样”问题的问与答,获得了知识、锻炼了分析,从而进一步提出“为什么”问题即“为什么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帮助同学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是建立在真理性之上、是有强大的可靠的理论支持和严格的逻辑保证的,从而顺利地树立对共产主义的信仰。

为什么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呢?“原则”是区分、辩别真假社会主义的试金石。“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6]。

一是坚持了“原则”。众所周知,1992年西方学者弗朗西斯·福山在《历史的终结与最后之人》一书中主张,世界历史随着苏东剧变,已经终结,终结为资本主义;在2014的《衰落的美利坚》一文中,这位学者弗朗西斯·福山改变之前的观点,主张“历史没有终结”。那么,是什么原因让弗朗西斯·福山从鼓吹“历史的终结”转为叹息历史没有终结呢?很大程度上是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功地发展起来,取得了“上可九天揽月,下可五洋捉鳖”的伟大成就,中国找到了不同于西方模式的现代化道路,中国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提高。

二是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进行着全面的深入的践行和创新,推动着中国社会健康快速地发展,使得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现实表现来说,就是既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勇于变革,结合中国实际,创造性地解决前进道路上出现的新问题。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到取消农业税,到实现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三权分置;从创办深圳特区、经济特区,到沿海、沿边、沿线和内陆中心城市对外开放,到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深入融入世界经济、建设自贸区;从搞好国有大中型企业,发展个体私人经济,到深入国资国企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等一系列重大改革,中国始终在改革的道路上不停步。

三是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既没有丢掉“老祖宗“,又别开生面,是“结合讲”“接着讲”“创新讲”,一脉相承,与时俱进,是既继承又发展。如中国共产党坚持了“两个必然”的原则;发展表现为始终践行党的初心使命,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坚持了生产资料公有制和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原则;发展表现为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贯彻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了计划调节和按劳分配原则;发展表现为强调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形成了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坚持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和实现共同富裕的原则;发展表现为不断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把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提上日程。

当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自觉把“原则”与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上达到了新的境界。新的征程上,全面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7]继续前进!

总之,在“问题链”教学过程中,“是什么”问题、“怎么样”问题、“为什么”问题,承担着传授知识、启迪思考、价值引领三大功能。承担传授知识的,主要是“是什么”问题,通过对这样问题的解答,聚焦学生注意力,在交流过程获得某方面相对完整的知识。承担启迪思考的,一般是“怎么样”问题,通过经过反思的、设计的、具有逻辑相关的问题的提出和解答,引导学生思维的过程、解答的方向;通过师生现场互动,探索对问题的多角度、多方位的解答;在这个过程中,运用知识的能力得到训练、锻炼或提升。承担价值引领的,主要是“为什么”问题,一般通过“为什么”问题的问答形式,让受教者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明辩是非,选择并践行对的、善的、美的。

猜你喜欢
问题链原则科学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坚守原则,逐浪前行
基于微视频与问题链相融合的高三一轮复习教学设计
“问题链”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巧设问题链预约精彩课堂研究
解析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问题链的设计问题
无罪推定原则的理解与完善
科学拔牙
惹人喜爱的原则(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