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嫚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背景下,农村寄宿制学校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的学校,事关全局发展,就目前而言依然存在一定的问题。公益组织是独立于政府部门及营利性机构之外,致力于满足社会公共需求及提供社会公共服务,具备合法性的社会组织团体。公益组织作为一种社会力量参与到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发展过程中,虽然历年来取得了不少成绩,但是仍遭遇不少困境。公益组织可以弥补政府在农村寄宿制学校中作用发挥的偏差,深入分析公益组织在参与农村寄宿制学校发展中的问题,基于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对提升公益组织在农村寄宿制学校发展中作用发挥的有效性以及促进农村寄宿制学校发展、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化发展、保障教育公平具有重大意义。
2014 年,公益组织歌路营对农村寄宿学校的学生做了一项调查,形成了《中国农村住校生调查报告》,该报告显示,农村寄宿学生中有近60%是留守儿童,有47.3%的学生常有负面情绪困扰,63.8%的学生有孤独感,寄宿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需要引起足够重视。农村学生到了可以读寄宿的年纪,家长就会外出,学生便成了留守寄宿学生。留守寄宿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度过的,放假之后就和祖父母或其他亲人生活在一起,父母对其生活和学习参与得很少。据调查,农村寄宿制学生大都面临着孤独、不安、厌学等情绪。农村寄宿制学校较少配有心理健康教师和生活教师,任课教师由于专业性原因和时间问题很难对农村寄宿制学生给予心理上的疏导,因此辍学、打架斗殴、逃课等不良行为在农村寄宿制学生群体中非常常见。如果这类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会对学生的全面发展产生很大的影响,同时也会加大学校的管理难度,影响学校的整体发展。
在农村,由于年轻父母大多外出打工,绝大多数学生都有寄宿需求。但是,农村寄宿制学校无论是教学环境还是生活环境都相对较差。这些学校基本的生活学习设施都是勉强维持。其中,有些学校的教学楼大部分是翻修过的旧楼,宿舍也是20 个人一间的大宿舍,宿舍也很少配备基本的生活设施。除此之外,农村寄宿制学校更缺乏运动设施、图书馆、多媒体等设施,学生在漫天黄土和灰尘里上体育课,学校里唯一的录音机供应所有需要声音的课程,出现这些问题或这些问题没有得到解决的根源就是资金的缺乏以及资金使用的低效率。由于国家对基础教育的投资主要集中在城镇地区,农村寄宿制学校没有充足的资金来源,基础设施建设仍然停滞不前。农村寄宿制学校对资金的利用效率低,没有将资金用于学生更为需要的基础设施上,很多生活环境没有得到解决的寄宿制学校兴修实验室只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而大部分农村寄宿制学生的生活极为单调,他们没有读书、运动的习惯,学校无法给予他们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农村寄宿制学校教师大多是无编制的代课教师和实习教师,在校的教师留不住,向城镇地区流动的趋势明显,同时也很难吸引年轻教师,在校的很多教师大都没有接受过正规师范教育和系统的培训,教师的流动性很大。农村寄宿制学校教师不仅从数量上无法保证,教师的专业性也无法给予支持。农村寄宿制学校师资缺乏还集中体现在学校音体美教师的缺乏上,尤其是心理健康教师和生活教师的缺乏,音体美教师大都由其他科任教师兼任,心理健康教师的工作大都由班主任代理。农村寄宿制学校相较于其他学校,增加了对学生衣食住行的生活管理功能,而传统的学校教师编制中并没有对应的生活教师编制,生活教师大都聘请的是学校教师的亲属或者其他需要工作的社会人士。寄宿制学生正处于身心成长时期,生活上和心理上正是需要引导的阶段,但由于学校师资的缺乏导致学生学习和生活的质量从根本上无法给予保障,正常的健康成长也成了难事。
相关研究表示,学业支持力度弱、情感焦虑难排解、人际关系困惑多、生活无依、缺乏照料成为制约农村寄宿制群体儿童健康发展的主要问题。公益组织在参与农村寄宿制学校发展过程中,关注到大部分寄宿学生都是留守儿童,在日常生活中缺乏家长的关注和家庭的关爱,因此,学校除了培养寄宿生的独立生活能力外,还应关注寄宿生孤独等心理健康问题。例如,公益组织在参与农村寄宿制学校发展过程中对改善农村寄宿学生的心理健康投入了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寄宿学生新一千零一夜故事”“寄宿学生定期心理健康咨询”等项目都对农村寄宿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给予了特殊的关注。同时公益组织注重开阔寄宿学生的眼界,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如“阳关书吧”项目为农村寄宿学生打造了良好的阅读氛围,让农村寄宿学生在寄宿条件下也有良好的学习氛围。
一直以来,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始终存在。公益组织往往会参与到新建农村寄宿制学校欠缺的基础设施、翻新陈旧的基础设施建设中,同时学校新教学楼、新宿舍、新沐浴设备、读书吧的建设也都离不开公益组织的贡献。很多政府部门无法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发展特点给予适当的资源配置,比如政府部门会要求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信息化教室,但一些农村寄宿制学校连基本的学生宿舍的条件都没有改善,信息化教师的建设价值显然不高。此时,公益组织就政府在资源配置中出现的偏差进行调节,如近年来郸城县下大力气建设县社会福利中心,还相继在乡村建成20 个“儿童之家”,汇集社会多方力量为农村留守儿童和遭遇困境儿童撑起了一片蓝天。由此可以看出,公益组织在对农村寄宿制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公益组织在参与农村寄宿制学校发展过程中,吸引一些社会人士和社会资金参与到学校建设中,更多的社会力量了解我国农村地区寄宿制学校发展的现状,让更有效的社会力量参与到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发展过程中。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很多公益组织将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实际情况发到网上,呼吁更多的公益组织和公益人士参与到帮助农村寄宿制学校这一公益事业中。随着更多的公益组织的参与,农村寄宿制学校的教师和学生接触到了各种社会力量,增强学生对社会的认识,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和社会的联系。
我国公益组织成形时间晚,相关的立法制度不充分,总体规模较小,发展不完善,大部分的公益组织在成立之始就缺乏完善的体制建设和管理规范的建设,在公益组织正式运行中缺乏专业的人员对公益组织发展的有效管理,公益组织的成员大都是由志同道合、有公益想法的一群人聚集在一起组成。本文所涉及的公益组织主要指有志于促进乡村教育发展、改善农村寄宿制学校状况的人员组成的组织。就其成员的专业性而言,大多数仅是怀着“做公益”“做慈善”的想法参与到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发展过程中,真正具有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的成员较少,公益组织在促进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发展过程中,寄宿制学生的心理健康、教师专业发展等专业性较强的问题难以发挥作用。公益组织大都是自发形成的,其资金的主要来源是依靠社会集资和捐赠,来源单一,具有不稳定性。在促进农村寄宿制学校发展过程中,很难顾及全局,具体工作也难以深入推进。
公益组织的人员主要来源于社会,由于公益组织具有公益性、福利性,其宗旨是服务和奉献,无法给工作人员提供良好的福利待遇保障,因此,有志于加入公益组织、服务于农村寄宿制学校发展的社会人士并不多。公益组织的工作大都是成员的兼职工作,在参与农村寄宿制学校发展过程无法提供专业的、全天候的人才。公益组织的经费是由社会集资和社会捐赠而来,主要来源于关注企业外部效应的大企业,中小型企业对公益组织的捐资较少,即使公益组织大都在门户网站上开设集资通道,出于主动意愿集资捐赠的依然较少。现实情况是公益组织需要主动寻求社会力量的帮助,社会对公益组织的整体支持不足,公益组织无法获得充足的人员和资金,在参与农村寄宿制学校发展过程中劲头明显不足。
公益组织在参与农村寄宿制学校发展过程中与政府缺乏有效的沟通互动,导致在参与农村寄宿制学校发展过程中出现无法顺利开展工作的情况。从政府一方看,我国缺乏对公益组织进行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以及较为完善的制度政策,政府在对公益组织进行管理时,没有权威的文件和标准进行衡量,总会过多地干涉公益组织。从公益组织一方看,会受到双重政府的管理,他们也将政府视为管理者而不是合作者,在其参与农村寄宿制学校发展的过程中,较少寻求政府的帮助,在一些具体事项上也没有向政府咨询。政府和公益组织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交流,使公益组织在农村寄宿制学校中发挥作用时受到阻碍和牵制。
公益组织在成立之初应就组织结构、体制机制、相关制度做出清晰的规定,并在参与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发展过程中结合实际情况不断完善自身体制机制建设。完善的体制机制能保证公益组织发展的有序性,使其在运行的过程中有章可循。公益组织还应注重管理制度的完善,在参与农村寄宿制学校发展过程中应就人员管理、经费管理、项目管理等做出明确的规定。具有良好运行机制的公益组织能保证在参与农村寄宿制学校发展中有完备的项目和计划,有助于有效性作用的发挥。同时运行良好的公益组织能更有效地吸纳社会资金和人员,会有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其中,而储备更多的人才和资金能有效提升公益组织在农村寄宿制学校中发挥的作用。
公益组织在完善自身体制机制、健全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应就目前农村寄宿制学校发展的特点开设一些切实有效的项目,有吸引力的项目会吸纳优秀的社会人士和充足的社会资金。同时公益组织应就其服务目标和具体项目加大宣传力度,让社会明晰公益组织项目的意义及其对促进农村寄宿制学校发展的有效作用,让社会成员尤其是有能力的社会成员做出应有贡献。公益组织还应积极主动寻求有志于促进农村寄宿制学校发展的仁人志士和组织,从而吸纳更多优质的社会力量参与到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发展过程中。
政府在与公益组织进行沟通时,应主要扮演服务者、合作者的角色。政府应对公益组织在农村寄宿制学校中发挥的作用做出宏观层面的指导,制定相应的指导政策和规范措施。在参与农村寄宿制学校发展过程中,自主权应真正回归到公益组织。公益组织不应只将政府视为管理者,应将其视为合作者,在参与农村寄宿制学校发展过程中应积极寻求政府部门的帮助,两者应就参与农村寄宿制学校中的具体事宜进行沟通商定,以免造成重复劳动和利益冲突。上海浦东新区“尝试建立政府、市场、社会、学校和公民个人共同参与的教育公共治理格局”为公益组织参与教育公共治理提供政策支持,也为其他地区教育公共治理的积极探索和实践提供了借鉴。公益组织在参与农村寄宿制学校发展过程中应和政府形成良性互动,承担起各自应承担的责任。
由此可见,公益组织作为社会力量参与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发展是必要的,分析公益组织在参与农村寄宿制学校发展中面临的困境,并就此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具有现实意义。公益组织应同社会、政府形成良好的伙伴关系,协同解决农村寄宿制学校发展面临的问题,共同促进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发展,这将有助于提升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化水平。但目前,公益组织在参与农村寄宿制学校发展过程中还面临着潜在的问题与困难,探寻有效的解决措施还需进一步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