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大兴 福建省上杭职业中专学校
良好的思维能力能够让学生形成清晰的学习思路,将各部分知识有机串联起来,同时可以促使他们挖掘更多隐性的信息,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和思考,辅助提升其综合素养。因此,中职阶段的历史教师要充分意识到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重要性,然后基于教学内容、教学需求和学生的具体情况设计更加科学的授课方案,以便引导学生在参与中提升自我、发展自我,同时形成灵活的思维,学会创造性地思考和解决问题,由此为他们历史核心素养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思维是一种意识层面的活动,是学习者对于外部相关信息的概括和反馈。而历史思维能力则是学生在学习历史课程时应当具备的思维品质和特征,主要包含以下几点:第一,深刻性。在学习历史知识时,要具备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意识和能力,也要把握主线和内涵,能够充分掌握关键的信息。第二,综合性。历史知识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各部分内容之间关系十分密切,所以在学习时应当具备综合意识和整体意识,要善于基于所学内容,从多个角度、层面进行综合分析,以便得出完善的结论。第三,概括性。学生在学习时要善于概括知识,无论是章节内容还是单元要点,都要通过概括来进行梳理,然后记忆和理解。第四,准确性。历史是真实发生过的事件,学生在学习中要具备唯物史观,把握准确的知识内容和正确的观点。第五,创造性。历史学习既需要有充足的理论知识做支撑,也要能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灵活运用、创造性使用,从而实现活学活用的目标。
在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时,教师需要遵循适度性、层次性、双重性、咨询性和整体性原则。其中,适度性原则指的是教师要基于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为他们提供具有针对性的学习内容,引导他们在能力范围内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平衡其感性思维和抽象思维,以此提升其思维水平;层次性原则指的是教师培养学生时,要准确分析他们的思维特点,并划分层次,然后设计针对性指导方案,促使学生循序渐进地发展;双重性原则指的是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会随着知识的增加和理解能力的提升而不断发展,所以教师要注重知识对思维的促进作用,一方面借助知识教育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另一方面促使学生发挥自身的思维能力去解读和分析历史知识;咨询性原则指的是提问与解答能够促进学生思维的完善,使他们有根据地思考和探究,获取相应知识,同时不断挖掘新问题,通过分析得出更为完善的结论;整体性原则指的是教师要立足整体,关注各种思维能力之间的关系及其相互作用,然后设计更加完善的授课方案引导学生发展。
当具备良好的历史思维能力,中职学生可以更为准确、高效地理解和吸收所学知识,同时从中挖掘更加具有深度的内容,且能够由点及面、由浅入深地展开探索,理清相关知识之间的联系,通过纵向、横向比较将其内化于心,还能够在此过程中掌握更加科学的方法,形成清晰的学习思路。此时,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会不断提升,个人的核心素养也会得到稳定发展。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历史学科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新课标提出的要求,因此在中职历史教学活动中融入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能够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促使他们在参与中形成良好的学科素养,进而不断提升教学质量。
当前,合作学习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已被广泛应用于学科教学活动中,具有锻炼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作用,同时能够体现出“以学定教”的理念,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中职历史教师可以在教学实践中灵活运用合作学习模式,以便为学生提供更多自主学习、探究的机会,促使他们在展现自我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思维能力。
以“先秦时期”部分的内容为例,教师可以设计明确的任务指导学生合作:概述先秦时期的各种思想、制度,并绘制表格呈现总体的知识;着重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情况以及社会的变革;了解“战国七雄”的构成;分析孔子的教育主张。据此,各小组可以更加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和探索,学生也可以各抒己见,结合教材内容,经过商讨和分析得出更加具有参考价值的结论,也可以受他人启发,形成更为完善的学习思路、积累丰富的学习方法,而在互动过程中,思维能力也会不断发展,学会有序地构建知识、串联知识,并把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而实现高效学习的目标。
中职历史教师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时,还要发挥思维导图的作用,引导学生围绕特定主题去整合、梳理知识,从而促使其挖掘知识的内在联系,学会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同时能够基于理论知识分析本质问题,得出更为完善的结论,以此不断提升其学习效果。
以《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为例,讲完该部分知识以后,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一起绘制思维导图,即以“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为核心词汇,然后绘制主干分别展示“条件”“过程”“特点”“意义”四个维度的内容,再于每个主干之下绘制详细的分支,呈现每部分的重要内容,如“条件”可分为“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分别阐述本次革命发生的背景;“过程”则包括“二月革命”“《四月提纲》”“七月事件”“十一月起义”“建立政权”几个层面的内容,且要详细列举相关的性质、结果、措施等。而在此过程中,学生还要把握重难点知识,以不同的颜色、形式标注关键的信息,基于思维导图确定章节中的所有知识,同时迅速确定要点。
以此种方式指导学生学习,可以培养他们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并使之更加有序、有效地记忆知识,还可以锻炼学生的总结、分析和概括能力,辅助他们了解知识的本质和内在联系,继而从根本上提高其历史思维能力。
根据所教知识,中职历史教师也要善于挖掘话题引导学生讨论,使之在相对开放的环境中不断发散思维,并进行辩证思维,能够运用学过的知识进行合理分析、论证,从而推动其历史思维能力的稳定发展。
以《敦刻尔克大撤退》为例,历史教师在讲述该部分知识时,可以提出问题:“有人说‘撤退’意味着失败,说明英法联军在此次战役中战败了。这样的说法正确吗?为什么?”以疑问调动学生的兴趣,促使他们主动基于教材中的相关内容展开思考,如可先分析交战双方的情况,即德国占尽优势,且装备先进,而英法联军应对不力,已经被逼到绝境,然后分析撤离的目的和结果,即英国为了保存实力,不得不从敦刻尔克撤离人员和装备,以免全军覆没,这表面上看是英法联军的失败,但实际上双方各有胜负,因为德国并未将英法联军的主力军完全消灭,而英法联军的撤离也为之后的战役保存了实力。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对历史事件形成本质的、深刻的认识,有助于提升其历史理解和解释能力,辅助增强他们的核心素养。
引导学生辩证分析和讨论,可以进一步提升其历史思维水平,也可以完善他们学习历史知识的思路,培养其良好的学习和思考习惯,进而提升历史教学的成效,助力学生的良性发展。
在历史教学实践中,中职教师还可以补充各种时事政治素材,一方面能够丰富教学内容,拓展学生的思维,另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灵活运用学过的知识分析现实问题,使之在参与中形成良好的历史思维能力,继而推动其良性发展。
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政治经济概况》为例,教师在讲授此部分内容时可以补充新闻素材,并提出问题,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的会议中多次强调“中国将坚定不移扩大对外开放”,这是为什么呢?据此,学生首先需要联系的是“1978 年改革开放”的相关知识,分析改革开放的历史意义;其次需要立足我国的社会制度、新时期的发展需求等,运用所学知识从经济、政治的层面入手展开分析,进而形成更为完善的认知,有利于深化其印象。
补充时事政治素材,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引导他们关注国家、社会,培养其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同时能够促使他们主动运用学过的知识分析相关事件,在分析与概括中形成良好的历史思维能力,以便为他们学科素养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在中职历史课上,教师也可以运用情境教学法来唤醒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将抽象的知识转化为更加生动、直观的内容,不断简化学生的理解过程,由此为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使之更加主动地思考和探索,通过深入挖掘信息来建构知识体系。
以《新民主主义革命》为例,教师可以在讲课过程中运用信息技术播放电视剧《觉醒年代》中的片段,以此触发学生的兴趣,然后要求学生对照电视剧中的内容和教材中的知识展开详细分析,如剧中的建筑、人物的穿着、报纸等都非常贴合历史,能够反映当时那个年代的场景,而且围绕陈独秀父子三人的剧情也极大地还原了历史,填补了以往影视剧中存在的一段空白历史,肯定了陈独秀的功绩和历史地位,但也对其性格、行为中的缺陷进行了呈现。
创设情境,可以让历史理论知识以更加立体、生动的形式呈现出来,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能够让学生主动挖掘情境中的信息,并进行思考和分析,将其与具体的知识对应起来,形成完整的认知,以此为他们历史思维能力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辅助提升教学的有效性。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免会产生疑问,而这正是培养其思维能力的最佳时期,所以中职历史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善于观察学生,并鼓励他们积极提出自己的问题,然后充分利用这些生成性资源锻炼学生,促使其不断发散思维,进而实现学科教学目标。
以《英国工业革命》为例,学生在学习此部分知识时可能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在那个时期,英国的劳动工资为什么比其他国家高?”“英国工业革命有什么现实意义吗?我们国家能从中借鉴什么经验?”而历史教师就可以据此进行拓展引导,要求学生再次分析英国当时的发展情况,包括社会结构、政治制度、能源类型等,同时引导学生分析英国的内战、海外殖民地扩张等因素,从中梳理出关键信息解答以上问题。而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也可以根据教师正在讲述的内容及时举手发言,分享自己的观点或者质疑,再由教师或其他同学解答、分析等,由此可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让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活跃的状态,通过不断发散和深度思考获得更加丰富的信息。
经过质疑探究,学生会养成多角度、多层次看待问题的习惯,也会形成更加灵活的思维,从而更加全面地了解历史知识,有助于切实提高他们的学习质量,并不断强化其思维品质。
为了保证课堂教学成效,中职历史教师在讲课期间往往会设计多样化的练习活动,这既是为了巩固学生的认知,夯实他们的基础,也是为了更加准确地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给予其针对性指导,从而提升其学习效率。鉴于此,教师可以根据所讲内容设计形式灵活的练习任务,以便针对性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促使他们在思考、辨析、理解和解释的过程中对所学知识产生深刻印象。
以《隋唐时期社会概况和文化》为例,历史教师可以结合基础理论设计填空、选择、判断和简答题,并注重优化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变换角度,从不同层面分析相同的历史知识点,以此激活其思维,提升他们的学习效率。教师还可以将不同习题设置成游戏任务,促使学生更加主动地进行练习,并结合漫画、视频、材料等展开分析,增强历史思维能力。
在中职历史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是贯彻落实核心素养理念的重要举措,也是引导学生高效吸收知识、发展自身素养的必然途径。因此,新时期的历史教师要充分联系学生的未来发展需求,结合现代化教育理念对教学方案、教学方法进行调整和优化,以便使学生在积极参与中学会独立思考问题,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探索,并使之形成批判思维、理性思维、逻辑思维,能够分别从整体和部分入手分析相关内容,形成准确的认知,由此为他们的长远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