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天一,郝春东
(黑龙江大学,哈尔滨 150080)
宿舍暴力事件的偶发使“这样的室友好可怕”成为大学生谈论的焦点。大学生这种警惕室友的行为,降低了大学生的人际信任水平。高校应将积极心理学理念应用到学生日常管理和宿舍管理当中,培养大学生的品格优势,使其学会欣赏室友,与室友建立亲密关系,促进个性化发展和个体社会化。
1.积极教育理念
1998年马丁·塞里格曼教授首次提出要推广积极心理学,而积极教育是积极心理学在教育领域致力于引导学生发展品格优势、丰富积极心理体验的实践应用。2014年3月21日,积极心理学创始人马丁·塞里格曼教授以及六位国际积极心理学运动的领军人物决定成立“国际积极教育联盟委员会”,并提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提升人类的幸福口号。2016年7月,国际积极教育联盟在美国正式宣布成立,标志着积极心理学和幸福科学的教育国际化战略正式启动[1]。21世纪以来,各国积极探索积极教育模型,并应用于实践基地学校。目前,我国实施积极教育的学校已有数十所,但是还达不到大规模运用的程度。清华大学心理学立足于中国本土的积极教育实践研究和塞里格曼PERMA模型,设计出包含六大模块、两大系统的积极教育模型,指导积极教育课程研究。积极教育的核心任务是通过构建积极教育环境,培养学生的积极情绪,塑造其积极品质,达成学生学会自我教育,实现有意义的、快乐心理体验的教育目标。
2.积极教育视角下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首先,大学生通过宿舍集体生活,正确处理宿舍关系,建立人际信任,获得亲密感。融洽、稳定和相互支持的宿舍人际关系有助于大学生建立人际信任,掌握社会角色和行为规范,提高自控性与自我效能感。有研究表明:获得较多社会支持的大学生人际信任水平较高,其内控性较强,更可能表现出通过自身努力来改变消极事件或不良后果对自身的影响[2]。
其次,高投入的宿舍人际关系给予大学生更多情绪体验,在互动中获得关照、欢乐和信心,有助于大学生形成对宿舍与学校的归属感,提高大学生学校适应性[3]。和谐融洽的宿舍人际关系使宿舍成员更易获得来自朋辈的认同与赞许,形成相对客观、理性的自我认知,增强内在发展动力和价值感,而冷漠、紧张甚至是冲突的宿舍人际关系将导致宿舍排斥、孤独等负面影响,阻碍大学生融入校园集体生活。
最后,获得同辈支持,促进个体个性化和社会化发展。一方面,积极乐观的宿舍人际关系有助于提高同辈支持的质量,促进信息资源的共享和交流合作,使大学生获得来自朋辈室友的心理支持,提高适应性和应对刺激性事件的能力。不仅有助于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还有助于合作学习与非正式学习,提高课堂参与度和自主学习能力,有助于培养创造力、解决问题以及沟通合作等非专业能力[4]。另一方面,积极乐观的宿舍人际关系有益于学生主动适应和参与集体生活,在集体环境中学会尊重、理解他人,既可以与他人和平共处,建立亲密关系,又可以提高独立思考和独处的能力。通过社会化的过程,增加利他性行为,获得生命意义感和价值感,提高自尊水平[5],建立与社会规范相匹配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培养社会参与意识和责任感。
3.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状况
首先,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总体处于中等偏下水平,普遍同学反映存在宿舍人际摩擦[6]。研究表明:30.9%的同学存在宿舍人际关系困扰[7]。而这些宿舍人际关系困扰没有得到及时、恰当的处理,不仅影响大学生的日常情绪和心理健康状况,还会积压于大学生的潜意识中,当遇到刺激性事件时,会引发大学生人际冲突事件,甚至暴力事件,造成不良影响。
其次,大多数学生在进入大学前缺少宿舍集体生活经验,易采取不适当的应对方式处理摩擦和冲突。受多种因素影响,部分学生无法准确掌握在宿舍中的角色定位和缄默的行为准则,忽视与室友进行有效的沟通交流,常以自我为中心,不能将他人与自己放在同等地位,无法合理地处理自我和宿舍他人之间的关系。
最后,大学生宿舍存在人际淡漠现象。由于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宿舍人际关系摩擦呈现隐蔽化的冷暴力趋势,例如不理睬、忽视、敌视、嘲笑以及疏远等,部分学生认为冷处理可以保护自己的利益不受侵犯,但是旁观的态度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宿舍人际冲突中的矛盾,对室友的不认同依然存在。宿舍人际关系的冷漠现象不仅将个体与群体剥离,阻断沟通交流的渠道,更是忽视了他人对自己的影响和价值,将自己不断边缘化,从而产生孤独感。
1.多元文化的影响
首先,儒家文化的耳濡目染使部分大学生倾向于暗示的表达方式和忍让的冲突应对方式。他们片面地自我设限,将自己理解的儒家传统文化中的中庸之道作为人际交往的原则,而“执两用中”不仅提倡人们在处理冲突问题时不走极端,还倡导人们积极地寻找合适的方法解决问题,使个体与自己、与他人、与自然的关系达到和谐稳定的状态,而不是消极地回避、遮掩问题。
其次,个人主义中自由、平等和个性化的思想使部分大学生过于追求自由和个性化,忽视宿舍其他人的情感体验、需求以及意见。由于熟人社会的缩小和家庭结构的改变,部分家庭将独生子女作为家庭生活的重心,过度保护、干涉独生子女的交友行为,使他们形成错误的社会知觉,过于在意自己的情感体验,没有在与同伴相处中学会真诚地倾听、分享和爱。此外,部分大学生存在认知偏差,将宿舍人际冲突归因于独生子女、南北方差异以及农村生源等原因,错误的归因方式使这部分学生消极地对待宿舍人际冲突事件,认为无法改变室友的行为,因而采取冷暴力、回避问题以及忍耐的处理方式。
最后,功利主义中绩效主义和工具主义思想使部分大学生产生不合理认知。宿舍环境中呈现文化的多元化和道德认同的多元化,而宿舍人际冲突产生的原因更多的是利益的多元所致,每位大学生都是主体自我,同时又是宿舍其他人的他人。“道德认同”本质上是一个如何面对他人的问题。如果个体一味依从自我天性,过于在意个人利益,从个人角度盯住他人缺点不放,指责室友,便会引起道德认同的困境,从而引发宿舍人际冲突。
2.高中阶段与大学阶段存在断裂现象
首先,对于学生来说,高中向大学的过渡本身是一个艰难的过程。由于学生基数过大,高中对学生个体成长规划的持续关注和评估有限,终身教育理念与学生全面个性化的发展易被学生、家长、教师以及学校忽视。中学阶段与大学阶段在教学方法、学生管理方式、评价方式和培养模式等方面仍存在差异。大学阶段强调自由的学生管理方式和多元选课制度,给予学生更多自由多样的自主学习与个性化活动空间,对于个人价值评价更加多元。因此,学生需要通过宿舍集体生活融入大学生活,学会与他人相处,获得同辈认同并建立亲密关系。
其次,应试的理念使部分学生过于注重个人成绩,忽视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维护个人心理健康以及培养道德品质等。高中教育衔接义务教育与高等教育,然而作为一个完整学段,其独立性与价值往往被忽视,其功能定位在育人与升学之间不断摇摆。高中教育不止为高等教育作准备,还应当承担培养具有终身发展能力的社会公民的职责,其选择性显著区别于其他学段。受绩效主义与工具主义影响,高中教育定位模糊易陷入应试教育,使全面发展教育理念无法具体地融入学科教学和活动中。学科教学与活动追求成绩和效率,形式化的教学内容与说服教育方式使学生缺乏体验感,无法引发学生对人际关系、人生意义与价值的思考。
最后,高中教育与高等教育的衔接实际上是课程的衔接,然而学生顺利地过渡不仅需要学术上的课程衔接,还需要人身安全、财产安全、人际关系处理、生存教育以及生命教育等使学生终身受益的课程。这些课程不仅需要高中教育明确育人定位,统筹已有学科科学、系统的课程体系,还需要通过大量的实际案例、真实的社会实践和观摩教学,给予学生更多实践体验的机会和空间,领会如何尊重和理解他人,融入集体与社会,进而顺利融入大学集体生活。
3.部分高校对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关注不足
大学宿舍生活是大学校园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应该得到高校管理者更多的重视。高校不仅应关注新生入学的适应性问题,更应聚焦于大二、大三部分寝室存在的矛盾冲突问题。高年级学生面临蕴含更多学业压力、就业压力的刺激性事件,更易产生情绪波动,从而发生宿舍人际冲突。而宿舍人数过度挤压大学生自由的私人空间也易激发宿舍矛盾。
1.大学生应积极改善宿舍人际关系
首先,大学生应重视集体生活,积极地自我建构。大学生是处理宿舍人际关系的关键主体,应在宿舍集体生活中提升自我认识,准确找到自我定位,客观全面地评价自己,合理地看待和对待与室友之间的关系,尊重室友们的个性差异,接纳室友的缺点,融入宿舍生活。大学生应提高情绪管理能力,积极推动人际关系问题的解决,增加利他行为,培养善良友爱、共同进步的集体意识,积极融入大学生活。
其次,大学生应重视与室友建立积极的关系。一方面,大学生应意识到宿舍人际关系对自己身心发展的重要意义,与室友构建积极、稳定、互相支持的关系。通过宿舍集体活动,发展社交技能和沟通能力,不断了解室友,学会积极有效的沟通技巧,以室友期待的方式对待他们,积极缓和摩擦,构建和谐融洽的生活。另一方面,在宿舍集体生活中,通过与室友间主动建设性的回应,强化人际联结,学会信任他人和表达善意,找到认同和归属感。
最后,大学生应积极维护和改善宿舍人际关系。高投入的个体往往会将改善宿舍人际关系看作自己的责任,对宿舍集体活动展现出高涨的热情和兴趣,表现出更强的亲和力,也会为积极解决冲突问题而主动行动。
2.辅导员应引导大学生建立积极宿舍人际关系
首先,辅导员应改变教育观念,转变角色,增强责任意识,促进自身专业发展。大学生具有可塑性和向师性,在宿舍人际相处中,会迁移与其他重要他人的相处方式。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校园生活中的重要他人,应贯彻以身作则原则,与大学生建立亲密关系,给予他们更多真诚的关怀,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影响学生,关注他人优点,学会包容和谅解打扰性行为,为建立宿舍亲密关系、理性处理人际冲突作出榜样。
其次,辅导员是学生校园生活的组织者、协助者和引导者。辅导员应积极动员大学生参与校内外有关人际沟通的讲座与课程,分享社会学、心理学以及语言学等知识,宣扬积极心理学理念,引导大学生提高解决现实人际关系问题的能力,引导他们更了解自己、更了解室友以及掌握处理人际冲突的方式。针对网络中充斥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等思想,辅导员应及时对学生进行思想纠偏,帮助大学生从多元视角看待问题,摆脱个人利益的束缚,挖掘社会负面信息中的积极意义,激励大学生承担社会责任,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历史观和人生观,以积极心理品质面对宿舍集体生活,顺利完成高中到大学的过渡。
最后,辅导员应经常组织高质量专题班会和活动,帮助学生顺利、愉悦地度过大学生活。辅导员应努力将多种教学方法和心理辅导技巧运用到日常学生管理中,鼓励学生参与校园活动和社会志愿服务活动,在活动中亲近他人,与他人产生情感共鸣,提升交流能力,增加利他性行为,从而培养学生集体精神、价值感以及荣誉感。一方面,辅导员应组织学生以寝室为单位定期进行轮流汇报、演讲和学期总结,为交流互动和化解矛盾提供平台,促使学生了解室友近期状态,通过交流学会宽恕和体谅。另一方面,通过观察学生的神情、行为和互动状态,增进与学生的亲密关系,对存在发展性心理问题的学生尽早进行心理干预,改善宿舍人际关系,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3.高校应积极构建健康的宿舍文化
首先,积极组织和鼓励大学生以宿舍为单位参与校园文体活动和志愿服务活动。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大学生长时间共同生活难免会发生摩擦,高校应进一步推广寝室文化节等以宿舍为单位的校园文体活动,使各年级、各寝室参与到更多生动、活泼的集体活动中,丰富大学生多元文化经历。多元文化经历有助于提高大学生认知的灵活性,减少刻板印象引起的偏见和歧视。多元文化习得能够促使个人更加强调关爱、公正和平等主义等保护个体权益的集体意识,强调大学生凝聚性的道德基础,培养大学生尊重、包容、理解、真诚的积极心理品质,积累处理多元文化摩擦经验,树立敬畏、尊重和包容等保护群体秩序的价值观,从而改善宿舍人际关系[8]。
其次,高校应构建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重视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问题。部分大学生表示寻求解决宿舍矛盾方法的对象主要是自己的朋友,而向父母、辅导员和心理咨询中心等寻求帮助的相对较少。高校应建立健全朋辈心理辅导员培养机制,鼓励学生通过朋辈帮助,积极作为,提升解决宿舍人际关系问题和交流沟通能力,将积极心理学的理论运用到生活实践中。此外,高校应完善通识课程体系,增加关于人际交往技巧的课程内容和活动。例如:校园情景剧、经验讨论分享和“我的室友我了解”等生动有趣的活动,能够满足学生学习和技能提升的需要,使其掌握解决宿舍人际问题的方法,以多元化的学科理念充实视野,促进他们非认知能力的提高,从而推动宿舍人际关系的改善。
最后,高校应统筹管理校园环境教育资源,关注宿舍环境对大学生的影响。宿舍是潜在的重要教育资源,大学生不仅可以通过宿舍生活逐步社会化,还可以通过宿舍文化的建设培养自身审美能力。拥挤的生活空间和杂乱的卫生环境给予学生焦虑、压抑的心理体验,封闭的外在环境更易引发宿舍人际关系冲突。因此,高校不仅应定期检查宿舍卫生,更应尊重和鼓励大学生宿舍个性化建设,激励学生构建积极乐观、充满希望的寝室文化。
宿舍人际冲突不仅具有潜在危机,也是大学生自我实现的契机。高校应抓住这一契机开展积极教育,秉承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关注大学生整体性发展,完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通过构建积极教育环境,引导大学生在宿舍人际互动中获得亲密感,积极主动地应对人际冲突,顺利实现个体的社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