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生韬
(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 科研处,哈尔滨 150025)
新时代背景下,信息安全、云计算技术、大数据应用等专业,已成为高职院校热门专业。除上述专业外,机电控制专业、电子信息专业等,都离不开计算机课程。在高职院校教学中,计算机课程在培养学生信息素养、计算机技能、计算机知识等方面,均发挥了重要作用。从目前来看,部分高职院校在计算机教学模式、课程设置等方面仍存在诸多问题,如何提高计算机教学模式的有效性和课程设置的科学性,成为了教师研究的重点。
1.学生情况
以高职院校学生为主体,对其进行调查分析,明确学生计算机基础情况,是高职院校计算机课程改革的必备条件。当前,在计算机应用水平方面,高职院校学生之间仍存在较大差异,这与其生活环境、学习环境密切相关,如城市与乡村、普通高中与职业高中等。因此,部分学生计算机基础技能薄弱,对计算机课程重视程度、兴趣程度不高。教师应从学生计算机学习现状出发,进行有关教育的反思,重视地域差异、成长经历等因素对学生的影响,通过优化课程设置和内容,帮助学生突破发展瓶颈,缩小学生计算机应用基础的差异,以此促进学生全面发展[1]。
2.课程情况
高职院校在计算机课程安排上存在明显问题。一方面,高职院校每学期开课时间约为4个月,计算机排课量约为2节/周,每学期计算机课程总量约为32节课,明显少于传统教学科目,排课量不足问题十分突出。由此可知,当前高职院校对计算机教学的重视程度较低,这不利于学生计算机知识和技能的掌握,难以为其今后发展助力。另一方面,Office办公软件操作、Windows系统基础信息、计算机硬件基础信息等均为高职院校计算机课程的主要内容,在编排计算机课程时,创意及教学深度不足,教师千篇一律的讲解,难以吸引学生兴趣,导致教学内容不够深入,学生计算机基础不够扎实[2]。
3.教学情况
在计算机实际教学方面,高职院校也存在诸多不足,教学现状不容乐观。一方面,在理论讲解的基础上,教师利用幻灯片课件展示计算机实际操作界面,明确教学重点,但部分教师教学态度敷衍,过于依赖幻灯片课件,忽视了重点知识的讲解及实践操作训练,使得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粗浅,未能深入理解相关知识[3]。另一方面,受计算机教学现状影响,学生对于计算机课程学习态度也较为消极,学习计算机知识仅为了应对考试,主动学习意识不足,当面临就业压力时,才会发现自身计算机能力欠缺。
1.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高职学生在自律性、自主学习能力、自主学习意识等方面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部分学生学习兴趣不高,计算机课程参与度较低,不利于计算机学习氛围的构建,导致整体教学效果不佳。还有部分学生畏难情绪明显,易陷入“不会学、学不会”的困境中,致使其学习兴趣丧失。例如,C语言具有逻辑关系复杂、学习难度较大等特点,多数学生对其认识较为浅显,加之计算机教学模式滞后、排课量较少等因素影响,学生难以跟上教学进度,学习热情也会大幅度消减,不利于计算机教学目标的达成[4]。
2.偏重理论教学
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仍深受传统教学理念影响,将应对学校考试、计算机等级考试作为教学目标,偏重理论教学,忽略了实践操作训练。计算机课程具有实践性强、操作性强等特点,需予以学生上机操作机会,使得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深入理解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但现阶段,多数学生计算机实践能力仍停留在通用Office办公软件操作、简单的网页制作等层面,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同时,偏重理论知识教学,使得学生想法、创意难以有效实现,长此以往,势必会对计算机教学质量、学生学习兴趣产生负面影响。
3.教学模式单一
高职学生个体差异较大,主要体现在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学习习惯等方面。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以教学目标和计划为基础,通过任务驱动、自主学习、教师讲授三种模式开展计算机课程教学,但受教学任务设置不合理、未能明确学生主体地位、不重视师生互动等因素影响,上述模式教学效果欠佳,学生参与度较低,自律性差,教师时常感觉自己在“唱独角戏”,甚至出现职业倦怠心理,导致教学进展缓慢,学生计算机基础薄弱[5]。
4.教学水平偏低
与其他学科相比,计算机技术更迭速度快,高职院校应不断革新教学内容,引进先进的计算机教学工具。但部分高职教师工作繁忙,不注重进修培训,导致其教学水平难以提高,无法紧跟时代发展,不利于计算机教学质量提升。不仅如此,计算机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先进技术的应用日益广泛,与先进技术相比,高职院校教材更新相对缓慢,使得学生难以接受到前沿信息技术,不利于其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提升,直接影响学生个人发展[6]。
1.课程设置思路及目标
根据高职院校教学要求及社会对所需人才计算机能力的要求,将高职计算机教育分为以下三个层次。一是计算机基础,培养学生计算机基础应用技能和理论知识;二是计算机应用,根据学生专业需求,开展计算机教学,指导其自主选择学科专业辅助工具;三是计算机创新应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了解当前计算机应用前沿知识。在计算机课程体系建设中,充分考虑到如下问题,一是保证教学课时;二是掌握现代社会对人才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要求,确保课程内容及课程设置符合社会需求;三是锻炼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四是解决学生信息素质不高、知识基础薄弱等问题。以此为基础,明确计算机课程设置目标,即培养学生计算机素质,提高学生计算机实践技能及理论知识,为社会培养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7]。
2.课程体系设置的方法
培养学生信息能力和信息素养,是高职院校计算机课程设置的核心所在。高职院校应从以下层面出发,修订计算机教学内容,重新设置计算机课程体系。第一层次为计算机应用基础;第二层次为网页制作、数据库技术与应用、VB程序设计语言、多媒体技术应用等必修或选修课程;第三层次为物联网、大数据等计算机科技创新类课程。根据高职学生学习特点和社会需求,全新规划教学内容,调整实践课程和理论课程的比例,舍弃滞后、少用的知识,增加与社会需求相关的新技术和新知识,切实提高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更好地应对今后学习和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1.专题教学模式
专题教学以多元智能理论、认知主义理论、构建主义理论等为基础,又被称为“基于主体的学习”“专题导向的教学”“基于项目的学习”。在教学过程中,以实际问题为主线,通过创造真实教学场景,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主动进行问题探究,以此提升学生实际能力。计算机课程以操作技能、实践应用为主,引入专题教学模式,多个学科教师精诚合作,组成专题研究小组,将专业知识和信息技术相结合,让学生在主题探究过程中,有效整合各学科知识,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质。但该教学模式的应用,对计算机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知识水平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学时应保证主题内容的深度与广度[8]。
2.混合学习模式
现阶段,混合学习模式在培训、教育等领域应用广泛,是多种学习模式的有效组合。在实际应用中,教师可以根据学习内容和课程性质,灵活运用不同的学习方法、学习工具、学习技术及学习理论,以此提高教学效果。该教学模式的运用,可使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网络实时学习、面对面教学等形式,达到最优的学习效果。随着网络学习平台的普及,计算机教学途径进一步拓宽,将课堂教学与网络学习平台相结合,开展混合式学习,有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师在计算机教学中,应合理设计学习活动,制定相应的学习任务,将操作知识和理论知识有机融合,注重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强化计算机课程实效[9]。
3.分层教学模式
将学生分为若干层次,根据学生个体差异,开展分层递进教学,帮助学生掌握难易程度不同的知识点,即分层教学[10]。该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因材施教”“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有助于学生主体性发展。当前,分层教学模式在高职院校日常教学活动中获得了广泛应用,根据教学方案不同,可将分层教学分为以下两种类型:一是以“培养目标”为原则,二是以班级为单位的分类教学。在高职计算机教学中,教师应从课程特点和专业特点出发,制定合理的分类教学方法。例如,必修课程“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应采取统一授课模式,不宜采取分层教学模式。对于选修课程、创新实践课程,教师可采取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基本原则,使学生分组分层合作学习,以此减轻教师教学压力,提高计算机教学质量。
4.多媒体教学模式
合理应用摄像机、图文投影仪、计算机等现代化教学设备,构建多媒体教学系统,配备多媒体教室,采用多媒体教学模式。教师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可将电子教案直观呈现,配合理论讲解和板书,合理创设学习情景,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该教学模式适用于计算机理论教学,如算法教学、计算机概念教学等。在实际应用中,教师应合理应用幻灯片的不同功能,提高媒体跳转规范性,有效连接、整合教学内容,提高学生认识度。同时,教师应及时转变教学理念,切勿将多媒体设备视为简单的播放工具,应对信息技术形成清晰、正确的认知。同时,避免过度依赖多媒体课件,注重学生参与度的提升,增强二者交互作用,以此提高学生的创造力[11]。
5.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随着微视频网站的兴起,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应运而生,教师需根据教学需要、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将操作演示、案例分析、知识点讲解等教学内容制作成视频课件,上传至网络教学平台,指导学生观看教学视频,提前预习学习内容,然后通过辅导答疑、师生讨论、布置学习任务等方式进行学习。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能够明确学生课堂主体地位,让教师成为课堂指导者和促进者,促使学生主动学习,有利于增进师生互动。在该教学模式实施过程中,教师应认真制作教学视频,保证翻转教学高质、高效完成;而学生应积极参与教学活动,选择个性化学习方式,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1.及时革新教学理念
高职院校及教师应及时转变教学观念,有效解决计算机课程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首先,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根据学生个体化差异,灵活选择教学方法、调整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掌握更多计算机专业知识。其次,优化课堂教学,了解学生在计算机知识学习过程中存在的普遍问题,进行二次讲解或专项详解,循序渐进提高学生信息化素养,并在此过程中不断提升教师教学水平。最后,开展教师培训,引进先进教学模式,宣讲基本概念、具体作用等,并展示真实案例,予以教师思想冲击,帮助其摒弃旧观念,主动应用先进的计算机教学模式[12]。
2.引进多种教学模式
现代社会竞争压力日益增大,就业形势瞬息万变,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积极创新教学方法,引入多种先进教学模式,优化计算机教学体系,切实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减轻其就业压力。例如,在计算机理论课程教学中,引入微课和慕课教学模式,将系统、复杂的知识碎片化,以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教师还应严格把握视频课件录制质量,生动形象地讲解知识重点,并借助学习平台,与学生进行有效沟通。同时,在计算机课程教学中,适当融入就业、创业相关知识,引导学生思考当前就业形势,规划自身职业发展,提高其自主意识,促使学生主动夯实计算机理论知识基础,掌握更多实践操作技能。
3.加强实践教学训练
高职院校应积极推进产、学、研的有效融合,立足学生实践素养发展,提高学生计算机实践能力,帮助其顺利融入就业环境。例如,高职院校可利用校内实践基地,增加实践课程占比,鼓励学生参与实践技能训练,以此提高学生实践素养。同时,收集学生就业数据,包括就业形势、就业方向等,了解学生就业市场情况,开展相应的实践活动,如组织校园编程大赛、网页设计评比等。在此基础上,还应加强校企合作,全面锻炼与展示学生实践技能,并帮助其积累就业经验[13]。
4.创新考核评价体系
作为高职院校教学的重要环节,考核评价体系在了解学生学习过程、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同时,还能直接反馈教学效果,帮助学生、教师了解自身不足。在计算机课程教学方面,积极创新考核评价体系,可有效解决缺少形成性评价、评价方式单一、评价主体单一等问题,为学生今后发展提供指导。例如,在评价考核体系中,强调对学生职业技能及综合素质的评价,如团队合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计算机基础知识等,从社会人才需求出发,评估高职学生职业素养,促使学生重视自我发展,并为其就业、创业提供指导[14]。
当前高职院校计算机课程设置及教学模式仍存在诸多问题,如教学模式单一、教学水平偏低、偏重理论教学等,计算机教师应从上述问题出发,明确课程设置思路及目标,合理设置计算机课程,灵活运用翻转课堂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分层教学法、专题教学法等教学模式,积极创新计算机课程设置及教学模式,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计算机课程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