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洛克《教育漫话》中学前教育思想及当代价值

2022-03-17 17:25黄小倩沈小强
大庆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漫话洛克幼儿

黄小倩,沈小强

(西华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2)

洛克的教育名著《教育漫话》一书中蕴含了大量的教育思想,除了最具代表性的绅士教育思想之外,还包括大量学前教育思想,如学前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方法途径等。洛克的这些学前教育思想中蕴含的教育智慧,值得我们深入挖掘、吸收和借鉴。

一、学前教育目标:将孩子培养成绅士

洛克是17世纪英国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出生于英国乡村律师家庭,从小接受严格的家庭教育,成年后在牛津大学基督教会学院学习并留校工作的这段经历,使洛克结识了著名的哲学家和科学家:波义耳、牛顿、笛卡尔、霍布斯等人,在《教育漫话》中他坚决主张绅士的培养不能通过学校教育,只能通过良好的家庭教育进行,(1)参见约翰·洛克:《教育漫话》,傅任敢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135页。这一主张与他这段生活经历有密切的关系。

《教育漫话》是洛克流亡荷兰期间与友人克拉克讨论子女教育问题的几封信整理而成,整书以绅士教育为主体,强调从家庭教育出发,采用正确的教育理念方式去发展儿童的体质、品德、学识等三大方面,培养具有开拓精神的事业家亦或是高素质的人才——绅士,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提供人才保障。(2)参见吴珠丽:《洛克的教育思想及其当代意义》,硕士学位论文,武汉理工大学,2008年,第1页。

在洛克所生活的年代,虽然专制的暴君查理一世已经被处决,但封建势力还未完全消灭,学校教育的内容仍然充斥着大量陈腐的课程,如文法、修辞、道德哲学等。洛克对此现象十分反感,他对一些著名的哲学家和科学家如波义耳、牛顿、笛卡尔、霍布斯等人的思想颇感兴趣。所以,洛克在《教育漫话》中表现出学校教育的弊端和对早期家庭培养的重视。(3)参见约翰·洛克:《教育漫话》,傅任敢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135页。他提出,教育的宗旨在于从小培养合乎社会需要且有德行、有用、能干的绅士,绅士具有勇敢、德行、智慧、克欲等品质。为了实现绅士教育的目的,洛克设计了一整套具体的学前教育实施办法,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方法途径等,对于我国学前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二、学前教育的内容:锻炼身体、历练品德和获得学识

(一)幼儿健康的身体是德育和智育的基础和保障

洛克提出了“以身心健康为基础的幸福观”,(4)参见龚兵、陈雅:《试析〈教育漫话〉中隐匿的幸福教育思想》,《教育文化论坛》2020年第12期。反对享乐主义下的健康教育理念,认为“健康之精神寓于健康之身体”,(5)约翰·洛克:《教育漫话》,傅任敢译,第1页。健康的身体是德育和智育的基础和保障。明确健康教育的目的,使原本健康的孩子保持健康状态,而非使生病的孩子恢复健康;体悟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如果将身体、工作、幸福和成功比作数字,身体为“1”,其他的一切为“0”,没有“1”再多的“0”也难以构成具有实际意义的数字。(6)参见约翰·洛克:《教育漫话》,成墨初、蒙谨编译,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3页。培养健康体质的措施,一是保持科学的饮食和适当的锻炼,二是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三是遵循自然规律和儿童身心发展规律。(7)参见滕明霞:《浅谈洛克〈教育漫话〉的教育思想》,《教育现代化》2018年第5期,第345—346页。

首先,保持饮食和体育锻炼的科学性。科学的饮食主要体现在,食物应简单而清淡,饮食过程细嚼慢咽,用餐时间相对固定三方面,从小培养幼儿良好的饮食习惯。体育锻炼的科学性体现在体育锻炼的目的、内容以及方式的科学性,一是明确体育锻炼的目的在于保持身体健康,二是依据幼儿身心发展规律选择适宜的体育锻炼项目,三是采取正确的方式引导幼儿进行体育锻炼。保持饮食和体育锻炼的科学性,有利于促进幼儿身体健康。

其次,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父母在培养孩子习惯的过程中,应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培养幼儿的独立自主性。成长是每一位幼儿的必修课程,独立是这门课程的核心内容,孩子不可能永远生活在父母的反复叮嘱和庇护下,独立以后的生活需要依赖幼儿长时间形成的良好习惯,所以辅助孩子学好这门课程对于幼儿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对娇惯溺爱孩子的父母来说这是一项极具挑战的任务。

再次,尊重自然规律。无论贫富贵贱,父母在对待孩子的衣着、饮食以及睡眠等方面都应贴近自然。《教育漫话》中洛克列举雅典人与锡西厄哲学家的对话,显示了及早施教、养成习惯,让习惯成为自然的重要性。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应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之上,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

(二)德行是检验健康的重要标准

洛克认为在培养孩子精神健康的过程中,德行是保持意识清醒的前提和基础,(8)参见白晨:《约翰·洛克的德育思想及启示——基于〈教育漫话〉的分析》,《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20年第9期,第147—149页。“要被人看重,被人喜爱,要使自己也感到喜悦,或者也还过得去,德行是绝对不可缺少的。如果没有德行,我觉得他在今生今世都得不到幸福。”(9)约翰·洛克:《教育漫话》,朗悦洁编译,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52页。足以见得德行作为我们生存的基础,是我们获得幸福的保障,在培养精神健康孩子的过程中承担了重要的作用。德行的主要内容囊括树立尊重和耻辱的观念、正确看待得失、塑造孩子坚韧的品质、培养孩子的爱心,把孩子培养成为品行良好、有教养的人等。

当德行以文字理论表达出来时,略显抽象,将抽象理论具象为实践中明确的内容和适当的方法符合我们一以贯之的教育理念——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首先,德行实践的关键在于及早施教,培养孩子良好的德行习惯;其次,德育过程中遵循孩子的天性,正确对待其过失行为;再次,引导孩子用理智克制欲望,让自律成为习惯。(10)参见约翰·洛克:《教育漫话》,傅任敢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第22页。

(三)学问是保持身体健康、德行高尚的辅助手段

在知识技能教育上,洛克认为:“读书、写字和学问是必须但不是首要的,最主要的还是身体和道德。”(11)参见李嘉怡:《从〈教育漫话〉中探析洛克的教育思想及现实意义》,《文学教育》(上),2018年第2期,第130—131页。这一观念符合我国现代幼儿学前教育体系中的教育观点。学问为保持身体健康和高尚德行提供理论基础,在获得学问的过程中,抓住孩子发展的关键期和敏感期,遵从适时、适度、适当的原则对孩子进行知识技能的教学。正如洛克所言,“当孩子到了能说话的年纪,就应该开始学习阅读了,让孩子在自由的情境下进行阅读,这样父母以及教师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12)约翰·洛克:《教育漫话》,朗悦洁编译,第58页。

卢梭认为童年是幼儿的休眠期,(13)参见刘黎明、钟昭会:《卢梭的消极教育观及其当代价值新探》,《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5年第1期,第5—9页。如果把人的一生比作一天的话,那么童年就是一天当中的夜晚,属于休息的时间,如果剥夺孩子的童年,就好比剥夺他的睡眠时间,长此以往,幼儿就会疲惫不堪、失去活力。因此要想使孩子智力得到充足的发展,就必须将他们从“知识的海洋”中解救出来,还他们一个快乐的童年。

洛克提倡寓教于乐的智力发展方式,从小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将学习与游戏活动相结合,激发孩子学习主动性。一位合格绅士的培养需要教养者正确的教育方式和教育理念,真正做到“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首先,发挥教师引导者的作用,为幼儿挑选合适的书籍和阅读方法,让幼儿用正确的方式领会知识,更加热爱知识;其次,端正幼儿学习态度,从小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再次,重视幼儿兴趣,将学习与游戏活动相结合,激发幼儿学习内驱力。

三、学前教育途径:理性的爱与惩罚

(一)理性爱的家庭教育

《教育漫话》源于洛克与友人葛拉克讨论子女问题的书信合集,在著作中,洛克十分注重家庭教育,将家庭教育视为个人成长过程中的核心组成部分。他认为实现教育目标的“捷径”在于把孩子留在家庭里,聘请一个好的家庭教师及早施教。(14)参见洛克:《教育漫话》,徐大建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85页。他指出要想培养一个健康的绅士,家庭教育发挥着重要作用,具体教育途径如下;

第一,兼具爱与要求。要求即在孩子不具备作为自由个体的能力之前,父母借助外在的力量牵制孩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爱一旦偏离理性就会脱离轨道流于溺爱,要求一旦偏离理性就会流于畏惧。家庭教养方式中,溺爱型父母,对孩子过度保护、溺爱,毫无原则地接受、原谅孩子的过失行为;权威型父母对孩子管教过严,使孩子见到父母望而生畏。(15)参见叶平枝、王朝蓉、林朝湃:《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幼儿学习品质的关系:家长教养方式的中介作用》,《学前教育研究》2021年第7期,第17—28页。过度的爱与要求都为幼儿不良习惯的养成提供了温床。随着孩子自主意识的增强,父母对孩子外在的约束应逐渐放松,正如洛克所言:“你越早把他当作一个成人来看待,他就会越早变成一个成人。”(16)约翰·洛克:《教育漫话》,朗悦洁编译,第38页。父母爱孩子就应该为孩子长远发展考虑,严慈相济才能促进幼儿健康发展。

第二,注重教养者的“专业”素养。洛克十分注重家庭教育,在他看来幼儿教育需要具备专业知识、技能和情感的专业人员,基于此,良好的家庭教育需要寻找一位具备专业素养的“教师”,以专业教养方式对幼儿进行教育。(17)参见约翰·洛克:《教育片论》,熊春文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60页。专业的“教师”不仅需要父母付出时间和金钱,还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但不能因此就选择一个普通的“教师”,因为教育经不起试验。教育就好比一剂药,一旦开错药方,后果不堪设想,因此要想把“病”治好,就要找到“名医”对症下药。

第三,寻求单纯、同一的环境。幼儿成长的环境中面临诸多诱惑,保持单纯同一的环境对于幼儿的成长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洛克在此所描述的单纯环境指教养者充分发挥榜样示范作用,以身作则,尽可能保持孩子所处环境的单纯性。(18)参见约翰·洛克:《教育漫话》,傅任敢译,第40页。为孩子营造一个好的成长环境。除此以外,“环境的同一性是教育持续性的保证”。(19)张倩:《约翰·洛克家庭教育思想探析》,硕士学位论文,上海师范大学,2018年,第52页。同一性指在对孩子进行教育时,教养者(父母、教师以及对孩子有影响的人)站在同一立场,做到教育过程中内外环境相一致。单纯同一的环境有利于呈现教育的积极作用,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二)管教与惩罚

洛克从惩罚者与被惩罚者两个角度出发,基于理性教育辩证看待管教与惩罚。主要观点包括:重视惩戒、反对体罚,主张荣辱型惩戒教育。(20)参见张露静:《洛克〈教育漫话〉惩戒理论的德育启示》,《山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9年第2期,第99—102页。他在书中指出:“善有奖,恶有罚。”(21)约翰·洛克:《教育漫话》,傅任敢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第54页。当遇到固执不知悔改的孩子时,可以用强力和鞭笞克服,理性教育的核心在于明白惩罚的目的以及正确实施奖惩。

第一,反对教鞭式的惩罚。错误的教育观认为惩罚教育能够造就“优秀”的精英,因此许多教师和父母在教育过程中采取鞭笞和训斥等简单粗暴的方式。洛克指出在教育过程中应尽量避免教鞭式的惩罚。(22)参见李琼:《论〈教育漫话〉中儿童的管教和惩罚》,《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20年第2期,第89—91页。原因如下:首先,人的本性在于趋乐避苦,鞭笞和训斥等管教方式非但控制不了这种倾向,反而助长其发展的态势;其次,孩子是具有差异性的不断发展的个体。教养者基于比较视角,忽视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当孩子出现过失行为或者是没有达到成人制定的目标时,采取惩罚教育“推动”幼儿前行,扼杀了幼儿主动性;最后,不利于幼儿自尊心、自信心的建立。洛克指出长时间的惩罚会造就“奴隶”性情,打击幼儿自尊心和自信心,给幼儿带去不可挽回的精神伤害,综上所述,教鞭式的管教方式治标不治本,应合理应用。

第二,慎用体罚。教养者必须明白体罚不是为了让孩子遭受皮肉之苦,而是从心理上使孩子信服。在教养过程中注意体罚的时机,教养者对其进行说理教育后仍固执己见或者顽抗不改时,这时可以适度体罚。教养者需要注意的是,一旦使用体罚,在孩子没有真正意识到自己的过失时,不能心生怜悯,将惩罚进行到底,否则会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采取强制的措施对孩子的身体进行管控,也许能治好一些毛病,但是损害的却是孩子的精神世界,培养出更多“不健康”的孩子。

第三,主张荣辱型惩戒教育。在教育过程中培养幼儿的荣誉感和羞耻感。洛克指出荣誉是与德行真正原则和标准最接近的,是对有德行的良好行为的一种赞扬,教养者应做到不当众宣扬孩子过错,对于孩子良好的行为最好当众给予赞扬,这一行为有助于激发幼儿维护自己的荣誉感。当孩子出现不良行为时,父母采取负强化的方式,增强幼儿荣辱感和羞耻心。洛克指出父母应知道:“孩子是一个年轻人,他有你曾经有过的快乐和幻想,你不能指望他的爱好跟你的一样,也不要指望他20岁的时候就要具有你在50岁时才有的思想。”(23)约翰·洛克:《教育漫话》,傅任敢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6年,第40页。基于成人视角评价孩子不利于培养幼儿荣誉感。

综上所述,教养者在选取教育方式时,首先,明确教育目的,无论是爱的教育还是惩罚教育,出发点都在于培养身心健康的绅士;其次,坚持理性适度的教育原则,让爱与惩罚都保持在一定度的范围内;再次,选取适当的教育方式,根据不同个体,不同情形选取不同教育方式,真正做到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只有将孩子发自内心的羞耻心和不愿惹人讨厌的畏惧心相结合,才能真正发挥教育的作用。

四、洛克学前教育思想对我国当代学前教育发展的价值

(一)我国当代学前教育的基本困境

我国学前教育事业近年来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相较于九年义务教育、高等教育,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相对缓慢,仍存在一系列的现实困境。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文件中明确提出了学前教育普及而且有质量的发展目标。(24)参见黄瑾、熊灿灿:《我国“有质量”的学前教育发展内涵与实现进路》,《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1年第3期,第33—47页。近年来学前教育也朝着发展目标不断努力,但仍或多或少存在偏离学前教育发展目标,忽视幼儿体育锻炼和品德养成等教育内容,采取不理性的教育方式等现象。

1.偏离学前教育发展目标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的颁布,对我国学前教育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指南》中明确指出,学前教育的目标在于为幼儿后继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素质基础,核心在于促进幼儿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的协调发展。然而,我国当代学前教育发展存在忽视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对幼儿实施超前教育、灌输式教育和刻板教育,(25)张晓辉:《学前教育应严禁“超、灌、刻”——〈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理念启示》,《学前教育研究》2013年第12期,第51—53页。严重偏离了我国学前教育发展目标。

(1)超前教育

受“功利教育”影响,超前教育已经成为学校教育的常态,大众的普遍追求。作为奠基教育的学前教育,“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已经成为学前教育的发展宣言。(26)参见魏超:《儿童幸福的时间困境及其重构》,《当代教育科学》2020第2期,第8—11页。我国当代学前教育发展中“超前教育”主要表现为:幼儿园教育目标、教育内容以及教育方式“小学化”、家长忽视幼儿身心发展规律让幼儿过早地接受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技能训练。众多研究成果显示,“超前教育”即“超负荷”,不仅会危害幼儿身体发育,还会使幼儿缺失最重要的早期经验,(27)参见岳慧兰、刘云艳:《认知神经科学视域下的婴幼儿学习》,《学前教育研究》2012年第10期,第35—39页。最重要的是一味追求知识技能的学习,抹杀孩子的学习兴趣,显然是短视而有害的。

(2)填鸭式教育

“填鸭”指鸭子在饲养过程中,养鸭人给鸭子喂饲料使其快速增肥。填鸭式教育是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提出的,指将知识盲目灌输给学生。(28)参见王艳娟:《“填鸭式”教育退出舞台的必然性》,《现代教育》2012年第3期,第96页。有研究指出:“中国家长培养的是孩子的输血功能,西方家庭培养的是孩子的造血功能。”(29)郝蕾:《论〈颜氏家训〉对当下家庭教育的借鉴意义》,《中国校外教育》2017年,第182—183页。中国传统教育理念认为教师是知识的拥有者、传授者,学生是知识的被动接收者。受传统教育观念影响,我国学前教育中,幼儿主要以听教师讲、看教师写等间接学习,死记硬背为主要的学习方式。(30)参见张磊:《抢跑不一定能抢到先机》,《大庆日报》2011年11月18日。填鸭式教育在学前教育中主要表现为:教师按部就班完成教材上的教学内容,致使幼儿学习与生活、游戏脱节;幼儿对于知识的死记硬背。这种灌输式教育的危害在于培养“应试机器”,抑制孩子的创造力。填鸭式教育违背了我国学前教育发展目标中实现幼儿可持续性发展的目标。

(3)刻板教育

刻板指对事物形成的一般看法和个人评价,认为某种事物应该具有其特定的属性,而忽视事物的个体差异。(31)Judd C M, Park B. Definition and assessment of accuracy in social stereotypes. Psychological Review, 1993,pp.109—128。我国当代教育受传统教育观念中标准答案和分数至上的影响,教师用一把“尺子”衡量每个学生,追求“同一性”已经成为教育发展过程中的一种潮流。学前教育作为教育系统下的一个子系统,受刻板教育影响,存在教师以同一标准要求具有个体性差异性幼儿的现象,具体表现在教育实践中,幼儿充分发挥想象力将西瓜画成方形,涂为五颜六色的时候,教师会指责幼儿,要求他们仔细看实物,重新画;在课堂中,所有孩子都按照教师给出的答案异口同声回答问题;在户外进行拍球、跳绳等活动时,部分幼儿无法完成,便会被要求反复训练达到统一标准。诸如此例数不胜数,这些都表明幼儿教师采取“一刀切”,用同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幼儿,忽视幼儿个体发展差异性,对幼儿进行刻板教育,违背了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我国学前教育目标。

2.忽视体育锻炼和品德养成

2021年3月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都不能过于注重分数。分数只是一时之得,要从一生的成长目标来看。如果最后没有形成健康成熟的人格,那是不合格的。”(32)习近平:《看望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讲话》,《中国教育报》2021年3月6日。我国当代学前教育体系发展仍不完善,教育内容上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第一,体育内容多为宏观指导,具体执行力不足。(33)参见孟庆光、王惠山:《新中国幼儿体育政策的分析与建议》,《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8年第9期。近年来,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有关于体育的政策文本,(34)参见刘雨、范巍:《中国共产党百年幼儿体育政策研究》,《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21年第5期。在推进政策文本落地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幼儿园内专业的体育教师数量不足,部分体育教师出现职业倦怠的问题,甚至存在部分幼儿园缩减幼儿户外活动时间,抢占幼儿游戏活动时间等现象。第二,品德教育方法不当。在品德教育过程中,存在注重奖励说教忽视精神引导、注重理论说教忽视榜样示范、情绪化教育忽视个体感受等现象。(35)参见李佳音:《学前儿童品德养成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吉林大学,2018年,第27页。幼儿受认知局限难以真正理解理论层面上的品德,教师和父母应耐心引导。

3.采取不理性的教育方式

2020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加剧了幼儿家长的教育焦虑,焦虑主要来源于部分家长忽视教育发展规律,对幼儿抱以较高的教育期待。鲍姆林德根据父母对子女的关心和要求将教养方式划分为四种类型:权威型、专制型、溺爱型和放任型。(36)参见方富熹、方格、林佩芬:《幼儿认知发展与教育》,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258—260页。在应试教育指挥棒下,权威型、专制型教养方式较为常见,极个别“‘三天一顿打,孩子上北大’的狼爸式教育取得了明显的效果”。(37)参见刘国雄:《普通中学生的家庭教养方式及其与职高生的异同》,《中国特殊教育》2012年第6期。因此出现部分家长用简单粗暴的棍棒、训斥代替耐心细致的说理教育的现象。不理性的教育方式主要以两种相反的形式呈现,一是忽视幼儿个体差异性和发展性的高标准严要求,二是受补偿心理作用隔代教育的溺爱。

高标准严要求是基于成人视角、比较视角看待孩子。忽视幼儿个体差异性和发展性,采取提前教育、灌输教育以及同一性教育等教育方式,期望孩子达到成人理想中预期;还有隔代教育的溺爱,近年来对隔代教育的利弊有较多的讨论。(38)参见卢富荣、宋煜静、刘路培等:《隔代教育对孙辈和祖辈的影响:双刃剑效应》,《心理科学进展》2020年第10期。受补偿心理作用影响,祖辈在教育幼儿时以情感为重,模糊了爱与溺爱的边界,给予孙辈过度的爱。无论是权威型教养方式、专制型教养方式还是溺爱型教养方式,都属于不理性的教育方式。

(二)洛克学前教育智慧对我国学前教育发展的当代价值

学前教育作为教育系统的开端,在实现教育现代化建设和培养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21世纪,追求高质量学前教育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39)参见黄瑾、熊灿灿:《我国“有质量”的学前教育发展内涵与实现进路》,《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1年第3期,第33—47页。近年来,我国也在诸多学前教育的文件政策中指出,发展学前教育,必须坚持公益性和普惠性。在教育现代化背景下,针对我国当代学前教育发展存在的困境,充分挖掘《教育漫话》中的学前教育智慧,从学前教育目标、教育内容以及教育方式三方面提出具体措施,以实现我国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

1.端正幼儿教育的价值取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教育以素质教育为主,素质教育注重以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发展理念,其本质要求在于注重全面发展,培养健全人格、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40)参见刘剑虹:《习近平素质教育论述之探究:溯源、体系和教育学意义》,《浙江社会科学》2021年第9期。要求切实转变教师重考试、唯分数的应试观念。(41)参见张鹏飞、徐继存、高盼望等:《教师应试教育观念是怎样形成的——基于生活史视角的个案考察》,《教育学术月刊》2021年第9期,第67—75页。然而我国当代学前教育发展过程中仍存在“披着素质教育的外衣,‘扎扎实实’地进行应试教育”的现象。(42)参见杨小微、张秋霞:《新时代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难点与对策》,《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3期。主要表现为,幼儿教育目标以知识的获得为主,体育锻炼和品德养成教育不够。这一现象与新时代所提倡的“素质教育”背道而驰。为实现我国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首先要端正幼儿教育的价值取向,培养幼儿成为一个德智体美劳全面和谐发展的人。

(1)坚持幼儿本位

《指南》中明确指出,学前教育的目标在于为幼儿后继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素质基础,坚持幼儿为本的教育理念。“幼儿为本不等于幼儿中心。”(43)邹红军、皮特·麦克莱伦:《中国杜威“儿童中心”百年研究的四个问题——个批判性考察》,《教育科学》2020年第5期,第53页。幼儿为本指将幼儿视为具有个体差异性和发展性的生命体,在幼儿教育过程中既充分发展幼儿的个性,又注重幼儿的全面发展性。首先,重视幼儿的主体意识和主体精神,将幼儿视为具有独立价值的生命体,明确“童年不再是为成年生活做准备”,(44)蒋雅俊:《改革开放40年学前教育政策中的儿童观变迁》,《学前教育研究》2019年第3期,第12页。培养幼儿健全的个性;其次,鼓励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幼儿主观能动性,使教育的过程变为他们主动获取、主动发展的过程;再次,充分发挥教育机制作用,树立正确的教育目标,采取理性的教育方式,促进幼儿德智体美劳全面和谐发展以及可持续性发展。

(2)关注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指南》指出:“以德、智、体、美各方面的发展为核心,从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大领域描述幼儿的学习与发展。”(4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2012年10月9日,http://www.moe.gov.cn/srcsite/A06/s3327/201210/t20121009_143254.html,2021年9月7日。为实现幼儿全面发展的目标,以幼儿五大领域发展作为抓手,明确全面发展与五大领域之间的关系,实现幼儿的全面发展。(46)参见朱旭东、李秀云:《幼儿五大领域发展与幼儿全面发展之辩——兼论幼儿全面发展本体论意义上的概念建构》,《教育发展研究》2021年第2期,第1—8页。首先,树立科学的健康观,实施健康教育。营造支持性的家庭、社会环境,培养幼儿健康的生活习惯,提高幼儿社会环境适应能力,(47)参见王娟:《家园共育视角下幼儿健康教育的有效实施》,《中国教育学刊》2019年第10期,第87—90页。真正实现幼儿身体健康和精神健康。其次,注重幼儿品德修养。由于幼儿身心发展具有可塑性和模仿性的特点,因此幼儿阶段是养成良好道德品质的关键阶段。为幼儿创设一个良好的道德环境,在环境中进行渗透式德育,使品德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再次,注重五大领域的全面协调发展。培养具备健康体魄、敏捷思维、良好行为习惯的健康幼儿,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3)遵循理性的教育原则

教育原则是专门针对教育,体现教育内在的本质规定性的活动准则。(48)参见黄启兵:《教育原则的澄清与重构》,《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年第11期,第11—14页。为改变我国当代学前教育现实困境,幼儿教育应遵循理性的原则。理性指在教育过程中坚持幼儿为本的教育理念,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把握好教育目标、教育内容以及教育方式的“度”。首先,立足于幼儿视角,坚持幼儿为本的发展理念,尊重幼儿个体差异性和发展性;其次,采取正确的家庭教养方式,在尊重幼儿的基础上进行教育;再次,顺应儿童天性,实施自然教育。自然教育指在教育过程给儿童创造自然的生活空间,让儿童体验自然、接触自然,使儿童获得精神上的独立和自由。(49)参见贺秀珍:《自然教育:儿童的根性诉求》,《教育探索》2015年第9期,第34—36页。基于理性的教育原则,将幼儿培养成为他们自身,而非年纪轻轻的博士亦或是老态龙钟的儿童,(50)参见卢梭:《爱弥儿》,李平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第91页。以顺应个体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2.促进幼儿教育内容的全面发展

(1)发展体育,强调身体健康的重要性

随着信息化、智能化时代的到来,虽然社会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但随之而来的是社会功利性日趋严重,健康教育远落后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健康的身体是幼儿健康成长的前提和基础,对于幼儿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加强幼儿身体锻炼主要从家长和幼儿园两个主体提出具体措施。

第一,转变家长教育观念。转变教育观念主要体现在避免过度保护,过度保护也称为过度控制或低自主性授予,格鲁塞克(Grusec)和达维多夫(Davidov)将其定义为父母施加的控制或威胁孩子自主性的程度。(51)参见Grusecj E,Davidovm ,Socialization in the family: The roles of parents. In Grusec J E,Hastingspd. ( Eds. ) .Handbook of socialization:Theory and research. New York,NY: Guilford Press,2007,pp.284—308.避免过度保护,首先,在衣食住行等方面父母应该秉持“自然”的教养理念,为幼儿营造一个自然舒适的成长环境。其次,归还孩子的体育游戏活动时间。孩子自主自发的体育游戏兴趣有助于提高幼儿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家长应积极鼓励、支持幼儿的体育游戏,在体育游戏中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再次,培养幼儿精神健康,提高幼儿环境适应能力。家长充分尊重幼儿自主性,给予幼儿自主选择权,提高幼儿社会环境适应能力。有研究证明父母的过度保护不仅强化了幼儿脆弱性,也是儿童焦虑产生的重要因素。(52)参见15 Spada M M,Caselli G,Manfredi C,et al: Parental overprotection and metacognitions as predictors of worry and anxiety: Behavioural and Cognitive Psy-chotherapy,2012,40( 3) : pp.287—296.因此,要想培养身体和精神都健康的孩子,家长必然要转变教育观念,加强健康教育。

第二,加强幼儿园体育建设。幼儿体质健康水平是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的基础。随着生活方式和营养结构的变化,肥胖人群逐渐呈现低龄化的趋势,幼儿体质“超重、肥胖”现象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53)参见石作政、邓越:《论幼儿园体育文化建设——基于幼儿体质健康水平视角》,《体育世界》(学术版)2018年第12期,第52页。因此加强幼儿园体育建设迫在眉睫。首先,优化幼儿园体育活动环境,充分保障幼儿体育活动时间。幼儿教师不得私自占用体育活动时间,保障幼儿的体育锻炼权。其次,优化体育教师队伍结构,选聘具备专业知识、能力和情感的体育教师,积极对待自己的工作,明晰幼儿体育教师身上所肩负的责任。再次,鼓励全体幼儿积极、广泛参与体育活动。通过创设有趣的体育游戏活动,激发幼儿活动兴趣,积极主动参与体育活动,以提高幼儿身体素质,达到强健体魄的目的。

(2)培养品德,强调幼儿品德教育的重要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表彰大会上指出:“家庭教育涉及很多方面,但最重要的是品德教育,是如何做人的教育,是把美好的道德观念从小就传递给孩子。”(54)习近平:《在会见第一节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12月16日,第2版。由此可以看出品德教育的重要性。根据我国当代学前教育中现存的品德教育现实困境,借鉴《教育漫话》中品德教育智慧,提出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幼儿品德教育途径。

第一,及早施教。幼儿身心发展具有阶段性,在某一阶段内幼儿发展有关键期和敏感期,抓住幼儿发展的关键期和敏感期,有助于促进幼儿健康成长。婴幼儿这一时期是各种品行奠基的重要时期,因此要及早施教,在教养的过程中培养幼儿用理智克制欲望的习惯,让这种习惯成为一种自然,始终铭记“一切德行与优越的原则就在于能够克制理性所不允许的欲望的满足”。(55)约翰·洛克:《教育漫话》,朗悦洁编译,第17页。

第二,培养孩子的荣誉感。荣誉感包括个体荣誉感和集体荣誉感,“儿童一旦懂得尊重与羞辱的意义之后,尊重与羞辱对于他的心理便是最有力量的一种刺激。”(56)约翰·洛克:《教育漫话》,傅任敢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2页。这种刺激有助于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教养者必须清楚,培养孩子荣誉感的目的在于让孩子主动规范自己的道德行为,从而成为一个品德高尚的人,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第三,重视环境的作用。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提升孩子的品德素养需要将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相结合。首先,重视幼儿园物质环境创设,完善幼儿园内物质环境创设、丰富幼儿园游戏材料。以品德为主题进行环境创设,增设对幼儿品德具有教育意义的游戏材料,潜移默化影响幼儿品德。其次,重视幼儿园精神环境创设,由于幼儿发展过程中的模仿性和可塑性,品德教育工作者需具备健康的人格以及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家长和教师以身作责,充分发挥榜样示范作用。再次,家庭环境、幼儿园环境和社区环境相统一。我们生活的世界具有整体性和关联性的特征,个体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基于此,在幼儿教育过程中,也应注意到整体性和关联性,家庭、幼儿园和社区通力合作,共同培养孩子良好的品德。

第四,采取渗透式品德教育,潜移默化中培养孩子良好习惯,重视品德教育实践。“渗透即将品德教育融入到幼儿园的方方面面。”(57)张冬梅、姜珊珊:《品德教育在幼儿园教育中的渗透》,《教育探索》2013年第10期,第133页。最好的品德教育方法就是在品德理论基础之上,尽可能多地为孩子创造练习的机会,经过反复多次的实践形成固定记忆,从而使其变为一种习惯。首先,将品德教育渗透到幼儿教学活动中。教学活动是幼儿掌握知识、经验,发展品德的主要方式,组织开展品德教学主题活动,在教学活动中加强幼儿品德理论知识修养。其次,将品德教育渗透到幼儿游戏活动中。游戏是幼儿获得品德知识,体验品德实践的重要途径之一。将幼儿品德教育的目标、内容渗透到游戏的全过程,在游戏过程中引导幼儿养成良好的品德习惯,提升幼儿品德实践能力。再次,将品德教育渗透到日常生活中。将品德教育渗透到日常生活中的细节,从细节着手强化品德理论知识与品德实践,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升幼儿品德素养。

3.采取理性的教育方式

(1)威严有慈,爱教结合

受社会经济发展以及人口学变量影响,我国幼儿家庭结构大多以两个空巢家庭和一个核心家庭构成,幼儿作为三个家庭中的未来核心,在教育过程中家庭教育呈现出两种不同的倾向:其一是父母对孩子抱以高期待,在教养过程中坚持高标准严要求的教养理念;其二是祖辈对孩子相对过度的爱。无论是严格要求还是宠爱过度都是不理性的教育方式,不利于幼儿的发展。因此,在幼儿教育过程中,既要制定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标准和要求,又要坚持爱的底线和原则,用理性的教育方式让孩子从心底认识错误并加以改正,真正做到爱而不娇,严而有度的理性教育。

(2)榜样教育,以身作则

我国学前教育主要以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为主,主要教养者为父母和教师。古语有云:“修己以正人”,作为教养者应先规范自身行为,充分发挥榜样示范作用,以身作则。首先,坚持“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育理念。幼儿教师需具备专业的知识、技能以及良好的品德素养。树立终身学习意识,与时俱进,满足幼儿个体成长教育变化的需求,为幼儿树立一个良好的学习榜样。其次,坚持正确的家庭教育理念。父母要明确幼儿个体发展的差异性,纠正家庭教育观念中以“别人家的孩子”为榜样的现象,及时肯定、表扬幼儿的良好行为,增强幼儿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除此以外,注重家庭环境的榜样示范作用,父母时刻注意自身行为规范,充分发挥榜样示范作用。

(3)坚持教育一致性

我们生活的社会具有整体性和联系性的特征,个体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根据幼儿教育现存困境,结合社会发展特征,保持教育一致性,提出家园社三方共育的幼儿教育方式。教育一致性主要体现在环境的一致,一是内部环境——家庭成员对孩子教育的一致性,二是外部环境——幼儿园、家庭与社区教育理念的一致性。(58)参见张倩:《约翰·洛克家庭教育思想探析》,硕士学位论文,上海师范大学,2018年,第31—32页。首先,家庭成员的一致性主要表现在家庭成员教育立场的同一性。当家庭成员对孩子进行教育时,所有的成员都应站在同一立场,不能一人教育一人保护。其次,外部环境包括家庭教育、幼儿园教育和社区教育理念要保持一致性。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是对幼儿园教育的强化。如在幼儿园里教师引导孩子自立自强,离开幼儿园,社区可以开展相关活动,父母可以通过进行相关亲子互动强化幼儿独立自主意识,培养幼儿独立自主的能力。

综上所述,理性的教育方式需要家庭、幼儿园以及社区三方共同协作,在尊重幼儿发展基础上,为幼儿营造一个一致性的成长环境,树立榜样示范作用,树立正确的幼儿教育观念,采取理性的幼儿教育方式,力争保持家庭内部成员之间,幼儿园、家庭与社区之间教育理念的一致性,以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猜你喜欢
漫话洛克幼儿
漫话“虎词”
破耳兔
破耳兔
幼儿美术作品选登
破耳兔
破耳兔
如何让幼儿爱上阅读
如何培养幼儿的自信心
漫话“秤”
让幼儿的每一天充满阳光——论幼儿自信心的建立和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