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莹
(江西理工大学 a.法学院;b.应急管理学院,江西 赣州 341000)
随着网络流行语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学霸”一词慢慢进入了人们的生活。“学霸”,意为“某专业级的霸主”,主要表现在学业上的优秀和综合素质表现突出等方面,一般用来指学习刻苦、知识丰富、学业成绩突出的一类人。这些学生往往蝉联年级前列,具有较长远的学习目标,形成了良好的个人学习习惯。每个学校,每个专业都会有学生眼中的“学霸”,但并不是每一个学校或每一个班级都会有“学霸集体”,“学霸集体”的价值和影响大于学校中的“学霸”独秀,而且“学霸集体”的出现对学校学风建设具有双倍于“学霸”出现的效果。“学霸集体”,意指一部分学生在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下形成的一个优秀集体,这个集体可以是一个大集体,也可以是几个人的小集体,集体成员在相互影响、相互帮助下学习成绩优异,综合素质表现突出,在高校中主要表现为获得保研名额和考研录取理想的院校。
网络媒体的发达让我们可以在微信公众号上、新闻报道上了解每一年毕业季各个大学涌现的“学霸集体”,他们是来自同一宿舍的舍友,或是来自同一班级的同学,或是来自同一党支部的学生党员。在属于各自的集体中收获了自己的成功,也见证了集体成员的奋斗历程。“学霸集体”在各大高校中的广泛出现,引起了很多媒体、高校和学者的高度重视。他们从多角度、多层面对“学霸集体”的形成和如何推动“学霸集体”的构建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和研究。巩俊龙通过访谈和观察,总结出“学霸宿舍”的四个主题:宿舍氛围、参与活动积极性、非正式制度、目标一致性[1]。周小花从加强学风建设的角度出发总结出形成“学霸集体”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从外在引导督促学生学习[2]。任少伟从群体动力理论视角揭示了“学霸宿舍”形成的动力系统,提出瞄准差异化需求、把握阶段特征,注重典型孵化,防范群体盲目思维等培养策略[3]。李国昌等认为,考研成功的大学生普遍具有动机理性、目标明确、准备充分、综合素质优秀、考研氛围良好等优势,但他们同时存在专业基础薄弱、考试功利性强的缺点。因此,建议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大学生考研工作,加强学风建设,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4]。欧金丽、邱桂淑以广东省高校为例进行调查,得出良好的学习成绩、实现自我价值是影响大学生考研的两大因素,提出要从社会、学校、个人方面采取相关措施[5—6]。
这些研究成果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关于社会资本理论,许多学者都从不同的方面进行了研究,对社会资本构成要素的认识也有不同的内容和侧重点,然而,人们对社会资本的核心要素有着普遍的共识,他们普遍把关系网络、规范、互惠和信任作为社会资本的关键要素。本文从社会资本理论的四个核心构成要素出发阐述社会资本与“学霸集体”形成之间的内在逻辑,并以江西A大学为例,实地调查采访32个“学霸班级”,40个“学霸宿舍”,12个“学霸党支部”,4个考研失利宿舍,得出考研成功集体的共性和考研失利存在的一些问题。最后,提出通过培育社会资本实现“学霸集体”构建的路径。
20世纪90年代以来,社会资本理论逐渐得到学术界的关注。皮埃尔·布迪厄首先提出了社会资本的概念,认为社会资本是社会网络中实际或潜在资源的集合,由信任、关系网络和规范组成。詹姆斯·科尔曼将资本分为社会资本、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三种形式,指出社会资本具有生产性、不可替代性、公共物品性和不可转移性[7]。罗伯特·D·帕特南在分析信任、互惠规范和网络之间相互作用的基础上,发现社会资本具有解决集体行动困难、缓解冲突和矛盾、塑造合作意识的功能[8]。博特、亚历山德罗·波茨和林南认为,社会资本是嵌入社会结构或网络中的稀缺资源,是获得资源的能力,可以通过有目的的行动获得或调动[9]。肯尼斯·牛顿(英国)、弗朗西斯·福山(日裔美国人)等人认为,社会资本由社会结构、社会关系组成,是促进社会行动和解决集体困境的互惠规范,它通常与承诺、履行义务和互利等美德联系在一起。
费孝通从“个人——社会”的角度提出了“差序格局”理论。他认为社会关系是个人和家庭进行社会交往的渠道,也是人们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社会资源[10]。
张宛丽提出了社会关系网络具有资源增值性、不可替代性[11],围绕社会资本中的社会网络范畴,结合经济学和社会学的研究成果,张其仔认为社会网络是人与人之间最重要的关系,也是配置资源的重要方式[12]。周红云认为社会资本就是存在于特定共同体中的一种参与网络,而其特征就是信任、互惠、合作[8]。边燕杰等也提出社会资本是行动者所拥有的社会结构性资源,社会资本也是资源配置中的一只“看不见的手[13]。社会资本理论的发展开阔了促进“学霸集体”形成研究的理论视野,为我们思考如何推进“学霸集体”构建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1.信任:“学霸集体”形成的基础
信任是社会资本理论的重要内容,信任在学生人际交往过程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学生之间相互信任时,他们就会积极分享自己身边所拥有的资源,当彼此不信任时,他们常常寡言少语,或者厌倦争吵而干脆放弃参与[14]。同学之间的相互信任是“学霸集体”形成的基础。身处大学校园中的同学有很多的接触机会,不管是班级上课还是课余活动、社团活动,同学之间可以很快的建立一种联系,但是这种联系不能称之为信任,只是一时之间产生的某种联系。
同学们之间的信任如何建立,这种信任的实际价值体现在哪里,根据观察不难发现:优秀的“学霸集体”关系都比较融洽,同学之间乐于分享资源,共同参与集体的一些活动。在访谈的“学霸寝室”集体当中,有一寝室的四位学生都分别考取了自己心仪的院校,在谈及考研备考过程中的感受时,四位同学都表达了自己对室友的感谢之情。
在自己最孤寂,想放弃的时候,是室友的支持和鼓励激发了我一次次重新扬帆起航的信念。要是没有室友我可能考不上研究生,由于我备考时间比较晚,刚开始着手考研时茫然失措,是室友将自己的学习资料毫无保留地推荐分享给我,才让我很快踏上考研备考的轨道。(被访对象:C班B学生,时间:2021年4月29日,访谈编号:20210400)
寝室关系融洽,室友之间相互信任,毫无保留地分享自己的资源是“学霸宿舍”最开始形成的基础。
2.互惠:“学霸集体”形成的核心
社会资本理论遵循的最基本原则是互惠原则,从根本上说,互惠是一种交换,在经济学中,互惠主要指的是有形资源的交换[15]。在广泛的社会交往中,互惠可以理解为平等互助,人们不是为了追求眼前的利益,而是为了在长期的交往中建立强大的社会网络,以便于在需要的时候在某些资源中获得一定的帮助[16]。而“互惠原则”就是“学霸集体”形成的核心。
在高校学子考研过程中,很多学生都会去寻找志同道合的“研友”,这些研友可能来自同班同学,可能来自同学院不同专业的学生,甚至某些“研友”是大学校园中从未见过面的陌生人。一个好的研友确实能够起到很好的正面效用:第一,分享各类考研资源。考研是一场信息战,而信息的搜集是一个费时费力的过程,如果两个人或多个人一起共享信息与资源,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第二,在情感上相互支持。当两个或几个人在一起学习时,他们可以一起讨论问题,互相督促,分享学习经验。当一个人想放弃的时候,另一个人还在努力,这就形成了一种示范和激励作用。研友的作用归纳起来可以理解为“互惠”,研友可以帮助对方更好地获得有关学习的有形资源和有益于自己的无形资源。在这一过程中,研友更多起到的是相互获利的作用。
3.规范:“学霸集体”形成的必要条件
在社会资本的研究中,规范很少被涉及,但是却是社会资本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霸班级”集体形成的过程中,规范不仅不会给同学的学习带来羁绊,反而不断帮助同学约束自己的行为,规范的制定和严守对促进学生的学习有一定的保障作用[17]。“学霸班级”集体规范的确立大致包括以下几方面:(1)制定科学的相关规定。规定,或者说是约定,是一种量化的行为规范,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大家养成很好的学习习惯。比如有一些班级为了帮助学生尽快进入到考研学习状态中去,班主任和党支部组织会安排相关教室给考研群体,并在一开始设置相关规定让大家去遵守,在这种类似于高中时代的规范约束下,很多想要升学的学生群体能够尽快地适应备考的学习状态。(2)约定作息安排。“学霸班级”基本来自同一个学院,或者同一个班级,因此他们不仅是一个“班集体”,也很有可能是一个“宿舍集体”“支部学生党员”。
我们寝室四个人不是混寝,都是同一个班级的同学,由于大家都有考研升学的目标,因此,我们会有一个相似的起床作息和休息时间,早上7∶00一起起床,晚上11∶30熄灯休息,即使有人想要再多学一会儿,那也是自己独自点一个小灯静静地刷题。(被访对象:E班M学生,时间:2021年5月2日,访谈编号:20210401)
党支部非常注重以榜样引领同学们成长成才,支部同学相互督促、相互成长。此外,支部成员平日里相互鼓励、相互学习,不断前进,彼此成就。在准备考研和保研的过程当中,支部提供了大量的学习资料,并且有专门的学生为大家提供专业选择参考,这为我们备战考研大大提供了方便。此外,党支部成员经常在一起上晚自习,讨论所遇到的难题,这让备考生活多了很多交流中的乐趣。(被访对象:X班某党支部成员,时间:2021年5月1日,访谈编号:20210402)
4.社会网络:“学霸集体”联系的纽带
社会网络的概念是布朗提出来的,他用社会网络的隐喻概念对社会结构进行描述,社会结构就像一个网络,而人们都是网络上的一个个节点,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沟通就像网络中各节点之间的关系。社交网络中的这些成员团结一致,相互认同,并为共同的目标、兴趣和期望保持一定的互动,促进成员间的相互沟通和交流,许多社会网络是根据生活的环境而自然生成。对于“学霸集体”的形成来说也是如此,社会网络将学生间的交流沟通相互连接了起来。在考研备考过程中,很多学生会和室友或者研友一起学习,但是他们并不是时时刻刻的在一起,他们每个人都很灵活地处理自己的时间,有和室友、研友一起共同学习的时间,也会有自己独自安排的空间,因为两个人或几个人的轨迹不可能完全相同。
在考研的后期学习过程中,由于时间越来越紧,我的焦虑感也越来越强,总觉得有很多东西没有复习好,所以很多时候我会更提前去图书馆自习,有时候也就不会和研友一起,但是在一定的时间我还是会履行和研友之间的约定,经常通过一起约饭来交流我们的学习进度和学习困惑。(被访对象:F班C学生,时间:2021年5月3日,访谈编号:20210403)
这张看似无形却有形的网络将一些志同道合的人联系在一起,为了共同的目标保持着一定的互动和联系。
“学霸集体”的构建是要形成一种集体学习、集体成长的气氛,让更多的学生因为处于这样一种集体中而激发出自己学习的乐趣,从而达到一种“同考研”“齐优秀”的结果。在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都有保障的前提下,如何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是推进“学霸集体”建构的关键。
在充分认识到社会资本价值的基础上,加强促进“学霸集体”形成的相关社会资本的培育是构建“学霸集体”的有效策略。本文通过社会资本的四要素来培育推进“学霸集体”构建的路径。
1.培育高校学生间的社会信任资本
从学霸集体形成的基因来看,只有当高校学生之间具有一定的信任关系和联系网络时,才有可能形成互惠合作的学习集体,并进行良性互动。学生之间的信任度越高,那么学生之间形成互帮互助的可能性就越大,例如,高校学生之间的期末考试、学科竞赛等,学生会为了自己的利益、学院和学校的荣誉积极投身于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学习当中。同时,如果不同专业学生之间是充分信任的,那么学生之间就会慢慢形成一定的互惠规范和参与网络。事实证明,社会信任资本为学生形成学习集体创造了前提。而在社会信任资本匮乏的情况下,学生难以达成相互学习的激情和约定,参与型网络联系也就无从产生。
2.培育宿舍非正式制度
宿舍是大学生生活的主要场所,良好的宿舍环境可以给学生提供莫大的帮助。在长期的交流过程中,学生们会逐渐形成一套被宿舍成员认可、认同、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访谈和调查表明,这些自发形成的观念对学生的影响比明确规定的制度产生的影响更为深刻。
我们寝室的环境特别好,每个人在做自己的事情的时候都会考虑到其他人的感受,并且大家都有一种默默的影响带动作用,当看到室友起床时,基本上每个人都会自觉起床。如果有室友在学习,其他人就会关掉电影和游戏。这些非制度约束方面做得很好,宿舍形成了一种相互关爱,积极向上的氛围。(被访对象:C寝室某成员,时间:2021年5月2日,访谈编号:20210404)
在备考过程中我也会出现懒散的时候,比如早上不想起床,想多赖赖床啊,很多时候室友就会调侃着说道:“再不起床就要考不上了。”这时候我就会麻溜的从床上爬起来。(被访对象:D班A学生,时间:2021年4月28日,访谈编号:20210405)
学霸宿舍集体具有强烈的归属感,她们就像没有血缘关系的兄弟姐妹,一起吃饭、逛街、学习。正是在这种相互激励、相互帮扶的环境中,室友之间朝着共同的目标,在寝室之间形成了一种良性的竞争氛围,最终创造了“学霸寝室”的奇迹。此外,通过分析和观察发现,一些“问题宿舍”的成员往往很有自己的个性,同一时间段,同一宿舍里有人在学习,有人在睡觉,也有人在玩游戏,宿舍成员和成员之间没有形成积极的非制度认同感。因此,这种看似不存在的非正式宿舍制度能够给人以潜移默化的影响。
3.加强高校学生学习规范化管理
学习型组织强调浓厚的学习氛围,包括宽松的组织环境、鼓励、奖励,促进学习,欢迎改变,善于创新,把意外甚至失败当成学习的机会[18]。教育组织的个体行为理论也指出,个体行为的产生是个体需要通过社会外部活动刺激转化。就高校学风而言,即外部环境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包括教学管理制度、教师教学风格、校园文化氛围等。切合实际的高校学习规范对于学霸集体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首先,学校的规范化管理要建立在深入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基础上,掌握他们的基本动态行为,把学生的实际需求作为制定学习规范的根本参考;其次,建立灵活的学习管理制度,给学生留有发挥自己主观能动性的空间;第三,重视非正式制度建设,在学生和学生相处久了之后,部分同学会因为相同的价值观或者相同的兴趣爱好而走到一起,因此,可以通过抓住学生形成小群体文化的特点来培养积极的非正式制度,促进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4.培育一种基于学习共同体的文化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同伴群体对大学生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19]。同龄人之间因为有着相同的成长阶段极易形成共同的心理感受和相近的行为倾向,在情感取向与行为动作上容易相互影响与感染。因此,积极的班级氛围和宿舍氛围很容易带动学生的学习。同样,消极的班级氛围和宿舍氛围也会让学生成绩下降甚至荒废学业[20]。如果一个人长期生活在不喜欢学习的群体中,他会认为不学习是一种正常的状态。群体一致性越高,对个体的影响越大。
大一大二的时候,我经常不学习,每天和舍友打游戏,考试的时候不求高分,只求不挂科,60分万岁。后来到了大三的时候,我对自己整天无所事事感到有些不安,于是我经常去实验室,在这里,我认识了一帮认真学习的同学,他们在实验室认真做实验,不是在讨论论文就是在讨论实验数据,这让我对自己之前的行为产生了深深的反思。(被访对象:E班大三某学生,时间:2021年5月2日,访谈编号:20210406)
因此,构建一种基于学习共同体的文化可以帮助大学生在学习实践中充分发展他们的学习能力。在学习过程中产生一种你追我赶的良性学习氛围。其次,学生之间可以通过相互交流、讨论学习难题来建立一种彼此信赖的“心灵契约”关系,从而使学生之间成为对方的“反思性朋友”,相互促进,共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