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教育在高校音乐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2022-03-17 17:58
红河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素养情感音乐

吕 琰

(亳州学院音乐系,安徽亳州 236800)

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环境下,高校音乐教学也在这一过程中面临着更高的要求,音乐教育者处在这一环境下自然需要及时革新教学理念及方法。相较于其它课程,音乐术语是一门视听艺术,具有情感丰富、形式多样等特点,所以能够起到良好的德育及情感认知培育等效果。为此,新时代要求高校音乐教师在教学期间,关注学生全面发展,做好审美教育渗透,这样才能有效调动学生的情感认知。另外,教师还可以利用乐器演奏、互联网技术等辅助工具,帮助学生挖掘旋律背后蕴含的情感、文化,提高自身艺术素养的同时,彰显“立德树人”的核心价值。

一 音乐教学的基本功能

(一)美育功能

美育又被叫做美感教育,它以艺术为载体,通过多种渠道有效培养人们认识美、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并在日后学习、生活、工作中体现出美的优秀品质、艺术素养等。古今中外,无论是中国古代美学教育中“六艺”的“艺”,还是外国古代的“七艺”,其都是以音乐为分割点,并以旋律为情感依托,引导人们进行聆听,感受其背后蕴含的情感,从而“唤醒”人们情感认知及审美意识。从音乐本质来看,其更像是价值教育与情感教育的融合体,相比其他艺术形式,其蕴含的情感更为丰富,也有着更为强烈的表现力、感染力。其次,美育本身作为一种主观情感,往往需要人们结合自身情感进行想象才能体会其中蕴含的意味,加之人们情感认知差异性,一段相同的旋律却会被解读出多种情感,而这也是音乐教育最为特殊的一点。

(二)发展创造功能

作为一门抽象艺术,音乐形式、种类受人们主观意识所影响,而多元化的音乐形式也对人们形象思维起到了一定导向作用。例如教师在弹奏某一音乐作品时,都会以自身情感为基调,并有意识思考如何准确把握音乐作品蕴含的情感、如何带给学生更好的听觉享受。在对音乐作品表现手法、音乐风格、艺术、情感等因素进行分析时,教师的思绪也逐渐融入到曲谱当中,从原本的“情感教学”向“理性探究”转型,而理性思维与情感思维的高度统一也为教师教学创造提供了新的思路,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成为教师教学工作的“催化剂”[1]。因此在音乐教育的过程中,教师通过音乐实践、音乐鉴赏等活动,有效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使其感受音符、节奏、旋律跳动时,“激活”自身表现欲望和创造意识,从而提高自身音乐鉴赏能力及感知能力。

二 审美教育在高校音乐教学中的应用意义

(一)培养学生审美意识

在高校音乐教学中开展审美教育,能够有效促进高校学生音乐感知能力的提升。教师在高校音乐教学课堂上,可以对大学生专业能力、情感认知情况进行深入分析,然后基于此来为学生创设多样化的教学情境,以此来引导学生真正投身到音乐旋律变化赏析中,帮助他们塑造审美意识的同时,丰富其情感认知。不仅如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开展音乐审美教育,能够提高学生的视听能力,帮助其辨别音色、音调之间的关系,使其在欣赏优秀音乐作品中能够更加准确地把握作者情感,并结合自身认知进行有效转化,加速自身审美意识的培育,为后续深度学习奠基[2]。

(二)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在高校音乐课堂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原本枯燥乏味的课堂,教师还可以深入分析新课程标准以及音乐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实际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不仅给其一种全新的体验式学习方式,而且新颖的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3]。不仅如此,教师在开展审美教育时也可以根据现阶段学生认知进行内容、方式上的调整,保证学生课堂参与度的同时,尊重了学生主体作用,在音乐教学期间为学生打造出了一个有助于师生一同进步及发展的教学新环境。

三 现阶段高校音乐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方法单一

分析高校音乐教学现状即可发现,因为受传统应试教育理念所制约,不少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侧重点都是音乐专业知识讲解,忽视了对学生音乐鉴赏及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这种枯燥、无趣的教学手段自然无法提高学生音乐素养,学生对于音乐课程的认知大多也流于表面。不仅如此,现阶段大学生道德思想、情感认知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教学模式的单一使得他们无法准确把握音乐蕴含的文化情感,学习过程中也只是一味地跟在教师后面,教师无法掌握学生学情,学生课上反馈出现断点,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审美渗透力度不足

审美教育本身就是一项长期工作,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时要注重审美教育的渗透,依托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正确的辩证思维,使其能够分辨与音乐作品的优劣程度。但分析高校音乐教学实际,即可发现不少教师在实践期间只是针对教学内容开展审美教育,对课外一些优秀音乐作品并没有过多涉及。其次,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愈来愈多的音乐节目也逐渐映入学生眼帘,加之西方文化的引入,音乐的种类、形式也愈发多样,但审美教育的局限,使得学生无法正确分辨这些作品的好坏,进而影响自身情感认知、艺术素养的提升。

(三)教师专业能力参差不齐

教师专业能力、职业素养也是高校音乐教学工作质量的重要指标,作为学生的“领路人”,其不仅肩负着“立德树人”的伟大旗帜,而且还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但在如今社会背景下,市场经济的不断提高,部分高校教师将精力投入到教育以外的事物上,在开展音乐教学时也只是照本宣科,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并未过多关注。同时,由于个体差异的存在,目前高校教师队伍结构存在失衡,部分教师对乐理知识没有深入探究,只是将浅层的知识传授于学生,加之课程体系过于倾向理论教学,使得部分教师理论、实践能力存在差异,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了高校音乐教学质量。

四 审美教育在高校音乐教学中的具体应用策略

(一)优化教育理念,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音乐学科相较于其它课程更为抽象、难懂,对于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情感认知能力及审美素养都有着较高的要求。高校音乐教师在开展音乐教学时要关注学生发展诉求,与时俱进来创新教学,通过对课程标准及教学内容的深度分析,来创新传统灌输式的音乐教学课堂,以灵活有趣的教学手段来点燃学生音乐学习兴趣。同时,教师还要贯彻“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注重学生听音、识谱等能力的提升,此外再借助于教师科学指导,以及层次化、阶段化的训练,来有效促进学生音乐学习[4]。

以《黄河船夫曲》为例,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时可以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黄河奔流不息啊”的景象,并让学生对“摇篮”这一名词下一个定义。学生思考期间教师还可以借助新媒体教学工具来激发学生情感共鸣,从而引出本节课曲目。随后,教师可以弹奏《黄河》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学生欣赏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简单形容一下旋律是如何变化的,可以将其分成几个部分,学生阐述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激流汹涌澎湃,船夫们冲过激流险滩的景象,并将旋律、节奏、力度变化标注在谱中,这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感知创作者表达的情感。此外,教师还可以在音乐课堂利用合唱、情景剧表演等多种形式,来帮助学生进一步感受中华民族坚强不息、勇往直前的优秀品质,激发其情感认知的同时,促进其学习兴趣的提升,为后续学习奠定扎实基础[5]。

(二)贯彻以生为本,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培养

常言道:“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在学习期间学生兴趣可谓是学生学习不竭动力,也是教师教学需要着重关注的要点。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高校教师要以“学生课堂为主体”来优化及调整教学,真正基于高校学生情感认知特点,来为学生打造出多样化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转变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情况,利用有效手段激发学生主动探究欲望,这样才能在改变枯燥、无趣教学氛围的同时,提高学生乐理知识,进而提高高校音乐教师工作成效。

首先,教师要采用灵活生动的教学手段。如今教学改革不断深入的环境下,教师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渠道均越发的多样化,这也为高校音乐教师教学工作的高质量开展提供了许多思路。例如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生活中常见广告视频,并让学生分析旋律视频中的作用,或者教师还可以播放一些音乐剧和影视作品,例如《天空之城》《菊次郎的夏天》,教师即可直接播放,并且要求学生分析对比两者旋律、节奏的变化对整曲有何影响,学生思考过程中,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模仿弹奏,并通过升降调来进一步感受音乐魅力[6]。其次,教师还要挖掘音乐作品所蕴含的情感,增强学生情感认知的同时,促进其审美意识的形成。以贝多芬《第一交响曲》为例,作为全部交响曲中最具古典风格的一部,其对于细节的处理也是十分精湛。比如将小步舞曲换成谐谑曲,在旋律变化上采用渐强之后紧接弱奏(<p)的做法,在柔板乐章引子的调性从附和弦开始等等。教师在对这些内容进行讲解时可以采用教学法,将两种旋律音调、音色等方面区别进行标注,帮助学生梳理的同时,使其进一步感受当时革命背景下作曲家所蕴含的创作热情。这样一来,多种形式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对音乐背后情感把握更加准确,从而有效提高学生音乐素养,并且还能为学生今后深度学习及思考打好基础。

(三)立足课堂地位,提高教师职业素养

在高校音乐教学工作中,教师可谓是学生整个学习道路的引路人,只有将教师引导、组织作用有效发挥出来,才能提升教学效果,所以教师要深度解读审美教育,挖掘其中蕴含的文化情感,并将其以多元化的教学形式传授于学生,使其通过不同视角感受音乐魅力,进而提高自身艺术素养。对此,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时要秉持“终生学习”的工作理念,依托多种形式的教学资源,努力提高自身专业能力,为学生学习增添一份保障。

首先,高校教师要提高自身音乐审美能力。新时代背景下,高校音乐教师要及时更新教育理念,依托现代教育手段和知识,不断丰富自身知识体系。对此,高校可以借助校企合作的优势,通过对教育体系的深度剖析,选择合适的企业进行合作,并将教师定期、分批次送到企业进行学习,在此过程中培养正确的审美意识,并将其融入到教学工作中,合理、科学、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与此同时,高校还可以强化与企业之间的配合,以合作的形式一同构建监管小组,并且做好教师实习内容以及形式的记录,并针对其薄弱项制定多种形式的培训方案,保证教师审美能力的逐步提升。

其次,高校教师还要加强交流。信息技术的出现,为高校音乐教师教学工作指引了新的方向。教师可以借助互联网、信息技术优势来构建高校局域网,借此来为高校音乐教师线上交流及互动提供良好保障,有效促使教师分享最新的教育理念。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开展线上模拟授课,通过试讲、学习等环节,强化自身职业素养。同时,高校还可以将优秀教师定期派送到其他学校,通过联片教研、合作备课等方式实现资源共享,提高教师队伍整体教学质量的同时,促进其职业素养与专业能力提升。

(四)制定双线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在高校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学评价同样是其中十分重要的构成部分,也是对大学生音乐学习情况的总结,以及对教师审美教育开展情况的有效反馈[7]。受长时间影视教育体系所制约,不少教师在音乐教学评价时,关注的都是学生乐理知识掌握情况、作业完成情况,很少在评价期间关注学生识谱能力、审美能力,这种流于表面的评价千篇一律且时间过长,学生很难及时发现自身问题,长时间下去学生自然会受到影响,无法真正实现学生全面发展诉求,也无法落实审美教育的有效实施。针对这一问题,高校音乐教师可以在评价期间,革新传统评价模式,基于审美教育要求、学生身心发展诉求,来为学生制定出“双线”评价体系,这能有效提升整个评价的合理性及可靠性,还能促进学生审美能力提升。

首先,教师在评价的时候要确保其实时性,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将线上、线下作为分界点,结合学生情感认知、学习能力差异来制定出多样化的评价内容及标准,然后再将其合理应用于线上及线下音乐教学实践中,而且应用的时候还可以及时进行调整,以此来确保评价的合理性及有效性。

其次,评价期间其内容也应当多元化,毕竟不同学生情感认知、音乐感知及审美能力都有所不同,统一的评价体系无法满足学生发展诉求。因此,教师可以在评价期间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然后按照因材施教这一理念来设计出差异化的评价内容,这样才能真正落实全方位、全程育人,有效促进学生情感认知、审美能力的个性化发展[8]。

五 总结

综上所述,新时代背景下,高校音乐教学不再只是局限于专业知识讲解,强化对学生的审美教育对于学生音乐学习、鉴赏能力提升意义非凡。高校音乐教师作为教学组织者、引路人,自然需要发挥出自身优势、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来对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及教学评价体系进行改革与创新,这样才能为学生打造出其感兴趣的音乐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促进学生自主投身于音乐鉴赏及情感感知中,这不仅能够真正优化音乐教学,还有助于学生在音乐课堂接受审美教育,为学生个性化发展及提升提供良好保障。

猜你喜欢
素养情感音乐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情感
诗歌与情感的断想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音乐
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