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下思政课教育中如何应对“网络意识形态”

2022-03-17 18:08
红河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网络意识形态理论课思想

徐 恺

(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201209)

“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1],是“一个国家的统治阶级对自己国家的精神状况的总体上的自我意识”[2],是为人们提供认识和理解世界的思想框架,也为人们提供行为目的和行动指南,同时还能帮助人们建立起共同的政治身份认同意识。网络意识形态是传统意识形态在网络社会的延伸,是现实的社会思想意识形态在网络空间上的传播和表达,与传统意识形态没有本质性的区别,但其表现特征有重要的变化。正因为网络意识形态具有不同于传统意识形态的特征,所以我们才需要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应对好网络意识形态。

一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关注网络意识形态的新特征

习近平总书记早在2013年11月“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中就指出:“随着互联网媒体属性越来越强,网上媒体管理和产业管理远远跟不上形势发展变化。特别是面对传播快、影响大、覆盖广、社会动员能力强的微客、微信等社交网络和即时通信工具用户的快速增长,如何加强网络法制建设和舆论引导,确保网络信息传播秩序和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突出问题。”[3]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认识到在当前情况下,网络意识形态面临得最严重的问题便是安全赤字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一些方面:

第一,互联网的海量多元信息稀释与冲击了中国主流的意识形态。

随着中国互联网的发展,中国网民的数量达到了7.5亿人以上,成为全球第一,众多的网民来自不同地域、不同职业、不同年龄,有着不同的诉求,对于互联网有着不同的认知,自然网民所生产的网络信息亦是多元的,体现了网民的不同诉求、不同的价值观,形成了参与者的多样性、话题内容的多元性、话语形式的多样性。为此,这些多元的特征可能影响、遮蔽和消解中国主流的意识形态。

随着互联网web2.0的到来,网民不仅仅是信息的接受者,还是内容的生产者。网民发表意见和信息的平台丰富又多元,例如有各类浏览器、网络的即时聊天工具、网络论坛、贴吧、各种自媒体(微博、微信公众号、朋友圈)等等。每个网民既成为网络信息的接收者,又成为网络信息的发布者,使得网络产生海量的信息,由此主流的意识形态内容就被稀释了。

第二,西方媒体、敌对势力等输出资本主义的价值观,破坏和扭曲中国主流的意识形态。

由于互联网是广大网民构成的具有开放、匿名、即时、交互的一个舆论平台,使得各种不同的意识形态交流、交锋成为现实。西方媒体和敌对势力在我国培育代理人和“意见领袖”,形成所谓的“公知”和“大V”,在网络上宣传、鼓动西方资本主义的价值观,如新自由主义思想、普世价值论,让人们价值观偏移主流意识形态;同时攻击和虚化中国的革命文化,采取历史虚无主义,攻击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合法性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另外,在网络空间中涌现大量的西方社会思潮以及中国传统保守思潮,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普世价值论、民主社会主义、宪政民主、新闻自由、儒化思潮等等纷纷登场。其中最为明显地是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和普世价值论。新自由主义鼓吹完全的私有化、市场化,否定中国的公有制;历史虚无主义则否定历史唯物主义,否定唯物史观,否定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合法性。而普世价值论则是直接否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抹杀不同社会制度下价值观的差别,混淆特殊性与一般性。总之,这些社会思潮的本质是反马克思主义的、否定社会主义制度的,目的是弱化中国人民对社会主义的认同感、削弱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合法性。

第三,网络社会生态容易引发对主流意识形态的非理性心理。

网络社会生态是“意见领袖”和“沉默的大多数”,即价值观念的引导者和大量的“潜水者”所组成的一种生态。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操纵和利用“意见领袖”,恶意引导和发表一些错误言论,出现“逢中必反,逢美必捧”,大肆攻击中国政府、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随着“意见领袖”们的轮番信息渲染,就会形成所谓“沉默的螺旋”效应,即网络社会生态被意见领袖破坏,不能形成良好的社会生态。在网络空间中,广大的网民是“沉默的大多数”,错误引导会使其心理学上形成“塔西佗陷阱”,即指政府一旦失去公众信任,那么无论它后来说的是真话还是假话,做的是好事还是坏事,公众都认为它说的是假话、做得是假事。另外,存在着“认知失调”效应的叠加,即当认知出现失调的时候,个人就会主动地进行调整,或者改变观念、或者调整态度、或者改变行为,从而减轻这种不和谐感。其中,从众是减轻不和谐感的最简单方式。因此,网络社会生态十分容易出现“非理性”的情形。

网络意识形态问题的非理性特征,会使一个微小事件像“蝴蝶效应”那样引发全体网民讨论的热潮,在内容上、在因果关系上、在情绪上形成各种各样的反转,因此,有时难以预料一个网络思想事件会引发什么样的后果。现在还形成了一种网上和线下联动的趋势,一个网络思想事件可能线下发生,经过网络酝酿发酵后,又在线下产生重要的行为。

为此,针对这些特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发挥自身的优势,这也正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对思政课教师所提出的要求:“思维要新,学会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创新课题教学,给学生深刻的学习体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学会正确的思维方法”。[4]教学过程中,为了更加有效地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我们需要理性应对。

二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理性应对网络意识形态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应对网络意识形态问题时,不能仅仅关注意识形态的表面现象,还要认识到网络意识形态背后的利益诉求。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我们不是从人们所说的、所设想的、所想象的东西出发,也不是从口头说的、思考出来的、设想出来的、所想象的东西出发,去理解有血有肉的人。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而且从他们的现实活动过程中还可以描绘出这一生活过程中在意识形态上的反射和反响的发展。”[5]根据马克思唯物主义的观点,网络意识形态看起来纷纷扰扰,泥沙俱下,实际上只是现实社会中各种利益的反映,更具体地说,就是网民对社会民生如教育、医疗、住房、卫生和环境等现实问题的关切而引发的。为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阐明这些网络意识形态背后的利益关系和利益诉求。

除了要认识到网络意识形态背后的利益诉求之外,还需要注意网络意识形态对大学生所引起的情感共振。一般来说,网络意识形态能够形成舆论热点,一定是引起了网民们的情感共振,自然也包括大学生在内。网络意识形态舆论热点引发的情感大致有不公平的现象所引发的愤懑情绪、对传统习俗和道德规范挑战而形成的虚无感等等。这些如果处理不好,大学生中很容易出现群体效应。为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处理好大学生在网络意识形态舆情中的情感共振问题。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应及时应对网络舆论热点问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如何构建起大学生价值秩序问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其网络意识形态表象之后的利益诉求和情感共振。具体说来,体现在两个方面:

1.要区分好个人批判、负面情绪表达与负面的意识形态

由于网络空间的匿名性、影响力,人们常常把一些不好在现实社会中表达、不愿意在现实中表达、不能在现实中表达的一些事件、观念等,例如,对于个人情感无处宣泄的苦闷,无力解决某些社会问题解决,以及纯粹为了商业利益等,统统借助网络进行发表。事实上,网络空间已经成为人们提出批判以及负面情绪宣泄的一个重要渠道。因此,我们在分析网络意识形态时,需要区分个人批判意见、负面情绪与负面的意识形态价值观,不能把两者等同起来,对于前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多一些包容心和耐心。”对于其中的建设性意见应该吸收、采纳;对于其模糊认识应该及时澄清;对于错误看法应该及时纠正和引导;对于个人负面情绪,应该及时化解。事实上,这一部分声音,正可以作为反映社会发展的“脉搏”、以及社会改革的“痛点”,只有正确认识、理解这一部分意见和情绪表达,才能更好了解民意,也才能更好地推进改革,更好地服务广大民众。

而对于负面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则应该坚决加强治理,清除不好的影响。例如,为了吸引眼球,采取虚假、诈骗、谩骂等形式,故意散布一些谣言,激化社会矛盾;鼓吹推翻国家政权、宣扬民族仇恨和民族分裂、煽动宗教极端主义、教唆暴力恐怖活动等,这些内容已经不是个人意见和情绪的表达,而是一种“意识形态”攻击,企图混淆视听,为此,我们应该坚决地进行回击,净化网络生态。

2.要区分意识形态论争与思想、学术论争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给我们明确指示:“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加强阵地建设和管理,注意区分政治原则问题、思想认识问题、学术观点问题,旗帜鲜明反对和抵制各种错误观点。”为此,我们在应对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问题时,需要注意区分政治原则问题、思想认识问题和学术观点问题。针对不同的问题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

所谓政治原则问题,就是事关马克思列宁主义信仰,事关中国共产党领导,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关党的基本路线,事关“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等等大是大非的问题。在面对网路意识形态安全中的政治原则问题,我们应该理直气壮,坚决捍卫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同时,对诋毁中国共产党领导、破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理论、道路、文化进行打击,旗帜鲜明地亮出我们的态度。所谓思想认识问题,就是指对一些方针政策、思想观念理解不透彻,认识不到位,思想混乱模糊。在对待网络意识形态安全中的思想认识问题时,我们不能采取针对原则性问题的打压方法,而是采取疏导,更多正面教育为主,进行耐心细致地工作,努力提高和廓清一部分网民的思想认识不清问题。所谓学术争论问题,就是对某一学术问题有着不同、甚至迥异的观点和见解,是学术争鸣的问题,而不同于政治原则问题、思想认识问题。对于学术争论问题,我们党的政策一直十分明确,那就是“百花齐发,百家争鸣”,我们鼓励学术争论。自然,对于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治理中的学术争论问题,“双百”方针同样适用,对于正常的学术争论是鼓励和欢迎的。但是,我们应该警惕和防范那种打着“学术争论”的幌子来混淆视听的行为,因为他们的企图就是挑战中国主流意识形态。总体上来说,我们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把握好这两个“区分”,否则会难以用思想的魅力去征服大学生。

3.构建网络意识形态的主流认同

为了让社会核心价值观等主流意识形态成为学生的价值认同,我们不仅仅需要构建网络意识形态的消极安全,还需要构建网络意识形态的积极安全。所谓消极安全,就是网络意识形态不出现不利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因素,杜绝其侵蚀、破坏要素;同时还要培育网络意识形态的积极安全,因为意识形态本身能够构建共同理想、凝聚社会共识,具有社会黏合剂和调和剂的作用,为社会注入正能量的功能,……所以习近平总书记在“4.19讲话”中正式提出了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治理的新要求,即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的“中国梦”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是我们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治理的聚焦点。

三 思想政治理论课应对网络意识形态应活用移动新媒体

1.课前准备

课前教学阶段,在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平台上来进行信息发布、资源共享等,从而让学生有一定的“入场”意识。教师在课前资料的准备上,首先要求老师把本次课的教学主要内容、重难点以及教学案例放在这些移动新媒体平台上。其次,把课程的一些延伸材料发放在这些移动新媒体平台上,对知识量需求较大的学生提供知识拓展板块,针对课堂教学内容注入本课程相关的前沿内容,搜集一些时势热点问题,引导学生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此,在资源的提供上,要适应移动媒体的特点,采取较为碎片化的方式,多利用图片、视频、漫画等方式,即使采取文本方式,也应该采用较少较短的文本。

另外,还可以通过课前发放问卷,征询学生的专业背景、知识储备、学生的学习风格、学习兴趣等综合信息,摸清学生的喜好和需要,从而老师有针对性进行教学设计、教案撰写等,更加有针对性进行教学。

2.课堂教学

善用二维码的课程教学运用。首先,可以用二维码对思政课的课堂教学进行考勤。这种考勤方式可以节省时间,有助于学生的课堂参与。其次,用二维码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且很快形成直观的图表形式,这种方法运行起来,效果较好,能够及时地反映学生的学情、学生的观点,在教学过程中效果不错。但是这种方法对教师的要求较高,需要教师设计的问题要切合教学内容,并且学生还要感兴趣,同时还要求老师会熟练地运用二维码技术、数据处理技术。为此,需要老师提高技术业务水平。

此外,当代大学生是在移动新媒体环境下生长的一代,运用移动新媒体来进行情感表达,喜欢将自己的情绪实时地发布在微博、微信之中,为此,可以让学生围绕任课教师布置的、与课程内容有关的问题进行讨论留言,然后把这些留言再在课堂上进行反馈,交流,从而形成一种互动交流、写作学习的氛围。例如,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部分,可以先让学生讨论“韩流”的发展与演变,老师引导学生围绕“文化软实力”进行分析,并且让学生留言,使学生有更加直观和深入地认识,再在课堂上,将学生中较好的留言,摘录出来,做成讲义,从而丰富学生和教师的互动,同时也使学生较为深入地思考和理解,增加课程内容的生动性。

3.课后反馈和调整

首先,可以让学生在微信公众号上对本次授课进行留言,对教师的讲解和互动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思路,这样既可以补充教学内容,也可以为以后的教学提供改进。其次,教师可以布置一些开放性的思考题,结合本次上课内容,让学生加深思考。再次,可以再寻找相关的资料,用来辅助课堂教学,让学生进行再阅读,从让学生举一反三,加深学生的学习。最后,学生还可以通过后台与老师进行私下的互动。有些问题不大适合在公众号上留言,可以通过平台后台让学生单独留言,使学生可以一对一地与老师互动,从而更好地提升思政课教学的时效性。

把握移动新媒体运用的原则,我们需要注意在移动新媒体与思政课教学中三个方面的作用。一是移动新媒体延伸了思政课课堂教学。因为思政课的教学涉及到了政治、经济、历史、哲学、法律、外交、文化、意识形态等诸多的内容,教学任务重,利用移动新媒体可以补充不易深入讲解、学生不易全部掌握的内容。利用移动新媒体手段和工具来扩展思政课的教学时间和教学空间,丰富教学资源和内容,学生可以自主地安排碎片化的时间来学习。二是授课内容在移动新媒体的带动下以期符合大学生对思政课的心理诉求。高校思政课基本上是大一、二两个学年进行开设,这个阶段是大学生对微博、微信、微信公众号使用最为频繁的时期,也是学生了解、参与社会热点的热情最高的时期,但也是价值观、思想较为迷茫、较为困惑的时期,需要思政课教师对其进行思想价值引领。但价值引领不能只靠传统的说教,还必须契合学生的心理,从而有助于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社会,有助于增强学生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知。三是移动新媒体的使用可以帮助增强思政课的互动性,拉近学生与老师的距离。因为移动新媒体的广泛使用使获取信息成为一种普遍性,教师和学生获取的时间和方式都变得一样,教师似乎对学生来说就没有什么样的信息优势,但这正好可以拉近学生与老师的距离,可以更加平等的探讨,从而让学生的思想和价值观念得到引领。

总体上来说,课堂生态是一个系统,是师生与课堂环境及其共同生活于课堂中的各个个体间或班级的种种关系,涉及到课堂主体、课堂环境、课堂师生关系等等。移动新媒体的发展,对传统的课堂生态形成了冲击,例如,对课堂中思想政治课教师的权威存在着冲击,由于信息唾手可得,使得教师的学术权威地位开始变得失效。又譬如,移动媒体的发展,使得教师可利用的教学手段、方法变得更加多样,这样对于课堂生态也有助力。因此,移动新媒体是一把双刃剑,为此,我们需要注重两个层面:一是把握好内容,思政课首先要把关的就是网络意识形态,因为网络意识形态与传统的意识形态存在着诸多不同之处,需要我们思政课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处理好网络意识形态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二是移动新媒体技术既要注重课堂教学之前、之中、之后的情况,又考虑移动新媒体在思政课上的使用原则。总之,要使移动新媒体在思政课教学中尽可能的发挥积极作用。

猜你喜欢
网络意识形态理论课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网络意见领袖视角下的网络意识形态传播路径
网络意识形态治理的理论逻辑
当前高职院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对策思考
网络意识形态内涵的新界定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