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教学是指利用外界的环境,实现和学生心境共鸣的教学方法。这个环境可以是人为的,也可以是客观存在的。情境越形象,效果越显著。近年来,为提升教学效率及学生的学习效率,北京市大兴区礼贤镇第一中心小学积极开展情境教学探索,让学生在舒适的教学氛围中轻松掌握课本中的知识,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语文课程标准》中教学要求的安排和教学策略的选择,体现了以促进学生发展为中心。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更要去积极响应,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创设符合学生心理、贴近学生生活,且又能与本节课密切相关的导入部分。当然,这种导入不再是以往那种单独地由教师表白的一种形式,而是一种“情境”,这种“情境”形式多样,不拘一格。教师在此环节一定要积极开发课程资源,运用多种形象和直观的教学手段,力求贴近学生实际,找准知识的切入点,密切联系学生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通过巧妙情境设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为学生积极学习提供良好的心理准备。
“文章不是无情物。”情境教学就是要以“情”为纽带,以教师之“情”去拨动学生心灵的“情”弦。语文教材里的课文大多是为时而著、为事而作的佳品,所谓“缀文者情动而辞发”,无论写人叙事,还是议论抒情,都饱含着作者的情感。但是,教材不是影视文学,无论作者描述如何精彩,感情如何丰富,如果教师不去点拨、渲染,学生不去展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也只是一些语言符号的整合。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启发学生联想,并运用讲述的方法,把教材的语言化为教师的语言,绘声绘色地讲述精彩的故事情节,使学生在涓涓的情感细流中受到艺术感染,成为富有激情的、活生生的人,从而达到精神的恬淡与从容,思维的明晰与开阔。
具体到语文课堂中,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学生动起来,这也体现了本次课改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让学生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去解决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规律,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这一环节,其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动起来——动口、动手、动脑,倡导课标中提出的“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设计一些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问题设置既要扣住教材的重点又要有探究性,还要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交流探究的过程尝到学习的乐趣。这种交流可以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小组之间、正反方之间的交流,要不拘形式,只要能激起学生的探究热情即可,但必须诚心诚意。师生间的交流,教师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这样不仅符合学生心理,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动力。
语文课程性质的核心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而“工具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培养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实用功能和课程的实践性特点。其目的就是为改变过去那种过于强调学科本位,课程内部各部分之间割裂的状态,要强调加强与其他学科的沟通,与生活的沟通,在语文课程中学习到其他方面的知识和方法。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必须改变过去那种陈旧的课堂结构,建立一个开放式的课堂。为达到这一目的,教师必须激发学生的想象,激活他们的思维,将他们的学习引向更为深广的空间,实现由课内到课外,由学习到实践的延伸,引导学生挖掘自己的创造潜能,全面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情境教学以“情”为经,将情感、意志、态度等心理要素确定为语文教学的有机构成,将学生的兴趣、特长、志向、态度、价值观等重要的综合素养融入语文教学,并占据重要地位;以“境”为纬,通过创设各种生动、具体的语言环境,拉近语言学习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距离,使书上的语文成为现实的生活,为学生的主动参与、主动发展开辟了现实途径,让语文教学“活了起来”。
(文/李会)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推进,情境教学法受到诸多教育工作者的青睐,并且被用于各学科的教学中。对于小学的数学教学来说,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觉得无趣,并且难以提起学习的兴趣,从而使学习效率大大降低,成绩也难以得到有效的提升。而情境教学法的应用则可以很好地改变这种情况,可以视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创设情境的方式已经由来已久,在众多领域中都得到很好的应用,但是在教学领域中,这种教育方式依然处于起步阶段,作为教师的我们还是要打开思路,不断完善创设情境教学法的应用途径,以此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
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课程标准》对此做了重要论述,强调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他们身边,而不是遥不可及的,从而打消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抵触心理与畏难情绪。因此,数学教师一定要从日常生活中获取素材,所创设的情境要尽可能地贴近现实生活。从学生现实生活着手进行的情境创设,不仅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够让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进一步拉近,从而让整个教学的过程更加便于实施与完成。在情境创设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进行调查等形式,找到学生的兴趣点,再将这些兴趣点与教学内容相结合,创设出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情境。
著名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教学是一种在师生之间相互倾听、接受和共享,从而实现精神互通,是师生共同创造的活动。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既要鼓励学生敢于尝试和表达,也要善于包容学生的不同意见,倾听学生的真实想法,让学生有勇气表达自己的想法,使他们能主动、积极、自主地进行学习,让课堂真正成为激活学生思维的舞台。
在教学“24 时计时法”时,我一上课先引出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电视上标的时间是19:00,而不是晚上7:00 呢?”学生们争先恐后抢着来解答这个问题。有的说生活中用12 时计时法方便,24 时计时法还要算一下,其实电视里也可以标晚上7:00的。还有的说如果是外国人,看不懂听不懂中文怎么办?同学之间你一言我一语,在多番讨论下,教师小结:24 小时计时法,更加简洁、明了。在人的思维层次上,讨论、争论、辩论属于高阶思维,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教师结合情境提出的问题,给学生提供了思维碰撞的机会,为他们留下了思维自由挥洒的空间。最终本课的难点就是在学生深度讨论中得到了解决。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每一个人的内心深处,都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学生也有这样的需求。在数学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能激起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从而引导学生深度思考。
在教“商不变的性质”时,我首先引用了一个“猴子分饼”的小故事:猴山上猴王带着一群小猴子生活。有一天,猴王给大家分饼,每只猴子2 天吃8 块饼。一只小猴子不满意,觉得太少了,于是猴王分给它3 天吃12 块饼。小猴子还是不满意,猴王分给它4天16 块饼。这时,小猴子满意了。可是猴王和其他小猴子都笑了。故事结束,我便提出问题:它们为什么笑了?面对这样的问题情境,学生们兴趣浓厚,各抒己见,最终大家明白了一件事,那就是饼的总数在变化,但相应的天数也在变化,而每天给的饼是一样的,其实一点也没多给。我们也就自然而然地引出了课题“商不变的性质”。正是这样的一个情境小问题,唤醒了孩子们学习的兴趣,引导了学生进行深度思考。
在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可以激发、唤醒、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学习,使教学真正成为师生自我需求的活动。在这样的师生活动中,促使学生深度探究、深度讨论、深度思考、深度辨析、深度体验,只有这样的数学学习,才能真正实现学生的深度学习。总而言之,情境教学法不仅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与心理特征,还能让小学生更集中注意力,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小学生的操作体验,以此激发学生的创造才能,达到提升教学效率以及学生的学习效率的目的。
(文/冯博)
数学是一门基础课,也是一门工具性的学科,其目的是为其他学科服务,为我们的日常生活服务。情境教学是以生动形象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有效的情境教学应具有数学味,促进学生经验的形成和思维的发生,从而助力学生有效理解数学概念。近几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情境教学也逐渐得到了众多教师的认可,使得我们的课堂更具有社会性以及趣味性,课堂的教学效率也获得了大大地提高。
概念 小学数学情境教学法是指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由教师创造出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具体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小学生快速地掌握教学内容的一种教学法,它主要凭借具体的形象和场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从而完成教学任务。在这个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主体地位,充分彰显学生的主动性,从而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特征 情境教学法主要由以下几个特征:形象逼真、情感真切、融乐于教。情境教学都是从学生的身心发展来进行设计,将学生周围的实际生活联系到教学目标上,并且教师采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将学生自有的情感激发出来,从而让学生进入学习的状态。最后教师就在不知不觉中完成授课内容,达到教学的目标。
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引用生活实例启发课堂情境 面对新课标的要求,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注意转变教学观念,实现人本化的教学方式,采取有效的措施,实现体验式教学,做到一切从生活实际出发,从学生所具备的生活开始,让学生运用学习到的数学知识尝试着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并且学会将知识进行迁移,加深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和感悟,进而挖掘自身的潜能,培养各方面的能力。
多媒体教学,增加形象性与直观性 随着科学技术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目前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多媒体在教学中的有效应用在很大程度上优化了小学数学教学,并且丰富了课堂内容。多媒体技术可以实现教学内容的形象性、生动性、直观性,并且通过独特的方式来呈现复杂的教学知识,实现课堂教学的知识性和趣味性。在这种环境下,教学和学习的效果自然也就非常可见,小学生的思维以感性思维为主,针对学生的特点,可以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创设各种教学情境,从而营造出浓厚的课堂学习的氛围,还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和参与的特点。
互动游戏,提高课堂的生动趣味性 小学数学情境教学大多是形式而已,没有形成真正的教学模式,收效甚少。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大多是教师讲解内容,然后学生格式化地学习这些内容,呈现出很大的应试性,这样的教学模式根本起不到应有的教学作用,达不到应有的教育目的。小学生天生喜欢玩,在数学课中很难实现注意力的长时间集中,鉴于这个特点,在数学的教学中加入游戏环节,大大地改善了小学数学的教学,使之满足小学生的需要,实现了知识性和趣味性相统一。
以数学内在的魅力,挖掘情境,让学生乐于学习 有些教师在开设公开课时,为了能使课堂活跃,精心准备一些内容,这些内容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教学活动中,关注学生的学习情绪,促使他们以旺盛的精力、积极的态度主动地沉浸在情境中,在其中真正领悟到数学的真谛。例如:六年级数学圆的面积,教师让学生在纸上面画一个圆,分成16 等份,然后用这些近似等腰三角形的小纸片拼成一个长方形,通过发挥数学内在的魅力使得教学内容容易懂、记得牢,而且能够活跃课堂气氛,学生也乐于接受。
总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应用情境教学法具有很重要的意义,教师在情境中容易教学,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应用在数学课堂上,使小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
(文/李顺杰)
处于基础教育阶段的小学生由于其年龄原因,生性好动,注意力不集中。特别在上语文课的时候,对于那些枯燥的字、词、句不甚感兴趣,容易搞小动作,影响到学习成绩。为此,语文教师下大功夫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将情境教学方法引入课堂,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因为它灵活多变,可以应用实物、语言、图片、声音、动画等多种表现手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使学生通过体感、视觉、听觉等多种感觉器官获取知识,同时开阔了学生的视野,陶冶了学生的情操,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小学课本里的不少文章是蕴含着深情厚谊的,如何让学生体会作品看似平淡的文字下蕴含的深情。有的时候,仅仅靠对课文字字句句的分析是难以奏效的。要抱有一种大语文的观念,跳出课堂,语文要与生活相联系,读者与作者的感情要相互碰撞,激起火花,引起共鸣,学生对课文理解才会准确深入。比如在《父爱之舟》这一课中,处处洋溢着父子间深沉的感情,但学生难于体会,原因在于他们平时对于亲情感知的麻木与迟钝。因此,在教学中,每当分析到父亲摇船送我上学时,我常常动情地向学生讲述我的父母对我的关心。
从小学生的心理及思维特点看,直观、形象的教学容易引起他们的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在低年级的教学中,色彩鲜艳、生动有趣的多媒体课件往往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对于描写优美景色的课文,我们就可以运用图片、影像、音乐渲染等手段来创设情境,利用直观的形象效果来吸引学生入情入境。
为了使教学情境真切地再现在学生面前,教师可指导学生扮演课文中的角色,让学生站在课文的立场上深入理解课文。由于学生角色扮演,不仅能把教材内容迅速形成意象,而且还能很快地加以理解,体会情境。例如,教学《狐狸和乌鸦》,在学生熟读课文之后进行分角色表演,再加上布景和道具,这样的表演是在学生对课文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他们的动作、神情都是根据自己对故事的理解而表现出来的,活动吸引了全班的学生,达到了一个课堂的高潮。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这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一条规律,运用实物演示情境正是从这一认识规律出发的。一般知识性课文中涉及的物体,对学生来讲是陌生的,实物一出示,学生便能豁然领悟。如,《爬山虎的脚》一课中,爬山虎的脚是怎么样的呢?它到底又是怎样一步一步地往上爬呢?课文中虽然有详细描写,但学生还不能很好地理解,这时教师可让学生先把课文里描写脚的内容读一读、想一想、画一画,再出示爬山虎标本,让学生通过用眼观察、用手触摸,轻而易举就解决了这个难点。
教学语言是创设教学情境的基础,运用恰当的教学语言往往能强化情境,渲染情境的氛围,使情境展示的形象更加鲜明,并带着情感的色彩作用于学生的感官,激起学生的情绪,使学生主动地进入情境,产生情感体验。
借助图画可以再现课文情境,可以把课文的内容具体化、形象化,收到“一图穷千言”的效果,我们可以运用简易粉笔画、剪贴画等形式进行。在图画面前,学生看得清楚,感受真切,学生一下就可以把故事里的角色和他们所处的位置弄清楚了。这样一来,学生可以充分地感受形象、生动的故事,从而不由自主地进入情境。
实践证明,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灵活多样的教学情境,恰当运用鲜明的图画、生动的录像、活灵活现的投影、美妙的音乐、形象的表演、绘声绘色的语言、多媒体动画,就能创设出生动感人的教学情境,引发学生的共鸣,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对于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发挥了良好的作用。
(文/张久海)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思政课教师,如何将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有机结合,如何运用有效路径帮助学生提升学科核心素养,增强其学法、守法和用法的意识,是值得我们不断探究的共同话题。下面,结合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第8 课《我们受特殊保护》第三课时“特殊关爱 助我成长”谈一谈我对用好情境教学模式,提高立德树人实效的所思所想和所悟。
在思政教学课堂实践中,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观念是急需转化的。思政课堂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强化实践能力的有效路径。为此,在思政课堂教学中加强学科知识与生活情境相融合尤为重要。思政课教师要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思维发展特征,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境,重学生认知情感体验,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而促进学生的学科思维能力的培养。要以思政课为媒介,以情境创设为途径,将学科知识高效传递给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找准契合点,优化情境创设 教学情境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的情感氛围,是充分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学习积极性的平台。因此,情境创设要优化问题设计,切实找准与学生的契合点,让学生寓情于境,充分发挥情境教学的优势。
细致剖析学情,优化情境创设 学情分析是教学环节设计、教学策略选择和优化情境创设的落脚点。结合所在学校学情,因材施教、采取灵活变通的教学策略会大大提高教学实效。比如,在学校关爱教学环节中,抓住了我们学校是一所农村校,学生社会接触面相对狭窄这一实际特点,尽可能将教材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有机融合,回归生活,拓宽学生视野。总之,细致剖析学情为优化情境创设提供了前提保障。我们可以筛选出更适合学情的情境,将其带入课堂,使其更好地服务于课堂教学。
多元化教学,优化情境创设问题设计 一是,回归生活,触心灵。比如,在学校关爱教学环节中,我根据学生成长特点,直观导入呈现疫情防控期间,教师陪餐、消毒、视频连线、线上答疑辅导等一张张温暖瞬间的照片。用这些发生在身边的、实实在在的瞬间唤醒内心最柔软的部分,催化感悟来自学校的满满关爱。张张照片戳中了我们的泪点,那一刻,我与学生同处在共情中,学生们温热的眼泪足以证明他们已经被融融暖意所感动。我们说,此处的情境创设就是成功的。
二是,资源整合,促认识。比如,关爱留守儿童教学中,一味出示文字图表资料,并不能让学生真切感知到底什么是留守儿童,距离他们的认知领域也有一定的距离。为此,我以学校教师去支教的大凉山留守儿童的视频资料为契机,让学生直观看到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片段。在看到留守儿童恶劣的学习环境下那坚定的眼神,那对读书的渴望,学生们被震撼了。他们发自心灵深处要帮助、关爱留守儿童是真诚的。随后出现的视频画面是国家通过投入大量资金,派去优秀的支教教师关注留守儿童,让其生活学习环境有了巨大改善。紧接着,以学校组织的全校学生亲身参与地向留守儿童捐书活动为载体,以身边活动增强学生关爱留守儿童、关爱他人的意识。
整节课,不同的环节,创设不同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在情境中感悟。师生有共情,学生有收获,这样的思政课堂就鲜活起来了。我认为,思政课就是要把立德树人融入课堂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教学要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思维发展特征,以教材为依托,以课堂为舞台,密切联系生活实际,重学生认知情感体验,渗透做人的道理。帮助学生摆脱思政课枯燥无味的内心感受,为学生搭建开拓思维的舞台,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在获得情感体验中升华思维认知。用情境体验为思政课添色彩、增活力,让思政课有温度、有深度。
(文/张雪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