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军
(沈阳工学院 基础教学部,辽宁 抚顺 113122)
在现代社会不断发展过程中,现代体育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并对民族传统体育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使民族传统体育逐渐从人们视野中淡化。而民族传统体育实际是民族传统文化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民族传统体育的消亡也意味着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受到了一定的威胁,而要想有效地改善这种情况,就必须加强人们对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以此来推动民族传统体育的转型和升级,也只有如此,才能进一步推动民族传统体育及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目前,对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起源已经不甚了解,但从民族传统体育的功能、内容及组织形式等方面可以了解早期人类对自身力量、道德观念及社会关系的认知水平。民族传统体育在早期阶段只是一种简单的个体行为,在民俗民风不断发展和积累下,逐渐转变成群体行为,并随着群体认同的增强而成为一种“传统”世代相传。以现代眼光来看,民族传统体育有着一定的巫术及宗教色彩,并且带有传统生产生活方式的痕迹。且从科学角度来看,这种体育活动并不完全具备体育意义,而更像是一个区域或一个民族的文化表现形式。
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所表现出的地域性和时代性都是不尽相同的,而且并不是所有此类文化都成了“传统”,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蕴含着一个民族的理念、规则和信仰,反映着本民族的心理状态、文化风俗、政治经济及社会历史,其活动形式更像是民族精神的载体。而有些文化仅流传了一时,由于其群体意识不够稳定,且与民族社会生活的关联不够密切,未能得到世代相传,所以并不能称之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1]。
很多民族文化在传承及发展的过程中都会受到宗教信仰的影响,而宗教文化的加入使得“传统”在人们心中具有了一定的神圣性和权威性。而人们为了与这种神秘力量进行“交流互动”,经常会将身体活动仪式化,以此来达到角色认同、获取力量等目的。而对于民族传统体育来说,借助相应的身体活动,能够对本民族统一的信仰、理念、秩序及规则进行充分的体现,其具有传统指向性及文化典范性。
与民族文化中的静止形态文化不同,民族传统体育具有较强的动态性,在其传承和发展当中,形成各种各样的仪式礼仪、表现艺术、节日庆典、运动形式及口头传统等,具体可以将其归结为集体认同的核心价值观及信仰。这种文化具有较强的民间性,完全是通过民间自主行为进行创造和传承的。除此之外,民族传统体育还具有一定的生态性,所谓的生态性,就是这种文化的诞生、传承、发展和衰落都取决于环境,换言之,民族传统体育在诞生、传承、创新的整个生命周期中,需要对相关要素进行有效的关联,如此才能在文化认同中实现有机存活[2]。
传统文化本身还具有超地域性,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文化本身具有传播性,在民族迁徙、征战的过程中,文化相互吸收和同化,进而形成了超地域性。而这种超地域性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既在本区域存在,又在其他区域存在,且具有共存特征,如风筝、龙舟、摔跤、赛马等。另一种则是先在本区域出现,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和完善后,又被其他领域认同、吸收和同化。但在被接受以前,仍被视为一种地域文化,而在被接受以后这种文化就变成了超地域文化。例如,龙舟竞渡,它最早是在南方汉民族中兴起的,在不断发展和传承过程中,逐渐被其他区域认可,进而变成了我国的传统体育运动。时至今日,这种民族传统体育已经获得了多个国家的认可,在国际当中也经常会见到此类运动,这使得这种体育运动逐渐发展成了一项世界性的运动项目。由此可见,在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承的过程中,除了要对新的典范与内容进行添加以外,还要对异质文化进行吸收与借鉴,通过这种文化互动,能够使传统文化得到有效的创新,并赋予其全新的文化认同[3]。
对于传统文化来说,其概念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受到传承和发展的影响,其本身也会发生变化,尤其是内容方面会不断更新,也只有如此,传统文化才会更加充实、丰富、富有价值,并与现代文化有效衔接。而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与发展具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萌芽阶段。以禁忌、崇拜等原始习俗为基础,逐渐形成的一种身体活动及礼仪,反映了早期迷信、禁忌和原始思维对人们生活的影响,随着群体认同的加深及群体行为的延续,其逐渐变成了一种地域风俗。但由于受到当时社会发展情况及交通条件的限制,文化不能进行有效传播和融合,这也导致地域和地域之间具有一定的隔阂,进而限制了这种风俗的交流和发展,出现了区域不同、民俗也各不相同的情况。即便发展至今,依然可以见到民族相同,但受到地理位置的影响,其礼仪、服饰和风俗习惯却不尽相同的情况[4]。
(2)发展阶段。自两汉以后,国家统一,使得文化交流范围也在逐渐扩大,相邻地域的文化往来越来越密切,传统活动也受到其影响而发生了诸多的改变。例如,原始崇拜活动逐渐被祭奠仪式及内容所取代,并成为相应的节日风俗。甚至有部分风俗活动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礼仪或与礼俗进行了融合,被人们认可和传承。而到了魏晋时期,由于民族频繁迁移,各民族广泛融合,各种节令风俗及传统活动也得到融合及扩散,在此过程中,文化认同已经变得更为广泛。例如,端午节划龙舟、纪念屈原已经成为共识,且北方地区的恶月恶日也逐渐被南方民族所接受[5]。
(3)转型阶段。唐宋时期以后,节令习俗和传统活动完全脱离禁忌迷信的影响,逐渐变成了礼仪型或娱乐型活动,且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其中增加了许多身体娱乐活动,并出现了千里同俗的现象。如,游猎、走马、射箭、拔河、蹴鞠等。而到了明清时期,传统体育具有更为明显的游乐特征,如元宵节除了会燃放烟火及点花灯外,还涉及丰富的体育活动,如舞狮、杂技、秧歌等[6]。
从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其传承特征具体包括:首先,功利性逐渐弱化。如龙舞及龙舟竞渡等体育活动,最初是为了祭拜神灵,祈求神灵庇佑,而如今的活动则具有较强的愉悦性。其次,风俗和礼俗的有机结合,例如,打秋千,在早期阶段属于山戎之俗,而射柳则为契丹女真的风俗,后期经过与节令的融合,逐渐变成了兼具时尚性的体育活动[7]。
文化传承本身是相对而言的,在传承中有些文化可能会发生变异,而这也是民族文化发展的主要特征,且这种特征直接体现在了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中。首先,在传承过程中,体育活动中合理的内核得到了有效的保留,而旧有形式则发生了改变。其次,为了适应社会变革,其形式上可能会有所变化,但内涵通常会被保留下来。在传承过程中,各个时代都会有新的内容注入,这些新内容可能是各种文化融合之后的产物,因此,民族传统体育对于外来文化的吸收并不存在矛盾问题,两者的融合更加利于文化的创新,但这本身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往往在不知不觉中完成,在这一过程中,不会出现激烈的冲突,也不会对原有文化秩序造成破坏。所以文化在传承及发展期间,并不会出现生命链断裂的情况。例如,端午节赛龙舟同时还会涉及配艾囊和涂雄黄等习俗。在这些节令娱乐活动中,虽然人们都是尽情欢乐,但却不失秩序性。而一旦其生命链发生断裂,也会对其传承及发展造成巨大的影响,如投壶、马球等。很多体育活动由于不具备实际的劳动价值,所以仅在历史当中留下了一抹痕迹。对此,相关领域应该保持高度的重视,将其作为推动民族传统体育实现现代转型的宝贵经验之一[8]。
现如今,民族传统体育不管是在活动方式、组织形式,还是在功能性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之所以会如此,一方面是由于现代社会的发展对传统文化基础造成了一定的侵蚀,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国际文化融合对传统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冲击。这两种因素的叠加,对民族传统文化产生了解构作用。这种解构不是否定,但会将其原有存在形式加以改变,导致其旧有逻辑体系被破坏,重新构筑出一种新的平衡。所以,在现代社会背景下,对于民族传统体育的继承和转型,需要对其文化进行重构,以此来获得更深层次的认同,而不是对原有文化进行简单的回顾和复苏,更不是对西方体育模式的生搬硬套。这里的重构,需要以自身文化价值作为基础,对国家及时代发展中的问题进行密切的回应,除了要让人民愿意接受以外,还应该从人类共同利益出发构建新的价值体系[9]。
所以,从本质上来看,民族认同及传统体育转型实际上就是对文化进行现代化发展,可以将其传承和创新视为对传统价值的一种反思和选择。在此期间,需要将以往的不足和缺陷摒弃,如受封建社会影响形成的老旧落后意识等,并且要寻找新的突破点,以此来推动传统的革新。
对于民族传统体育,在对其进行转型发展的过程中,首先,应该将其看作是一个生命单位,要对其内在生命进行有效维护和不断增强,把握其核心价值观,使其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其次,要从生态和文化整体方面进行保护,由于两者具有同源共生的关系,切不可脱离民众生活或对其原有功能进行改变,否则会使其变为形式化的作秀表演,出现传统价值逐渐丧失的情况,即民族生活方式商业化和功利化。而在利用民族传统体育构建旅游文化的过程中,则需要对文化遗产的作用进行充分的发挥,不断提高民族认同和民族情感,使传统文化最真实的特点能够得到有效保留。再次,在对民族传统体育进行转型发展过程中,要对人本理念进行有效落实,要对相关民众的需求加以重视,但要注意,相关工作不能对经济发展造成阻碍,导致人们的生存质量受到影响。此外,要对特定民族社会成员所具备的能动性保持信赖,使其能够尽可能地参与到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当中。最后,要加强相关机构建设,负责相关文化的研究、整理和创新,从而为相关文化的传承及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基础[10]。
综上所述,现代社会的发展及外部文化的冲击,使得我国民族文化和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受到了巨大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想要进一步推动民族文化及传统体育的发展,不仅要提高人们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还应对其进行积极的继承与创新,如此才能为民族传统体育的转型发展提供相应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