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俊涛
(山东师范大学 文学院,山东济南 250014)
刘成国撰写的《释名》是中国第一部伟大的语源学性质的辞书,也是中国第一部专门解释“时人”日常生活语词的专著。①周祖谟:《释名校笺》,《文史》1999年第二辑(总第四十七辑),第15—16页。《释名》非以释经为目的,而是专就人们日常生活应用的语词加以分门别类的解释,其释词主要采用音训,以探求名物得名之依据为目的,因而并非经学的附庸。《释名》是汉以前音训的集大成者,揭示了一大批词语的“所以然之意”,向广大民众展现了诸多名物得其音义的缘由。
《释名》自序以为,名之于实,各有义类,百姓虽日称却不知其所以然之意,故撰写天地、阴阳、四时、邦国、都鄙、车服、丧纪与民庶应用之器等各日常生活语词,参校方俗并考核古今,以音同、音近之词释之,以求名物得音、得义之所以然,终成二十七篇。每篇之内词语的安排大体是“义之相类者,比而次之”,而“义之相反者亦然”,如《释形体》将“鼻、口、颊、舌、齿、颐、牙、辅车”等有关联之词缀系在一起,《释彩帛》以“青、赤、黄、白、黑、绛、紫、红”等意义相类的词安排在一起,《释言语》将“言、语、说、序”等意义相近之词排放在一起,《释言语》将“善恶、好丑、迟疾、缓急、强弱、清浊、荣辱、祸福”等意义相反之词对列在一起。可以看出,《释名》一书不论其篇章的先后排列,还是其所列词语之顺序,均很严谨。《释名》释词虽有“颇伤穿凿”者,然因其书去古未远,所释名物典礼亦多存古制之遗,所留声韵尤可资后世考究古音之道,所以毕沅以其书为《尔雅》《说文》以后不可少之书。②毕沅:《释名疏证》,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2页。先秦之世,去古未远,虽存缘声说义之事,但无专究语源之书,至刘成国《释名》集音训之大成,为据声韵以通训诂之先驱。然因时代原因,《释名》中有不少词语的音训显得牵强。研究《释名》音训的体类当从语音角度着手,然学者受其文字学思维的影响常常从字形结构进行分析,研究之结论自然不尽合适。今以翻宋本《释名》为底本,细研其书,从纯语音角度分析归纳其条理,探讨《释名》音训之体类、卓然价值与不足之处。
《诗经·大雅·烝民》曰:“天生烝民,有物有则。”古昔圣贤,造化器物,赋名定号,各有其凿;后世儒雅君子亦多欲使名符其实,各安其类。段氏若噟序《广雅疏证》以为,圣人制字,有义而后才有音,有音而后才有形。故学者考字,需因形以得音,因音以得义。③王念孙:《广雅疏证》,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1页。刘师培《左盦外集》卷七曰:“盖字音既同,则物类虽殊,而状态性质大抵不甚相远。”①刘师培:《刘申叔遗书》(下),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1443页。王先谦序《释名疏证补》认为,文字之兴,声先而义后。学者之所以缘声求义,用声近之字来解释,是因为这样解说“明白易通,且声义皆定”。②王先谦:《释名疏证补》,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第5页。《说文·耳部》“声,音也”,《说文·音部》“音,声也”。《说文》以“音”“声”二字互训,可知“音训”“声训”名称虽有不同,其所指相同,均是循声韵之途以说释语义。具体来说,音训就是用音同音近之语词以说释语义,探求名物得义与得音之所以然。
《释名》与别的字典、词典不同,别的字典、词典一般解说时只下一个简单的定义;刘成国撰写《释名》则不以此为满足,他还进一步指出之所以有某个音义的理由。如一般的字典、词典或注释家在“衣”字下面注云“服上曰衣”,但《释名·释衣服》还要再补上一句“衣,依也,人所依以芘寒暑也”才算解说完。一般的字典、词典或注释家在“冢”字下面注云“山顶曰冢”就结束了,但《释名·释山》还要再补上一句“冢,肿也,言肿起也”才算解说完。刘成国分别用与“衣”和“冢”二字音同音近的“依”与“肿”来说明“衣”和“冢”命名的由来,也即是用音同音近之字来阐明古人创造这两个词的“所以之意”。刘成国这种推勘到底的训诂精神,是汉儒朴学作风的具体表现,是值得后人学习的。③孙德宣:《刘熙和他的〈释名〉》,《中国语文》1956年第11期,第26页。
第一个明确解说《释名》音训义例的人是顾千里,顾氏在《释名略例》里将其细分为十类,即本字、叠本字、本字而易字、易字、叠易字、再易字、转易字、省易字、省叠易字、易双字。④王先谦:《释名疏证补》,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第13—15页。顾氏分析《释名》义例的着眼点是字形,固然有可取之处,但《释名》是以音为训的著作,应该着眼于语音探求其义例,而不应拘泥于字形。杨树达《释名新略例》将《释名》音训的义例分作九类,即以本字为训、以同音字为训、以同音符之字为训、以音符之字为训、以本字所孳乳之字为训、以双声字为训、以近纽双声字为训、以旁纽双声字为训、以叠韵字为训。⑤杨树达:《积微居文录》,知识产权出版社2012年版,第49—50页。杨氏分类不可谓不细,然其分类并未摆脱汉字形体的束缚。《释名》全书音训共1298 条,其中词训式声训(即用与被训词音义相通的单音词或复音词来训释)共1158条,为《释名》声训的主要类型;解说式声训(即在解说句中包含有与被训词音义相同的词)共140例。⑥任继昉、刘江涛译注:《释名》,中华书局2021年版。本文从语音的角度对《释名》音训的体类进行分类概论,依《释名》音训之实际,分析古韵采用三十部说⑦王力:《汉语语音史》,商务印书馆2017年版,第35页。,分析古声采用十九纽说⑧曾运乾:《音韵学讲义》,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440—442页。,据此,《释名》音训可概分为四大类型。
冠,贯也,所以贯韬发也。(释首饰)
“冠”与“贯”古音同属见纽元部。
襟,禁也。交于前,所以禁御风寒也。(释衣服)
“襟”从禁得声,“襟”与“禁”古音同属见纽侵部。
湄,眉也,临水如眉临目也,水经川归之处也。(释水)
“湄”从眉得声,“湄”与“眉”古音同属明纽脂部。
无父曰孤。孤,顾也,顾望无所瞻见也。(释亲属)
“孤”与“顾”古音同属见纽鱼部。
告,觉也,使觉悟知己意也。(释书契)
“告”与“觉”古音同属见纽觉部。
私,恤也,所恤念也。(释言语)
“私”与“恤”古音同属心纽质部。
武,舞也。征伐动行,如物鼓舞也。(释言语)
“武”与“舞”古音同属明纽鱼部。
诔,累也,累列其事而称之也。(释典艺)
“诔”与“累”古音同属来纽微部。
公,广也,可广施也。(释言语)
“公”古音见纽东部,“广”古音见纽阳部,二字见纽双声,韵部东阳旁转。
含,合也,合口停之也。(释饮食)
“含”古音匣纽侵部,“合”古音匣纽缉部,二字匣纽双声,韵部侵缉对转。
检,禁也。禁闭诸物,使不得开露也。(释书契)
“检”古音见纽谈部,“禁”古音见纽侵部,二字见纽双声,韵部谈侵旁转。
目,默也,默而内识也。(释形体)
“目”古音明纽觉部,“默”古音明纽职部,二字明纽双声,韵部觉职旁转。
仁,忍也。好生恶杀,善含忍也。(释言语)
“仁”古音日纽真部,“忍”古音日纽文部,二字日纽双声,韵部真文旁转。
拨,播也,播使移散也。(释言语)
“拨”古音帮纽月部,“播”古音帮纽歌部,二字帮纽双声,韵部月歌对转。
叟,缩也,人及物老皆缩小于旧也。(释亲属)
“叟”古音心纽幽部,“缩”古音心纽觉部,二字心纽双声,韵部幽觉对转。
行,抗也,抗足而前也。(释姿容)
“行”古音匣纽阳部,“抗”古音溪纽阳部,二字阳部叠韵,声纽匣溪旁纽双声。
月,缺也,满则缺也。(释天)
“月”古音疑纽月部,“缺”古音溪纽月部,二字月部叠韵,声纽疑溪旁纽双声。
礼,体也,得其事体也。(释典艺)
“礼”古音来纽脂部,“体”古音透纽脂部,二字脂部叠韵,声纽来透旁纽双声。
甲,阖也,与胸胁皆相会阖也。(释形体)
“甲”古音见纽葉部,“阖”古音匣纽葉部,二字葉部叠韵,声纽见匣旁纽双声。
竦,从也,体皮皆从引也。(释姿容)
“竦”古音心纽东部,“从”古音从纽东部,二字东部叠韵,声纽心从旁纽双声。
怯,胁也,见敌恐胁也。(释言语)
“怯”古音溪纽葉韵,“胁”古音晓纽葉韵,二字葉部叠韵,声纽溪晓旁纽双声。
胁,挟也,在两旁臂所挟也。(释形体)
“胁”古音晓纽葉部,“挟”古音匣纽葉部,二字葉部叠韵,声纽晓匣旁纽双声。
号,呼也,以其善恶呼名之也。(释言语)
“号”古音匣纽宵部,“呼”古音晓纽鱼部,二字韵部宵鱼旁转,声纽匣晓旁纽双声。
配,辈也,一人独处,一人往辈耦之也。(释亲属)
“配”古音旁纽物部,“辈”帮纽微部,二字韵部物微对转,声纽旁帮旁纽双声。
辎,厕也,所载衣物杂厕其中也。(释车)
“辎”古音精纽之部,“厕”古音清纽职部。二字韵部之职对转,声纽精清旁纽双声。
骂,迫也,以恶言被迫人也。(释言语)
“骂”古音明纽鱼部,“迫”古音帮纽铎部,二字韵部鱼铎对转,声纽明帮旁纽双声。
交龙为旂。旂,倚也,画作两龙相依倚也。通以赤色为之,无文釆诸侯所建也。(释兵)
“旂”古音溪纽微部,“倚”古音影纽歌部,二字韵部微歌旁转,声纽溪影邻纽双声。
麹,朽也,郁之使生衣朽败也。(释饮食)
“麹”古音溪纽觉部,“朽”古音晓纽幽部,二字韵部觉幽对转,声纽溪晓旁纽双声。
东汉以前,我国虽有缘声说义之事,但无专究语源之书。至汉末,刘成国集音训之大成,以音同音近之语词来解说名物得音得义之所以然,撰成《释名》一书。《释名》例仿《尔雅》,踵华《说文》,缘声求义以探求语源,其所释之语词以生民为中心,上及天地自然,下至民庶日用之名物。《释名》汇聚了声训的精华,其说解虽有未可尽信之处,然披沙拣金,时有可取。王先谦在《释名疏证补·序》中说:“逮刘成国之《释名》出,以声为书,遂为经说之归墟,实亦儒门之奥键已。隋唐以还,称引最伙,流溉后学,取重通人。往往古义旧音,展卷有会,语其佳处,寻绎靡穷。”①王先谦:《释名疏证补》,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第5—6页。该评价可谓相符于实情。总体上看,刘成国所立之音训,或者同音,或者声同韵近,或者韵同声近,或者声韵皆近。这样做的目的是据语音相通、语义亦通之理论来说明语词意义之由来,具有明显的探求语源的性质,这为后人研究训诂开辟了一条途径。《释名》因声为训的释词方式对宋代以后研究文字训诂的学者产生了很大影响,引发了后人据谐声偏旁以推求同声符之字的意义,或者据古音的声韵部类以证明词义之相通的因声求义训诂方法的流行。陆佃在《尔雅音义》中就采用了刘熙音训的释词方式,如《尔雅新义》卷六《释亲》“姪,至也,入人之室为至”。总的来说,《释名》自成书至宋罕有知音,迄乎有清,古音之学大明,《释名》之功用才因之大显。
自宋吴棫已降,古音研究方渐有发明。作为集音训大成之《释名》,其于古音研究方面可提供丰富的资料来供古音之考索。
古音娘日归泥之证,如:
男,任也,典任事也。(释长幼)
入,内也,内使还也。(释言语)
女,如也,妇人外成如人也。故三从之义,少如父教,嫁如夫命,老如子言。(释长幼)镊,摄也,摄取发也。(释首饰)
按,中古“男”属泥纽,“任”属日纽;中古“入”属日纽,“内”属泥纽;中古“女”属娘纽,“如”属日纽;中古“镊”属娘纽,“摄”属泥纽。日纽字和娘纽字皆与泥纽字通,可证章太炎“古音娘日二纽归泥”之说。
古音轻重唇不分之证,如:
肤,布也,布在表上。(释形体)
邦,封也,封有功于是也。(释州国)
鲍鱼,鲍,腐也,埋藏奄使腐臭也。(释饮食)
房,旁也,在室两旁也。(释宫室)
按,中古“肤”属非纽,“布”属帮纽;中古“邦”属邦纽,“封”属非纽;中古“鲍”属並纽,“腐”属奉纽;中古“房”属奉纽,“旁”属並纽,可证钱辛楣“古无轻唇音”之说。
古音舌头舌上不分之证,如:
五百家为党。党,长也,一聚之所尊长也。(释州国)
乳痈曰妒。妒,褚也,气积褚不通至肿溃也。(释疾病)
箎,啼也。声从孔出,如婴儿啼声也。(释乐器)
按,中古“党”属端纽,“长”书知纽;中古“妒”属端纽,“褚”属知纽;中古“篪”属澄纽,“啼”属定纽,可证钱辛楣“古无舌上音”之说。
古音喻三归匣、喻四归定之证,如:
荣,犹荧也。荧荧,照明貌也。(释言语)
兑,悦也。物得备足,皆喜悦也。(释天)
妻之姊妹曰姨。姨,弟也,言与己妻相长弟也。(释亲属)
按,“荣”与“荧”声符同,中古“荣”属云纽,“荧”属喉音匣纽,可证曾运乾“喻三归匣”之说。“悦”为“兑”之孳乳字,中古“悦”属以纽,“兑”属舌音定纽;中古“姨”属以纽,“弟”属舌音定纽,可证曾运乾“喻四归定”之说。
古音照系为端系变声之证,如:
盾,遯也,跪其后避以隐遯也。(释兵)
瑱,镇也。悬当耳旁,不欲使人妄听,自镇重也。(释首饰)
衽,襜也,在旁襜襜然也。(释衣服)
按,中古“盾”属船纽,“遯”属定纽;中古“瑱”属透纽,“镇”属章纽;中古“衽”属日纽,于古音则为泥纽,中古“襜”属昌纽,古音“衽”与“襜”通,可证黄季刚“古音十九纽”之“照三归端”之说。
古音庄系为精系变声之证,如:
楚,辛也。其地蛮多而人性急,数有战争,相争相害,辛楚之祸也。(释州国)
促,捉也,使相促及也。(释姿容)
修,缩也,干燥而缩也。(释饮食)
按,中古“楚”属初纽,“辛”属心纽;中古“促”属清纽,“捉”属庄纽;中古“修”属心纽,“缩”属生纽,可证黄季刚“古音十九纽”之“照二归精”之说。
汉代之方言主要记载于扬雄《方言》之中,《释名》虽非方言学专书,但其在解说语词命名缘由时也记载了一些方言语词。《释名》全书有37个条目共43次记录了方言语词或方音,涉及地域与次数分别是:齐12 次、青徐10 次、齐鲁3 次、汝颍2 次、关西2 次、荆州2 次、豫司兖冀2 次、宋鲁1 次、兖州1 次、兖冀1次、兖豫1次、荆豫1次、并冀1次、幽州1次、江南1次、南方1次、扬豫以东1次。①李怒豪:《刘熙〈释名〉中的东汉方言》,《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6期,第75—78页。如:
天,豫、司、兖、冀以舌腹言之,天,显也,在上高显也。青、徐以舌头言之,天,垣也,垣然高而远也。(释天)
风,兖、豫、司、冀横口合唇言之,风,汜也,其气博汜而动物也。青、徐言风,踧口开唇推气言之,风,放也,气放散也。(释天)
四达曰衢。齐、鲁谓四齿杷为欋。欋,杷地则有四处,此道似之也。(释道)
繐,齐人谓凉谓惠,言服之轻细凉惠也。(释彩帛)
人声曰歌。歌,柯也,所歌之言是其质也。以声吟咏有上下,如草木之有柯叶也。故兖、冀言歌声如柯也。(释乐器)
盾,遯也,跪其后避以隐遯也。大而平者曰吴魁。本出于吴,为魁帅者所持也。隆者曰须盾。本出于蜀须所持也。或曰羌盾,言出于羌也。(释兵)
青、徐人谓长妇曰稙长。禾苗先生者曰稙,取名于此也。荆豫人谓长妇曰熟。熟,祝也;祝,始也。(释亲属)
齐人谓车枕以前曰缩,言局缩也。兖、冀曰育。御者坐中执御,育育然也。(释车)
吐,泻也,故扬、豫以东谓泻为吐也。(释疾病)
时有古今,言语随时而变,训诂之书往往保留古语。《释名》作为训诂之书,自然也保留了不少古语。
岁,越也,越故限也。唐虞曰载,载生物也。殷曰祀。祀,巳也,新气升故气巳也。(释天)
借此可以考知古代命“岁”之缘由。
露,虑也,覆虑物也。(释天)
“覆虑”为“覆盖”“荫庇”“沾润”之义。皮锡瑞曰:“覆虑,盖古语亦谓之覆露。《汉书·晁错传》‘覆露万民’,《严助传》‘陛下垂德惠以覆露之’,《淮南子·时则篇》‘包裹覆露’,皆以‘覆露’连文,即‘覆虑’也。虑、露一声之转。”孙诒让曰:“《释宫室》云‘庐,虑也,取自覆虑也。’”①王先谦:《释名疏证补》,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第40页。
虹,又曰美人。(释天)
毕沅曰:“《艺文类聚》引作‘夫人’,讹也。郭璞《尔雅》注云‘俗名为美人虹’。《异苑》曰:‘古语有之,曰:古者有夫妻,荒年,菜食而死,俱化成青虹,故俗呼为美人虹。’”②王先谦:《释名疏证补》,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第43页。
汉时人解说语词,常以今语释古语。及至千百年后,则汉时之今语,又为后世之古语。汉时之语词,汉时人所熟知,当时的注解者不必再加以说明,时至今日,若无解说,则往往不知其为何意。
《礼记·闲传》“芐翦不纳”,郑玄注云:“芐,今之蒲萍也。”今日一般人不知“芐”所指为何,“蒲萍”亦不知其所指。按,郑玄注《周礼·春官宗伯》“车仆”云:“故书萍作平。”可知“平”与“萍”为古今字。“蒲萍”即“蒲平”,用蒲草编织的平席。《释名·释床帐》曰:“蒲平,以蒲作之,其体平也。”
《诗经·卫风·硕人》“帷裳”,郑玄笺云:“帷裳,童容也。我乃渡深水至渐车童容。”“童容”不知所指。按,“童容”即“幢容”,指车帷。《释名·释床帐》曰:“幢容。幢,童也,施之车盖,童童然以隐蔽形容也。”
《诗经·大雅·抑》“屋漏”,毛传云:“西北隅谓之屋漏。”为何把室内西北角叫作“屋漏”,不能明知。《释名·释宫室》曰:“西北隅曰屋漏。礼:每有亲死者,辄撤屋之西北隅薪,以爨灶煮沐,供诸丧用,时若值雨则漏,遂以名之也。”意思是说,因为每当有父亲或母亲去世,就抽掉室内屋顶西北角的草,用来烧火煮汤,以供给丧事用,当时如果碰巧下雨就会漏水,于是就把室内西北角叫作“屋漏”。
《尔雅·释丘》曰“当途曰梧丘”,而不解释为何把挡住道路的山丘叫作“梧丘”。《释名·释丘》则云“当途曰梧丘。梧,忤也,与人相当忤也”,解说了“梧丘”得名的缘由。
《四库全书提要》曾直言《释名》以同声相谐,推论称名辨物之意,有“伤穿凿”之处。③永瑢等纂:《四库全书总目》,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340页。实际上不独《释名》为然,历代训诂学家尤其是长于音训的训诂学家亦皆不能免于此病。上古汉语是单音节语占有很大优势的语言,音同音近之字众多,有些字音虽相通,其义却没有联系。
第一,因声为训,有时难免限于主观附会。音训是取与甲字音同音近的乙字来说明甲字之义。如果过分夸大音同音近之字之间的意义联系,而忽视音通义有不同之字现象的存在,任取一字来附会说明与其音通的另一个字的音义,自然难免有皮附穿凿之说,很难令人笃信。如《释兵》“刀,到也,以斩伐到其所刀击之也”,“刀”跟“到”看不出有何明显的联系。《释典艺》“经,径也。如径路无所不通,可常用也”,“经”与“径”也没有明显联系。
第二,音训没有摆脱谶纬和儒家的礼教思想。谶纬大行于汉代,指一种征兆、征验、天命,它以天人感应、阴阳五行为基础,具有预言、验证人事变化,神化君王与圣人①黄海涛:《谶纬与汉代史学》,《黑龙江社会科学》2021年第3期,第106页。,传达命运意志之功用。汉朝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力,大力推崇谶纬之学,甚至命令儒士按照统治者的意愿引谶纬解经。②侯捷飞:《谶纬乱经:东汉帝王与士人“天命”解释权之争》,《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2期,第73—79页。由于以政教为旨归的谶纬之学在汉代成了经学之辅翼,当时的广大儒士受其影响也将这种谶纬思想带进了著述之中。③仲瑶:《中晚唐五代“苦吟”与诗格的谶纬诗学意蕴》,《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4期,第34—42页。汉字的形成早于谶纬学说和儒家礼教思想之发生,用谶纬和儒家礼教思想附会汉字或语词的产生是本末倒置,有失科学性。《释名》中可以看到不少谶纬和儒家礼教思想的影子。
金,禁也,其气刚严能禁制也。(释天)
霓,啮也。其体断绝,见于非时,此灾气也。伤害于物,如有所食啮也。(释天)
疫,役也,言有鬼行疫也。(释天)
水出其右曰沚丘。沚,止也,西方义气有所制止也。(释丘)
荆州,取名于荆山也。必取荆为名者,荆,警也。南蛮数为寇,逆其民,有道后服,无道先强,常警备之也。(释州国)
豫州,地在九州岛之中,京师东都所在,常安豫也。(释州国)
楚,辛也。其地蛮多而人性急,数有战争相争相害,辛楚之祸也。(释州国)
越,夷蛮之国也,度越礼义无所拘也。(释州国)
诸侯之妃曰夫人。夫,扶也,扶助其君也。(释亲属)
卿之妃曰内子。子,女子也,在闺门之内治家也。(释亲属)
大夫之妃曰命妇。妇,服也,服家事也。夫受命于朝,妻受命于家也。(释亲属)
士庶人曰妻。妻,齐也。夫贱不足以尊称,故齐等言也。(释亲属)
俗,欲也,俗人所欲也。(释言语)
紫,疵也。非正色,五色之疵瑕,以惑人者也。(释彩帛)
穿耳施珠曰珰。此本出于蛮夷所为也。蛮夷妇女轻淫好走,故以此琅珰锤之也。今中国人效之耳。(释首饰)
龟蛇为旐。旐,兆也。龟知气兆之吉凶,建之于后,察度事宜之形兆也。(释兵)
以探求名物得名之依据为目的《释名》是汉以前音训的集大成者。它专门解释人们日常生活语词而非以释经为目的,因此并非经学的附庸。《释名》音训从体类上看主要有四类,即以古声韵皆同字为训、以古声同纽字为训、以古韵同部字为训、以古声韵相近字为训。《释名》音训不仅是研究语源的宝藏,还有助于考证古音,有助于了解汉代的方音,有助于了解古语之遗,亦可以补前人解说之不足。《释名》音训亦存缺点,一些语词的训释有明显的主观附会;而且受时代影响,解说中夹带有谶纬和儒家的礼教思想,这种思想多不可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