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紫宁
(长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1)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党的建设面临新的困境与挑战,如何加强党的建设,进而领导中国革命走向成功成为当时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1939年10月,中共中央内部刊物《共产党人》正式创刊,毛泽东为此写了一篇发刊词,即《〈共产党人〉发刊词》。文中,毛泽东首次将党的建设视为一项“伟大的工程”,并对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为什么要建设党及怎样建设党这几个问题作了解答。科学认识毛泽东的建党思想,理解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深刻内涵,对加强新时代党的建设具有重要价值和深远意义。
《共产党人》创刊时,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国际对华政策、国民党抗日态度,以及共产党党内思想都发生了重大变化。面对严峻的内外部形势,党中央决定创办一个党内刊物,并邀请毛泽东撰写发刊词。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指出:“在这种时机,这样一个党内刊物的出版,实在是十分必要的了。”[1]602
1938年10月,日本侵占南方两大城市后,抗日战争逐渐转入战略相持阶段,日本、英、美等国的对华政策也随之调整。随着战局的扩大和战线的延长,日本的军事力量和经济力量逐渐削弱,人力、物力、财力的供应能力下降。1938年12月,日本陆军省在《对华处理方略》中提出,“消灭残存抗日势力的工作,虽仍应继续进行,但主要以武力为背景,结合运用谋略、政略”[2]。随后,日本实行“以华制华”“以战养战”的方针,收买北洋军阀旧官僚,培养傀儡政权,掠夺中国沦陷区资源和财物。日军区别对待国共两党,将之前的军事进攻为主、政治诱降为辅的方针调整为政治诱降为主、军事进攻为辅,对共产党则是集中兵力攻打八路军、新四军,使用“牛刀子战术”。此外,美、英等国为了维护在中国和远东的利益,对日本侵略中国的行为采取“绥靖主义”政策,策划了“远东慕尼黑阴谋”。一方面,美、英等国加大对华援助力度,不断向中国提供借款、贷款,企图利用中国牵制日本;另一方面,美、英等国试图缓和同日本的关系,采用安抚、妥协的手段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后,国民党表现出明显的反共倾向,不断策划反共活动,抗战态度日趋消极。毛泽东指出:“大资产阶级投降派和顽固派所指挥的严重的磨擦斗争在全国进行着,反共之声喧嚣不已。”[1]612国民党制定了“溶共”“防共”和“限共”的方针,成立了“反共特别委员会”,相继颁布一系列反共文件,试图以这些反共文件为指导,削弱与限制共产党的力量。国民党在抗日根据地先后制造了山东博山惨案、河北深县惨案以及湖南平江惨案等多起反共事件,杀害众多共产党员和抗日军民,企图分裂民族统一战线,全国团结抗战的局面出现分裂和倒退。
全面抗战爆发后,国内外形势急剧变化,中共中央早已意识到必须发展壮大党员队伍。党中央于1938年3月发布了《关于大量发展党员的决议》,提出要大量发展党员,建立强大的党组织。不到一年时间,共产党员由4万余人增加至50万余人。“党的组织已经从狭小的圈子中走了出来,变成了全国性的大党。”[1]612但这一时期发展的党员大多是农民、下级官兵和小资产阶级,他们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理解得不够深刻,对当时的社会状况、中国革命的特点及规律分析得不够透彻,极易出现“左倾”关门主义、右倾投降主义等错误思想,将主客观分裂开来,导致认识与实践相脱离。以王明为代表的右倾投降主义否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抹杀统一战线中的阶级差别、阶级斗争,主张放弃中国共产党的军事领导权,将抗战胜利的希望寄托于国民党,企图依靠国民党军队实现抗战速胜。众多思想政治组织上的新问题成为党的建设过程中的障碍,在全国范围内建设一个思想、政治和组织“完全巩固的布尔什维克化的中国共产党”[1]603迫在眉睫。
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指出,为取得革命成功,迫切需要开展党的建设,而开展党的建设各方面条件已经成熟,“这件伟大的工程也正在进行之中”[1]602。这是毛泽东首次提出要将党的建设作为“伟大的工程”,并在这一伟大工程主客体条件已经大体具备的情况下,回答了中国革命关键时期党建亟待解决的问题,对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中国革命胜利的三大法宝的内在联系、怎样建设党以及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作出了深刻阐释。
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这是中国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央领导集体一直探索和思考的问题。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党的历史上第一次明确地论述了要在全国范围内建设一个与群众紧密联系,“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布尔什维克化的中国共产党” 。这一论述是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核心,在文中共出现过4次,阐明了党的建设的任务、目标和纲领,表明《共产党人》的使命是指导党的建设伟大工程。
首先,“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是对党员数量和性质的规定,指明了党组织和党员队伍的发展范围、规模和主体对象。1938年,为了扩大和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共中央下达《关于大量发展党员的决议》,党组织和党员队伍空前壮大。1939年春,仅晋西北的党员数量就达1万余人,晋东南的党员由根据地创建初期的1 000余人发展到3万余人。此外,各地党组织严格按照发展党员的要求和标准,从工人、下级官兵、知识分子等社会阶层中发展党员,拓宽和巩固党的社会基础。中国共产党逐步成为辐射全国且具有广泛影响力和群众基础的政党。
其次,“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规定了合格共产党员的标准,也是党的建设的重要纲领,蕴涵着丰富的内容。第一,思想上完全巩固,要求党员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站稳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提高党性修养,克服非无产阶级思想。毛泽东始终把党的思想建设放在首位,这是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的重要原则。在古田会议决议中,党中央明确提出要大力加强党的思想建设,并逐一批判了党内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一一指出错误思想的来源、表现及纠正方法。1935年12月的瓦窑堡政治局会议决议进一步重申了思想建设的方法。1937年,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指出,“改造自己的认识能力,改造主观世界同客观世界的关系”[3],强调无产阶级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要重视主观世界的改造,突出了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特点。第二,政治上完全巩固,将党的建设与党的政治路线紧密结合,不断提高党员的政治素质。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中国共产党坚持政治独立,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第三,组织上完全巩固,一方面要坚持民主集中制,统一全党思想,严守组织纪律;另一方面,也要充分发扬民主,激发党员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还要加强基层党组织、干部及党员队伍建设,提升党员干部的领导能力,提高全体党员的党性修养。组织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发挥力量的武器,这一力量之所以不可战胜,“就是因为它根据马克思主义原则形成的思想一致,是用组织的物质统一来巩固的”[4]。因此,中国共产党必须是一个有纪律、有组织的整体,才能成长为最先进的无产阶级政党。
最后,“布尔什维克化的中国共产党”是对党的建设方向的规定,是党的建设的关键。《〈共产党人〉发刊词》中4次提到“布尔什维克化的中国共产党”,可以具体理解为三重内涵:一是中国共产党整体的布尔什维克化,主要指“以俄为师”,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中国革命的具体情况。二是党组织及全体党员的布尔什维克化,党组织中不可避免会混入投机分子和敌对分子,加之新组织及新党员尚未接受充分的教育,这就要求党组织及全体党员充分了解中国的历史状况和社会状况,掌握中国革命的规律,用马列主义武装自己。三是党的建设过程的布尔什维克化,将党的建设与政治路线、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问题紧密结合,正确处理革命中出现的各类问题,党的发展、巩固和布尔什维克化则会前进一步。
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毛泽东分析了建党后中国革命的基本特点,总结了革命的经验教训,首次提出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党取得革命胜利的三大法宝。毛泽东将中国革命分为三个重要阶段,阐释了三大法宝的内在联系,指出“十八年的经验告诉我们,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统一战线,是实行武装斗争的统一战线。而党的组织,则是掌握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这两个武器以实行对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这就是三者的相互关系”[1]613,明确了党的建设是核心。正确认识中国革命胜利的三大法宝,厘清三者之间的关系,理解党的建设的核心地位,就弄懂了党的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大革命时期,在中国共产党的推动下,国共两党实现第一次合作,建立了革命统一战线,加快了中国革命前进的步伐。但是,当时的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的国情、中国革命的特点及规律理解得不够深刻。因此,在大革命后期,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机会主义出现,党放弃了无产阶级对革命力量的领导权,没有建立和掌握革命的武装,导致大革命失败。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开始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建立了农村革命根据地,逐步瓦解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在这一时期得到巩固和发展。但党内三次“左”倾错误严重阻碍了中国革命的发展,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红军被迫战略转移,开始长征。长征结束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中央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对党的政治路线、军事路线和思想路线进行拨乱反正,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全面抗战初期,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党组织和党的队伍得到进一步发展。以王明为代表的右倾投降主义,未能正确把握联合与斗争之间的辩证关系,忽视了党派和阶级的独立性,在六届六中全会上遭到党中央的严肃批评和指正。经过大革命和全面抗战的洗礼,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共产党人深刻理解了三大法宝的内在关系,彻底意识到了党的建设的重要性。
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结尾处强调,要通过总结以往的革命经验,使全党像“铁一样地巩固起来,而避免历史上曾经犯过的错误——这就是我们的任务”[1]614。遵循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总结建党以来中国革命的经验,是抗战时期党的建设的重要任务。毛泽东回顾了建党十八年来的党建历程和革命历程,分析了党的建设、统一战线、武装斗争的区别,阐明了党的建设与资产阶级的关系,科学地回答了如何建设党这一问题,为日后的党建工作提供了指导方法。此后,党的六届七中全会、十一届六中全会分别通过的《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都运用了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对过去中国革命和建设中出现的问题作了客观评价,这对统一全党、全国人民的思想,维护全民族团结起到了重要作用,进一步指明了党建工作的方向。
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强调加强党的自身建设的同时,还应当“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1]611,回答了党的建设过程中应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点明了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5],科学的理论能够明确革命运动的形势和方向,帮助革命运动取得胜利。毛泽东曾在《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中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理论。没有这一理论的指导,中国革命难以取得胜利,深入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是一个亟待解决并须着重地致力才能解决的大问题”[1]533。因此,中国共产党人要主动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革命实践中的问题,为取得革命的胜利提供理论依据。然而,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不能离开革命实际。要理论联系实际,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应用于中国革命实践,在实践中总结正反两方面经验,使马克思主义理论更加具体化、中国化和时代化。毛泽东提出要将马克思主义用于指导中国革命实际,深刻揭示了中国革命的特殊性,为中国革命的胜利、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探索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奠定了基础。
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在四个伟大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6]。党的建设伟大工程是中国共产党需要认真探讨的重要课题。《〈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党的建设思想为立党、兴党、强党提供了丰厚滋养。进入新时代,这一思想对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提升党的执政能力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详细回答了党的建设的关键问题,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勇于自我革命、自我更新的政治品格。“中国共产党通过武装斗争和政治革命夺取政权,自我革命的精神和自我超越的勇气一直是成就强大政党的核心秘诀。”[7]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的建设仍然面临新的挑战。深化自我革命、从严管党治党,这不仅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基本要求,也是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与纯洁性的必然举措。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决定党的建设方向和效果。”[6]这必然要求我们以政治建设为统领,从讲政治的高度进行自我革命。首先,加强党的政治领导,维护党中央权威与集中统一领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政治立场,始终与党中央保持政治上的高度一致,树立正确的大局观。政治方向关系全局、涉及根本,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增强政治判断力与执行力,坚持以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为改革方向。其次,严明党的政治纪律,政治纪律是最根本的纪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严明党的纪律,首要的就是严明政治纪律……遵守党的政治纪律是遵守党的全部纪律的重要基础。”[8]严明党的政治纪律要求党员干部在思想与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服从组织决定,维护党的团结,确保党的决策得以有效地贯彻实施。最后,要净化党内政治生态,营造清正廉洁的政治环境。良好的党内政治生态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前提条件。一方面,坚定理想信念是保持良好党内政治生态的核心。要坚定社会主义信念,不断提升思想觉悟,深刻领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另一方面,党内政治文化是党的政治建设的价值导向与精神引领,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将党内政治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紧密结合,发展积极健康的政治文化,确保全体同志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将思想理论建设摆在党建的首位,是毛泽东党建思想的核心,历史充分证明了思想建设对党的建设的重大意义。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取得革命胜利,并在困境中发展壮大,“很重要的一条原因就是我们党始终重视思想建党、理论强党”[9]。新时期,我们仍须不断增强理论自觉与自信,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牢牢把控意识形态工作,做好思想宣传工作,将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其一,党的意识形态工作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定不移地宣传党的理论与路线方针政策,发出党的声音,体现党的意志。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科学把握党性和人民性之间的关系,站稳人民立场,以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为工作导向,不断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世界,使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得到充分满足。其二,建构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话语权决定主动权,必须加强话语体系建设,提升中国话语的国际影响力。在歪曲、误读以及丑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错误行径面前,要表明坚定的政治立场,防止和抵制西方话语控制,牢牢掌握意识形态的话语权,发出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其三,发挥网络意识形态的引导作用。互联网广泛影响着社会经济生活,深刻改变着舆论生态,已经成为国家意识形态和信息安全的重要领域,容易被敌对势力利用,变成其意识形态渗透的工具。因此,要加强对网络文化和舆论斗争的管控,净化舆论生态,培育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同时,要尽快完善互联网法制建设,加强对互联网的法治管理。
密切联系群众,维护群众的根本利益是中国共产党的鲜明特色和优良传统。新时代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加强党的建设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6],进一步加强作风建设。作风建设的核心就是密切党与群众的血肉联系。一些党员干部脱离人民群众,缺乏为民服务的意识,甚至滥用职权、谋取私利,导致“四风”问题盛行。因此,要以夯实群众基础为切入点,站稳“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加强党的作风建设。一是要以人民群众为评判主体。广大人民群众是党的工作的最终评判者,人民群众的满意度是检验党的一切工作的标尺。二是要以人民群众为利益主体。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始终把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工作导向,这是共产党处理利益问题的根本原则。三是要提高党员干部的群众工作能力。当前党群关系面临复杂多变的形势,有效提高党员干部的群众工作能力和调查研究能力尤为重要。此外,还要增强党员干部与群众之间的有效沟通,进一步拓宽和丰富与群众的沟通渠道,耐心听取群众的意见与建议并及时给予反馈,提高决策水平。新时代只有站稳人民立场,坚持群众路线,才能抓住党的作风建设的核心,坚强有力地推进全面从严治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