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位核心素养,彰显历史哲学
——以初中历史时空观念教学为例

2022-03-17 15:28:50苏州工业园区青剑湖实验中学吴晓华
天津教育 2022年26期
关键词:时间轴时空观念

■苏州工业园区青剑湖实验中学 吴晓华

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师不仅要在教学实践中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和方法,而且还应重视培养其形成良好的学科核心素养,以此塑造其形成从历史学科视域出发展开思考的良好习惯,提高其在具体情境中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为此,教师要深化关于时空观念培养重要性的认识,正视当前历史教学中存在的不利于时空观念培养的问题,采取科学策略有效地促使问题得到解决,切实增强核心素养培育的实效性。

一、培养学生形成时空观念的重要意义分析

时空观念是构成初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一个重要维度,指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中对历史事件、人物及其他要素进行观察、思考和分析的观念。由于任何历史事物都是在具体的、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发生的,因此只有具备良好的时空观念,才能够对其进行准确合理的解释。时空观念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内容:其一,历史时序性,能够认识到历史事物的发生和发展均按照一定的时间进行;其二,历史的地理学认知,能够明确各个历史事物的主要出现区域、了解不同区域历史沿革的特征。对初中阶段的学生而言,时空观念是历史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项素养。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展开时空观念的培养,主要具有以下几方面重要价值:其一,可以增强学生区分具体历史时空的能力,推动其在解释历史事物时结合时间和空间背景、从宏观与整体视角出发对历史事物进行分析;其二,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从时间主线和空间结构两个不同的方向构建知识体系;其三,可以推动学生结合时空框架把握不同历史事物之间的联系,深化其对历史规律的认知,推动其结合历史年表和地图对历史事物进行更为深层次的认知,以此深化其对知识的理解。

二、当前初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不利于时空观念培养的问题

当前,初中历史教学实践中仍然存在着诸多不利于时空观念培养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教师在对具体的历史事件和知识进行讲解时,往往习惯于沿袭传统的灌输式方法,以单向线性的方式直接将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告诉学生,而学生主要通过生硬的识记方式来记忆时空信息,教师没有重视引导其思考历史事物与时空之间的联系,导致学生处于十分被动的地位,缺少主动性,因而无法有效地对学生的思维方式进行塑造;其二,未能有效地对历史的发展脉络进行梳理。当前,部分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没有注意以时间为线索将各个历史事件串联起来,导致学生对不同事件的认知呈现出孤立、分散的特点,因而在对事件进行解释时无法准确地剖析其背景;其三,没有重视对历史地图进行合理的应用。时空观念不仅强调历史的时序性,还强调从地理学的角度去认知历史。不同的历史时期,历史地图存在区别,通过引入各个时期的历史地图,教师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构建其空间思维框架,帮助其掌握历史变迁。然而,当前大部分教师缺少在教学过程中应用历史地图的意识,仍然停留在直接将历史事件的发生地点告诉学生的层面,没有重视对不同时期的历史地图进行对比、分析,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时空观念的培养成效;其四,未能充分认识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没有重视围绕时空观念的内涵组织开展探究性活动,没有重视推动学生“学以致用”,因而很难真正使时空观念深入人心。

三、有效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开展时空观念培养的具体策略

(一)把握教材内容,适度展开相应拓展延伸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中的“时空观念”,强调在具体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对史实进行观察和分析。对部编人教版初中历史教材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其按照时间和空间的顺序进行呈现,有“中国史”和“世界史”两个部分,而每个部分又都以时间的先后顺序加以呈现,有特定的时空框架,并在这一时空框架下叙述史实、阐述历史意义,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开展时空观念的培养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在开展时空观念培养实践时,教师首先要把握好教材这一基本工具,尤其要对其所包含的历史年表和历史地图两类资源进行充分利用,培养学生形成结合时间和空间剖析理解历史事件、现象及人物的思维方式。

首先,教师要将观察历史年表和地图的方法传授给学生,引导其对历史事件的时间发展脉络进行分析、对历史地图中的空间关系进行分析。例如,在进行《秦统一中国》这一课的教学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在地理地图上对秦统一中国的顺序进行梳理,应用“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括中央”的方式来帮助其记忆地图上“战国七雄”所在的位置;其次,教师要将历史的时序性和历史的地理学认知这两个层面结合起来,既要引导学生对同一时间点上不同地区所发生的事件、现象等历史事物进行对比,又要注意推动学生思考同一地点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特征,以此达到时空结合的目的;最后,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使用时空术语解读史实、对不同历史事物之间的复杂关系加以全面梳理,从“统一性与多样性”“延续性与变化性”“整体性和局部性”等多个不同的角度,展开综合分析、比较。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除了对教材进行系统全面的把握以外,为增强教学的生动性、将抽象的历史事物加以直观化的呈现,教师还应注意适度展开拓展延伸,借助互联网搜集整合多媒体素材,有效地创设出具体的时空情境,推动学生在情境中进行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究,促进其学习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例如,在进行《明朝的统治》这一课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在课前借助互联网下载与明朝“八股取士”相关的影视作品视频资料,比如“范进中举”的相关影视作品片段,并向学生拓展介绍《儒林外史》中的《范进中举》原文,利用作者在文中所塑造的“范进”这一人物形象,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兴趣,推动学生结合关于“八股取士”的知识,对范进悲剧的产生根源进行分析,注意引导其结合时空背景思考“科举制”这一制度从隋唐到明清的变化,思考“为什么科举制在隋唐时期能够在人才选拔上发挥作用,而在明清时期则陷入僵化”这一问题,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时空观,促使其在对不同历史时期的同一历史事物的变化进行对比的过程中,增强学生思考分析历史事实的能力。

(二)以时间为主线,建立历史发展的时序性

时间是历史发展的主线,从历史学科的这一特征出发,教师要注意立足历史事物的时代背景,以“大事年表”和“时间轴”的形式,直观地呈现历史事实,有效地帮助学生建立完善的历史知识体系,切实增强其关于历史时序性的认知。其中,“大事年表”是按照时间顺序将各年度所发生的重大事件列举出来的一种工具,“时间轴”则是在一条数轴上按照时间顺序呈现各个关键时间点、展示关键时间点所发生的历史事件的工具,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要选择其应用方式。

在编制时间轴时,一方面可以聚焦具体的历史知识点,推动学生沿着时间顺序对历史进行系统全面的理解,并在不同的空间中展开对比,从而达到深化学生对历史理解的目的。例如,在开展《资本主义制度的初步确立》这一单元的教学时,教师可以画出一条横向数轴作为时间轴,在时间轴上标出资本主义制度在英国、法国、美国三个国家发展的关键时间点,与此同时,引入中国古代明清时期作为空间对比对象,应用其他颜色在时间轴上标出明清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时间点,应用时间轴展开相应的对比,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同一时期中、西方政治制度的差别以及中、西方社会生活的差异,推动学生结合时间轴上所给出的关键时间点,分析探讨“资本主义萌芽未在中国得到发展”的原因,鼓励其进行分享,并在其分享内容的基础上,对本课重难点进行讲解、展开总结归纳,以此培养学生形成有效的时序概念,增进其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及资本主义制度的认知,从而取得良好的时空观念培养效果。

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历史知识的时间线加以梳理,以此深化学生的认识,增进其对历史事件的认知。例如,对“中国古代文化史”这一模块,教师可以从若干个不同的角度对历史时间线加以梳理,以此达到帮助学生建立关于这一时期历史全方位认知的目的:第一,教师可以围绕“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梳理历史时间线,在时间轴上标出先秦诗歌、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杂剧、清朝小说等代表作的创作时间;第二,教师可以围绕“中国古代美术的发展”梳理历史时间线,注意标出不同时期的美术代表作品,包括《女史箴图》《清明上河图》等;第三,教师可以围绕“中国古代书法的发展”梳理时间线,包括书法艺术诞生的魏晋时期,取得重大发展的唐宋时期以及实现进一步发展的元明时期;第四,教师可以围绕“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成就”梳理时间线,标出重要科学技术成就的发明时间点;第五,教师可以围绕“中国古代民间艺术”梳理时间线;总之,在梳理时间线时,教师要注意围绕“文化史”这一核心,从不同角度展开时间线梳理,以此帮助学生形成对各个历史时期文化发展状况的全方位认知,并引导学生思考某一时期文化的具体发展特征,以此增强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

(三)以空间为结构,加强历史事件横向解析

空间结构强调“横向思维”,即从横向剖面对同一时间点或历史时期不同地区所发生的历史事件加以对比,并在这一对比的过程中深入剖析历史事件,以此深化学生关于历史知识的理解。

例如,在进行《古代日本》这一课的教学时,为帮助学生理解封建时代亚洲国家的特征,教师可以引入历史地图对于古代日本和古代朝鲜进行对比,借助直观的地图帮助学生形成历史的地理学认知,引入相应的拓展知识,从而达到完善学生历史知识结构的目的。首先,教师给出古代日本和古代朝鲜的疆域图,结合这一地图介绍其在封建时代的主要发展过程;接着,教师再对古代日本和古代朝鲜发展过程中的重大事件进行讲解,引导学生在空间上展开对比,思考两国发展历程出现差异的原因,深化其对封建制度的认识。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同样要注意结合纵向思维进行深入的解读与分析,以此有效地增强学生的历史思维,把握封建制度在古代亚洲国家的发展历程,从而达到良好的时空观念培养效果。

(四)开展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分析应用能力

初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中的“时空观念”,归根结底,属于一种思维方式,这一思维方式强调在对历史事物进行思考和分析时,充分结合时间与空间两项信息。为有效地培养学生形成这一思维方式,除转变历史课程教学模式、在授课实践中渗透时空观念外,教师还要注意设计开展应用实践活动,重视推动学生在实践中通过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究,形成相应的分析应用能力。

首先,教师可以围绕中考试题设计具体的探究活动,在讲解具体的历史知识点时,引入与本节内容相关的中考试题,推动学生从时空结合的角度出发,对中考试题进行分析,注意引导其把握中考试题的特征,明确历史试题中包含的时空背景,推动其在解题实践中充分利用时间和空间信息。

其次,教师可以推动学生自主展开关于某一具体历史知识点或知识模块的时间轴绘制实践活动,注意推动其从不同的角度梳理历史知识的时间线,并鼓励其创新时间轴的形式,比如应用不同的颜色来表示同一时间点不同地区所发生的历史事件等。对学生所提交的时间轴作品,教师应加以集中点评,给予其具有针对性的建议,尤其应注意引导其对于时间轴上关键节点的选择、时间轴上不同区域所发生历史事件的对比及呈现方式加以思考,帮助其实现改进和提高,并提升其历史学习自信。

最后,教师可以设计综合性实践活动,从具体的历史知识点出发,推动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资料搜集、小组合作及综合探究,得到个性化的结论。例如,在完成《古代亚非文明》这一单元的教学后,教师可以推动学生对本单元中的三个古文明——古代埃及、古代两河流域及古代印度加以全方位的对比,推动其自主搜集相关资料,包括地图、补充史料等,从“时空结合”的角度出发,探讨三个古文明之间的相似性与差异性,从而达到提高其分析应用能力的目的。

四、结语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展开时空观念培养,既是培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必然要求,又是彰显历史哲学的重要措施,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历史区分能力、帮助其建构完备的知识体系并深化其对历史事物之间联系的理解。针对当前初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教学方式过于单一且管属性强、未能有效地对历史事件的发展脉络进行梳理、未能有效地应用历史地图以及未能充分认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等一系列问题,在实践中,要落实好把握教材内容、以时间为主线建立历史发展的时序性、以空间为结构加强历史的横向解析及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等策略,切实增强时空观念培养的实效性,促进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

猜你喜欢
时间轴时空观念
时间轴上二阶非线性非自治延迟动力系统的振动性
维生素的新观念
保健医苑(2022年4期)2022-05-05 06:11:20
跨越时空的相遇
别让老观念害你中暑
镜中的时空穿梭
时间轴里的“共和国记忆”
金桥(2019年12期)2019-08-13 07:16:28
玩一次时空大“穿越”
健康观念治疗
时空之门
时间轴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文学教育(2016年18期)2016-02-28 02:3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