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北辰区教师发展中心 邢 云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围绕提高思政教师综合素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六个“要”: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其中把“政治要强”摆在首位,“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这是思政教师的第一要求。
在我国,思政教师肩负着为学生传授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传递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传播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使命,其自身的思想政治信仰具有极强的示范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非常形象地阐明了思政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关键作用。
中小学生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更需要思政教师为他们树立正确信仰。中小学思政教师只有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者,才能从内心深处产生强大的信心和动力,理直气壮地宣扬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充分挖掘课程内容,帮助中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这一论述一经提出便成为加强思政课建设的金句火遍全国。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这一论述既富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又饱含深刻的教育哲理,对思政课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理想信念是个人、政党乃至一个民族的政治灵魂。中小学思政教师只有坚守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才能在思政课教学实践中把忠诚和信仰写在三尺讲台上,高效地为处在“拔节孕穗期”的青少年传播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传授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学生的成长离不开教师的耳濡目染,这一点古今中外概莫能外。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曾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就是要求中小学思政教师用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去唤醒学生,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去影响学生。只有中小学思政教师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者,才能深刻影响到学生人格的发展。
中小学思政教师成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者,不是对“信仰”的抽象与泛化,其思想内核与精神实质必须紧紧围绕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理论与实践逻辑展开,要紧紧把握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实质内涵,实现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理论与实践自觉,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理论与实践路径,要做到“真学、真信、真行”,实现“学、信、行”的有机统一。这就决定了中小学思政教师在立志成为有信仰的思政教师的行动中需要围绕“学、信、行”完成好三项修炼。
中小学思政教师成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者,其关键在“信”,其前提在“懂”,只有“懂”,才能“信”。这就要求思政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认真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真正弄懂、弄清其思想要义,成为彻悟信仰的思政教师。
1.研读经典原著。
做有坚定政治信仰的思政教师,必须以科学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用科学方法研究马克思主义。因此,中小学思政教师必须仔细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做到学懂、弄通、悟透,准确把握其精髓和真谛,掌握蕴含其中的马克思主义原理及其立场观点方法,学到“真经”,练就“真本领”,运用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来坚定自己的政治信仰。
2.加强“四史”学习。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是中小学思政教师的一门必修课。在实践中,中小学思政教师要有计划地开展“四史”学习。所谓“四史”,即:中国共产党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始终是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之基、立国之本,而“四史”本身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特点相结合的革命实践。中小学思政教师开展“四史”学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鲜活教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四史”学习密不可分,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精悟透,才能真正把“四史”捻熟于胸。
中小学思政教师肩负着启迪学生思想,引导学生树立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光荣使命,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过硬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是其必备的素养。为此,在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原理及“四史”的基础上,中小学思政教师还要不断锤炼思想作风,坚定理想信念。
1.坚持高度的理论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高度的理论自信是中小学思政教师的立教之本,这就要求中小学思政教师保持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不断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自己,进而影响教育学生。
2.秉持深厚的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是中华民族延绵不绝的重要支撑,是中华民族永葆生机的精神源泉。一直以来,我们的祖先都将国家与家庭、社会与个人紧密相连,最终构筑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作为有信仰的思政教师就要把自己的命运和国家、民族的命运联系到一起,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联系到一起。习近平总书记说:“历史告诉我们,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中小学思政教师只有坚定理想信念,秉持家国情怀,才能引导学生成为新时代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信仰不是抽象的概念,任何信仰都有其特定的行为表现。马克思主义信仰是一种理性的信仰,它本身就是一个庞大的哲学社会科学的知识体系,需要具体的信仰行为去诠释与支撑。中小学思政教师肩负着“立德树人”的神圣职责和光荣使命,在做到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深悟透、融会贯通的基础上,还需要笃行致远,为学生传递马克思主义信仰。
1.强化教学能力。
“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需要在具体的教学中去实现。中小学思政教师要想成为真正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者,除了研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谙熟“四史”,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之外,还需要在三尺讲台上为学生传递这种信仰。
具体而言,在教学理念上,中小学思政教师需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立足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持之以恒地做好思政教学工作;在教学内容上,中小学思政教师要找准学生思想认识的共同点、情感交流的共鸣点,力求使思政课教学的价值引导与学生主体诉求形成共振;在教学形式上,中小学思政教师要努力提升信息素养,大力推进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努力把现代信息技术运用到自己的思政课教学中,把多种教学形式融入到自己的思政课教学中,实现教学形式的信息化、多样化。
2.提升人格魅力。
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不是空泛的,需要表现为特定的人生态度、思维方式、道德观念、价值信仰和审美情趣。因此,有信仰的思政教师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还要展现出独特的人格魅力。唯如此,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在教学实践中,如果思政教师能以自身的信仰、人格、学识、气质等去影响学生、感化学生,使师生之间产生积极的情感共鸣,增强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的深度认同,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因此,一名合格的思政教师一定要提升自身人格魅力,就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那样,“以人格魅力引导学生心灵”。
“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加强思政课建设的重要论述。每一名中小学思政教师都应该牢记总书记的要求,通过“研读经典、锤炼思想、笃行致远”这三项修炼,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者,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