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酒泉第八中学 曹万强
(吴淑媛)
数学学科具有较强逻辑性,需在循序渐进中锻炼学生数学思维,促使其具备问题思考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要结合日常教学内容,激发学生提问的主动性,帮助学生解决现实问题,以此推动学生思维能力与数学学科素养的发展,实现预期中的理想教学目标。
学生在学习数学时,常常会遇到一些疑惑问题,进而产生焦虑心理、质疑心理,正是这种心理,驱使着学生不断活跃思维,提出问题,并渴望解决问题。每一种认识活动,都由问题开始。问题可促使学生将思维维持在活跃状态,通过联想、分析等形成问题意识,进而敏锐观察问题信息,增强对无效信息的抗干扰能力。在问题意识作用下,学生数学学习活动更具指向性及选择性,促使其数学思维能力的有效提升。而且初中生数学能力的培养能够促进学生以下能力的提升。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能够让学生在学习时带着问题去学习,让学生能够主动寻找和发现问题,并且自主地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会充满成就感和自信心,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能够主动地投入学习。而且学生在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中还能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以及积累经验,这也能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创新思维对于初中生能力培养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对于数学来说,问题的解决方法必然不会只有一种,因此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也必然会产生新的解题方法,因此教师也要鼓励学生利用自己研究的解题方法进行解题,只要是有理有据,便可以进行推广和分析,久而久之,学生也会养成举一反三的习惯,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也会得到逐渐提升。
1.数学学习动机不强
在数学课堂上,部分学生对知识及问题提不起兴趣,不愿意主动配合教师教学活动,缺少学习主动性,未形成良好的思考意识与习惯,导致其数学学习效率日渐低下,感受不到数学知识的奥妙,进而不愿意提问,更不敢提问。
2.数学学习方式不妥
现阶段,部分学生仍未形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仅仅按照教师讲解及记忆方法记忆相关数学内容与结论,并未通过独立思考以及猜想等形式发现数学问题,也未高效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势学习数学,普遍缺少勤学好问的意识。
教师缺少问题意识,所以并未为学生创造提出数学问题的时机。在数学具体教学时,教师致力于通过多元方式为学生提出问题,并向其传授解决问题的方式,却很少引导学生主动发现数学问题,欠缺培养学生数学问题意识的观念。
在初中数学教学时问题时,“问题”在学生学习数学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引领作用。数学学习应从提问入手,如果学生不具备质疑意识与质疑能力,则难以深入思索。在问题引领下,学生会进行无止境的探索,确保自身思维高速运转,从而激发其数学知识学习兴趣,并帮助其建立问题意识。例如,在教授“相似三角形的性质”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学生。
教师:假设正午时分,小明测量校门口旗杆影子长度是6米,在同一时间,小明测量身高为1.6米的小花同学的影子是1.2米,请问旗杆有多高呢?学生:我们可以把旗杆高度想象是“X”米,这样就可以列出方程式了,方程式是“X/6=1.6/1.2”,计算后“X=8”。教师:那同学们能说一说是依据什么才这样列方程式的呢?学生:太阳光是平行的,在太阳光直射的情况下,物体高度和影子长度呈正比关系。教师:那是在什么时间里都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测量物体高度吗?学生:阴天、下雨、无太阳、无月亮的时候都不行。教师:那有哪一名同学能参照具体情况,对测量物体高度这一问题提出一些问题呢?学生:如果晚上想要测量校门口那根旗杆的高度,要怎么办呢?学生:阴天的时候可以用什么方法测量?教师:原来同学们这么会问啊!那这堂课,我们就以在晚间测量旗杆高度为例,让我们看看具体的测量技巧吧!
教师在教学时要全面引导学生正面应对问题,这样才更有利于学生形成质疑能力。教师在数学教学时,不只是要讲授精彩数学内容及深奥的数学道理,还要发挥引导者作用,鼓励学生带着疑问学习,在解决疑问过程中,不断强化提问能力。例如,在讲解“零指数幂”这一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设计经典的对指数幂求解问题,比如,“现有(X-1)X+2=1,请问X是多少?”学生在解答这一问题时,会形成不同见解,有人认为X为2,有人认为X为-2,还有人认为X为0。如此一来,便可发现学生面对这一问题存在分歧,这就产生了不同程度的疑惑。此时,教师则要适当指导学生进行交流与反思,通过全面分析问题,培养其质疑能力。
创造优良的问题情境可以将学生迅速带入数学学习活动,令其高度运作思维,积极解决在数学情境中遇到的数学问题,从而释放其数学学习潜能,不断思索数学难点,最终学会质疑和解决问题。成功创设问题情境后,教师可让学生集中注意力,增强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与趣味性。例如,在教授“用字母表示数”之际,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带领学生参加小游戏,指导学生将自己出生日期中的月乘二加五,得出一个“和”,用这个和乘十。最后,再让学生加家庭成员数目,得出最终结果,如此一来,教师很快就可以说出学生出生月份以及家庭成员人数了。在这种情势下,很多学生都非常好奇教师为什么能用如此快的速度说出相关内容,就连班级中平时不善言谈的学生,都迫切地想参与活动,测试教师是否能精准说出自己的出生月份以及家庭人数,并开始向教师发出提问,不断问“为什么”。在学生兴趣高涨的情势下,教师应趁热打铁,指导学生用字母表示数,从而引入本节教学内容,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氛围,又有效刺激了学生求知欲,令其在课堂上更“乐问”。
教师在课堂上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指导学生注意听讲课堂上的细节。学生只有认真听课,才能发现数学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数学知识产生疑问,进而在反复质疑与推理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知识内涵。因此,教师在数学课堂上应为学生指出问题的要求,及时反思提问,以保障学生能带着问题听课,随时随地在探究问题之际深入学习数学,并保持集中的注意力。同时,教师在讲解数学知识点以及数学例题时,要注重回顾和小结,引导学生在听课后复述,并提出问题和意见,作出评论。这样一来,不仅能有效检验学生数学学习效果,还能为学生提供提问的时机。此外,教师应让学生在课堂上养成把握数学“关键字”以及观看数学教材图片等细节的意识和习惯。在教学中,教师不可急切地为学生解释题意,而是要引导学生自己阅读题目,这样才能确保学生找到题目中的关键词及关键条件,进而高效解决问题,让学生更投入地听课和解题。例如,在讲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知识时,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一道应用题,为学生预留充足思考时间,让学生找到题目中能列方程式的条件,并指导学生找到两个相等关系,这样学生便会针对列方程式的条件产生疑问,进而尝试设置未知数,结果发现如果使用相等关系设未知数,便可以应用其他关系列方程式。通过这种形式,能练就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尝试自我设问并主动解决问题。
教师在数学课堂上科学创建数学情景能为学生深入思考数学问题营造趣味空间,让学生敢于在课堂上发言,并勇于在教师面前表达自己的奇思妙想。数学教师若想真正激活学生问问题的意识,关键之处在于营造优良的问题氛围及问题环境。比如,构建和谐民主的数学课堂环境,能帮助学生缓解紧张感以及压抑感,消除学生的焦虑情绪,形成和谐的课堂氛围,能有效传授数学知识,属于开启学生数学学习智慧的有效钥匙。所以,教师要意识到这一点,努力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以及营造优良的课堂氛围,这样才能促使学生自主提出数学问题,令学生变成开拓数学知识的探索者。例如,在讲解“二次函数”内容时,教师可以结合现实生活创造问题情境,比如,“我们在体育课上扔铅球的时候,你知道每次自己都把铅球扔出了多远?扔出了多高吗?”部分学生表示,只要测量地面距离,就可以得出掷铅球的距离了。但也有学生提问:“可是该怎样测量掷铅球的高呢?”由此,教师便可借助这一契机引入二次函数教学内容,告诉学生在学习二次函数后就可以有效解决今天课堂上提出的问题了。由于教师创造的问题情境与学生现实生活密切相关,恰巧很多学生都想知道自己把铅球扔了多高,所以学生的兴趣非常高涨,兴致勃勃地带着问题学习数学知识。学生通过课本查找、教师指导及小组讨论等方式,得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此一来,在教师设置学习环境后,学生根据具体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如此循环往复式的学习,足以在内心深处生成问题意识。
在传统数学课堂上,通常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直接作答。由于教师提前准备好了问题,学生很少有主动提问的机会。然而,若想切实增强学生的问题,教师就需转变自己的角色,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发问,才能令学生练就问题意识。比如,在教授“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之际,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课题思考本节课知识点是用来解决哪些问题的?有学生说:“我们要怎么证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呢?”“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到底是什么?它的定义是什么?”随着学生提出各种问题,教师顺着学生的思路引导学生思考,结合课程教学知识,便可以鼓励学生深层次质疑,并主动探究,进而逐步领悟数学思想方法,促进学生养成问题意识。
创造优良的学习环境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加强学习信心,令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提高学习效率,促使其形成优良的问题意识。比如,在讲解“分式”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创设特殊情景,由教师提出应用题,讲解分式概念与分式作用。教师先指导学生大胆思考,尝试列出分式,鼓励学生深层次思索,逐步产生问题意识。随之,教师指出分式中分母作用与分子作用,并向学生表明基本性质:如果分母以及分子同时乘以不为零的数字,分数值不会改变。在讲解具体分式概念后,学生能加深对分数的了解。教师通过设计相关习题,鼓励学生运算分式并把握分子和分母的关系,通过有效的问题环境,进行教学整合,提高学生问题意识,不断鼓励学生思考,最终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加强学生学习数学的水准,令其在心中生成问题探究意识,真正爱上数学学习,并致力学好数学学科。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必然会出现许多问题,因此教师可以利用学案设计的方法引导学生提出并解决相应的问题,也要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方法进行反思,引导学生利用更好的学习方法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比如,在一元一次方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设计以下几个问题:问题一:甲去商店买文具,一支笔需要10元,一个笔记本需要15元,甲买了a支笔和3个笔记本,一共需要支付85元,请问甲买了多少支笔?而第二个问题可以进行扩展:甲在购买文具后想要平均分给三名小朋友每人4支笔和1个笔记本,请问甲至少还需要买多少笔?然后让学生自主学习讨论,利用与其他同学的讨论和书上的知识解决上面几个问题,有效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同时需要让学生提出自己在导学案学习时所遇到的问题,并且利用网络上传给教师,教师再集中起来在课堂上进行解决,让课堂更具针对性。
根据以上原则和步骤设计好学案后,教师一定要让学生先对学案进行理解和自主学习,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进行相应的预习,将难点和困惑的内容进行记录,在课堂上带着问题和目标进行学习和讨论。同时导学案的设计一定要注重内容和时长的控制,要将基础知识进行精炼,并且控制典型例题、拓展问题的数量,避免让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感到压力。
综上所述,在初中数学教学时,要想真正提高学生问题意识,就要为学生提供大量思考机会,促使其发散数学思维,真正开阔数学知识学习视野。为此,在现实教学中,教师可通过营造问题情境,联系现实生活创设数学问题等方法,助力学生建立问题意识,增强提问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