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海安市南莫中学 张晓飞
(吴淑媛)
高中地理核心素养包括人地协调观、区域认知观、综合思维和地理实践力。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要根据地理课堂教学的核心内容,做好教学方法和教学思路的转变,积极开展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指导工作,帮助学生在地理课堂上完成地理学知识学习的同时,培养地理核心素养。高中地理的知识内容复杂且多样化,在学习过程中对学生的记忆力、理解能力等提出了具体的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准确把握高中生的基本学情,在教学指导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进行必要指导,逐步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做好教学方法的优化与调整,帮助学生主动学习地理知识,并开展地理学的实践活动。
以学生为主是素质教育的基础,是核心素养培养的前提条件。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地理学科教学强调学科素养教学时,需要考虑高中生的具体学情,了解学生地理学习的实际情况。高中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抽象思维、逻辑推理能力,对抽象性的地理知识有一定的构建能力,但在内容推理方面依然存在不足,主要表现为在地理计算、地理空间构建、地理思维导图等方面存在的不足,严重影响了学生地理学习的兴趣和素养的培养。以学生为主的地理教学观念,就是在素质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开展教学指导,满足学生的地理学科学习需求,提升学生地理学科学习能力。
以学生应用为主深刻体现了地理核心素养培养的要求。高中地理的核心素养,包括人地协调观、区域认知观、综合思维和地理实践力等内容,在学习过程中,知识的应用与学科的转化是学生学习的重点,也是学生提升能力的主要表现。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将地理学科所学知识转化为具体的应用,并解决实际问题,以此帮助学生完成地理知识的学习。学科应用是学生地理学习能力的一种体现,也是学生综合素养培养的主要内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抓住学科应用的主要思路,积极开展教学指导工作,帮助学生逐渐学会地理学习思维与方法,提升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实践,鼓励学生用地理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用地理学科的思维实现知识的丰富,从而实现学生知识的有效拓展。
课前预习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也是培养学生地理意识,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教师在地理教学过程中,要准确把握地理知识学习的核心内容,开展积极有效的预习指导,帮助学生预习过程中发展地理意识,并在预习过程中掌握地理学科的学习方法,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升学生的地理知识学习能力。以“月相”为例,月相的学习一般都是以理论为主,包括上半月傍晚可见的月亮和下半月清晨可见的月亮,但给出具体的一个凸月,学生就不知道如何分析了。基于学生学习实际,教师可以在课前,为学生提供月相的预习资料并提供视频内容,在视频中,学生可以清楚地看到上半月和下半月月相的变化,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教师为学生提供任务清单:观看视频的同时完成观察记录表并完成表格,包括每一天月亮出没的大致时间、一天中所观察到的月相在天空中的方位、地平高度、月亮凸出方向以及观察时间等。要求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任务清单,完成月相学习并进行整理成册,提升学生对月相的了解。课前预习过程中,学生对月相的了解不再单纯停留在静态的图片和理论学习,而是转为了预习的视频和任务书。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逐步掌握了知识和技巧,了解了月相的知识,掌握了分析的方法,从而提升了月相的理解,最终的结果是在课堂上,教师随意给出一个月相,学生就可以根据预习的结果得出上半月还是下半月,日出日落的时间等信息,实现地理知识的综合应用。总之,地理知识的预习,对学生学习能力提升非常重要,教师要为学生地理课堂预习提供必要资源,同时鼓励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完成内容,学习并整理地理知识,通过课前预习的方式调动学生学习自主性的同时,强化内容知识与逻辑,实现地理课前预习和指导的教育发展目标。
地理课堂导入是引入地理学习的有效方式。教师在地理学科学习过程中,要准确把握地理学科的学习实际,积极开展教学指导工作,利用导入的契机开展地理学科实践,在导入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完善知识内容的学习,实现地理有效学习的目标,让地理学习成为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发展的主要内容。以“地球的宇宙环境”为例,在学习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教材内容先行进行知识探究:探究的问题的包括:①晚上观察到的银河是银河系的全貌吗?②广州的银河和黑龙江的银河会是一样的吗?通过开放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实现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调动。事实上,绝大部分的学生并没有观察过晚上的银河,学生对银河的认识也仅限于科学实验,以及语文学科的描述,而通过教师预设问题后,学生学习积极性明显提升。问题预设后,教师可以继续用问题引导学生,你对银河系了解多少?你对人类探索宇宙了解多少?通过问题引导的方式继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学生给出的答案来看,很多与中国航天有关系,如我国的空间站、刚刚返回的神舟十二号以及被派出差半年的神舟十三号等,通过导入问题预设,有效激发了学生对课堂内容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实现了课本知识的有效吸收和课外知识的拓展。总之,课堂导入要符合高中生地理学习的规律,以激发学生兴趣、融入社会地理学科发展为主要内容,具体的形式可以是视频也可以是图片,还可以是具体的文字内容阐述,通过知识拓展的方式,完成内容的学习和指导,实现有效导入的教学目标。
课堂提问是提升学生地理知识学习能力的有效方式。教师在课堂学习过程中,要利用课堂提问的有效契机,开展教学指导工作,利用课堂提问掌握地理课堂的教学方法和内容,利用课堂提问,帮助学生完成地理知识的学习与拓展,利用提问,引导学生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实践,最终提升学生地理知识的学习能力。以“地球的圈层结构”为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开展课堂提问,可以有效掌握地理的教学方向和内容,对提升学生地理知识学习能力具有十分重要意义。例如,在地震相关知识的学习时,教师可以利用教材中“四川省九寨沟县发生的地震”为例开展问题指导,具体问题为:①地震预警和地震预报是属于同一个概念吗?如果是请说明原因,如果不是则需要说出为什么?②讨论开展地震预警应用的意义,要从多方面进行讨论而不能单纯局限在课本上;③当地震发生时,不同地方、不同情况应采用不同的应对策略,鼓励学生根据策略讨论不同的避震方法和措施;④绘制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并绘制地震相关示意图,给其他人介绍地震发生的机理与地震波的传播情况等。每一个问题都是对学生地理知识学习的综合应用,在问题分析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将教材中所学的内容融入其中,还需要进一步拓展,例如,地震预警和地震预报显然不是同一个概念,但在解析的过程中不能只说一个区别,而是要从其发生的机制、用途等多方面进行讨论,并寻找到具体的答案,以此帮助学生完成有关内容的学习,实现知识的有效内化。问题教学法在高中地理学科教学的应用,要符合高中生的成长规律,在指导过程中贴合学生学习的实际,在问题设置方面,要确保问题与学生课堂学习的进度、学习的需求相匹配,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探索符合高中生实际学习方案,指导学生不断提升自我能力,最终实现有效学习的教育发展目标,促进学生地理学思维的有效提升。
课堂讨论是丰富学生地理知识、发展学生地理学科能力的有效方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为学生课堂讨论提供必要的条件,利用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将所学地理学科知识进行合理应用与表达,学会利用地理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学生地理学科能力。以“地理学在浦东机场建设中发挥的作用”,其本身就是一个阅读文本资料,讲述的是浦东国际机场建设中,地理学专家如何规划跑道、如何避免飞鸟与飞机相撞。阅读文本讲述的比较简单,因此教师可以让学生围绕结论进行讨论,主要分析地理学专家,提出了什么样的加固方案,跑道平移的理由是什么,如何克服的滩涂障碍等,鼓励学生利用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广泛整理,在讨论过程中学生加入了滩涂改造、软土路基的改造等诸多内容,有的是学生以往学习的知识,有的则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的知识,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逐渐形成了多条思路、多条结论并提出了自己的设想。学生讨论的过程,就是地理知识丰富的过程,教师在学生讨论以后,可以为学生提供标注的设计图、地理学分析内容,以此帮助学生了解规划的方案和实施思路,进而实现地理知识的有效内容,让学生认识到地理学知识应用的前景和与社会生活中的广泛联系,为学生扎下地理学的思想。总之,地理课堂的讨论主要集中在内容的分析,教师要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具体内容的讨论,将地理所学知识与学科内容实现有效的结合,通过知识拓展与应用的方式丰富地理学科的内容,并在具体内容实践的过程中,完成内容的学习,实现知识的有效应用。
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技术应用,对学生的学习有积极的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好技术设计与应用,通过技术应用将地理知识转化为形象、直观的内容,构建起地理学习的场景和框架,对学生地理指导产生一定的帮助。课堂技术应用包括电子白板、微课展示等诸多内容,这些都可以作为课堂应用与地理知识结合的具体体现,进行合理的拓展,提升高中生的地理学习能力。以“喀斯特、海岸和冰川地貌”为例,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学习的场景:在导入阶段,教师可以准备一些视频资料,包括桂林山水、黄龙彩池等,通过视频快速让学生欣赏到不同的地貌特征,并以此为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利用“图片+视频”的方式展示地貌的内容,例如,教师可以先播放关于桂林地区冠岩溶洞的岩壁的视频,让学生感受到溶洞的鬼斧神工,然后准备细致的图片资源,每一张图片都有溶洞的岩壁,这些岩壁中有很多的凹坑,教师可以结合图片提出问题:凹坑的形成与水滴有什么关系?结合图片和视频的资料,猜想一下喀斯特地貌是如何形成的?介绍了喀斯特地貌后,在海岸和冰川地貌同样用类似的教学方案,如教师先利用视频的方式,给出支撑材料,包括海蚀崖、海蚀柱、沙滩、角峰和峡湾,这些视频内容展示后,再用图片的内容进行逐一展示。每一张图片展示完成后,教师要让学生识别地貌类型并说出外力作用的因素及外力的形式,让学生逐步完成内容的学习。信息技术的应用,让学生对地理场景的内容有了更多学习的空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抓住每一个视频、图片的展示内容,引导学生用所学课本知识,对内容进行讨论与研究,从而帮助学生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构建地理场景、用信息技术,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
课后实践是践行地理学知识、丰富地理学内容的有效方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抓住地理学实践的契机,积极开展教学指导工作,帮助学生完成地理学科的学习内容的同时,开展地理活动,将地理学理论知识,转化为具体的实践活动,利用地理知识的转化,实现有效教学的目标,提升学生地理知识的学习能力和培养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以“主要植被与自然环境”为例,课堂完成以后教师可以围绕植被与纬度、植被与垂直高度的关系为内容,引导学生分小组进行调查:A小组主要调查本地区的主要植被情况,从纬度角度出发分析本地区的主要植被类型,同时调研本地区桃花开放的时间,并与北方邻省进行花期的对比,帮助学生了解本地区的植被情况;B小组主要调查所在地区的高山植被情况,分析山脚植被和山上植被存在哪些不同,通过记录的方式,让学生认识到植被与高度的关系,从而明确植被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两组调查的结果,在班级中共享并结合教学内容进行对比,验证是否符合主要植被与自然环境的发展规律,实现知识的有效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将地理学科的学习知识与生活现象、生活常识、自身生活环境相联系,从规律角度出发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将地理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知识中,以此实现知识的有效应用,提升学生地理知识应用能力。
现代教育理念下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教育的重点。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关键在于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坚持以学生为主、以学科应用为主的基本原则,在课堂教学的不同流程中,开展教学方法的创新,从流程入手,进行必要的教学指导,并帮助学生形成地理学思维,学会用地理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升学生地理知识的应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