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南平市顺昌县第二中学 张 煜
(吴淑媛)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学生素养的培养变得更加重要。对高中学生而言,要想在未来成为生物专业人才,不仅要具备扎实的生物知识,还要具备高超的实验水平以及优秀的探究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自身发展,更好地应对社会的发展和变化。高中生物教师需提起对改革的重视,积极改善生物教学工作,通过多元化的手段开展生物实验,促使学生探究能力的不断提升。这样不仅能促使高中生获得全方位发展,也能推动教育改革的进程。
在社会的发展中,高素质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生物作为一门科学性极强的课程,对学生的探究能力的要求很高。本文将以生物实验为基础,对学生的探究能力培养方法作出相应的探究。
在高中阶段的教学中,生物是一门十分重要的学科。该学科主要研究生命现象,以及分析生物的活动规律。该学科不仅具有一定的抽象性,也具有较高的科学性与逻辑性。要想取得预期的学习成果,学生往往需具备较高的探究能力。特别是在生物实验中,只有具备探究能力与操作能力,才能切实地提高掌握程度。
传统的生物实验课往往更加注重学生的理论知识,以及实验的完成效果,而忽视了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这样不仅不利于学生素养的全面提高,也不利于提升学生生物学习水平。针对这种现状,生物教师需提起重视,并制订科学的实验方案,改善实验教学现状。
生物学科具有很强的科学性,不仅需要学生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也需要学生具备强大的逻辑思维与探究能力。在生物课的实验教学中,教师要在讲解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加强对学生的探究能力的训练,在此基础上,促使学生的生物素养持续发展,进而推动学生生物成绩的提高。
学生在成长与发展中,只有具备优秀的综合能力,才能取得长久的发展,才能在社会变化中提高适应力。其中,探究能力作为一种重要的素养,对学生未来的进步有着重大影响。只有结合生物学科的特点,根据实验的要求,对学生进行探究能力的培养,以及探究精神的渗透,才能在潜移默化中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
在生物学科中,理论知识是其中的基础,实验操作是其中的关键构成部分。学生要想提高实验操作水平,就要具备较好的探究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探究能力与实验水平,能起到互相促进的作用。因此,增强探究能力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水平。
新课改的提出使学生的素养发展备受重视。生物教师需积极响应教育号召,做好生物教学的改革,结合实际教学情况,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从而推进新课改素质教育的进程,真正推动学生更好地发展。
生物教师要善于借助教学氛围,提升学生的生物兴趣,为后续的能力培养打下基础,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与兴趣爱好等营造实验条件,取得较好的实验效果以及能力激发效果。
例如,当学生学习“细胞”相关内容时,学生需认识什么是“细胞”,并对生命结构的层次形成正确的认知,同时,学会用显微镜观察细胞,这也是一项基础的实验要求。教师可以采用个性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实验欲望以及探究能力。例如,教师可以依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进行个性化教学,主动向学生询问“喜欢的植物”或“喜欢的花卉”,并以此作为实验对象,提取细胞,以便于后续的研究与分析,通过这样的方式,为学生营造良好的生物实验氛围,激发学生的实验热情以及探究的欲望与能力。
学生在面对自己喜欢的实验对象时,往往会产生更多的实验问题,并对此进一步探究。在学生的交流与探讨中,在不同实验对象的比较与分析中,学生也能形成更深刻的探究意识,从而进一步推动探究能力的提升。长此以往,学生的探究欲望和能力能获得良好的培养。
在设计相关实验时,教师可以设置层层递进的问题,对学生进行循序渐进的引导,让学生通过反复思考与推理,反复实验与分析总结,达到锻炼探究能力的目的。例如,在学习“细胞呼吸”的相关内容时,学生需了解生物的“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知识点。在设计这部分实验的时候,教师可以设置几个问题:如何控制有氧条件;如何控制无氧条件;如何判断二氧化碳的产生与否;如何判断其产生量是多少。在一步一步的问题引导下,学生学会利用与分析现有实验条件,从而达到预期的实验效果。在此过程中,学生能更好地掌握方法与过程,更好地总结实验经验与规律,从而形成对该学科的深次层认知。学生的实验技能提高的同时,探究能力也得到锻炼与提高,从而促使生物科学素养的不断提升。
在生物教材中,一些经典案例虽然可以取得很好的教学成果,但较难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需求。教师只有结合时代的变化,进行实验案例的创新,才能切实推动学生的能力发展。结合生物实验的原理、操作与实验结论进行实验创新,是重要的能力培养手段。例如,在“酵母菌的细胞呼吸”相关内容中,教师可通过“试剂”与“器材”的创新,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比如,在试剂方面,可以选择磷酸缓冲液代替氢氧化钠,目的是方便学生的观察,同时获得更稳定的实验现象。创新案例以及优化实验条件更加便于学生的观察与思考,从而让学生的探究能力得到提升。
在课堂的授课中,短短的45分钟往往很难满足学生的探究需求。因此,教师需借助课外实验,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选择一些贴近生活的实验素材,提高生物学科的现实意义,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实践运用和探究能力。
例如,在“细胞大小”以及“物质运输关系”的实验中,教师可以利用生活中常见的“食醋”与“凉粉”,替换“NaOH”以及“琼脂”,在提高安全性与环保性的同时,促使学生探究素养的提高。
生物实验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严谨性,并且具备相应的思维能力。因此,在对学生实施教育的时候,教师要做好实验方法的引导。只有学生掌握良好的实验方法,才能获得实验活动的成功,才能获得探究能力的培养。在实验开始前,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确实验步骤,了解相关的生物实验知识。通过理论与实验结合,不仅可以夯实学生的生物基础,也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探究能力。
就具体而言,教师需从三个方面对学生实施引导,以提高实验教学的效果。一方面,在实验开始前,教师要引导学生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学生不仅需要熟知注意事项,也要提高对实验的重视度,及时做好相关的数据记录。同时,学生需深刻理解实验的目的,以及实验步骤中的一些要点。只有全面做好准备工作,才能为后续实验活动打好基础,才能提升实验的顺利性与有效性。结合实验要求和目的,学生需自主实施操作,自主掌控实验环节。在充足的准备工作中,学生在深度参与中,不仅能降低实验失误的概率,也能提升结果的准确性。同时,学生在分析与思考的过程中,也能获得探究意识的开发,获得相应的能力培养。另一方面,在实验的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关注,提高学生操作的规范性,提升实验器材的使用效果。只有严格按照相关规定进行操作,才能进一步保障实验结果的精准性,进而避免学生受到错误结果的影响。同时,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一旦出现一些预料外的问题,就要立刻解决,以免干扰后续的实验活动。对实验所得数据,更要认真做好记录,并且实施相应的归纳与整理,进行相关的数据分析与研究,以便于为实验报告提供理论指导,以及提供更加有效的数据支持。
除此以外,在实验结束后,要强化实验结果的分析。只有强化对生物实验的结果分析,才能促使学生思维发散,促使其探究能力提升。例如,教师可以给予学生一定程度的引导,为学生提供一些方向性的思路。比如,“实验过程中,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或出现这种问题”,以及“当前的实验方式,是否适合这个实验项目,是否能满足实验的需求,是否能达到实验的目的”。当学生进行数据分析后,再进行实验结果的研究时,带着这些问题进行思考,能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学生在探索与研究的过程里,不仅能促使逻辑思维能力得到提高,也能提高分析能力以及探究能力。也就是说,借助生物实验,依托问题指导,不仅能提升学生的生物水平,也能提升理论知识的运用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在生物教学工作中,教师需认识到兴趣的重要性,并且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兴致。只有提高学生的兴致,才能提高学生探究的动力,才能调动学生进行实验的积极性,从而进一步提高探究能力。通常情况下,教师可以使用学科渗透的方式,提升生物实验的乐趣,以便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实验热情,增强学生的探究欲望。例如,在学习“土壤微生物”以及“分解作用”的相关内容时,可以通过其他学科的渗透教学,增强学生的探究热情。比如,在语文课程中,有一句著名的古诗词“落红不是无情物”。如果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讲,为什么“落红”不是“无情物”?古诗词“化作春泥更护花”这句话,从生物学的角度分析,为什么它能“更护花”?“化作春泥”有哪些方式?当学生的探究积极性高涨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开展生物实验,以“‘落红’的魅力”为基础,进行“分解作用”相关的实验,以便探究“土壤微生物”的秘密。这样的生物实验方式,往往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实验热情,进而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在生物教学中,教师要设置生物问题情境,以便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通常情况下,教师可以使用“问题串”的形式,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提升其探究的能力。学生在一些问题的驱动下,往往可以主动地进行深入思考,进而达到相应的学习效果。生物教师要利用相关的逻辑结构,为学生设计一些“问题串”,并提升问题的关联性,借助“问题串”这一载体,贯穿各个教学环节,可以显著提高生物课堂质量。教师在设计一些教学的目标时,可以提高目标内在的关联性,立足于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激发学生的探究潜能。当好奇心被调动、求知欲被激发后,学生往往可以形成更加浓厚的生物兴趣,得到更加强烈的学习体验。例如,在学生学习“细胞膜”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设置几个关联性强的问题:“细胞膜可以直接进行观察吗?细胞膜通常具备什么功能?它是由哪些成分所构成的呢?细胞壁是生物的生命系统边界吗?”设置与知识点相关的问题,将学生引入深层次的思考中,推动课堂质量的提高,推动学生探究能力的提升。与此同时,教师可以根据生活中的一些实例,促使学生进行深入分析,循序渐进地引出细胞膜的成分。在学生的探究过程里,学生将会理解“功能与结构相适应”的意思,将得到“系统边界与空间外围”的相关感悟。无论是对学生思维的培养,还是对学生探究水平的提高,这种教学方法都能起到很好的作用。学生在一探到底的过程中,可以检验自身的学习成果,也能养成勇于探究的品质,构建高质量的生物实验课堂。
另外,借助“问题串”的形式,还可以提升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能力,拓展学生的学习广度与深度。无论是对创新思维的培养,还是探究思维的培养,这种方法都具有良好的效果。在生物实验教学中,教师要勇于创新教学模式,提高“问题串”教学的价值。在该模式下,当学生的问题意识被启发,将会得到更有效的思维锻炼。例如,在学习“细胞失水”与“细胞吸水”的内容时,教师可以依托问题串的形式,促使实验教学创新。比如,“观察临时装片时,每次都有哪些不同的现象?这一现象特征是不是表皮细胞独具的特点?而对那些没有颜色的细胞,需要使用哪种观察方法呢?”在这些问题串的支持下,学生的思维将得到发散,思绪也将更加清晰。在这种指导与教育下,学生可以使用不同的实验方式,对生物知识实施巩固和验证。除此以外,教师可以使用白菜叶这一生活化材料,组织学生实施实验操作。这样也能完成实验任务,观察实验的过程。经过这一系列的教育和锻炼,学生能在不知不觉中培养创新思维,增强探究意识与能力。
总而言之,生物教师要积极响应教育号召,改善教学现状,促进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通过营造实验氛围,设置层层递进的实验问题,培养高中生的探究能力;通过创新实验案例和课外拓展实验等,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结合具体生物实验要求,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实现高中生知识与能力的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