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赤壁路小学 岳 璐
数学这门基础性的学科是一门逻辑思维性较强的学科,其教学宗旨和目的是对学生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进行培养。然而在传统单一灌输式教育模式的长久压制下,学生思维固化的现象严重,他们难以通过课堂上的学习活动实现自身思维的发展和扩散,数学教学的本质也难以充分体现出来。基于此,本文探究了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深度教学活动的具体方法和策略,以期为改善数学教学质量和效果提供一些参考价值。
深度学习作为一种将学生从传统被动灌输式教育模式中解脱出来的教育思想,一直以来被视为全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设计模式。在深度学习活动中通过对整体教学内容的深入分析,学生对学科的本质特征、学习的具体过程、实质以及各种深层次的学习活动能够有全方位的认知,从而更深刻地理解学习的目的和意义所在。为此,小学数学教师应在紧密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深入探究开展深度教学活动的具体方法和策略,使学生通过课堂上的学习活动获取更深层次的认知,从而对实现自身数学素养的提升以及全面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深度学习是一种基于理解性的更深层次的、对知识进行自主性吸收和深刻思考的学习活动。在此过程中,学生通过体验、感悟以及建构的形式将获取的新知识和信息进行合理整合,使之能与自身原有的知识结构或特定的知识情境相融合,更好地促进自身完整知识体系的构建。学生也能自如地运用现有的知识体系解决各种问题。深度学习活动的开展侧重于运用合作探究、自主思考、动手实践的形式展开,即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的能力以及自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是实现新、旧知识融合以及促进学生思维发散和能力提升的有效教学组织策略。
深度学习一般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第一,重视学习质量而非学习数量。学生的学习行为是以掌握相关知识点为最终学习目的,知识点掌握的牢固程度越高,掌握的数量越多,学习效果更加明显,学习目的的完成也会更加出色。因此,学习的数量和质量是教师对学生学习行为进行评价的非常重要的两个标准。但是深度学习更加侧重对学习质量的要求,特别是要求学生对某个知识点形成全方面、无死角的掌握与理解,只有对某个知识点形成了融会贯通的解读,深度学习的理念才能更明显地表现出来。而盲目追求知识学习数量而忽视质量的行为违反了深度学习的一般要求,也是深度学习模式不提倡的。第二,深度学习对学生的学习量和学习压力相对较大。知识点的表现形式是不同的,特别是在理解这些知识点的过程中学生需要付出的努力和工作量也是不同的。一个知识点一般会分为表层知识和深层知识,表层知识侧重于知识点的表现形式和一般应用,深层知识更加侧重于知识点的全方面推广和系统化解读。深度学习要求学生对某个知识点的表层知识和深层知识进行全方面掌握,这便会直接导致学生的学习任务量增加,而在学习任务量增加的同时,学生在解读知识点的过程中所面临的难度也会有所提升。因此,给学生带来了一定的学习量和学习压力是深度学习的另一个重要特征。
教师开展教学工作的最终目的是将书本上的知识点尽可能地讲解清楚和透彻,指导学生对相关知识点形成综合性的掌握与全方面的理解。而这种对相关数学知识点进行综合性学习与掌握的行为所反映的便是深度学习的基本特征以及学生对待学业一丝不苟的科学、务实具有一定探究性的学习精神。深度学习本身是一种基于学生自主性的学习活动。它将学生从以往教学活动中被动接收知识以及处于静坐不语的课堂学习状态中解脱了出来,让学生在自主思考、分析问题的过程中感受知识的本质和内涵。确切来说,深度学习活动本身就是对学生探究能力进行培养的学习活动。学生通过参与深层学习模式的课堂活动,能自主、积极地参与对问题的思考和解答,并为最终求得正确结果做出更多努力。相比于传统知识灌输式的教学模式来说,这种教育模式下的教学活动显然是更加有价值和意义的。
深度学习活动更加看重学生在学习中思维是否得到发展,学习能力和技能是否得到培养以及情感参与体验程度是否良好等,关注的是除了知识获取之外其他更深层次的内容,这一教育思路和理念与新课改的教育指导思想不谋而合。因而深度学习活动的开展是顺应新课改发展潮流的重要举措,是一种较为先进的教育思路和教学管理模式。根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数学综合素养是教师要完成的一项重要教学任务。学科综合素养包括多方面的内容,计算能力、数学建模、数学抽象以及数理关系等都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学习某个知识点的过程中,系统性地提升这几个方面的数学综合素养,需要教师对知识点本身进行深入的挖掘,而这便体现了深度教学的基本理念。所以,换而言之,深度教学理念的推行有助于小学数学课程教育理念的进一步普及和落实。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这句话说明了疑问是引发思考的动力和源泉。数学本身是一门由问题组成的学科,数学教学的过程更是在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完成的。问题对学生思维的启发和质疑意识的培养有着重要的影响。注重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习惯和品质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应对今后出现的更为复杂的数学问题,是唤醒学生数学思维品质的有效手段。同时,这也是开展深度学习活动学生所需的重要品质。为此,小学数学教师应在充分了解教材内容的基础上,通过实施深度设问的形式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意识,让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思考知识的本质和来龙去脉,促进学生质疑精神和良好学习品质的形成,深度教学活动的价值和意义也能充分体现出来。例如,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活动开始的几分钟内通过巧妙设问的形式引入教学内容,同时达到吸引学生注意力的目的。以“平移、旋转和轴对称”这部分内容为例,教师可以在课堂伊始环节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出几个不同的场景。比如,火车车厢沿着轨道匀速行驶的情景,商场中的电梯不断移动的场景,以及国旗顺着旗杆上下移动的情景等,让学生通过观看这些画面思考火车、电梯以及国旗的运动分别具有怎样的特征,它们的运动方式之间是否有共性,从而将学生的注意力快速带入对知识的思考中。之后,教师可以继续给学生播放具有旋转这一运动特征的事物,如旋转木马,摩天轮等,并让学生通过对比的形式感受前面几种事物与后面事物运动方式的不同,思考不同之处具体是什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作答,并想出更多的可能性。在一系列场景的呈现以及问题的吸引下,学生的质疑意识和自主思考问题的能力也被充分调动起来,在此基础上进行相关知识的讲解和问题的分析能起到很好的效果。如此,通过采用逐步、层级深度设问的形式开展教学活动,使学生的思维意识得以被激活,并促使其保持在活跃的状态中,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也能进入更深层次的学习活动。
合作探究能力是学习过程中所要具备的一项重要素质和能力。合作学习活动的开展能促进思维与思维、思想与思想之间的碰撞,从中产生各种新奇的思想以及不同的思维方式。学生由于受家庭成长环境、个人情感态度等因素的影响,在学习的过程中可能会表现出自身独有的思维方式和能动性特征,即在面临相同问题时,不同学生对问题的想法和看法也是不尽相同的。为此,在开展深度学习模式下的小学数学教学活动时,教师应注重合作探究性合作活动的开展,让学生在团体讨论以及深度探究知识内容的过程中感受不同思维和思想的碰撞,并将全新的思想理念纳入自身已有的知识结构和体系中,促使自身在不断反思的过程中实现思维的螺旋式上升,也能在逐步形成合作探究意识的基础上不断促进自身思维的深化发展。例如,以“认识平行四边形”这部分内容为例,教师就可以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的形式认识平行四边形,对其基本特征、高和低有全面的认识,并能通过观察、判断、比较的形式对其基本特征进行探究。教师可以首先通过观察和测评的方式充分了解学生数学基础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合理分组,保证每个小组学生的整体学习水平相当。之后,让各个小组通过采用各种形式的探究活动了解平行四边形的特征所在。在小组活动中,学生首先各抒己见,提出了各种不同探究平行四边形特征的方法,并对方法是否具有可行性进行了验证。随后,各个小组利用自己选定的方法展开了探究活动,并针对探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展开深入探讨。教师也应在学生的探究活动中充分发挥自身的指导作用,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出现分歧、没有定论的问题。如此,便将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活动深入深度学习模式,促进有着不同想法、思维意识的学生之间的交流以及互动型教学课堂的构建,深度教学活动的效果也因此有了改进和提升。
学生思维深度的挖掘离不开对数学知识本质的深入探究和分析,让学生在深度思考的过程中感受问题的变式,以及从中反映出来的数学知识本质。数学题目虽然变化万千,但是万变不离其宗,题目的本质及其隐含的知识内涵是相通的。为此,小学数学教师应引导学生在深度学习的过程中紧紧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通过对题目内容的深度思考和分析感受知识的关联性,从而逐步掌握数学思想的本质以及各种不同的解题方法,促使自身思维朝着纵深的方向发展。例如,教师可以从习题的分析和讲解活动入手,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内容的深入思考以及深度学习活动的开展。以“分数四则混合运算”这部分内容为例,本课的教学目标在于让学生掌握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并在此基础上运用运算律的有关知识进行简单计算。而与本课有关的知识内容也有很多,有的题目虽然是由相同的数字和不同的运算符号组成,题目的基本呈现方式不同,但是所得的结果却是一样的。这其中就涉及了运算定律的问题。以较为简单的题目来说,如(2∕3-3∕8)×24=( )×24-( )×24,以及7∕3-3∕5-2∕5=7∕3-( + )。这两道题目中分别用到了不同的运算律,而学生最终正确解答这两道题目,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表明他们对这两个数学运算定律的掌握已经相对牢固了。教师根据这一状况制订接下来的教学计划和总体教学方针时也有了一个更稳定的前提和基础。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具有相同运算律的知识内容引入进行对比性的讲解,并从题目的表现形式、题目中所涉及的知识要点以及不同题目的关联性入手,对题目内容进行深入剖析,让学生在深入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过程中更好地认识知识的本质内涵。如此,通过对习题的深入解读,让学生在对比、分析的过程中实现了深度思考,深度教学活动也在课堂上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知识学习的最终目的在于运用。只有将所学知识内容与实际、具体的问题结合起来,知识的真正价值和作用才能充分体现出来,深度学习才有了自身的意义。传统将教学内容和范围局限在课堂和教材中的做法极大地束缚了学生的眼界,导致学生的学习与实际生活脱轨。为此,在开展深度学习的过程中,小学数学教师应在充分把握知识与实际生活关联性的基础上合理设计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深度、灵活的运用,在教学中注重学生实践运用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逐步形成综合、全面看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例如,以“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这部分内容为例,教师可以在完成相关知识内容的讲解后,给学生设计一些相关的实践活动。比如,让学生思考“如果给教室四周的墙面贴上壁纸的话,那么所需壁纸的面积是多少”。教室本身的形状就是长方体或正方体,而在墙面四周贴壁纸的话则要计算教室内除了底面和房顶的表面积。而教室内门窗的面积也是需要减掉的。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内容自主地进行思考和解答,并引导学生设计其他一些与表面积计算有关的实际问题,问题设置也要尽量有深度和难度,从而更好地思考如何将问题与相关知识内容融合起来。通过设计这种形式的问题和实践活动,学生对知识的认知上升到了实际运用的层面,促进了学生知识运用意识和能力的发展,学生也能在实际运用知识的过程中掌握深度学习的内涵以及数学学习的意义。
总之,深度学习活动的开展是当前教育改革模式下一种全新的教育思路,在促进教育变革以及学生发展方面有着自身独有的价值。小学数学教师应在充分把握自身学科优势的基础上设计各种深度学习的有效策略,致力于学生思维的深度开发以及学习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灵活自如地应对今后的学习,逐步形成学习数学知识的综合素质和关键能力,从而获得更为长远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