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问题为导向实现小学数学深度学习的措施

2022-03-17 14:50福建省南安市美林中心小学陈燕治
天津教育 2022年23期
关键词:圆柱体深度探究

■福建省南安市美林中心小学 陈燕治

目前小学数学教学呈现出浅显化特征,这不利于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基于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合理运用问题推动高效数学课堂构建,文章结合研究结果简要论述以问题为导向实现数学深度学习的具体措施:1.利用学习任务单指导课前预习,提升学生听课起点;2.借助问题优化课堂导入,激发学生对新知的求知欲;3.基于问题情境指导合作探究,拓宽学生的学习深度;4.利用问题检测学生学习效果,有的放矢地加强巩固。深度学习是素质教育背景下教师的新追求,如今,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影响,小学数学教学流于形式,学生的学习被动消极而且具有浅显化特征。新教育形势下,教师可以尝试运用问题去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让他们真正参与知识探究活动,通过动手操作、动脑思考等方法获取知识,突出其主体性,帮助学生构建牢固的、完善的数学知识结构。在本文中,笔者结合多年教学实践就如何以问题为导向指导学生深度学习分享自己在工作中采取的措施与总结的心得。

一、小学数学教学现状分析

作为小学教育体系中的基础学科,数学十分重要,在教育改革背景下进行了一系列的创新,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但是存在的问题依然较多,最突出的一点就是学生的学习浅显化。很多学生在课堂上听懂了知识但是课后却不会运用它解决问题,甚至看懂了教师在黑板上写的每一个解题步骤但是自己遇到类似的问题时候却不知道如何解答,这些都是他们学习浅显化的表现。究其根源,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没有真正去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始终将他们视为被动接受知识者,所以课堂上往往是自己在台上“灌输”而学生在台下“接收”,呈现出知识传输单向性特征。虽然这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暂时记住了很多的基础知识如数学概念、公式等,但是多数学生都是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即不知道背后的原因以及它的本质,所以不会灵活运用。以“圆的面积”一课为例,学生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记住的圆的面积公式,但是却不知道这个公式是如何来的,所以在做一些灵活性的习题时就不知道如何套用公式,造成学习低效化。深度学习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住知识并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这就需要他们动脑思考或者动手操作,而“问题”无疑是实现这一教学目标的重要载体。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教师应以问题为引导激活学生思维,引导他们真正参与知识探究活动,从而推动高效数学课堂的构建。

二、深度学习的概述

深度学习是指学习者在理解的基础上批判性地学习新的思想与知识,并且在已有的认知结构中融入新的思想与知识,而且能将其迁移应用到新的情境中,作为解决问题以及决策的学习方式。严格意义上来说,深度学习是相较于浅层学习而言的,是具有知识内涵、结构框架的高级学习方式,是对知识深度加工的理解,它强调终身化发展、持续性评价、体系化构建、理解性学习。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深度学习的内涵:第一,它是体系化学习。浅层学习环境下学生构建的知识结构不注重与日常经验的结合,不注重关联性,结构简单,只是单纯地堆积知识,很难形成体系,所以在分析、解决问题的时候经常会出现思绪混乱的现象。深度学习则强调知识点之间的关联性,要求学生在已有知识基础上通过有效的整合去获取新信息,在已有的知识体系中融入新的知识,促使他们站在更高角度去看待问题。第二,它是理解性学习。浅层学习背景下,学生只是模糊化、表面化地掌握知识,机械、浅显地记忆,再花费很多的时间去巩固记忆。但是深度学习不一样,它强调理解性学习,要求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去研究甚至提出质疑,从而批判性地理解事物本质,深度挖掘隐藏在知识下的思想与观念。换言之,学生不再机械、被动地记忆知识,而是学会用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去理解和看待问题。第三,它是有关联的学习。学生的浅层学习多是为了应付考试,所以死记硬背知识,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最多的知识。而深度学习强调学生在探究生活实例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基于原有认知结构寻找解决方法,从而达到迁移与运用知识的目的,增强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与意识。第四,它是反思性的学习。在浅层学习环境下,学生主要通过别人灌输的方式获取知识,或是教师传授,或是网络资料,他们处于被动位置,缺乏独立思考的过程,思想简单。深度学习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及时反思,有明确的、清晰的自我认识,能通过教师客观、持续的评价反思自己存在的问题并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不断提升自己,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第五,它是主动发生的学习。学习者的学习动机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外部,二是内部。浅层学习环境下,他们的学习动机主要源于外部,包括他人认同感以及等级的高低等,一旦这些发生变化或者波动,学生的学习动机就会受到影响。而深度学习不一样,它强调主动、终身,是有自我存在感、有价值的学习,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三、以问题为导向实现数学深度学习的具体措施

(一)利用学习任务单指导课前预习,提升学生听课起点

课前预习是重要的学习活动,究其根源,数学知识有一定的抽象性,而小学生思维稚嫩,认知水平与理解能力有限,所以在课堂上经常跟不上教师的思路,尤其在知识密度较大的课堂上,很容易出现“消化不良”的问题,这就突出了“先学后教”的优势。若能提前预习功课,自主学习数学公式、概念等基础知识,学生在课上就会胸有成竹。因为有了一定的认知基础,所以他们能轻松理解知识,而且对新知识不再抱有畏惧、抵触心理,学习状态也会更好,从而游刃有余地消化教师所讲的内容以及提出的问题,并且主动、积极配合教师,在后者的辅助下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然而,在传统小学数学教学中,虽然教师也强调了课前预习的重要性,但是小学生缺乏自制力,也缺乏指导,所以课前预习通常流于形式,比如,有的学生走马观花地看一遍例题,有的学生读几遍书本上的概念或者抄写几遍公式就认为完成了预习,这些都是低效的预习。为了保证学生课前预习质量,教师可以围绕教学内容、目标和实际情况设计问题,再将问题整合成学习任务单,课前提供给学生,要求他们围绕问题去思考,去解答,从而有效掌握知识,在上新课之际就大致了解所讲的内容,也清楚地知道重难点,这可以明显提升他们的听课起点。例如,在讲解“异分母分数加减”这节课之前,笔者设计了一份导学案和学习任务单,导学案上明确了“异分母分数加减”这节课上要学习的知识以及重难点,让学生知道要学习哪些内容,需要掌握哪些知识以及哪些需要重点掌握的。而学习任务单上则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设计了若干道题,均是关于异分母分数加减计算的问题。通过学生反馈的作业结果来看,他们的正确率很高,侧面反映了他们都进行了高质量的预习,知道异分母分数加减之前需要通分并熟练地掌握了通分技巧,也学会了在计算出最终结果后进行约分。因为学生课前自主完成了知识体系的构建,所以他们在这节课上表现得十分轻松,积极配合笔者,大多数学生都实现了“当堂知识当堂消化”的学习目标,从而实现学习深度化与高效化。

(二)借助问题优化课堂导入,激发学生对新知的求知欲

课堂导入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它直接影响学生的听课状态,间接影响教学实效性。小学生缺乏自制力,而且认知水平有限,所以在课前普遍存在思想不集中、状态松弛的问题,这种情况下若教师直接导入数学概念、公式等新知识,学生很难听进去,这样势必会影响接下来的学习。所以,为了让学生集中注意力,调整好他们的学习状态,教师可以借助问题导入新课,一方面,将学生的思维拉回课堂,另一方面,让学生对接下来要学习的新知识产生强烈的探究兴趣。在设计课堂导入环节的问题时,教师尽量贴近生活实际,即创设生活化问题情境,这样可以借助生活元素的熟悉感消除学生对新知识的畏惧心理,无形中缩短他们与新知识之间的距离,从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例如,在指导学生认识小数时,笔者用多媒体呈现出一张对学生来说熟悉的场景图片,图片中是超市内琳琅满目的商品,每个商品下面对应的是价格标签。结合这个直观情境,笔者问学生:“老师的邻居王奶奶昨天去超市买东西,随手拍了一张图片,就是屏幕上这张图片,她说她看不懂这些数字,你们帮王奶奶看一下这个杯子低下标的价格是12.8 元,这12.8 是什么意思呢?还有一个小盆栽是29.9元,如果王奶奶想将这两个物品都买回家,她应该付给收银员多少钱呢?你能教教王奶奶怎么去计算吗?”这样的问题情境富有生活化气息,能有效激发学生对它的探索。在这个基础上,笔者再导入新课,带领学生去分析小数的特点以及它的计算方法。这样的课堂导入富有趣味,可以充分调动学生能动性,激发他们听课兴致与求知欲望,对学生深度学习具有重要意义。除此之外,这个富有生活气息的问题情境在无形中渗透了德育,有助于增强学生乐于助人的意识,从而实现他们的深度学习,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重要意义。

(三)基于问题情境指导合作探究,拓宽学生的学习深度

深度学习要求学生真正参与到知识探究中,在理解的基础上去记忆,换句话说,不仅要让学生记住知识还要让他们深刻认识到知识的内涵、本质以及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的内在逻辑等,学会灵活地运用它解决实际问题。所以,在指向学生深度学习的数学课上,教师必须摒弃传统的“讲解—接受”式教学法,立足实际创设问题情境,指导学生合作探究问题,让他们通过自己动手操作或者动脑思考去获取知识,熟练地掌握知识并建构完整的知识体系,以此拓宽其学习深度。例如,在分析“圆柱体表面积”知识时,教师不要直接就对照课本上的公式给学生讲解表面积公式,而是将它设计成学习任务,要求学生自主探究,从而实现深度学习。在实际教学中,笔者采取了小组合作学习法,先依据学情对全班学生进行分组,然后让每个小组的学生通过卡纸、胶带、剪刀等工具制作一个圆柱体,在这个基础上分析圆柱体有哪些部分组成,这几个组成部分有什么特点,再由此推导出圆柱体表面积公式。在这个问题情境的驱动下,各小组进行了合作探究,最终推导出圆柱体表面积公式。通过成果展示环节各小组给出的正确答案可知,学生均理解并掌握了圆柱体表面积公式。在展示成果环节,笔者让各小组组长阐述解题思路,所有的学生都清晰、明确地论述了解题思路,即圆柱体由三个部分组成,其中两个圆是完全一样的,而圆柱体的侧面与圆有着密切的关系,即圆柱体侧面是一个长方形,除了高以外的那两条边与两个圆的周长是一样的。从中可以看出学生在真正理解的基础上记住了圆柱体表面积公式,这样就可以避免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他们今后即使遇到灵活的问题也能积极应对。

(四)利用问题检测学生学习效果,有的放矢地加强巩固

指向深度学习的数学教学实践中,教师在讲完数学知识后需要用问题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检测,及时了解他们对新知识的掌握程度,通过反馈的结果知道学生在学习上的薄弱环节,在这个基础上有的放矢地加强、巩固与弥补,这可以帮助学生完善知识体系,对促进他们的深度学习有重要意义,而且有助于提升教学水平,推动高效数学课堂的构建。例如,在当前互联网时代,教师可以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构建智慧课堂,遵循“线上教学+线下教学”的教学原则,不断优化教学流程,实现教育全覆盖,使教育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以此提升教学实效性。具体来说,教师在讲完新知识后可以将课前准备好的测试题通过平台发送到学生的平板或电脑上,后者则在规定的时间内解答问题并提交答案。建立在大数据技术之上的平台系统会自动分析学生的答案并生成详细的报告,教师则通过报告上呈现出来的结果,即每道题的正确率或错误率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再做出具体的应对措施。譬如,对于错误率较高的问题则带领学生深入分析,帮助他们找出犯错的原因并纠正,有的放矢地加强与巩固,既节省了教学成本又提升了教学水平。除此之外,错误率较高的问题说明学生还尚未弄懂这方面知识,也侧面反映出教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这个基础上,教师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方法、内容,不断完善教学方案,并通过实践、反思去优化,从而建立越来越科学,越来越完善的教学模式,实现数学教学现代化发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问题是师生互动的“纽带”,是激活学生思维的“利刃”,也是教师用来检测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工具。基于有效教学目标的驱动,教师应合理运用问题去启发和引导学生深度学习,如课前阶段利用学习任务单指导学生预习新课,通过自主思考和解决问题掌握知识,以此提升他们的听课起点,课堂上则利用问题优化新课导入、指导学生合作探究、检测学习效果等,充分发挥提问的功能与价值,使数学课堂焕发生机与活力,实现学生数学学习效益最大化。

猜你喜欢
圆柱体深度探究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附加整流装置的圆柱体涡激振动数值研究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深度理解一元一次方程
深度观察
深度观察
深度观察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找出圆柱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