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素红,冯年华,沈婷婷
(1.金陵科技学院 商学院,江苏 南京 210069;2.金陵科技学院 教务处,江苏 南京 210069)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地方本科高校要把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个环节。思想政治教育要充分利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类课程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做好课程思政建设[1]。青少年正处于“拔节孕穗期”,需要得到精心引导,要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思想价值引领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将思想政治教育寓于各类课程”[2],进行课程思政建设是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
课程思政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目前,地方本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存在一些突出问题,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有机结合程度还有待提高,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中专业课内容与思政元素之间存在“生硬剥离”现象,有的教师对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关系的理解有误区,学生对课程思政的认同度和获得感不高。这是对江苏省地方本科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开展情况进行调研后得到的基本结论。地方本科高校需要加强课程思政建设,通过把握学生对课程思政的真实需求,解决问题,总结经验,不断提高课程思政教学的实效性。
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3]。在地方本科高校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目标中,价值塑造是第一要务。课程思政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4]。各专业课程应根据不同学科专业的特点,研究不同的育人目标,挖掘提炼专业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等思政元素,让专业课程教学在潜移默化中完成“三全育人”、立德树人的目标[5],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金陵科技学院组织教师进行了一项调查研究,调查学生对课程思政的认知情况、接受度和认可度,对相关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评价与建议等。本次调研的对象以金陵科技学院在校大学生为主,还包括江苏省其他地方本科高校的在校大学生,如南京工程学院、常熟理工学院等。调查共发放并回收问卷1 744份,剔除信息不全的46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 698份,占总发放问卷的97.36%。问卷内容主要涉及以下信息:学生对课程思政概念的熟知情况、对政治认同和价值观认同的程度、对专业知识教学与思政元素融合情况的评价等。
课程思政是2014年之后出现的概念,源于上海市相关高校的探索[6]。课程思政建设的一个重要载体就是课堂,如何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增加它的针对性和亲和力,以适应学生成长和发展的需求是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的问题。接受调查的学生总体上对课程思政概念的理论内涵缺乏深度了解,有近一半学生(46.39%)对课程思政概念“不太清楚”,甚至有14.50%的学生表示没有怎么听说过这一概念,32.80%的学生表示对这一概念具有“一般了解”,仅有6.19%的学生表示自己“非常了解”这一概念。可见,能够较好了解课程思政概念理论内涵的学生所占比例总体上偏低。这种情况之所以出现的主要原因是,在开展课程思政、构建“三全育人”的人才培养过程中,一些地方本科高校的工作重点仍然主要停留在对教师提出高标准严要求的层面上,对于学生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能动性和主体性作用的重视程度还不够,致使学生对课程思政概念的理论内涵缺乏深度了解。
调查发现,在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中,大部分教师能够在专业知识传授的同时,梳理专业课教学内容,结合不同课程的特点,挖掘其中的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教学,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教学效果得到大多数学生的认可。第一,接受调查的学生中有56.54%认为,教师“经常”结合课程内容,深度挖掘课程内容背后的故事、规律以及体现出来的精神,这一比例超出接受调查学生总人数的一半以上。有40.60%的学生认为,教师“偶尔”结合课程内容,对学生进行正确价值观的引领。这两个数据加在一起超过90.00%,说明教师基本上能够主动开展课程思政教学工作,并得到学生的关注和认可。第二,接受调查的学生中有59.29%认为,思政课对他们的个人品行和行为影响最大,只有25.97%的学生认为专业课中的思政元素在个人品行和行为具有影响作用。可以看出,对塑造学生的世界观起着非常重要作用的课程仍然是思政课;同时说明,专业课程有机地融合课程思政元素,实现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发展空间还很大。第三,接受调查的学生中有81.28%认为,教师在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中挖掘出的专业知识背后的思政元素对他们的品德、行为等影响“大”。这说明,地方本科高校专业教师开展的课程思政教学及其效果得到了学生的基本认可。
2017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实施中华文化传承工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育教学,加强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深化中国共产党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学习教育,利用我国改革发展的伟大成就、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活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家公祭仪式等组织开展主题教育,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多年来,地方本科高校始终高度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调查结果显示,最受学生关注的思政元素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选择此项的学生比例为77.78%,其次是民族自豪感、爱国主义及其时代要求,比例分别为73.62%、70.5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具有重大影响,地方本科高校可以因势利导,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加强对大学生价值观人生观的引导,提高大学生的道德修养,培养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
影响课程思政教学效果的因素很多,其中专业教育与课程思政“两张皮”现象是影响课程思政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调查结果显示,接受调查的学生中有57.97%认为,目前课程思政教学方面存在生硬添加的现象,不能引发学生兴趣;有44.38%认为,授课方式陈旧、教学手段缺乏多样性是导致课程思政教学效果受到影响的主要原因;有35.60%认为,课程思政教学与学生的需要有些脱节,如课程思政教学与自己未来的就业没有太大关系。
学生期待生动有趣的课程思政教学形式。学生期待的课程思政首选教学方式是“与专业知识有机融合,润物细无声”(74.43%),其次是“短视频、动画、课件”形式(70.81%);学生较为期待参与性、互动性的教学方式,其中实践教学受到学生的青睐(70.53%);邀请专家或先进人物开设讲座也是学生喜爱的教学方式之一(51.15%)。开展课堂小组讨论,与同学、老师在微信等网络平台进行交流与沟通,这些互动性较强的教学方式也是学生比较喜欢的。
在评价方式上,学生们建议采用多元化、过程性的方式,33.14%的学生认为,评价课程思政应该采用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9.40%的学生认为,可以通过同学互评的方式进行考核。学生选择老师评价和课程考试方式的比例较低,比例分别为2.75%、4.36%。也有部分学生认为,课程思政教学效果很难进行评价,比例为7.97%。很明显,单一的考核方式或以课程考试为主的评价方式是学生不太欢迎的。
调查研究发现,地方本科高校在课程思政建设方面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制约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影响高等教育立德树人的工作成效,需要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
课程思政建设缺乏系统性主要表现在教育方法单一、思政元素发掘不够、教师认识不到位、与学生实际结合不够等方面。第一,课程思政教育方法较为单一,多采用“直接灌输”的教学方式,导致思想政治教育无法满足现代大学生的学习和发展的需求。第二,教育教学中对各类思政元素的发掘还较为欠缺,专业课程的价值引领作用发挥不够,学校的人文环境建设有待加强,侧重于大学生情感、意志的校园文化活动仍然没有与课程思政教学有效结合起来。专业课教师需要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深入发掘思政元素,探索如何做好课程思政教学工作,如何做到理工科不仅讲物而且讲人,挖掘专业知识中所蕴涵的科技、人文、道德等精神因素,探索如何做到不仅传授专业知识,而且讲好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第三,个别教师对课程思政建设的认识不到位,认为他们的主要任务是传授专业知识,进行专业课教学,影响学生成长的思想道德提高、政治素养培养等任务应该由思政课程、辅导员、班主任等负责。第四,课程思政教学与学生实际的结合不够紧密,出现课程思政的教学课堂抬头率偏低,课程教学效果不明显等问题。
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是地方本科高校专业课教学的重要内容,但同时需要高度重视人文关怀和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的有机融合。目前,这种有机融合的程度仍然需要进一步提高,提高的关键在于从事课程思政教学的专业课教师[7]。如果专业课教师只熟知自己的学科领域,而对新时代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趋势认识不清,没有深刻理解和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对当代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性,甚至一些专业课教师“两耳不闻窗外事”,认为只要认真教好专业课就万事大吉了,完全忽略教师的育人责任,其结果肯定是无法在课程思政教学中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有些专业课教师已经认识到课程思政的重要性,但还没有深入思考如何从专业课程入手做好课程思政教学工作。目前,一些地方本科高校的课程思政建设还处于探索阶段,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辅导员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还没有形成有效的沟通机制,合力育人效应还未形成,导致专业课与思政元素缺乏有机融合。
调研结果显示,目前一些地方本科高校课程思政的教学方法较为单一,影响了教学效果。一些教师没有将政治、经济、社会热点等问题与专业知识进行有效而充分的融合。一些地方本科高校对专业课程的考核内容缺乏对思政内容的考核,或所占比例较低,对学生的考核重点是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掌握。考核方式仍以考试为主,方式较为单一。由于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往往表现为学生思想和行为的改变,对思想和行为的考核较为复杂,不易操作,课程思政的考核评价必然采取多种方式进行综合性评价[8],且需要不断完善考核评价的方式。
针对课程思政建设的现状和问题,地方本科高校要紧紧围绕人才培养定位,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开展政产学研合作教育,培养适合地方经济发展的职业素养好、动手能力强的高素质人才;要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自觉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制定总体方案,统筹全面推进思政课与课程思政建设。课程思政建设要围绕“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9]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聚焦育人队伍素养提升、教育方法与载体创新融合、全方位育人实践协同推进,推进课程思政系统化建设,实现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大思政教育格局。
课程思政建设需要一种大思政理念,是一项综合性工程,需要学校层面做好顶层设计与统筹规划,然后在二级学院层面系统推进。大思政理念要求推进“三全育人”,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于所有课程的学习过程”[10],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要相互配合,形成育人合力。课程思政建设要围绕人才培养目标,积极推进课程体系改革,整合优化课程结构,构建由理论课程、实践课程、综合素质拓展课程组成的三大课程体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探索精神、科学思维、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就业创业及社会适应能力。构建大思政课程体系,需要紧紧抓住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实现“立德”和“树人”的有机统一。
学校要制定课程思政建设的总体方案,统筹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建设工作,要把课程思政建设成效作为考核一流专业建设的重要指标。所有专业都要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所有专业课教师都要进行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把各门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发掘出来并有机地融入课堂教学,使各门课程都能“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推动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频共振、协调一致,形成协同育人效应。
课程思政课堂教学需要大量思政元素。课程思政元素的发掘工作要突破让一门课程、一个教师自己发掘资源的状况,要进行综合开发,推进由“单一课程”到“课程—专业—学科”的体系建构拓展,推进课程思政元素发掘模式由“单一教师”向“学校—院系—教师”的开发模式转变。发掘课程思政元素,可以从影响学科发展的重要人物、关键事件上寻找榜样和素材,可以从大德、公德、私德三个层面来发掘其中蕴含的家国情怀、政治认同、社会责任、行业规范、职业操守等精神元素。高校在育人环境上,可以搭建“三位一体”校级第二课堂,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可以搭建思想引领、社会实践、创新创业等三大平台,努力通过朋辈导航、志愿服务、暑期社会调查、青春创业大赛等平台,帮助大学生提升社会适应能力,培养他们为社会努力工作、积极奉献社会的责任意识与担当意识;可以利用新媒体,开展“微宣传”等活动,推进“一院一品”打造校级文化品牌项目,活跃校园文化,提升学生全面素质。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校园文化建设,弘扬主旋律,突出高品位,培养精品,打造良好育人环境。
提高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是新时代课程思政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根本保障。教师不仅要具备基本的教育教学能力,还要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因此,地方本科高校应以精神塑造师德师风、以制度制约师德师风、以考核落实师德师风、以典范引领师德师风,培养高素质师资队伍。教师要提高课程思政教学能力,就要以教学研究助推专业水平,以教学改革提升教学能力,促进教研相长。要遵循“教育者先受教育”的原则,不断加强学习,深刻领会课程思政的重要意义,不断提升个人思政资源的发掘能力,开展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考核方式等教育教学改革,优化课程设计,提升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通过优化课程设计改革课堂教学模式,要将思政教育贯穿于课堂教学全过程,构建协同育人的新课堂,要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梳理课程内容,要将现实中出现的相关问题,通过案例教学、项目化教学,采取“查做演论”方式进行分析探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的素养,实现教书育人目标。
完善课程思政教学评价机制需要构建完整的课程目标体系,需要改变单一的课程评价机制,需要重点考察学生思想品格成长情况。第一,构建完整的“知识传授、能力达成、价值引领”课程目标体系,主要包括学生对教学改革内容和“育人目标”的认可度,教师整体课程规划与专业发展规划的结合度,用人单位对学生政治素质、职业素养、专业水平的满意度等。第二,改变单一的课程评价机制,构建“两维度多层次”课程评价机制,“两维度”是指学生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和思想政治素养的提升度,“多层次”评价主要包括学生自我评价、同学互相评价和教师评价。第三,重点考核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思想品格,考核体现学生的认知、情感、价值观等人文性育人效果的内容,考核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吃苦耐劳和实事求是作风、思想政治素养,以及小组团结协作能力、独立思考问题能力等。完善课程思政教学评价机制,评价教师课程思政教学效果,要突出评价的价值引领功能,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项核心指标;要灵活运用各种信息技术平台,实现以评促建、以评促改、评建结合,明确长效建设内容;要注重考评结果的激励效用,将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工作效果作为考核评价、评优奖励、职称晋升的重要依据。
总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而课堂教学则是主渠道”[11],要打破长期以来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隔绝的局面,将立德树人工作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推进课程思政在教学计划、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中得到充分落实。针对课程思政建设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地方本科高校需要做好顶层设计,深入发掘思政元素,提升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完善教学评价机制,采用更为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保障思想政治教育入脑、入耳、入心,不断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前行,构筑大思政育人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