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综合实践活动项目化学习的建构

2022-03-17 13:13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第三实验小学
天津教育 2022年7期
关键词:成果活动教师

■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第三实验小学 倪 渊

随着新课改的全面推进,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基础教育阶段践行实践育人的主要方式,代表着现代化素质教育的结构性突破;而项目化学习作为当下教育的改革热点,创新了“学”与“教”的模式。本文以学生为活动对象进行探索性与开放性研究,以期有效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与综合能力。

从当前现代小学课程实践的教学过程中来看,广大一线教师应该在传统的科学教学方法上进行改革和创新,也就是下文将谈及的项目化学习形式。以项目化的形式设计小学课程实践活动的课堂,为的是激起小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不是让小学生在教师照本宣科的教学下被动进行学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当前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小学各科目要求学生进行自主思考和实践探究,所以教学手段自然需要相应地进行变更。因此,教师需要结合学科的特殊性,充分激发小学生学习的兴趣与活力。项目化课堂经营理念致力于充分激发小学生学习兴趣,注重引导学生对于课程进行实践探索,以项目这一表现形式驱动学生实践学习。

现代化的素质教育背景下,核心素养的培育是基础教育阶段的首要任务,而综合实践活动这类开放性强的高效教学手段在小学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在“唯分数论”的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下,小学教学中的教学任务有所偏差,将实践活动单纯地理解为公式化的固有活动,一些教师重知识传输而不注重能力培养,大大压缩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发展空间。为解决这类问题,项目化学习的新型模式渐渐在小学校园中实施,鉴于教师和学生对于项目化学习的概念与内涵只停留在较为模糊的层面,因而在实践中的应用并不成熟,还需要进行更进一步的探索与实践。因此,笔者结合的实践探索经验,浅谈如何构建小学综合实践活动项目化学习。

一、了解实践活动意义,精准定位项目化学习

在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尚不健全,思维还停留在较为基础的感性认知阶段,需要通过知识学习与实践活动积累经验,不断提升思维水平与自主学习能力。小学阶段积累经验、培育技能的活动主要包括实践活动与项目化学习。两者相辅相成,却又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实践活动即在课程指导下,从深度学习的角度关联知识,促进学生动手操作与应用能力的提升;项目化学习是指学生在一定的时间段内调动其知识技能、能力品质等对学科或跨学科的问题行深入持续的创造性探索,并形成一定的成果。研究与比较得出,实践活动侧重于具体的动手活动,而项目化学习则强调以一种探究性的眼光进行思维探索,后者在一定程度上更能挖掘学生的发展潜能。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需要从培育核心素养的项目化学习出发,引领学生进行核心知识的再构建与思维的迁移。

(一)以素养视角解读项目化学习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明确提出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而全面发展主要是指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具体包括文化基础、自主发展与社会参与这三个主要层面,综合凸显出学生的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习能力、生活能力、责任担当、实践创新这六个基本要素。

基于以上这些问题,教师就应该发挥项目化实践学习的作用,也就是说在注重在学习实践过程中创造一个项目,让学生进行自主的实践。实践永远是学生获得实际能力提高的主要途径。只有学生自主动手,自主探究,才能将书本上的知识转化为我们实际生活中的知识。需注意,项目化就是以项目的形式加强学生的实践和动手能力,在项目中实践,让学生自主动手,对课堂中晦涩难懂的知识或者是稍有疑问的知识,学生都可以在实际操作中进行探究和解决。所以这种课堂模式解决了学生缺乏动手能力的问题。因此教师在项目化教学的过程中,应该给予学生思考和提出质疑的空间,在学生进行实践的过程中,学生在对自己的实践一定有许多的疑问,在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充当引导和补充的作用,当学生产生疑问的时候,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并且在项目进行中与学生进行充分的互动,这样就摆脱了一味按照课本教学的局限,促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边动手边动脑,可以加深学生的记忆力。

现阶段,有的教师仍运用“照本宣科”的传统教学模式,学生以考试为基,以教师为本,缺少了应有的灵活性与创造性。尽管实践活动也在小学教学中如火如荼地开展,但是由于活动材料应用不当、活动氛围不浓厚等外部因素,以及教师设计组织不当、学生态度不佳等内部因素,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变成了纯粹的“跟着做”的模仿活动,依然没有跳脱传统教育的局限。而项目化学习所具备的自主性、探究性等特点能有效地引导学生从社会价值中内化出个体价值,通过具备挑战性与发散性的真实问题进行核心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有效训练和高度内化。因此,教师在进行项目化学习构建时,需要以学生的接受能力与发展需要为基本标准,鼓励学生由“先动脑”发展至“再动手”,培养他们剖析现象、发展问题、探求本质、自主解决、有效归纳等学习习惯。为了完善项目化学习的重要环节与核心素质的具体化培养,笔者在规划好的具体活动中有意识地安排活动时间,充分提供学生自主思考的机会。

(二)以学生为本探究高质量问题

众所周知,项目化活动具备着很强的建构主义导向,是以学生为主要对象的教学活动。教师在进行项目化活动时要着眼于学生的兴趣与发展需要,将课堂由事实和主题教学过渡至概念与素质培养。小学生缺乏强有力的学习动机与高度集中的注意力水平,项目化活动中构建的本质问题与驱动性问题能够在极大程度上弥补这一缺陷。

1.本质问题

本质,即事物存在的根本实质。而项目化学习中的本质问题也即指链接宏观大概念与驱动性问题的基本桥梁。具体来说,可以细化为学科本质与跨学科本质。学科本质指向宏观上的概念,即构建关于学科知识的基本框架模型,能有效地引发学生关于“概念模型”的思索与探究性精神,进而激发他们构建抽象思维与逻辑推理能力的基本框架,实现科学精神与学习能力的逐步提升。如在“理财”类项目化活动中,学生在“地摊小铺”“阳光便利店”等暗含数理知识的复杂化生活情境中,很难直接领悟到盈利与亏损背后的经营知识与计算原理,因此“模型思维”的构建能够直接影响到综合实践活动的具体效果。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以本质问题为着眼点,自行发掘什么是本质问题,从哪里去获取这些本质问题以及准备用什么样的方式去解决问题,进而能“化零为整”,将零散化的知识点与技能整合成结构紧密的智能宝塔。而跨学科本质则着眼于细微之处,其核心是将学生的个人价值观与社会价值观有机结合起来,指向人生、指向社会。并且这类具备人文色彩与情感原色的本质探讨极易引发学生自主性的质疑、思考与争论,碰撞出思想的火花,能增强学生的人文底蕴,提高社会参与感。

2.驱动性问题

“驱动”意味着有效促进实践的开展与成果的形成。驱动性问题能促使学生以较高的热情与主动性进行相关思考与探究。高质量的驱动性问题以其真实性、趣味性、挑战性使学生自主探索,而不是被动地跟着教师的进度来学习。如笔者在开展以模拟经营为主要模式的项目化活动时,注意倾听学生的个体想法,使用真实感强的“我是小店主”的相关故事进行背景导入,让学生形成“我想解决这个问题”的想法,提升研究的持续性与积极性,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坚持不懈的探索精神。

二、有效整合活动材料,统筹推进实践展开

在信息化的整体沟通环境中,各类资源的交流与互通已经变得十分方便与快捷。开展教学,组织活动的材料也逐渐丰富多样。但这对于项目化学习构建经验较少的教师来说却产生了一定的阻碍。如何提升材料使用的高效性与科学性,需要更进一步实验与探究。笔者认为,在进行项目化学习构建时,首先需要进行总体框架的合理构建,并以网状思维将基础知识与核心素养巧妙融入其中,实现实践活动的综合性与全面性。

(一)整体设计项目,制定学习目标

小学项目化学习作为践行基础教育阶段“知行合一”的创新化手段,实现智育、德育、美育和体育的多项结合,探索劳动教育、技能教育、爱心教育以及文化教育等多种能力的共同培养途径。因此,在正式启动项目化学习前,教师需要确定项目的总主题、制订开展计划、明确项目学习目标与任务,扎根小学学科,综合当下学段学生的心理特点与学情状况,通过访谈、问卷调查以及教学观察,对学生感兴趣或迷茫的点进行汇总,并通过合理分类、变形与重组的方式挑选出既符合学段与核心素养发展需要,又能满足学生好奇心的高质量主题。如在培育学生对于外在世界的具体感知时,笔者通过访谈发现,学生对动物更感兴趣,便将“动物与人”这一话题结合小学语文与科学课程进行总主题的初步划分,将其分为“天空之界”“森林之界”与“海底世界”等包含各类型动物的主题分支,促进学生感受到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和谐性的美好。在这一活动过程中,笔者制定了渐进性的学习目标,第一层次是掌握多种动物的外观特点、生活习性等这类具体知识,提升科学涵养;第二层次是在了解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故事后,形成爱护动物、保护生态的敬畏心与社会责任感;最后一层是探究部分人类对动物做出的不可磨灭的伤害,以及由此引发的“蝴蝶效应”,培育学生对保护自然的责任感并付诸行动。

(二)发掘网状思维,融入核心知识

项目化学习作为一种综合性活动,能帮助学生在具体问题前培育发散性思维,进而开拓思维视野。教师需要将其与实践活动明显地分化开来,将基本框架下的活动自主权归还给学生,并有效融入灵活变通的高效活动方式、方法、技巧促进核心知识的渗透与专业技能的掌握。如在以“人与文化”的项目化学习中,教师首先需要利用信息化教具与摄入性对话等教学手段使学生具备自主性与统整性,让学生优先联动各个学科所学知识与自身特长最大限度地参与项目学习,培育“我认为”“在我看来”这样敢于质疑、勇于表达的科学精神和研究态度,使知识与现实世界有效链接,实现核心素养的发展。

三、多方位展示项目成果,融入多元化反馈机制

成果展示与总结反思是项目化学习中的反馈与矫正环节。现阶段小学项目化学习建构往往难以兼顾两者,常常忽视了最终成果的展示,也没有对成果背后存在的各项问题进行反思。因此,教师作为项目化学习的引导人与观察者,尤其要重视成果与问题的综合分析。

(一)重视成果汇总,增设多层次鼓励

项目成果作为学生活动的结晶,既包括具体的可触碰的实际物体,也包括抽象的被感知的精神产物。教师在进行成果汇总时,不能只着眼于该项目成果的物质载体,还需要将学生的精神所得具象化和实用化。例如,在“蚕宝宝”的科学养殖活动中,项目的潜在目标即孵化蚕宝宝,得到蚕茧。部分学生能得到蚕茧,甚至能发现破茧飞蛾产下的新生命,而部分学生的蚕宝宝却早早夭折。但是我们发现部分获得实际成果的学生却无法描述出蚕的习性与生长过程,一些没有获得具体成果的学生却能详尽地说出这些科学知识。这种状况下,教师需要进行多角度的鼓励与评价,开展成品展示、蚕知识竞赛等多种活动方式检验成果、展示成果,让各层次的学生都能意识到自己在知识或实际操作层面的优点与缺点,在树立自信心的同时建立起进一步发展的目标。

(二)增强多位观察,进行评价与反馈

1.教师以专业的教学角度

教师在项目化学习中主要扮演策划者与观察者的角色。观察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具体表现是教学过程的重要一步。因此,笔者以学生活动档案为载体,记录阶段性评价、阶段性成果、阶段性反思等,形成动态评价,将侧重点放在学习过程与认知改变层面,建立起灵活变通、全面客观的评价标准,并将标准贯穿活动始终,逐步发现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科学探究能力的提升、正确价值观与世界观的培育等进步层面,并予以强化巩固;若观察到“一知半解”“懂皮不懂骨”的表面高效学习时,教师应及时调整项目计划与展开策略。

2.同伴以活动中的协作情况

项目化学习具备一定的难度,其开展过程较长,而课堂时间有限。为进一步提升项目化学习的时间弹性与完成空间,大多数的综合实践活动都以小组为单位展开,小组成员间的相互协作与个体展现都在一定程度上展示了项目化学习的实际效果,教师需要结合小组互评与个人自评进行综合性分析,以此指导项目学习计划的实施与调整,提升实际效率。

四、结语

综上所述,项目化学习作为现代化教育中的创新教育方式,其成熟是一场艰巨而广泛的跨学科教育实践,教师需要具备前瞻性与整体性的目光,革新课程观与教学手段,从精准定位、统筹开展与评价反馈这三个大板块出发,不断培育学生人文涵养、科学精神等各类核心素养,达到“知行合一”的境界。

猜你喜欢
成果活动教师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最美教师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教师如何说课
工大成果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走出去”成果斐然
“健康照明”成果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