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南仓中学 王秀平
活动课堂的构建离不开学生的互动与合作,在活动课堂教学中最为常见的方式是小组合作,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注重合理划分小组,引领学生积极展开小组合作学习,并在合作学习中解决实质性问题,组织学生交流与讨论,实现学生思维的碰撞,促进学生沟通能力及合作意识的提升,全方位加深学生对政治内容的理解。在活动课堂中,学生积极主动探索,个人的实践活动及亲身体验对其身心健康发展将会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当前思想政治教师合理设计多种教育活动,引领学生运用多种感官获得深刻的认识,并逐步上升为理性认识,组织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参与其中,进一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简单重复与面面俱到的讲解方式不仅会抹杀学生的个性与思考能力,还会使学生对政治知识的学习产生抵触心理,剥夺学生自主合作以及主动探究的机会。在活动课堂教学中,教师走出灌输式教学模式的误区,注重对教学形式的创新,善于结合不同的内容选取不同的教学形式。同时,注重创设教学情境,落实以生为本教育理念,精心设计与组织各种教育教学活动,引领学生提出一些有广度与深度的问题,为学生留出足够的思考空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组织学生合作探究学习,发现全新的知识,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不是凭空形成的,需要借助一定的教育载体,在具体的活动中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高中思想政治活动课堂恰好符合这一教育条件,注重将学科教学内容与活动内容整合在一起,传递基础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
受传统教学方法的影响,许多高中教师对一些新的教学活动形式的开展不够重视,没有及时将其融入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这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高中思想政治活动建设的态度,使他们缺乏一定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甚至对这种活动的开展产生抗拒心理。
在一些思政教师的常态课堂上,“填鸭式”“满堂灌”现象依然存在。由于活动太少,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学习热情不高;在某些思政公开课上,教师重形式、轻内容,整堂课是“行动”又“行动”,可核心知识、能力素养却未能被有效激活。
在思政课的活动课堂教学中,有的教师设计的活动任务过于笼统,没有明确的指向,没有精确挖掘教学资源,没有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任务过于单薄,没有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差异,没有提供一定机会让学生选择和表达自己的感受、想法,没有渗透学生的情感、价值取向;任务过于理想,任务设计容量大,把教师想完成的很多教学内容都包含进去,过于理想化。
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要求高中思想政治教学注重对学生自主探究能力与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在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应寻求有效支撑点,以学生参与课堂建设、沉浸课堂氛围、浸入课堂活动为抓手,实现思政课堂“体验+沉浸+素养”的有效统一。
构建体验式活动课堂,借助有效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在体验式活动中感受思政课堂的价值性和建设性。同时,学生以主人翁的身份参与到具体的体验式学习活动中,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提升对思想政治学科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而实现培育思政学科核心素养的目标。
如讲授“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这一课时,本课主要说明中国共产党是如何带领中国人民实现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引导学生结合党史知识,阐述相关历史事件,阐明不同历史时期得到的结论,提升学生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认同。在本课教学过程中,主要是浏览“复兴之路”网上展馆、了解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苦难历史和复兴历程,让学生在身临其境的体验中感受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走过的艰辛历程,体会无论遇到多大的艰难险阻,中国共产党必将带领中国人民实现革命的胜利。而后从“复兴之路”主题展览中任选一件,请学生通过自主搜集资料的方式分享展品背后的故事,并完成相应的活动报告。借助体验式课堂,学生在身临其境的活动中开阔思维,实现培养核心素养的目标。
在辩论式活动课堂中,教师设置可议性和探究性议题,结合所授内容,以学生为主体,就当前的时政热点与焦点问题开展合理辩论活动,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使其对政治现象作出理性的解释、判断和选择。在辩论活动中,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使学生的迁移和创造能力得到发展,辩证思维得到启发,探究的深度和广度得到提升,进而实现核心素养的培育。
如在教授“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一课时,教师可以以“传统文化是财富还是包袱?”这个议题开展辩论活动。在辩论活动中,学生需要围绕议题搜集相关资料。有人说传统文化是财富,传统政治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它深受儒家思想影响,以仁爱、德政为核心,强调克己复礼、中庸和谐。儒家强调的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对现代中国人仍有着重要意义。有人说,传统文化是包袱,中国传统文化主张以情治国,以道德来教化人们,不主张严刑峻法。现今,用情并不能确切地感化人们改过,若是以这种传统文化主张的治国方针来治理国家,中国的社会将会一片混乱。之后,学生借助实际案例验证自己的观点,在思想的碰撞中,学生对本课内容会形成全新的认识,进而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社会实践活动课堂的构建,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培养学生的公共参与意识和能力,提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能力、沟通能力、实践能力等。在生动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教师可以极大地拓宽政治课的活动空间,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学生在参与社会实践的过程中,会面临不同的角色选择,通过自我个性化的实践活动,可以充分获得成就感。
如在教授“做好就业与自主创业的准备”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学校附近进行简单的社会实践,选择安全有保障的工作,如食堂清洁人员、理发师、学校教师、售货员、收银员、技术维修工人和水果摊小贩等,然后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体验不同的工作,扮演不同的职业角色。活动课结束以后,教师让学生通过照片、资料、视频等形式,将自己探寻就业与自主创业的过程和收获进行记录和分享。在分享过程中,学生了解了我国的就业形势,对如何解决就业、实现自主创业有了自己的认识,实现了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实践大课堂的统一。
活动课堂的源头是社会真实生活,思政课堂的立足点是提高学生的生活实践能力。构建生活化活动课堂,就是以贴近生活为中心,围绕学生生活设计和开展活动,让思想政治教学内容以活动形式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这里的日常生活不仅包括学生的实际生活,还包括所有的社会生活现象。在此过程中,教师应考虑学生的成长经历、生活环境和生活体验,确保活动主题能够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
如在教授“价值与价值观”“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内容时,笔者设置了教学情境“我所在的班级”,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班集体建设实际设计一份问卷调查,并以“我与班级”为主题分享你的选择。内容如下:1.你觉得班级中对你有价值的事物有哪些?2.你在班集体中具有怎样的角色?3.你的这种角色意识和之前是否一样?4.你认为同学的表现对你有什么影响?
学生对于身处其中的班级生活,有话可说,更有话想说。在学生彼此间的倾听与表达中,思政课堂的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得到了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