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 震 云
(中国政法大学 中文系,北京 100192)
后稷是商周以来的农神,也是周人的始祖,为五帝之一的帝喾之子,因此,非常著名。又因其母亲履帝武敏歆而生,所以又充满神话色彩。而后稷为什么叫这个名字,似乎很少有人知道,更别谈研究了。后稷的名字在经典中最早出现的时候名为弃。考《尚书》云:
舜曰:“咨四岳!有能奋庸熙帝之载,使宅百揆,亮采惠畴?”佥曰:“伯禹作司空。”帝曰:“俞,咨禹,汝平水土;惟时懋哉!”禹拜稽首,让于稷、契暨皋陶。帝曰:“俞,汝往哉!”帝曰:“弃!黎民阻饥,汝后稷,播时百谷。”帝曰:“契,百姓不亲,五品不逊。汝作司徒,敬敷五教,在宽。”帝曰:“皋陶!蛮夷猾夏,寇贼奸宄。汝作士,五刑有服,五服三就;五流有宅,五宅三居:惟明克允。”[1]6-7
由《尚书》记载我们看出,周弃按照舜的安排,负责粮食生产与亲和教化、士安国体,成为三大任务之一。后稷的生平事迹记录最详细最早记录的是周代《诗经》的雅颂之章。其中有多篇作品涉及后稷,而《诗经·大雅·生民》设为专章,说:
厥初生民,时维姜嫄。生民如何?克禋克祀,以弗无子。履帝武敏歆,攸介攸止。载震载夙,载生载育,时维后稷。诞弥厥月,先生如达。不坼不副,无菑无害。以赫厥灵,上帝不宁。不康禋祀,居然生子。诞寘之隘巷,牛羊腓字之。诞寘之平林,会伐平林。诞寘之寒冰,鸟覆翼之。鸟乃去矣,后稷呱矣。实覃实訏,厥声载路。诞后稷之穑,有相之道。茀厥丰草,种之黄茂。实方实苞,实种实褎。实发实秀,实坚实好。实颖实粟,即有邰家室。诞降嘉种,维秬维秠,维糜维芑。恒之秬秠,是获是亩。恒之糜芑,是任是负。以归肇祀。诞我祀如何?或舂或揄,或簸或蹂。释之叟叟,烝之浮浮,载谋载惟。取萧祭脂,取羝以軷,载燔载烈,以兴嗣岁。卬盛于豆,于豆于登。其香始升,上帝居歆。胡臭亶时,后稷肇祀。庶无罪悔,以迄于今。[2]190
诗歌说,在克禋克祀的状态下,姜原履帝武敏歆,生下后稷。由于经受很多曲折,所以称为弃,安居在有邰。后稷的农业才华的发挥,得到人们尊敬。到胡臭亶时,后稷肇祀,成为周代人祭祀的始祖。汉代的司马迁在《史记·周本纪》中则记载为“周后稷,名弃。其母有邰氏女,曰姜原。姜原为帝喾元妃。姜原出野,见巨人迹,心忻然说,欲践之,践之而身动如孕者。居期而生子。”[3]111“弃为儿时,屹如巨人之志。其游戏,好种树麻﹑菽,麻﹑菽美。及为成人,遂好耕农,相地之宜,宜谷者稼穑焉,民皆法则之。帝尧闻之,举弃为农师,天下得其利,有功。帝舜曰:‘弃,黎民始饥,尔后稷,播时百谷。’封弃于邰,号曰后稷,别姓姬氏。后稷之兴,在陶唐﹑虞﹑夏之际,皆有令德。”[3]112《集解》说祖,始也。周代的始祖生在邰,在稷之后再立,所以叫后稷。
记录虽然有些出入,但后稷被封弃于邰,然后号曰后稷,则完全一致。这是最早出现的后稷两个字。但是,《史记》显然从《尚书》文字,因为没有解释,所以,学术界认为后稷的名称是帝舜给的封号。至于为什么给这样一个封号,则说不清楚。其主要原因一是后稷的相关资料比较少,二是在文字的理解上主要受《诗经》的影响,难以作出判断。从号曰后稷看,前面的汝后稷播时百谷是后面封为后稷的原因。过去我们读到这里都觉得拗口,但并没有理清含义。根据文章看,汝显然就是你的意思。就是说你后稷,播时百谷。播时百谷就是时播百谷,意思是根据农时农性种植,发展农业。既然稷神从来就有,那么,在后稷之前还有先稷,不是主观意义上的神祗,也就是真实的稷的存在,也是著名的农业专家,后稷在稷的后面,所以叫后稷。当然,后稷和稷一样,只是神名,不是本名。但是,后稷在夏以后才有这个称呼。《左传》昭公二十九年说:“颛顼氏有子曰犂为祝融,共工氏有子曰句龙为后土。此其二祀也。后土为社。稷,田正也,有烈山氏之子曰柱,为社稷,自夏以上祀之。周弃亦为稷,自商以来祀之。”[4]383所以,对后稷进行祭祀应该从商朝开始。
中国祭祀稷神由来已久。考《孝经》《左传》等书说:“五谷众多,不可遍祭,故立稷而祭之”。这些都是后来的猜测。考《独断》说:“稷神,盖厉山氏之子柱也,柱能植百谷,帝颛顼之世,举以为田正,天下赖其功;周弃亦播殖百谷,以稷五谷之长也,因以稷名其神也。社稷二神功同,故同堂别坛,俱在未地。”[5](850)83记载和《左传》一致。那么。厉山氏之子究竟是谁呢?考《潜夫沦·五德志》说:
初,烈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柱,能植百谷,故立以为稷,自夏以上祀之。周之兴也,以弃代之,至今祀之。[6]386
稷是五谷之神。又《左传》(昭公廿九年)说:“稷,田正也。有烈山氏之子曰柱,为稷,自夏以上祀之。周弃亦为稷,自商以来祀之。”[4]383《礼记·祭法》云:“厉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农,能殖百谷。夏之衰也,周弃继之,故祀以为稷。”[7]255诗《閟宫》郑笺云:“后稷生而名弃,长大,尧登用之,使居稷官,民赖其功。后虽作司马,天下犹以后稷称焉”。疏引《尚书》云:“稷为司马,契为司徒”。又《独断》说:“稷神,盖厉山氏之子柱也,柱能植百谷,帝颛顼之世,举以为田正,天下赖其功;周弃亦播殖百谷,以稷五谷之长也,因以稷名其神也。社稷二神功同,故同堂別坛,俱在未位。”[5](448)9
根据资料,有天下的厉山氏之子柱为原来的稷神,称为田正。从以上分析看出,在夏朝衰亡以后,不再祭祀神农,殷商开始重新祭祀,所以称后稷,周人开始祭祀后稷,相比较,后稷为新的稷神。照这样说来,后稷成为稷神不是在舜的时代,而是其于商朝开始,然后周代继续,汉代延续了这样的传统。《汉书·郊祀志下》说:
莽又言:“帝王建立社稷,百王不易。社者,土也。宗庙,王者所居。稷者,百谷之主,所以奉宗庙,共粢盛,人所食以生活也。王者莫不尊重亲祭,自为之主,礼如宗庙。《诗》曰‘乃立冢土。’又曰‘以御田祖,以祈甘雨。’《礼记》曰‘唯祭宗庙社稷,为越绋而行事。’圣汉兴,礼仪稍定,已有官社,未立官稷。”遂于官社后立官稷,以夏禹配食官社,后稷配食官稷。稷种谷树。徐州牧岁贡五色土各一斗。[8]1269
又《礼记正义》说:
《春秋传》曰:厉山氏,炎帝也,起于厉山,或曰“有烈山氏”。弃,后稷名也。共工氏无录而王,谓之霸,在大昊、炎帝之间。著众,谓使民兴事,知休作之期也。赏,赏善,谓禅舜,封禹、稷等也。……“夏之衰也,周弃继之”者,以夏末汤遭大旱七年,欲变置社稷,故废农祀弃。“故祀以为稷”者,谓农及弃,皆祀之以配稷之神。“其子曰后土能平九州,故祀以为社”者,是共工后世之子孙为后土之官。后,君也,为君而掌土,能治九州五土之神,故祀以为配社之神。“帝喾能序星辰以著”者,喾能纪星辰,序时侯以明著,使民休作有期,不失时节,故祀之也。“尧能赏均刑法以义终”者,尧以天下位授舜,封禹、稷,官得其人,是能赏均平也。五刑有宅,是能刑有法也。禅舜而老,二十八载乃殂,是义终也。[9]502
关于立稷的原因,《孝经》《风俗通》等书都认为,“稷者,五谷之长,五谷众多,不可遍祭,故立稷而祭之”。由上述我们看出,祭祀稷与封官稷,是人副天命的产物,最初的稷不是舜的安排与命名,而是厉山氏之子柱,能植百谷,帝颛顼之世,举以为田正,所以是稷神,后来,周弃长于农业,在舜时为农官,所以叫后稷,这里的后就是先后的意思。但在夏朝被废除。“胡臭亶时,后稷肇祀”,也是通过一定的仪式,大概到胡臭亶时后稷成为新的农神。而在夏朝末年,稷一度被废。被废的原因,是柱不起作用,夏代干旱了七年,稷没有发挥作用。而稷不可能在祭祀时大家到一起祭,所以立一个形象,而这个形象全国一样,三礼中采用的也是这种办法。所以,后代的小说《西游记》中的土地神都一个样。
但《全上古三代汉魏六朝文》在后稷名下注说,后稷的后是主的意思,就是说后稷就是主稷,显然不是先后的后,而是诸侯的侯之意了。刘向《列女传》卷一弃母姜嫄说:
弃母姜嫄者,邰侯之女也。当尧之时,行见巨人迹,好而履之,归而有娠,浸以益大,心怪恶之,卜筮禋祀,以求无子,终生子。以为不祥而弃之隘巷,牛羊避而不践。乃送之平林之中,后伐平林者咸荐之覆之。乃取置寒冰之上,飞鸟伛翼之。姜嫄以为异,乃收以归。因命曰弃。姜嫄之性,清静专一,好种稼穑。及弃长,而教之种树桑麻。弃之性明而仁,能育其教,卒致其名。尧使弃居稷官,更国邰地,遂封弃于邰,号曰后稷。及尧崩,舜即位,乃命之曰:“弃!黎民阻饥,汝居稷,播时百谷。”其后世世居稷,至周文武而兴为天子。君子谓姜嫄静而有化。诗云:“赫赫姜嫄,其德不回,上帝是依。”又曰:“思文后稷,克配彼天,立我烝民。”此之谓也。颂曰:弃母姜嫄,清静专一,履迹而孕,惧弃于野,鸟兽覆翼,乃复收恤,卒为帝佐,母道既毕。[10]3
由此说看来,后稷的后还不仅仅是时间先后,实际上还有在稷地为诸侯的意思,也就是说后稷的后是王侯的侯的音与义了。根据周代的惯例,生为官,有成就以后,在死后作为神,往往成为祭祀的对象,如大司乐死后为乐祖。后稷显然是祭祀对象为稷神,所以,《尚书》《史记》的后稷的后可以理解为主,也可以理解为诸侯的侯,是邰的一个地方。而后者的可能性更大,因为后来后稷到朝廷为司徒,仍称为后稷,所以,之前应该在地方。他作为稷神后稷的时候是在商代古公时代。所以说胡臭亶时,后稷肇祀。后稷应该说是先后的后,但是好多事情,刚好吻合,所以到周朝在理解时可以考虑不是简单的先后的后了。
对于后稷的出生,均言感“巨人迹”生。孙作云考证姜原履的就是熊迹,源于周民族的熊图腾崇拜。是有道理,但是时代不对,因为后稷是舜时代的人,那时侯的图腾不是熊,而资料的意思也并不是说真的去走熊的脚印,而且也不应有那么大的熊,那么这个熊很难确定。《史记》以《诗经》为基础原型描写了殷商和周始祖的感生神话,但在《史记》中表达已有所不同,《诗经》中姜原是履帝武敏而孕,《史记·周本纪》则改为姜原践巨人迹生后稷。并且《诗经》中没有提到殷周始祖的父亲,而《史记》中则明确指出二者的父亲都是帝喾:“母曰简狄,有娀氏之女,为帝喾次妃”“姜原为帝喾元妃”。这里有种种复杂关系,因此产生了种种矛盾,汉代以来已然。由经典作为最初的根据看,司马迁改这些不是根据事实,而是根据汉代的政治需要。这毫无疑问。但是,这种需要不是司马迁能够决定的,而是以当时的传说和统治者的言论为基础。
《史记·三代世表》云:“张夫子问褚先生曰:‘《诗》言契、后稷皆无父而生,今案诸传记,咸言有父,父皆黄帝子也,得无与《诗》谬乎?’褚先生曰:‘不然,《诗》言契生于卵,后稷人迹者,欲见其天命精诚之意耳。鬼神不能自成,须人而生,奈何无父而生乎?一言有父,一言无父,信以传信,疑以传疑,故两言之。’”[3]487按后稷的事迹,除了《生民》记载比较详细外,还有《文王》等,也表达了与《史记》几乎相同的说法。《文王》说:
文王在上,於昭于天。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有周不显,帝命不时。文王陟降,在帝左右。亹亹文王,令闻不已。陈锡哉周,侯文王孙子。文王孙子,本支百世。凡周之士,不显亦世。世之不显,厥犹翼翼。思皇多士,生此王国。王国克生,维周之桢。济济多士,文王以宁。穆穆文王,於缉熙敬止。假哉天命,有商孙子。商之孙子,其丽不亿。上帝既命,侯于周服。侯服于周,天命靡常。殷士肤敏,裸将于京。厥作裸将,常服黼冔。王之荩臣,无念尔祖。无念尔祖,聿修厥德。永言配命,自求多福。殷之未丧师,克配上帝。宜鉴于殷,骏命不易。命之不易,无遏尔躬。宣昭义问,有虞殷自天。上天之载,无声无臭。仪刑文王,万邦作孚。[2]190
根据《文王》来看,周过去的不显,主要是帝命不时。不显,也就是后显,还是后来的显,后来殷商后裔说无念尔祖也是处于帝命的原因。实际上就是说,大人迹是天意,是代表天的行为。实际上,履帝武敏歆的帝与玄鸟生商的帝为同一个人,都是帝舜。
杨建军《后稷感生神话考》一文,对周族始祖后稷的感生神话的某些词句作了考释,并认为《史记·周本纪》中的后稷感生神话不同于《诗经》中《生民》的后稷感生神话,认为是另一异文,可惜异文没有流传下来。[11]文章中有很多合理的成分,但是,对此表达猜测居多,难以认可。司马迁写作《史记》的态度非常严谨,也花费了全部心血,注重实证精神:“余尝西至空峒,北过逐鹿,东渐于海,南浮江淮矣。至长老皆各往往称黄帝、尧、舜之处,风教固殊焉,总之不离古文者近是”。考信于六艺,夫学者载籍极博,犹考信于六艺。选择材料以雅驯为标准:“帝,其文不雅驯,荐绅先生难言之”“论次,择其言尤雅者。”[3]46同时,《史记》中亦有不少神话描写,二者明显相悖,实际上这是当时的历史环境下司马迁史学思想的反映,也是《史记》魅力的艺术体现。
《史记》中的神化表现并不多,主要集中在开国帝王或者民族始祖。之所以这么做,主要是证明刘邦感生神话的合理性,因此,关于感生神话的资料主要来自经典,但又有所改变。
《史记》以《诗经》《尚书》为基础原型描写了殷商和周始祖的感生神话,但在《史记》中已有所不同。《诗经》中只是帝命玄鸟生商,但具体形式不清楚,而《史记·殷本纪》中则以为简狄吞玄鸟之卵而契生。《诗经》中姜原是履帝武敏而孕,《史记·周本纪》则改为姜原践巨人迹生后稷。并且《诗经》中没有提到殷周始祖的父亲,而《史记》中则明确指出二者的父亲都是帝喾:“简狄,有娀氏之女,为帝喾次妃”“帝喾元妃”。这里有种种复杂关系,因此产生了种种矛盾,汉代以来已然。司马迁将殷周写成姊妹俩的后代,实际上是一种讽刺。
《史记·三代世表》云:“张夫子问褚先生曰:‘言契、后稷皆无父而生,今按诸传说,咸言无父,父皆黄帝子也,得无于《诗》谬乎?’褚先生曰:‘不然,《诗》言契生于孵,后稷人迹者,欲见其天命精诚之意耳。鬼神不能自成,须人而生,奈何无父而生乎?一言有父,一言无父,信以传信,疑以传疑,故两言之。’”[3]487这些话连褚先生都不信。那后稷的帝武敏、巨人迹,又变成了人迹,皆一事多传。司马迁当然知道这些不可信,也曾多次表示鬼神荒诞的东西他不取。但刘邦有意将历史神话化,汉武帝强化了这一思维,出现天人感应的政治思想与格局。与司马迁“究天人之际”的写作目的是基本一致的。也就是说,司马迁不相信荒诞的鬼神存在,但又必须服从当时的政治,同时天人感应就是他究天人之际的重要内容,今天看来未免荒唐。也就是说史学,不能简单看作一个学科,还与时代密切相关
至于为什么本于经典又不一致,资料显示,这是一事多传,也是神话形成的规律,还有作者的故意。就是说在《诗经》《尚书》时代,这些感生神话是含糊不具体的,到《史记》时代已经具体化。其原因就是那些是原始的神话,在形成以后,又经过传说补充发挥,于是显得更具体,更丰富,更周详。司马迁对此作出了取舍,其原则如上说考信于六艺,以雅驯为标准。但是,不排除他在取舍时具有自己的政治主张和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