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红莎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商丘 476100)
创业型高校是指与商业接轨,服务于经济各要素发展,且将学研成果运用于商业化谋求资本利益回报的大学判断[1]。埃茨科瓦茨(Etzkowitz)从政治经济学角度阐释,认为创业型高校具有政府及社会等多项资金来源支持;教学、研究、学校发展偏向于应用型方向;教育服务社会化发展目的[2]。克拉克(Clark)与埃茨科瓦茨(Etzkowitz)认识基本趋同,所不同的是,二人并不认为创业型高校应该完全服务于产业资本或者金融资本,而应该在坚持“为了学术而学术”基础之上再将知识资本化。中国学者付八军在总结两者观点后,认为创业型高校即将知识生产、传承、应用与智慧传授融于一体的高校,他倡导学术为生产化和资本化服务。笔者以为,克拉克(Clark)与埃茨科瓦茨(Etzkowitz)两位学者对创业型高校的理解较为深刻,付八军结合了两位学者观点提出的“学术为生产化和资本化服务”不免偏颇,具有生产异化之嫌。创业型高校应是为顺应社会经济发展新要求而衍生出的一种高校发展模式,在其积极推动知识的应用转化和知识的经济价值实现的同时,学校方还应保持一定的学术自主和学术独立,并要坚持大学发展为社会主义中国梦的实现而服务[3]。
产教融合理念即“将经济社会活动与教育活动交叉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从实际的概念内涵看,诸如“校企合作”“产学研合作”“产学协同”等名词亦归此类,但功能属性与内容分布各有侧重。从产教融合的合作范围看,产教融合的涉及内容包括产、学、研(科技开发)三重合作,并在此基础上包含应用型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的内容[4]。从产教融合的合作主体看,学校方提升教育质量为目的的对接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相比企业方招揽人才发展企业的需求是不对等的,这也是常年“校热企冷”现象出现的原因。总体讲产教融合是社会经济发展、(产业类、教育类)政策、学校、企业等多方条件共同汇聚合力的过程。从产教融合的合作周期看,产教融合的合作周期“长期性”较多,注重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展开紧密合作,而“短期性”合作则通常以项目式合作为主,合作随项目展开的周期而定。从产教融合的合作层次看,产教融合属于宏观层次的政策性、机制性融合策略,是国家调配社会经济发展、人才市场需求、学校教育的政治性、经济性、教育性调配活动[5]。
1.产教融合为高校提供丰富的实践教育资源
在当前产教融合背景下,创业型高校侧重建设的是孵化人才培育平台,为商业型、科研型、学术型、应用型人才创造发展空间与成长空间,从人力资本供给侧方促进人才资本的转型升级,以促进产业的发展。因而,创新创业教育对培养学生实践技能、发挥学生创造力、帮助学生在经济社会立足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在此方面,学校的“功能属性”应充分发挥,即为学生开办企业或成为优秀员工提供充分的锻炼机会,以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大批的应用型技术人才。
2.产教融合促进多主体参与创新创业教育
产教融合有利于政府、企业、行业、个人等社会多元化主体的参与,相比于以往封闭式的学校教育,创业型高校在产教融合背景下可以有效协调教育人才和经济社会、区域经济发展与人才培养方向之间的适配关系。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往往具有临时性、随意性、利益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在校企信息沟通不通畅的情况下,产教融合流于形式或学校实质成为某用工单位的中介机构现象将成为违背产教融合教育初衷的顽疾。因此,在专业教学及工作对接方面,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模式让更多的社会主体参与进来并形成体制机制和组织基础,对于监督教育产业化进程中劣化教育内容获取垄断收益的现象也有积极的遏制作用[6]。
1.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狭隘、教育内容单一
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主要以创业大赛的形式展开,存在以下几点问题。首先,以创业大赛的形式展开教育具有短期性与不稳定性缺点。在得不到系统的培训、指导情况下,学生懵懵懂懂完成比赛之后,或成功创立公司,或实现自我就业,很有可能只是应付创新创业比赛的成功,对于学生职业发展并没有实际作用[7]。其次,创新创业教育具有为区域内经济发展服务的内在要求,因此各高校也应该构建符合学校自身层次、类型、特色且具备区域特征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而非以实现学生个人的功利化诉求为目标,不然既偏离了教育的育人初衷,也不利于区域化的经济协调发展要求。其三是教育内容单一问题。不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在课程建设方面,只是单一地将经济管理类知识传授给学生,并没有在产教融合机制下让学生深入社会实践,这很可能造成教非所学、学非所用的局面。
2.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力量薄弱及实践平台缺乏
创新创业教育的性质和特点决定了师资队伍既需具备丰厚的理论及文化知识,又需具备创新创业的实践体验和社会阅历,甚至还必须具备一定的社会资源帮助学生从零出发。目前创业型高校首先是师资数量匮乏,尤其是具有行业背景、创业经历、一定的社会资源的师资极少。其次是挂职企业并兼职学校教师的师资较少,创新创业教育缺乏教师与企业、行业沟通合作的机会,在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培养机制未健全的情况下,各高校尚未形成体系化的师资培训制度。再次是学校创新创业基地(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平台)的有效性问题,因企业出于“效益”的优先考虑,并不愿负担学校的教育成本而影响自身的生产运营发展,导致学校开展的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往往流于形式。现实看,企业与学校、学生方诉求分化的问题是制约创业型高校产教融合发展的首要障碍。
产教融合意愿培育机制是以高校期望感知、行为态度、可行性感知为基础,从高校的政策定位、学科愿景、校方高层及学生创业态度、学校办学资源和创业收益等几个方面出发,充分考虑高校经济职能、社会职能,从而培育创业型大学产教融合意愿,是创业型大学产教融合中的融入阶段。
其中,政策定位是指当地政府对高校的教育价值定位。由于教育具有服务社会发展的内涵,所以政策性导向应强调高校的经济职能,促使高校进行更多的科技成果创新、社会组织创新来发挥其经济价值,从而促进产教融合意愿产生。学科愿景是高校出于融入区域产业发展的需要,以推动区域化(主要指在地化)的社会经济发展作为高校学科发展目标,帮助高校形成产教融合的学科战略取向,推动高校人才供给侧转型。校方高层及学生创业态度是指校方高层重视的知识经济价值与学生重视的就业发展价值在看法和态度上的融合意愿。实证研究表明,学生和教师在高校与企业之间可以通过学术创业活动进行创收,这有利于解决企业与学校方(师生方)产教融合诉求分化的问题。学校办学资源主要指政府派置或社会捐助于高校的教育经费和科研经费。高校作为高等教育、高深知识、高技术研发集聚的场所,办学资源越是充裕,其产教融合意愿就越强。学校通过适当的商业化方式利用学、研、教资源,可以保障大学有足够的资金保障学术研究、组织创新的开展[8]。创业收益主要指高校在产教融合活动中获得的物质预期与社会化资源收益预期。高校获得外部收益越多办学资源就越是充裕,高校产教融合意愿同比也会增强。产教融合意愿培育机制的构建代表着高校创业导向的办学方式将打破传统封闭的教学、教研局面,以开放、自由、积极的方式发挥经济职能和社会职能。
创业型高校产教融合实践探索机制构建包括创业氛围营造、创业运营实作和创业制度构建三个方面。其中,创业氛围营造是调动师生及校方高层积极性的前因,创业情境氛围的营造有助于师生产教融合思想意识的转变。创业运营实作是产教融合的最终目的。高校在进行创业运营过程中,需搭建科技园区、技术转换平台等来将学术知识成果转化为科技成果,进而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经济资源,这个过程是紧贴市场变化的,既需要科、教、学、研的密切配合,亦需要高校随时随市场变化而改变自身的创业运营方向、方式,从而展开产教融合实践探索活动。创业制度构建是指保障创业顺利实施、激励师生进行商业技术创新、促使高校由“重学术轻转化”向“学产并重”转化的校内激励政策。引入激励机制,对于产教融合实践探索活动来讲起的是催化促进作用。总而言之,创业型高校产教融合实践探索机制构建是创业型高校产教融合中的融通阶段,主要解决的是高校学术型技术在向应用型技术转化的过程中,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协同发展、利益诉求适配问题[9]。
创业型高校产教融合能力提升机制构建是产教融合深度发展的形成、完善阶段。当代创业型高校产教融合能力提升机制构建包括商业资源禀赋、商业能力培养、商业价值彰显三个模块。从因果链条上讲,商业资源禀赋派生商业能力的基本盘,商业资源禀赋是商业能力、商业价值的强影响因素,而商业能力的培养则与商业价值的彰显互为影响因素。可以说,创业型高校产教融合在发展路径上符合“资源禀赋派生论”的基本内涵。
商业资源禀赋主要指高校相关的商业资本积累(包含技术、学术成果积累)、社会关系资本积累(高校所在地的产业区域优势及校企合作渊源)、人力资本积累(师生力量)。在产教融合发展模式下,高校商业资源禀赋的形成,既取决于资源禀赋派生论条件下的区域经济产业基础,也取决于本校学研资源、社会组织资源、人力组织资源的调配。高校想要不断获得市场的正外部收益,需利用资源的集聚效应(规模效应)发挥技术増幂的优势,进入资本累积循环,以促进其产教融合能力提升[10]。
商业能力培养主要包括商业信息交流、跨学科商业技术开发和商业化运营。在此阶段,高校的商业运营能力区别于学研能力,学研是以社会化服务为目标,商业运营是以资本增值(经济效益)为目标。高校在进行跨学科的商业技术开发及商业业务开展过程中,需遵循市场准则,将学研资源、社会组织资源、人力组织资源、地域派生资源等转化为商业价值,以提升商业运营能力,促进其产教融合能力提升。
高校商业价值彰显主要体现于高校在发挥教育职能基础上发挥经济职能,进而发挥社会职能,以引领学科技术研发和产业推进,解决社会问题。高校通过产教融合后,将会获得源源不断的资金支持、人力资源支持、社会关系支持以供技术研发,用于攻克行业难题。通过产教融合能力提升机制构建,高校可以完成产教深度融合,最终彰显其商业价值。
综上所述,当代创业型高校产教融合驱动机制构建,既需要科、教、学、研的密切配合,亦需要高校随时随市场变化而改变自身的创业运营方向、方式,从而展开产教融合实践探索活动。在融入阶段,培育创业型高校产教融合意愿是第一要义;在融通阶段,构建包括创业氛围营造、创业运营实作和创业制度构建在内的实践探索模式是其发展核心;在形成、完善阶段,创业型高校需调配学研资源、社会组织资源、人力组织资源、地域派生资源等转化为商业价值,以此促使高校提升商业运营能力,促进其产教融合能力提升。